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難民到Uber技術長:一個亞裔倖存者的故事

pythontab發表於2016-04-07

從難民到 Uber 技術長:一個亞裔倖存者的故事 

  揭開一張亞裔面孔背後的故事,並觸控到一段陌生的歷史……

  越戰。1955 至 1975。按照百度的解釋,這是一場“南越對抗北越的戰爭”,以南越的投降而告終。之後,由於經濟崩潰等原因,超過 150 萬越南人乘船逃離家鄉,“船民”一詞由此誕生。本文的主人公,就在 1979 年的某艘船上。那一年他 10 歲,與孤母弱弟,以及另外 370 多人蜷縮在一艘 60 米長的難民船上,全船上下沒有一件救生衣。那是他童年的結束,以及流亡生活的開始。

  他叫 Thuan Pham。他是如今的 Uber CTO。

  絕地求生,唯圖保命

從難民到 Uber 技術長:一個亞裔倖存者的故事

  在那艘船以前,Thuan Pham 一直與家人蝸居在西貢,飛彈流矢不分日夜地擦牆而過。死亡不知何時何地會敲開誰家的門,絕地求生是每一天的必修課。空襲警報一響,Thuan Pham 一家就會迅速緊閉門窗,鑽入桌底等待天亮。太陽一露頭,Thuan Pham 就會跑出去和夥伴們一起撿彈頭玩兒,而這種資源,在他們周圍遍地都是。

  無從知道關於他童年生活的更多細節,因為很多都已經被選擇性地遺忘,但有一點卻根深蒂固地留了下來:

至死不渝的求生本能,不顧一切地活下去。

從難民到 Uber 技術長:一個亞裔倖存者的故事

  那是一艘編號為 MT-2377 的難民船,在 Thuan Pham 的記憶中,它與如今滿載敘利亞難民的飄搖之舟別無二致。60 米,上中下三層,每個角落都被塞得滿滿當當,不容轉身,Thuan Pham 被掖進去後,靠一個透氣孔(每層一個)和少許食物活過了 3 天。隱私和尊嚴?去他的。3 天的排洩物全都拉在褲襠裡,包括女性,包括 Thuan Pham 自己的母親。

  3 天后,MT-2377 駛抵馬拉西亞。這 3 天內死了多少人,在 Thuan Pham 的訪談中全無記錄。只知道那艘船一上岸,倖存者全部被拒,而這是當時許多亞洲國家的一致做法。由於不願回到滿目瘡痍的故土,Thuan 的母親決定攜兩位幼子再投怒海,向印尼進發。而這一次,因為路遇海盜,又是一場九死一生。用 Thuan 自己的話說,當時能活下來的機會只有一半,你根本沒有恐慌的權力,只有冷靜並別無選擇地投降,唯圖保命。

  數日後,他們抵達印尼 Letung,並幸運地被接收了。這時船上還剩多少人,Thuan 也始終隻字未提。總之,海上漂流的日子結束了,陸地漂流的日子剛剛開始。為了謀生,Thuan 每天隻身一人游到附近小鎮,批來糖果後再游回去,把糖果交給母親賣掉,靠每天最多 10 美分的利潤果腹,熬過了最初的 10 個月。

  生死閱盡,蟬蛻龍變

從難民到 Uber 技術長:一個亞裔倖存者的故事

  後來,在 Thuan 母親的爭取下,孃兒仨爭取到了美國的政治避難,於是千里迢迢遠赴馬里蘭。落地後,母親黑天白日兩頭熬,Thuan 則像離水太久的魚一樣,開始了不要命的求學旅程。平日裡,他穿著捐贈的衣服(甚至女式短襪)上學,週末則去洗車場打工,這樣到了 1986 年,他考上了大學。而那所大學名叫麻省理工。

  數年後,命運開始對他前倨後恭。他成了正式的美國公民,見到了仍滯留國內的父親,一路過關斬將地“遊歷”了 HP Labs, Silicon Graphics, DoubleClick,以及 VMWare。他始終不允許自己安逸下來,始終在尋找自己不甚知之的“新東西”。2013 年,在著名投資人 Bill Gurley 的推薦下,Thuan 經歷了“瘋子”Travis Kalanick 總計達 30 小時的面試,成了 Uber 的 CTO。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他跟 Uber 的文化理念“太對味兒”了。

  廣招將才,攻城略地

  這裡不是要歌頌苦難,但沒有經過那樣的煉丹爐,他出不來。那幾經鬼門關而始終未被磨滅的意志,以及後二十年作為亞裔在異鄉歷練出的一身本事,終於在 Uber 找到了噴發的出口。彼時的 Uber 不過握有 30 多個城市、200 來號兵勇,Thuan Pham 的加入讓 Uber 憑空多了一臺加速器。3 年後,Uber 的工程師團隊從 40 人擴充到了 1200 人,他們在 Thuan Pham 的帶領下,用技術幫助 Uber 攻陷了 600 多座城池。一雙鷹眼的 Thuan 在打造團隊時,始終抱定這樣一個原則:只招有內驅力、有激情、有擔當的人才,相信“最好的自己是明天的自己”,不會為失敗找任何藉口——哪怕沒能把冰賣給愛斯基摩人也會回頭琢磨琢磨為什麼。而這一切都是因為,Thuan 本身就是這樣的人。

  至於他打造出來的技術團隊,也早已在各運營區開枝散葉。依靠在各地建立的資料中心,他們的技術成功實現了本土化、可定製化(譬如在中國就捆綁了百度地圖和支付寶支付),面對日益猖狂的電子刷單等欺詐行為,Thuan 在承認“人性使然”的同時,也表示會帶領團隊利用大資料和各種運算來抓取欺詐模式,最後再訓練機器進行學習,以便更靈敏地捕捉欺詐行為。而在保護乘客安全方面,Thuan 的團隊也已有不少建樹,譬如印度的 Uber App 就設有一鍵呼救功能,另外一些地區的 Uber App 則可幫助乘客與親友共享預計到達時間和行程動態。雖然技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 Thuan 及其團隊卻不會止步。

  至此,Thuan Pham 的故事可以暫告一段落。對於我們這群在四平八穩的書桌上長大的人而言,他的故事幾近傳奇。模式固然不可複製,但如果將來有難,請記住 Thuan 的這句話:“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去冒險吧。願你享受全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