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貧富分化(譯文)

阮一峰發表於2010-08-29

怎麼看待貧富分化?

這裡要分兩種情況討論。

  1)貧富分化是政策引起的。如果某一種政策(比如我國的土地制度),對富人有利,對窮人不利,我認為就應該堅決反對。因為這實質上屬於,強行將窮人的財富向富人轉移,完全不合理。

  2)貧富分化是技術引起的。比如,總體上看,高科技行業的工資,高於其他行業,這對社會是否有利?

Paul Graham在《黑客與畫家》一書中,對第二種情況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下面就是譯文。

==================================

技術與貧富分化

作者:Paul Graham

譯者:阮一峰

(本文為 Mind the Gap 的節選)

技術與貧富分化(譯文)

技術的發展,是否加劇了貧富分化?

首先,技術肯定加劇了有技術者與無技術者之間的生產效率差異,畢竟這就是技術進步的目的。一個勤勞的農民,使用拖拉機比使用馬,可以多耕六倍的田。

所以,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應該會看到,個人生產效率總是保持增長。這種增長會使得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嗎?這取決於你指的是什麼"差距"。

技術應該會引起收入差距的擴大,但是似乎能縮小其他差距。

一百年前,富人過著與普通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他們住在大房子裡,有許多僕人服侍,穿著華麗但是不舒適的服裝,乘著馬車旅行(因此還有馬廄和馬伕)。現在,由於技術的發展,富人的生活與普通人的差距縮小了。

汽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富人不購買普通汽車,而是購買全手工製作、售價高達幾十萬美元一輛的豪華車,對他反而不利。因為對於汽車公司來說,生產那些銷量很大的普通汽車,要比生產那些銷量很小的豪華車,更有利可圖,所以汽車公司會在普通車輛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和資金,進行設計和製造。如果你購買專為你一個人定製的汽車,質量反而不可靠,某個部件肯定會出問題。這樣做的唯一意義,就是告訴別人你有能力這樣做。

再來看手錶的例子。50年前,花巨資購買一塊名錶,真的是很有面子的事情。那時的手錶都是機械錶,價格越貴,走時越準。現在不是這樣了,石英錶發明了,一塊普通的石英錶反而比幾十萬美元的名牌機械錶走時更準。說實話,就像汽車的例子一樣,如果你一定要把錢花在手錶上,結果只能給你帶來更多麻煩:除了時間精度下降以外,機械錶還必須上發條。

技術無法使其變得更便宜的唯一東西,就是品牌。這正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越來越多地聽到品牌的原因。富人與窮人之間生活差異的鴻溝正在縮小,品牌是這種差距的遺留物。但是,品牌只是商品的標籤,即使買不起名牌,至少你還可以買普通牌子,這總比根本無法消費這一種商品要好得多。

1900年,只要你有一輛馬車,你就是富人,根本沒人問你馬車的牌子。沒有馬車的人,就是窮人,只能擠公共汽車或者步行。今天,即使最窮的美國人,也有自己的汽車,那麼廠商只好通過廣告訓練我們識別品牌,以便我們能夠識別哪些汽車特別昂貴。

我認識的富人朋友,與其他朋友相比,開著同樣的車,穿著同樣的衣服,使用同樣的傢俱,吃著同樣的食品。雖然他們的房子是在不一樣的地方,或者即使與普通人在同一個社群,面積也要大得多,但是他們的生活確實與普通人是一樣的。房子的建造方法也是一樣,屋裡的東西也基本接近。擁有定製的昂貴商品,反而不方便。

富人日常做的事情,也和普通人差不多。無所事事的閒適生活,早就成為罕見情況了。如今,確實有很多人非常有錢,完全不必再去工作,他們之所以還在工作,不是因為感到社會壓力,而是因為無所事事使人感到孤獨和消沉。

今天的社會身份(social distinction)差異,也要比100年前來得小。Beeton夫人出版於1880年的《家務手冊》(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這樣寫道:"至於說到朋友之間的友誼......在某些情況下,為了承擔家庭生活的責任,女主人可能必須放棄一些她早年認識的朋友。"一個女人嫁給了有錢人,就被認為應該放棄那些沒錢的朋友。要是你今天這樣做的話,別人會覺得你的行為很野蠻,而且你也會讓自己過上一種乏味無趣的生活。今天的人們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互相隔離的趨勢,但主要是因為教育層次的差別,而不是財富的差別。

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社會地位上,技術好像都縮小了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而不是讓這種差距擴大了。如果列寧參觀過Yahoo、Intel、Cisco的辦公室,他會覺得共產主義已經實現了。每個人都穿著差不多的衣服,有著同樣的辦公室(或者小隔間)、同樣的傢俱,彼此直呼對方的名字,不加任何頭銜或敬語。列寧會覺得每件事都是他預言過的,直到他看到每個人銀行戶頭上的餘額,差別如此之大時,才會感到震驚不已。

技術的發展加大了貧富差距,這是不是一個社會問題?

好像沒有那麼嚴重。技術在加大收入差距的同時,縮小了大部分的其他差距。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