華爾街日報:日本電子巨頭為何敗給iPhone?
長期以來﹐BicCamera一樓專門陳列最暢銷商品的北區都是由平板電視機佔據﹐其中大多為日本品牌。
最近﹐由於銷售遲滯﹐這些電視機被挪到了狹窄擁擠的二樓﹐讓位於數百款智慧手機配件﹐這裡的智慧手機具體是指明顯並非日本品牌的蘋果公司(AppleInc.AAPL+1.85%)iPhone系列。
這種變化折射出日本科技產業的境遇。曾經盛極一時的電子業巨頭們把寶都押在了電視機上﹐錯過了智慧手機發展的浪潮﹐如今只能無奈地袖手旁觀。
智慧手機如今佔據了消費電子產品行業的中心地位﹐不僅銷售增長異常強勁﹐而且還擠佔了數碼相機、行動式遊戲機和其他一些重要的日本電子產品的銷售。
如今﹐蘋果公司和三星電子(SamsungElectronicsCo.SSNLF+5.36%)賺取了空前的利潤﹐根據調研公司StrategyAnalytics的資料﹐兩家公司在第一季度合計佔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的54%左右。
而索尼(SonyCorp.JP:6758+3.35%)、松下(PanasonicCorp.JP:6752+3.66%)、夏普(SharpCorp.JP:6753+1.14%)、富士通(Fujitsu Ltd.JP:6702+1.57%)等日本廠商合計所佔的份額只有8%。
不甘落後的日本企業懷著不同程度的雄心﹐加倍努力地發展其智慧手機業務。
其中﹐索尼一馬當先﹐步伐最大。過去十年﹐索尼未能通過其陷入困境的合資公司索尼愛立信(SonyEricsson)在手機市場創出輝煌。現在﹐擺脫合作伙伴後﹐索尼的首席執行長平井一夫(KazuoHirai)立志要將智慧手機發展為索尼的一大支柱業務。
三大本土手機廠商松下、富士通和夏普錯過了“功能型手機”在全球的早期發展機會﹐現在也都在考慮適度迴歸國際舞臺。
但要在全球市場全面推進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這樣一個競爭殘酷、需要不斷創新的行業而言。
松下負責財政事務的董事總經理河井英明(HideakiKawai)說﹐在智慧手機方面﹐“不論國內還是國外﹐我們的處境都很艱難”。
行業內外的人士指出﹐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日本企業錯失良機:太過關注本土市場﹔對新形勢覺悟慢、應變死板﹔對消費者偏好判斷失誤﹐對自己在硬體方面的優勢過於自大。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手機不斷實現硬體上的突破﹐創造一個又一個的技術奇蹟。2000年﹐夏普成為全球首家在手機中配置攝像頭的企業。
到2006年﹐就在蘋果公司推出iPhone的前一年﹐日本消費者已經能夠通過手機觀看電視節目。
儘管技術上進步驚人﹐日本廠商在海外市場卻難以對芬蘭諾基亞(NokiaCorp.NOK+3.79%)和美國摩托羅拉(MotorolaInc.MSI-0.66%)形成挑戰﹐因為從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的這段時間﹐日本廠商都是根據僅適用於日本的通訊標準制造手機﹐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為了在海外銷售手機﹐日本廠商必須對手機進行改裝以適應海外市場的通訊網路。
由於產品在海外上市的時間晚﹐日本廠商很難像韓國的三星那樣與海外電信運營商建立穩固的合作關係。三星與各國的電信網路運營商建立了良好關係﹐並致力於迅速推出專門針對海外市場的產品。
由於重點關注國內市場﹐日本手機贏得了“加拉巴哥”(Galapagos)手機的稱號﹐將日本手機比作達爾文(CharlesDarwin)在加拉巴哥島上發現的獨特進化的生物。據說正是在加拉巴哥島上的發現為達爾文的進化論奠定了基礎。最好賣的日本功能手機往往都是狹長、輕薄的翻蓋機型﹐而且帶有專門針對日本市場的很多功能﹐比如內建可支援刷卡購物的數碼晶片﹐還可以升級為帶有公交卡的功能﹐或者能夠一鍵交換聯絡方式。
2007年iPhone的面世改變了一切。
雖然全世界意識到了iPhone對於整個行業的意義──它是一款具有決定性的產品﹐然而日本的一些高管卻忽視了它﹐固執地相信自家的手機已經足夠智慧了。
2008年7月﹐軟庫公司(SoftbankCorp.)將iPhone手機引入日本幾周後﹐日本第二大運營商KDDICorp.的首席執行長小野寺正(TadashiOnodera)聲稱﹐iPhone無法完全滿足日本手機使用者的需求。三年後﹐更換了管理層的KDDI開始銷售iPhone手機﹐後來iPhone手機成為這家公司最暢銷的智慧手機。
諮詢公司羅蘭貝格(RolandBerger)駐東京的合夥人大野隆司(RyujiOno)說﹐日本公司錯判了市場﹐沒有留意整個國際舞臺。
根據東京市場調查公司MMResearchInstitute的資料﹐現在﹐智慧手機已經佔到日本新手機出貨量的56.6%。在過去一個財政年度﹐蘋果和三星在日本市場佔據了逾20%的份額。而就在五年前﹐日本手機市場上幾乎還沒有外國品牌的身影。
上個財年﹐蘋果是日本第一大智慧手機品牌﹐三星也躋身前五強。
等到日本廠商試圖趕上這股智慧手機潮流時(第一批執行谷歌安卓(Android)作業系統的日本品牌智慧手機2010年才在日本國內市場推出)﹐﹐三星已經在歐美市場推出了眾多機型。
在自己國內幾乎陷入絕境的日本領先手機制造商們別無選擇﹐只能攜手合作﹐重新打入海外市場。
2010年﹐日本電氣公司(NECCorp.JP:6701+1.82%)、日立(HitachiLtd.JP:6501+1.49%)和卡西歐(CasioComputer Co.)組建了一家手機合資公司﹐日本電氣擔當大股東。是年晚些時候﹐東芝(Toshiba Corp.)將手機業務出售給了富士通。今年2月﹐索尼從瑞典愛立信公司(Telefon AB L.M. Ericsson)手中收購了合資公司的全部股權﹐對處於虧損狀態的智慧手機業務有了絕對的控制權。
但形勢依然嚴峻。最近一個季度﹐富士通、日本電氣、夏普、索尼和松下的手機業務均告虧損。
而且﹐索尼、松下和夏普均逐漸弱化了電視機業務﹐已經不堪重負的資產負債表很難經受起新一輪的競爭。
松下前總裁兼董事長中村邦夫(KunioNakamura)上個月接受《日經新聞》(Nikkei)採訪時說﹐“電視機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電視機永遠也無法在電子消費市場稱王稱霸了。”
松下最近在歐洲市場(義大利和德國)推出了一款新型防水智慧手機“Eluga”﹐目標是本財政年度在歐洲的出貨量達到150萬部。
NECCasio通過運營商在美國銷售防震手機“G'zOne”﹐計劃本財政年度海外市場出貨量達到200萬部左右﹐約佔其財年總出貨量目標500萬部的40%。
夏普則更專注於中國市場﹐不過該公司未具體說明其770萬部的總出貨量目標中有多少將在海外銷售。同時﹐富士通正努力在今年晚些時候與一家海外運營商達成合作協議。
索尼的手機產品有很大一部分在海外銷售。本財政年度﹐隨著一系列新機型的推出﹐索尼計劃在全球銷售3,400萬部智慧手機﹐超出其四家本國同行目標出貨量的總和。
NTTDoCoMoInc.總裁加藤薰(KaoruKato)上個月在一次接受採訪時隨身攜帶的是一部三星Galaxy手機﹐這在無形中也透露出日企高管的態度轉變。NTTDoCoMoInc.是日本第一大運營商﹐也是NTTCorp.的移動子公司﹐而NTT Corp.由政府持有三分之一的股權。就算是短短三年前﹐這樣一家公司的總裁帶著一部韓國品牌的手機亮相簡直令人難以想象。
加藤薰說﹐他使用三星Galaxy手機的原因在於﹐它是今年夏季最先推出的使用DoCoMo4G網路的智慧手機。他說﹐最終他可能還是會換成富士通或索尼手機。
他說﹐“我並不是突然間變成了三星手機的推銷員﹐但這款手機的螢幕確實很漂亮、很清楚。各方面都真正得到了改進。”
相關文章
- 華爾街日報:MacBook 將配備電子墨水鍵盤Mac
- 剖析日本手機遊戲為何敗走中國?遊戲
- 巨頭為何頻頻對智慧硬體出手?
- 華爾街日報手機應用為何只獲得使用者兩星評級
- 電子煙行業再現巨頭大戰行業
- 日本電信巨頭希望利用區塊鏈技術儲存合同區塊鏈
- 被盜4900萬,網際網路巨頭竟敗給“小學生”
- 為何巨頭紛紛投入伺服器AI晶片市場?伺服器AI晶片
-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為何戀上刷牆廣告?
- 華爾街日報:iPhone Android應用程式洩露使用者隱私iPhoneAndroid
- 網際網路巨頭為何都開始深挖人工智慧?人工智慧
- VR頭盔巨頭Oculus大手筆,給開發者派送頭盔!VR
- 華爾街日報:網路廣告銷售為病毒敞開大門
- 日本電商巨頭樂天將發行加密貨幣加密
- 為何Google這類巨頭會認為敏捷開發原則是廢話?Go敏捷
- 《華爾街日報》:圖解馬斯克4925條推文圖解馬斯克
- 一文解析iPhone為何長期統治日本手機市場iPhone
- 華爾街日報創新沙龍:網際網路還將給中國帶來什麼?
- 中國網際網路的巨頭們,為何敢“大資料殺熟”?大資料
- CMU機器學習系主任Manuela Veloso加入摩根大通,華爾街金融巨頭的AI投資機器學習AI
- 三七遊戲為何“上頭”遊戲
- 為何電子遊戲行業逐漸拋棄好萊塢模式遊戲行業模式
- 企業為何都用電子招投標 現代電子招投標系統介紹
- 日本娛樂巨頭DMM將成立加密貨幣交易所加密
- 華爾街日報:企業資料中心 VS 雲,會取得平衡
- NBC&華爾街日報:蘋果支援率已接近於FBI蘋果
- 軟體專案為何會失敗?
- iPhone為何能統治日本智慧機市場?iPhone
- 日本電子產業興衰錄 - 讀後心得產業
- FedEx:解鎖日本電子商務潛力
- 華爾街日報:阿里、騰訊移動支付遙遙領先於矽谷阿里
- 華爾街日報:人民幣貶值蘋果或成最大輸家蘋果
- 上班族終結者到來 日本保險巨頭用AI代替員工AI
- Linux巨頭Red Hat涉足電信行業(轉)Linux行業
- 電商巨頭亞馬遜能幹掉世界快遞巨頭FedEx嗎?亞馬遜
- Knuth何時起不再使用電子郵件?
- 樂視欲挑戰蘋果奇蹟 華爾街日報整版登告邀請函蘋果
- 華爾街日報:飲料行業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