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文原載2016年第六期《財新週刊》)
1.
1月底,"人工智慧"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是1月24日,學科創始人之一的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教授因為腦溢血去世。
第二件是四天後的1月28日,Google宣佈人工智慧專案DeepMind戰勝了歐洲圍棋冠軍。
《金融時報》說:
"要是明斯基教授多活幾天,就能看到自己60年前的預言變成了現實:機器像人類一樣思考。"
2.
圍棋可能是人類發明的最複雜棋類遊戲,變化無窮無盡,遠超國際象棋,曾經被認為是專屬人類的智力活動。
突然之間,軟體能夠戰勝職業棋手了。這事的意義不在於圍棋,而在於機器模擬人類思維的能力,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峰。
連圍棋那麼需要直覺的專案,機器都能勝過人類,還有多少事情是機器做不到的呢?這讓大家覺得,人類的未來都不一樣了。
"人工智慧"這門學科正受到空前重視。而明斯基教授正是它的創始人。
3.
1927年,馬文・明斯基生於紐約,先後獲得哈佛大學的數學學士和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博士。
1951年,攻讀博士期間,他提出了"神經網路"的概念。這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的起源。Google的DeepMind專案,用的正是這個演算法。
明斯基深受羅素的邏輯學思想影響,認為人的智慧可以用數學邏輯表達。他受到神經科學的啟發,相信"智慧"不過是無數"非智慧"的神經細胞互相作用的結果。人與機器之間沒有本質的差別。如果能模擬神經細胞的行為,進而組成一張人工的"神經網路",那麼理論上就能模擬出人的大腦,也就是所謂"智慧"。
他根據自己的數學模型,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具有學習功能的機器,即由真空管組成的人工神經網路SNARC,意為"隨機神經網路模擬加固計算器"。在這個基礎上,他與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學者,共同創立了"人工智慧"這個學科。
4.
"人工智慧"是一個矛盾的詞,剛剛出現的時候,引起過爭論。
哲學意義上,"人工"和"智慧"這兩個詞是互相排斥的,怎麼能放在一起呢?"人工"比較好理解,爭議性不大。"智慧"就不一樣了,包含意識、思維、認知、本能等許多內容,都是生命體才有的特徵。如果"智慧"可以"人工"製造,豈不是生命體也可以製造?
明斯基把"人工"和"智慧"這兩個詞合在一起,讓它們變成了一個詞。在哲學上,這個詞意味著要讓機器做到像人一樣。
這實際上等於提出了一個終極問題:機器最終會變成人嗎,或者說,人是一種機器嗎?
5.
18世紀的法國學者拉美特里,寫過一本名著《人是機器》,主張生理決定論,即人的意識依賴於生理組織,一旦死亡,靈魂就不存在了。
他寫道:"心靈的一切作用,依賴著腦子和整個身體的組織,......這是一架多麼聰明的機器!"這本書的目的是提倡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可是現在來看,它其實提出了人工智慧的終極含義。
明斯基就是這樣的想法。他深信儘管人腦極其複雜,有判斷、有推理、有記憶、有情緒,但是本質上依然是一臺機器。這臺機器是可以用計算機模擬的。在他眼裡,人與機器的邊界最終將不存在:人不過是肉做的機器,而鋼鐵做的機器有一天也能思考。
他在這個領域之中,不斷取得成績,一手創立了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工智慧實驗室。該實驗室直到今天依然是本學科的最前沿和最權威的學術機構。
他一直留在學術界擔任教授,直到去世,培養了無數學生。許多矽谷大公司的首席人工智慧科學家,都是他的弟子。
6.
隨著技術的進步,機器已經證明可以模擬某些人類的思考過程。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工智慧有可能超過人的智慧嗎?如果可以的話,那麼機器能學會想象嗎?機器又會不會像人一樣頓悟呢?
這些問題,人們曾經確信不可能發生,至少也要等到遙遠的未來。但是,現在我們不再那麼有信心了,也許一切都是可能的。
明斯基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回答。他公開預測過未來,說電腦的智慧未必能勝過所有人,但肯定會超過大多數人,只是不知道這一天何時來臨。
他還描述過一個科幻電影般的場景,告誡大家小心,也許某天一臺超級電腦突然做出決定,要用地球上所有資源造出更多的超級電腦,達到它自己的目的。這時,人類就會有危險。不過,他又補充說,這種場景發生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相信人類部署"人工智慧"之前,會進行充分的測試。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