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的,就轉貼過來。我的古文沒有學好,以後一定多多誦讀。
前100篇附有原文,後150篇只有譯文,希望以後能補上。
新編高中文言文助讀
作者:楊振中
出版日期: 1997-04
頁數: 451
ISBN: 7806271643
出版社: 東方出版中心
======================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瞭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幹,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颳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讚。
原文:
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餘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諮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紮,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後進。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裡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裡。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原文: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後,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上的犛牛尾毛全部脫盡。
原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年輕時,曾經被僱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夥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 夥伴們笑著應聲問道:"你是被僱傭來耕田的,哪裡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原文: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於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原文: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麼遺憾。"顏淵說:"希望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願意聽您的志向。"孔子說:"(希望我)能讓老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原文: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裡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開啟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註解疏證;偶爾有什麼遺忘了,就到客店中開啟書仔細認真地複習。
原文:
凡先生之遊,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註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歐陽詢曾經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可是沒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著,仔細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捨不得離開。於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捨地離去。
原文: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13、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寫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4、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裡。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於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為通儒。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藉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裡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穫。"於是呂蒙開始學習。到等魯肅經過尋陽時,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幹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哥為什麼這麼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6、陸游築書巢
我的屋子裡,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颳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亂的書圍繞著我,好像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於是就自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於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於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啊,這像鳥窩。"
原文:
吾室之內,或棲於櫝,或陳於前,或枕籍於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7、董遇談"三餘"勤讀
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於沒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有人問"三餘"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一年的農餘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餘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餘。"
原文: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18、智永與"退筆冢"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後有十甕(缸)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麼重)。來求取墨跡並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於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後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原文:
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後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並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後取筆頭瘞(yì)之,號為"退筆冢(墳)"。
19、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於是就在牆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著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戶人家叫文不識,家裡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僱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於成了大學問家。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20、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繭。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後來命名讀書的書房叫"七錄"...... 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原文:
(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徵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時。
21、晉平公炳燭而學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為什麼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麼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2、高鳳專心致志
高鳳,字文通,家裡把種田作為職業。妻子曾到田地(勞作),在庭院裡曬麥,讓高鳳看守著雞。正值天下著暴雨,高鳳拿著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覺雨後地上的積水使麥子流走了。妻子回來感到驚訝詢問,高鳳才醒悟過來。
原文:
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為業。妻常之田,暴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
23、葉廷圭與《海錄》
我年輕時非常喜歡學習,四十多年,不曾放開書卷,拿著它吃東西嘴裡覺得香甜,疲倦時用它當枕頭。士大夫家有與眾不同的書,借來的沒有不讀的,讀的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常常遺憾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在那麼多書裡,分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取名為《海錄》。
原文:
餘幼嗜學,四十餘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書,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後止。常恨無資,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錄》。
24、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到處安靜(沒有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裡。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很是覺得不對。"
原文: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往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牆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25、任末好學勤記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揹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條製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乾淨的衣服交換他的髒衣服。(他)不是聖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只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原文: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淨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26、王充市肆博覽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後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於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於是(他)廣泛地弄通了眾多流派的學說。後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原文:
(王)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
27、歐陽修"三上"作文
錢惟演(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沒有什麼嗜好。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史書,睡者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謝絳(謝希深)曾經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古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對謝絳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好好構思啊。"
原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其篤學如此。"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28、林逋論學問
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原文: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而以既問於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29、歐陽修誨學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製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恆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墨製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30、王安石傷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 (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一樣招待,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 (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鈣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31、李存審出鏃教子
李存審出身貧窮沒有地位,他常常訓誡他的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年輕時只帶一柄劍離開家鄉,四十年了,地位到達將相之高,在這中間經過萬死才獲得一次生存的險事絕不止一件,剖開骨肉從中取出的箭頭共有一百多個。"於是,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看,吩咐他們貯藏起來,說:"你們這些人都出生在富貴之家,應當記得你們的父親當年起家時就是這樣艱難啊。"
原文:
(李)存審出於寒微,常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餘。"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梁,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32、貪汙者不得歸本家
包孝肅公(包拯諡號)包拯在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後代包家子孫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汙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迴歸老家;死了以後,也不允許葬在家族祖墳上。如不繼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後代。"原文共有三十七個字。在家訓後面簽字時又寫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上,把刻石豎立在堂屋東面的牆壁旁,用來曉喻包家後代子孫。"原文又有十四個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兒子。
原文:
包孝肅公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髒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
33、陶母責子退鮓
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醃魚送給母親。母親封好魚乾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原文:
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吏,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34、諸葛亮誡子書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鍊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裡,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5、陸游家訓
後輩中鋒芒畢露的人最容易變壞。倘若有這樣的人,做父兄的應當引以為憂,而不可以高興。一定要經常認真地嚴加管教,令他們熟讀儒家經典和諸子百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和相處。這樣經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養成。要不然,可以憂煩的事情決非一件。我這是給後人防止過錯的良言規戒,各位都要謹慎地對待,不要留下後悔的遺恨。
原文:
後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如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36、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鬧市處,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校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原文: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衒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37、曾子殺豬明不欺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後面哭著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並不懂事,什麼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 "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38、子路受教
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只是說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怎麼會有人趕上呢?"......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說來,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原文: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39、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麼能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呢?" 冉有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子路)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冉求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卻說'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我不理解您為什麼這樣,所以冒昧地請教。"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縮手縮腳,所以我鼓勵他勇進;仲由平時好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40、墨子怒責耕柱子
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說我將驅趕那一匹呢?"耕柱子答道:"當然驅趕良馬了。"墨子問:"為什麼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為良馬值得用來鞭責。"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值得鞭責的。"
原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愈於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牛,子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41、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後,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麼會貪婪到這地步呢?"但還吝惜他有功績,就不懲罰他,只是還在大殿中當眾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麼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如果不知道慚愧,就如同一隻禽獸罷了,殺了他又有什麼益處呢?"
原文: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於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於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42、陳萬年教子諂諛
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鹹叫到床前。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鹹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你,你卻睡去,不聽我講,為什麼?"陳鹹趕忙跪下,叩頭說:"爹爹的話,我都曉得,大抵教兒子對上司要拍馬屁、討好啊,如此而已!"陳萬年沒有再說話。
原文:
(陳)萬年嘗病,召鹹(陳萬年之子)教戒於床下,語至夜半,鹹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鹹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鹹諂也。"萬年乃不復言。
43、錢大昕默坐觀弈
我在朋友家裡看一棋。一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認為他趕不上自己。過一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為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而客人卻輕鬆有餘。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慚愧,不能說出一句話。以後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著看而已。
原文:
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先得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44、王荊公旁聽文史
王荊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頭裹一塊絹,拄著手杖行走,獨自遊覽山寺,遇見幾個人在那裡高談闊論文史,議論紛紛。王安石坐在他們旁邊,沒人注意到他。有一個客人慢慢問他說:"你也懂得文書?"王安石含糊地應答。人家再問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說:"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慚愧的低著頭離開。
原文:
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遊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辯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人徐問公曰:"亦之書否?"公唯唯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慚俯而去。
45、大樹將軍馮異
馮異為人處事謙虛退讓,不自誇。出行與別的將軍相遇,就把馬車駛開避讓。軍隊前進停止都有標明旗幟,在各部隊中號稱最有紀律。每到一個地方停下宿營,其他將軍坐在一起討論功勞時,馮異經常獨自退避到樹下,軍隊中稱他為"大樹將軍"。等到攻破邯鄲,要重新安排各將領任務,每人都有被分配隸屬,士兵們都說願意跟隨大樹將軍。光武帝因為這個而讚揚他。
原文:
(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46、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顏回二十九歲,頭髮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原文:
(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47、曾參不受魯君邑
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堅決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來,曾子還是不接受。使者說:"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你的,你為什麼不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那麼,就算國君賞賜我的土地而不對我顯露一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48、賢妻桓少君
渤海鮑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兒,字少君。鮑宣曾經跟隨少君的父親學習,少君的父親為他的清貧刻苦而驚奇,因此把女兒嫁給了他。(少君出嫁時)嫁妝陪送得非常豐厚,鮑宣不高興,就對妻子說:"你生在富貴人家,習慣穿著漂亮的衣服和裝飾,可是我實在貧窮低賤,不敢擔當大禮。"妻子說:"我父親因為您修養品德,信守約定,所以讓我拿著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聽從您的命令。"鮑宣笑著說:"(你)能這樣,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數退回了那些侍從婢女服裝首飾,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漢代貴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長衫),與鮑宣一起拉著小車回到家鄉。(她)拜見婆母禮節完畢後,就提著水甕出去打水,修習為婦之道,鄉里的人對她非常稱讚。
原文:
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悅,謂妻曰:"少君生富驕,習美飾,而吾實貧賤,不敢當禮。"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即奉承君子,唯命是從。"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拜姑禮畢,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
49、魏徵論自制
唐太宗問魏徵說:"觀察近來和古代的帝王,有傳承帝位十代的,有傳承帝位一兩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懷憂慮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撫慰養育人民不能得到適當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產生驕傲懈怠的情緒,高興憤怒超過了限度,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超過限度了),您可以為我說出這個情況,(我)應當把您的話當作準則。"魏徵回答說:"喜愛慾望高興憤怒的情緒,聖賢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樣的,聖賢之人能夠剋制它,不讓它超過限度,普通人放縱它,(喜愛慾望高興憤怒的情緒)多到失去適當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剋制,來確保能夠善終的美德,那麼千秋萬世就永遠仰賴您了。"
原文:
(唐)太宗問魏徵:"觀近古帝王,有傳位十代者,有一代兩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著,朕所以常懷憂懼,或恐撫養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驕逸,喜怒過度。然不自知,卿可為朕言之,當以為楷則。"徵對曰:"嗜慾喜怒之情,賢愚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伏願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終之美,則萬代永賴。"
50、呂蒙正不記人過
呂蒙正先生不喜歡記著別人對他的犯下的錯。當初剛任參知政事的時候,上朝時,有一個朝廷官員在簾內指著他說:"這樣的粗陋之人也能夠參與朝政嗎?"蒙正假裝沒有聽到走了過去。他的同事很憤怒,讓人詢問那位官員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結束後,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憤憤不平,後悔沒有追問到底。蒙正說: "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我終身不能再忘了他,還不如不知道。沒有查詢他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氣量。
原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服其量。
51、石勒不計前嫌
後趙王石勒請武鄉有聲望的老友前往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同他們一起歡會飲酒。當初,石勒出身貧賤,與李陽是鄰居,多次為爭奪漚麻池而相互毆打,所以只有李陽一個人不敢來。石勒說:"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一事,那是我當平民百姓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麼能對一個普通百姓記恨呢?"於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一起飲酒,還拉著他的臂膀開玩笑說:"我從前挨夠你的拳頭,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隨後任命李陽做參軍都尉。
原文:
後趙王勒悉召武鄉耆舊詣襄國,與之共坐歡飲。初,勒微時,與李陽鄰居,數爭漚麻池相毆,陽由是獨不敢來。勒曰:"陽,壯士也;漚麻,布衣之恨;孤方相容天下,豈仇匹夫乎!"遽召與飲,引陽臂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拜參軍都尉。
52、韓信袴下受辱
淮陰屠宰場裡有侮辱韓信的年青人,對韓信說:"你即使長得高高大大,喜歡佩帶刀劍,內心還是膽怯的。"他當眾侮辱韓信說:"韓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從我褲襠下鑽過去。"於是韓信仔細看著他,俯下身子從他褲襠下匍匐鑽過去。整個市場中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是膽怯的。
原文: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53、世評華歆王朝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麼可為難的。" 一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託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54、周處改過自新
周處年少時,為人蠻橫強悍,打架鬥歐,為當地一大禍害。此外,義興水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百姓將他們並稱為"三害",三害當中屬周處最為厲害。於是有人便問周處:既然你這麼有本事,何不去殺死猛虎蛟龍,證明一下你的實力呢?實際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後只剩下一個。周處聽後立即上山擊斃了猛虎,又跳入水中與蛟龍搏鬥,蛟在水中或浮或沒,漂流出數十里遠。經過三天三夜,百姓們都以為蛟龍和周處一併死了,紛紛出來慶祝。結果周處殺死蛟龍,提著它的腦袋從岸邊爬起。聞聽鄉人以為自己已死,表示慶賀的事,才知實際上大家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不禁滿面淚流,萌生悔改之意。遂往吳郡尋找陸機、陸雲這兩位當時東吳的名士。恰巧陸機不在,只見到陸雲。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他,並說:"自己想改正錯誤,可歲月皆已荒廢了,怕最終沒有什麼成就可言。" 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並努力去做,又何必擔憂好名聲得不到傳揚呢?"周處聽後決定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代忠臣孝子。
原文: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與處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 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55、齊宣王好諛
齊宣王喜愛射箭,喜歡人家誇耀他能夠使用強弓,其實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氣就可以拉開。他在大臣面前顯示弓,大臣們都拉著弓試一試,都只拉到一半,便說:"拉開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氣,不是大王,誰能拉得開?"宣王非常高興。但是,宣王用的不過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輩子都以為自己拉開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實,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歡的是名而失了實。
原文:
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也,其實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說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說其名而喪其實。
56、陳寔曉喻樑上君子
陳寔在鄉間,以平和的心對待事物。百姓間出現爭執官司時,陳寔判決公正,告訴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後沒有埋怨的。大家感嘆說:"寧願被刑罰處治,也不願被陳寔批評。"當時年成不好,民眾沒有收成,有小偷夜間進入陳寔家裡,躲在房樑上。陳寔暗中發現了,就起來整頓衣服,讓子孫聚攏過來,正色訓誡他們說: "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勵。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壞的,(壞)習慣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養而形成,於是到了這樣的地步。樑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驚,從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誠懇認罪。陳寔慢慢告訴他說:"看你的長相,也不像個壞人,應該深自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這種行為當是由貧困所致。"結果還贈送二匹絹給小偷。從此全縣沒有再發生盜竊。
原文:
(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嘆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57、蕭何追韓信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又是生氣又是喜歡,罵道:"你逃跑,是為什麼?"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啊。"漢王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
原文:
(韓)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覆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於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58、漢高祖論"三傑"
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說:"各位王侯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這真實的情況: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來親附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相與卻不是這樣,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劉邦說:"你只知道那一個方面,卻不知道那另一個方面。(就拿)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來說),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合眾多計程車兵,打仗一定勝利,攻佔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豪傑的人,我能夠利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以為范增而不利用(他),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原文:
帝置酒洛陽南宮,上曰:"列侯、諸將毋敢隱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為我所禽也。"
59、東吳四英傑
孫吳之所以擁用江東,抗衡於中國,根本是因為孫策、孫權的雄才大略。當時東吳的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個人,是當時的(東吳)的所謂社稷心膂,)都是能與國家共存亡的大臣。但是因為自古將帥,大都認為自己是賢能之人,害怕有勝過自己的。但是上面這些賢能的人則不是這樣。孫權剛接執掌政權,魯肅(北方人)欲去江北(投靠曹操),瑜止之,而向孫權推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給孫權寫信推薦:"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如果能用他來代替我,我死不後悔!"肅遂代瑜治軍。呂蒙為尋陽令,肅見之曰:"你現在的才略不再是當年吳下阿蒙(因為呂蒙已學習了大量的知識)。"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呂蒙後來也代替了魯肅執掌軍權。呂蒙在陸口,因有病辭職,權問:"誰可代你?"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曾被他們打敗。雖然他們互相推薦引見,而孫權又能委心聽之,東吳之所以為吳,並非是偶然的。
原文:
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自古將帥,未嘗不矜能自賢,疾勝己者,此諸賢則不然。孫權初掌事,肅欲北還,瑜止之,而薦之於權曰。"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與權箋曰:"魯肅忠烈,臨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肅遂代瑜典兵。呂蒙為尋陽令,肅見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蒙遂亦代肅。蒙在陸口,稱疾還,權問:"誰可代者?"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為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所之,吳之所以為吳,非偶然也。
60、治本在得人
符堅召見高泰,很喜歡他,向他請教治國的根本辦法。高泰回答說:"治國的根本辦法在於得人才,得人才在於慎重推薦,慎重推薦在於考察這人的真實情況。每個官位得到合適人選,國家卻治理得不好的情況,是不會有的。"苻堅(聽後)說:"說的真是言詞簡略而道理深廣啊。"
原文:
苻堅召見(高泰),悅之,問以為治之本。對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審舉,審舉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國家不治者也。"堅曰:"可謂辭簡而理博矣。"
61、齊桓公登門訪士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麼敢輕視其他國君呢?"去了五次之後,終於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後,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於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原文:
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見也。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後得見。天下聞之,皆曰:"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於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62、陸贄論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 (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後補充缺點,那麼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捨棄長處,那麼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聖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麼辦?"孔子說:"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麼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為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為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麼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麼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加以情有愛憎,趣有異同,假使聖如伊、周,賢如墨、楊,求諸物議,孰免譏嫌?昔子貢問於孔子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蓋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惡君子亦如君子之惡小人。將察其情,在審基聽,聽君子則小人道廢,聽小人則君子道消。
63、物各有短長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麼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麼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裡,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遊說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原文:
甘戊使於齊,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間耳,君不能自渡,能為王者之說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長,謹願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騏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宮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將為利,名聞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隨流,吾不如子;說千乘之君,萬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64、漢武帝下詔求賢
漢武帝下詔書說:"大概有異乎尋常的事業,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里馬飛速賓士而卻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揹著世俗譏議的包袱,卻能建立功名。難於駕馭的馬,放縱不羈的人才,只不過在於人們如何駕馭、如何使用他們罷了。命令州郡長官考察並向上推薦當地官民中具有超等傑出的才能、可以作為將相以及能出使極遠國家的人。"
原文:
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皇帝(宋仁宗)想啟用王安石,唐介說:"安石難以擔當大任。"皇帝說:"(他)文學方面不可信任嗎?經術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 "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常變更。"皇帝卻不這樣認為,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說:"別人都不瞭解你,認為只知道儒家經術,不清楚世務,"王安石答道:"儒家經術正是用來規劃處理世務。"皇帝說:"你認為現在應該先實施什麼政策?"王安石說:"要改變現在的風氣、禮節、習慣,公佈新的法令,(這)正是現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原文: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曰:"文學不可任耶?經術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對曰:"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帝不以為然,竟以安石參知政事,謂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帝曰:"然則卿設施以何為先?"安石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納之。
66、唐太宗論舉賢
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傑出的人才啊!"太宗說:"用人跟用器物一樣,每一種東西都要選用它的長處。古來能使國家達到大治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麼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
原文: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67、何充直言不諱
王含作廬江郡郡守的時候,貪汙很厲害。王敦袒護他的哥哥,有意在與很多人說話時誇口說:"我的哥哥在廬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廬江郡的人都稱讚他。"當時何充擔任王敦的文書,也在座,就臉色嚴肅地說:"我何充就是廬江郡的人,我所聽到的與這種說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沒話可說了。在座的其他人都為何充擔心,很不安。而何充顯得態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樣。
原文:
王含作廬江郡,貪濁狼籍。王敦護其兄,故與眾坐稱:"家兄在郡定佳,廬江人士鹹稱之。"時何充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廬江人,所聞異於是。"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充晏然,神意自若。
68、呂僧珍不仗勢
呂僧珍在位期間,公平對待屬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兒子呂宏起先以販蔥為業,在呂僧珍就任以後,就放棄販蔥業想求他在州里安排個官噹噹,呂僧珍說:"我蒙受國家大恩,沒有什麼可以報效的。你們本來有適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職業,怎麼可以胡亂要求得到不該得的職份!還是應當趕快回到蔥店去吧。"呂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郵的官署,鄉人都勸他遷移官署來擴建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這官署,從建造以來就一直在這裡,怎麼可以遷走它來擴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給於氏,住在市西,小屋面臨馬路,又混雜在各種店鋪中間,呂僧珍經常引帶著儀仗隊到她家,並不覺得辱沒了身份。
原文: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親戚。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為業,僧珍既至,乃棄業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叨越,但當速反蔥肆耳。"僧珍舊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鄉人鹹勸徒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適於氏,住在市西,小屋臨路,與列肆雜處,僧珍常導從鹵簿到其宅,不以為恥。
69、劉庭式娶盲女
齊地人劉庭式還沒中舉時,心想迎娶自己的同鄉的女兒,兩家已草成婚約然而還沒給女方送禮。到劉庭式中舉,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兩眼都瞎了。女家是農耕之家,很窮,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規勸他迎娶那家小女,劉庭式笑著說:"我的心已經許配給她了。雖然她兩眼瞎了,怎能違揹我當初的本心呢。"最後迎娶了盲女,並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原文:
齊人劉庭式未及第時,議娶其鄉人之女,既成約而未納幣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兩目皆盲。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言。或勸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雖盲,豈負吾初心哉。"卒取盲女,與之偕老。
70、正規化言而有信
正規化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為眾多求學者之一,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正規化對張劭說,二年後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於是約好了日期。後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正規化。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麼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正規化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正規化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原文:
正規化字巨卿,少遊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71、王坦直言驚益王
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兒子,叫趙元傑。曾經修建了一座假山,召集僚屬飲酒,眾人都誇讚假山,而王坦卻獨自低著頭。益王強迫他看(假山),他說:"我(在這裡)只看到血山,根本沒看到什麼假山。"益王很驚訝,問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說:"我在田間時,看見州縣的官吏督促交稅,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滿身。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稅築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麼呢?" 當時(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還沒完成,聽到王坦的話之後馬上命人砸毀(假山)。
原文:
王,帝第五子元傑也。嘗作假山,召僚屬置酒,眾皆褒美,坦獨俯首。王強使視之,坦曰:"但見血山,安得假山。"王驚問故,坦曰:"坦在田舍時,見州縣督稅,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滿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時帝亦為假山未成,聞之亟毀焉。
72 、餓死不吃"嗟來之食"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願吃嗟來之食,才落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
原文: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履,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73、"殿上虎"劉安世
安世身材魁偉,容貌端莊,聲如洪鐘。起初任命為諫官,還未受命,回到家裡對母親說:"朝廷不因為我安世不賢,讓我任諫官。倘若就任這個官職,那就要有膽識也敢於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以自己的生命來擔負起職責。如果冒犯了皇上,災禍貶官就會立刻到來。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說我以母親年老為託辭,應當可以避免任此官職。"母親說:"這就不對了。我聽說諫官是皇上面前的敢於直言諍諫的重臣,你父親一生都想做這樣的官卻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職,你應當獻出生命來報效國家的大恩。縱使遭罪被流放,不論遠近,我一定會隨你去的。"(安世)於是接受了官職。他在職多年,神色嚴肅立於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當面指斥,在朝廷上諫爭,有時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著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氣稍解,再上前爭辯。旁邊陪侍的人在遠觀看,縮著頭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稱作"殿上虎",一時間沒有人不敬仰他。
原文:
安世儀狀魁碩,音吐如鍾。初除諫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脫有觸忤,禍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辭,當可免。"母曰:"不然,吾聞諫官為天子諍臣,汝父平生欲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當捐身以報國恩。正得罪流放,無問遠近,吾當從汝所之。"於是受命。在職累歲,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爭,或帝盛怒,則執簡卻立,伺怒稍解,復前抗辭。旁侍者遠觀,蓄縮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時無不敬懾。
74、婁師德與狄仁傑
狄梁公與婁師德一同作相國。狄仁傑一直排斥婁師德,武則天問他說:"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嗎?"狄仁傑回答說:"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並不是無所作為而依靠別人。"過了一會,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不瞭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婁師德提拔。"於是令侍從拿來檔案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摺給狄仁傑。狄仁傑讀了之後,害怕得連忙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走出去後說:"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大人容忍!"而婁公從來沒有驕矜的表現。
原文:
狄梁公與婁師德同為相。狄公排斥師德非一日,則天問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對曰:"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則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實師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通薦表,以賜梁公。梁公閱之,恐懼引咎,則天不責。出於外曰:"吾不意為婁公所涵!"而婁公未嘗有矜色。
75、司馬遷贊李廣
《論語》講:"一個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聽從。"這正好用來說明李將軍。我看李將軍誠誠懇懇嚴肅認真,像一個質樸的鄉下人,不善於講漂亮話。但是當他死的時候,普天下的人,不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這是因為他那忠誠樸實的品德,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士大夫面前啊。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講的雖是平常小事,卻說明了一個大道理。
原文:
《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76、何嶽得金不昧
秀才何嶽曾經在夜間走路時,撿到銀子二百多兩,不敢和家裡人說這件事,擔心家人會勸告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著銀子回到拾到銀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何嶽問他那人銀子的數目和封存標識,回答全都符合,於是就把銀子還給了他。那個人要分一些銀子給他來感謝他,何嶽就說:"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麼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那個人感謝了他才就離去。何嶽曾在當官的人家教書的時候,那個當官的人有時要去京城,寄存一個箱子給何嶽,箱子裡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嶽等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訊息。何嶽聽說那官員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就把箱子交給那官員的侄子託他帶回給那位去京城官員了。何嶽是一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原文:
秀才何嶽,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餘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次早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慾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又嘗教書於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於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託以寄去。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77、錢金玉捨生取義
錢金玉做松江縣的千總官,性情剛毅果敢,崇尚廉潔的氣節。道光壬寅年間(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錢金玉正在休假回鄉探親,聽到訊息,立即收拾行裝動身。他的親友阻止他說:"戰事正緊急,是禍是福不可知曉,您正在休假,上級官員又沒有檔案催促您前去,為什麼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錢金玉不聽,回到吳淞口後,就跟從軍隊守衛西炮臺,和士兵一起吃飯睡覺,一起行動,他們用努力作戰的話相互勉勵。到了東炮臺陷落後,槍彈炮彈全都落到西炮臺。錢金玉奮勇指揮戰鬥,浴血奮戰幾個小時,左臂中了三彈,卻毫不後退。他身邊計程車兵哭著說:"您有老母親在,不能死。"錢金玉笑著辭謝說:"哪裡有享受國家俸祿卻在國家有難時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為我母親擔心。"不久,一顆槍彈飛來,擊中了左胸,他於是倒下了。在臨死的時候,他還大喊"賣國賊害了國家"不停。
原文:
錢金玉官松江千總,性剛果,尚廉節。道光壬寅鴉片釁起,錢方假歸省親,聞訊,即束裝起行。其親友尼之曰:"軍事方急,禍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急急為?"錢不聽。既至吳淞,從守西炮臺,與部卒同飲食臥起,以力戰相勖。及東炮臺陷,彈丸鹹集於西炮臺。錢奮勇督戰,喋血數小時,左臂中三彈,曾不少卻。其近卒泣陳:"公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謝曰:"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幸勿為吾母慮也!"未幾,一彈來,中左乳,遂僕。彌留之際,猶大呼"賊奴誤國"不置。
78、鄭玄謙讓無私
鄭玄想注《春秋傳》,還沒有完成。這時有事到外地去,,與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個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認識。服虔在客店外的車上和別人談論自己注這部書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覺得服虔的見解多數和自己相同。於是走到車邊,對服虔說:"我早就想注《春秋傳》,目前還沒完成。聽了您剛才的話,看法大多與我相同。現在,我應該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給您。"這就是服氏《春秋注》。
原文:
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79、李績煮粥侍姊
唐英公李績,身為僕射,他的姐姐病了,他還親自為她燒火煮粥,以致火苗燒了他的鬍鬚。姐姐勸他說:"你的妾那麼多,你自己為何要這樣辛苦?"李回答說:"難道真的是沒有人嗎?我是想姐姐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長久地為姐姐燒火煮粥,又怎麼可能呢?"
原文:
英公雖貴為僕射,其姊病,必親為粥,釜燃輒焚其須。姊曰:"僕妾多矣,何為自苦如此?"勣(Jī)曰:"豈為無人耶!顧今姊年老,勣亦年老,雖欲久為姊粥,復可得乎?"
80、海瑞遺物
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裡。他在南京做官的同鄉人,只有戶部蘇民懷一個人。蘇民懷檢查清點海瑞做官的俸祿,竹箱中只有八兩銀子,兩丈麻布,幾件舊衣服罷了。像這樣的都御史怎麼會多呢?王鳳洲對海瑞評價說:"不怕死,不愛錢,不結黨。"這九個字寫全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萬語讚揚他,能勝過這評論嗎?
原文:
都御史剛峰(海瑞的號)海公,卒於官舍,同鄉宦南京者,惟戶部蘇懷民一人。蘇點其宦囊,竹籠中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鳳洲評之雲:"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此九字斷盡海公生平,即千萬言諛之,能加於此評乎?
81、腹朜大義滅親
墨家有一個領袖叫腹朜(月改黃),居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國的惠王(對他)說:"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沒有別的兒子。寡人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你的兒子了。先生你這件事就聽我的吧。"腹朜(月改黃)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說:'殺人的人處死,傷人的人處刑。'這是用來禁止殺人和傷人。而禁止殺人和傷人的法,是天下(人應該遵守)的大義啊。王您雖為了他開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殺他,腹朜(月改黃)我卻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朜(月改黃)不聽惠王的,還是殺了兒子。兒子,每個人私人所愛啊,忍受私利而行大義,領袖[腹朜(月改黃)]可說是公道啊。
原文:
墨子有鉅子腹朜,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朜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82、閔仲叔辭侯霸
太原有個叫閔仲叔的人,世人都說他是有氣節的人,即使是周黨那樣廉潔清高的人也自以為不如閔仲叔。周黨見到閔仲叔口中含著豆子來喝水,給他生蒜,閔仲叔接受了卻沒有吃。建武年中,閔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徵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談及治國正事,只是噓寒問暖罷了。仲叔遺憾地說:"開始受到您的任命時,我又高興又害怕,現在見到了您,我既沒有了興奮也沒了恐懼。如果您覺得仲叔才智不足以來談論政事,您就不應該徵召我來做官。既然徵召我來卻又不用我,這是對人認識不清。"於是他辭去官職,扔下一封抱怨信走了。
原文:
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士,雖周黨之潔清,自以弗及也。黨見其含菽飲水,遺以生蒜,受而不食。建武中,應司徒侯霸之闢。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勞苦而已。仲叔恨曰:"始蒙嘉命,且喜且懼;今見明公,喜懼皆去。以仲叔為不足問邪,不當闢也。闢而不問,是失人也。"遂辭出,投劾而去。
83、楊震論"四知"
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多次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懷揣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瞭解你,你不瞭解我,為什麼這樣呢?"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銀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的子子孫孫常吃蔬菜,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清官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
原文:
(楊)震少好學......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闢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不肯,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
84、祁黃羊去私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這個地方缺個長官,誰適合擔任?"祁黃羊答道:"解狐適合(補這個缺)。"平公說:"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仇人是(誰)。"平公(稱讚)說:"好!"就任用瞭解狐。都城的人(都)稱讚(任命解狐)好。過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說:"國家少個掌管軍事的官,誰擔任合適?"(祁黃羊)答道:"祁午合適。"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平公(又稱讚)說:"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稱讚(任命祁午)好。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說:"祁黃羊的話,真好啊!(他)薦舉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薦舉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開自己的兒子,祁黃羊可以稱得上是大公無私了。"
原文:
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 "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85、宋濂不隱真情
宋濂曾經在自己的家中與客人飲酒,皇帝派人進行秘密的監視。第二天,皇帝問:在座的賓客是哪些人?吃了什麼食物?宋濂一一將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好啊,你沒有欺騙我。皇帝曾經私下召見大臣們,向他們詢問朝廷的官員誰好誰壞,宋濂只列舉那些好的來回答。他說:那些好的官員能和我友好相處,所以我知道他們。那些不好的官員,我不瞭解他們。
原文: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86、裴佶姑父外廉內貪
唐朝人裴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裴佶小時候,他姑夫在朝中為官,名聲很好,被認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趕上姑夫退朝回來,深深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崔昭何許人也,眾口一致說他好。這一定行賄得來的美譽。這樣下去,國家怎麼能不混亂呢。"裴佶的姑夫話還未說完,守門人進來通報說:"壽州崔刺史請求拜見老爺。"裴佶的姑夫聽了後很是生氣,呵斥門人一頓,讓門人用鞭子將崔刺史趕出府門。過了很長工夫,這位崔刺史整束衣帶強行拜見裴佶的姑夫。又過了一會兒,裴佶的姑夫急著命家人給崔刺史上茶。一會兒,又命準備酒宴。一會兒,又命令給他馬吃草,給他僕人吃飯。送走崔刺史後,裴佶的姑姑問他姑夫:"你為什麼前邊那麼傲慢而後又那麼謙恭?"裴佶的姑夫面帶有恩於人的神色走進屋門,揮手讓裴佶離開這裡,說:"去,到學堂休息去。"裴佶出屋還沒走下門前的臺階,回頭一看,見他姑夫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面寫著:贈送粗官綢一千匹。
原文:
裴佶常話:少時姑夫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會其朝退,深嘆曰:"崔昭何人,眾口稱美。此必行賄者也。如此安得不亂!"言未竟,閽者報壽州崔使君候謁。姑夫怒呵閽者,將鞭之。良久,束帶強出。須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饌,又令秣馬、飯僕。姑曰:"前何倨而後何恭也?"及入門,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學院中。"佶未下階,出懷中一紙,乃昭贈官絁千匹。
87、李林甫口蜜腹劍
李林甫為宰相後,對於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業在自己之上或受到玄宗寵信或官位快要超過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尤其忌恨有文學才能而進官計程車人。有時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說些動聽的話,而暗中卻陰謀陷害。所以世人都稱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原文:
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88、秦檜專橫跋扈
秦檜到了後來權勢更加厲害,平時都有幾個軍士,穿著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門口,走過路過的人稍微朝門裡看幾眼,就會受到訓斥。曾經生病告假一二天不上朝,另一個執政大臣獨自在朝堂上應答皇上,這位大臣不敢說他什麼,只是一直在皇上面前極力讚頌他。第二天秦檜來早朝,突然問這位大臣:"聽說你昨天在皇上面前說了很久?"執政大臣害怕地說:"我只是讚頌您的功德舉世無雙,講完了就退下來了,實在沒講別的。"秦檜嬉笑著說:"太感謝了!"原來已經唆使官員上奏,這位執政大臣剛回到家裡,內閣彈劾他的副本已經送到他的家裡。秦檜的狠毒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原文:
秦丞相,晚歲權尤重。常有數卒,皂衣持梃,立府門外,行路過者,稍顧謦咳,皆呵止之。嘗病告一二日,執政獨對,既不敢它語,惟盛推秦公勳業而已。明日入堂,忽問曰:"聞昨日奏事甚久?"執政惶恐曰:"某惟誦太師先生勳德曠世所無,語終即退,實無他言。"秦公嘻笑曰:"甚荷!"蓋已嗾言事官上章,執政甫歸,閣子彈章副本已至矣。其忮刻如此。
89、治國必先富民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憑什麼這樣說?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原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90、治國猶栽樹
唐太宗對侍臣說:"以前(隋煬帝)剛剛平定了京師,宮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沒有一個院子不是滿滿的。隋煬帝仍舊不滿足,並且東西討伐,用盡兵力發動戰爭,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導致了滅亡。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的。因此我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靜靜,這使得天下平安無事。於是就能不興徭役,穀物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根基不動搖,才會枝繁葉茂。帝王能做到清靜,百姓怎麼會不安居樂業呢?
原文:
(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淨,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91、陸贄論審察群情
德宗向陸贄詢問當今最為急切的事務。陸贄認為,往日導致變亂,是由於上下之情不相通。勸說德宗接觸下情,聽從諫諍。於是他進上章疏,大略是說:"我認為當今最為急切的事務,在於詳細察明眾人的心志,如果是眾人非常喜歡的,那麼陛下先去施行它;如果是眾人非常憎惡的,那麼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所喜歡和憎惡的與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歸向陛下的事情,從古到今,都是沒有的。一般說來,治與亂的根本,與人心密切相關,何況正當變故發生、人心動搖時,處於危險疑慮、人心向背的關頭!人心歸向,就會萬事振興;人心離異,就會萬事傾危。陛下怎麼能不審察眾人的心志,與他們同好同惡,使民眾嚮往歸附,以安定國家呢!這一點就是當前所最為急切的啊。"
原文:
(唐)德宗問陸贄以當今切務。贄以鄉日致亂,由上下之情不通,勸上接下從諫,乃上疏,其略曰:"臣謂當今急務,在於審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惡者,陛下先去之。欲惡與天下同而天下不歸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亂之本,繫於人心,況乎當變故動搖之時,在危疑向背之際,人之所歸則植,人之所在則傾,陛下安可不審察群情,同其欲惡,使億兆歸趣,以靖邦家乎!此誠當今之所急也。"
92、齊威王行賞罰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闢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讚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飢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原文:
齊威王召即墨大夫,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闢,人民給,官無事,東方以寧;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萬家。召阿大夫,語之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野不闢,人民貧餒。昔日趙攻鄄,子不救;衛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幣事吾左右以求譽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於是群臣聳懼,莫敢飾詐,務盡崐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
93、治國不私故人
濮州的刺史龐相壽因為貪汙而被解除職任,自己說曾經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皇上可憐他,想讓他重新歸來擔任(職務)。魏徽規勸說:"秦王身邊宮內宮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賴親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皇上開心的接納了他,對相壽說:"我今天總秦王,是一府的王,現在居於重要的地位,是整個國家的主人,不能夠獨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堅持的是對的,我怎敢違背!"皇上賜他帛之後打發他走,相壽流著眼淚而去。
原文:
濮州刺史龐相壽坐貪汙解任,自陳嘗在秦王幕府;上憐之,欲聽還舊任。魏徵諫曰:"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為善者懼。"上欣然納之,謂相壽曰:"我昔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獨私故人。大臣所執如是,朕何敢違!"賜帛遣之。相壽流涕而去。
94、孟子對滕文公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侍奉齊國呢,還是侍奉楚國呢?"
孟子回答道:"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護城河,築牢城牆,與百姓共同守衛,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這樣就好辦了。"
原文: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95、晏子論"社鼠"
齊景公(姜姓,名杵臼)問晏子:"治理國家怕的是什麼?"晏子回答說,"怕的是社廟中的老鼠。"景公問:"說的是什麼意思?"晏子答道:"說到社,把木頭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這裡指並排而立),並給它們塗上泥,老鼠於是前往棲居於此。用煙火燻則怕燒燬木頭,用水灌則有怕毀壞塗泥。這種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殺,是由於社廟的緣故啊。國家也有啊,國君身邊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內便對國君矇蔽善惡,在朝廷外便向百姓賣弄權勢,不誅除他們,他們便會胡作非為,危害國家;要誅除他們吧,他們又受到國君的保護,國君包庇他們,寬恕他們,實在難以對他們施加懲處。"這就是國家的社鼠啊。
原文:
景公問晏子曰:"國何患?"晏子對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謂也?"對曰:"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往託焉,燻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會故也。夫國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內則蔽善惡於君上,外則賣權重於百姓。不誅之則為亂,誅之則為人主所案據,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
96、唐太宗"五事"治天下
唐太宗在翠微殿,問侍臣:"自古以來的帝王,雖平定中原華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數民族臣服。我才能不超過古代帝王,而成績比他們大,不知什麼原故。請你們坦率說說。"群臣都說:"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樣廣大,其他萬事萬物沒有什麼可說的了。"唐太宗說:"不能這麼講。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勞,不過做到五條罷了:一是自古帝王多忌妒勝過自己的人,我見別人優點,把它當作自己的優點對待,好像自己優點一樣。二是每人的行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棄其短取其長。三是一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懷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淵之中。而我見賢才,則尊敬他;見表現不好的人,則從愛護的角度教育他。使賢與不賢的人都各得其所。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別人當面批評,對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開打擊,沒有那個朝代不這樣。而我即位以來,直言者比比皆是,沒有一人因此而免職。五是傳統以漢族為貴,歧視少數民族,而我獨一視同仁加以愛護,所以少數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樣。以上五條,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原文:
上御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群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顧謂褚遂良曰:"公嘗為史官,如朕言,得其實乎?"對曰:"陛下盛德不可勝載,獨以此五者自與,蓋謙謙之志耳。"
97、用心不倦
貞觀(李世民年號)三年,太宗(李世民)對司空(官職)裴寂說:"每當有人呈上奏報的摺子,內容很多,(看不過來時)我總是把摺子粘在牆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這種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設法做到了解臣子們要表述的情況。常常思考政事,有時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們這些臣工們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來報答我的心意。"
原文:
貞觀三年,太宗謂司空裴寂曰:"比有上書奏事,條數甚多,朕總粘之屋壁,出入觀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盡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寢。亦望公輩用心不倦,以副朕懷也。"
98、魏徵論隋煬帝
戌子這一日,皇上(唐太宗)對陪立兩旁的大臣說:"我讀了《隋煬帝集》這部書,發現文章的辭藻深奧淵博,也知道是肯定堯、舜而否定桀、紂的,但是做起事來為什麼又相反了呢?"大臣魏徵答道:"百姓的君主雖然都是賢哲聖明,但也應當虛心接受別人的勸諫,這樣才能使有智慧的人貢獻他的才能。勇敢的人竭盡他的全力。隋煬帝這個人,卻是依仗他的地位,狂妄自大,剛愎自用,所以儘管他嘴裡說的是堯舜之美德,乾的卻是桀紂的行為。他沒有自知之明,結果遭到覆亡的下場。"皇上聽了,深有感觸地說道:"前人的教訓離我們不算遠啊,應當引為借鑑。"
原文:
戊子,上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99、創業與守成
太宗問身邊大臣:"創業與守成哪個難?"房玄齡:"建國之前,與各路英雄一起角逐爭鬥而後使他們臣服,還是創業難!"魏徵說:"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是從艱難境地取得天下,又於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難!"太宗說:"玄齡與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體會到創業的艱難。魏徵與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擔心富貴而導致驕奢,忘乎所以而產生禍亂,所以懂得守成更難。然而創業的艱難,已成為過去的往事,守成的艱難,正應當與諸位慎重對待。"玄齡等人行禮道: "陛下說這一番話,是國家百姓的福氣呀!"
原文:
上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並起角力而後臣之,創業難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於艱難,失之於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徵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100、子奇治縣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白髮老人。那麼憑藉老人的智慧,憑著年輕的人的決策,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到達阿縣,把兵庫裡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開啟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整整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裡沒有武器,糧倉裡沒有積糧,於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原文: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101
管仲被捆綁,從魯國到齊國,在路途中又餓又渴,經過綺烏地方時向邊防人員討吃東西,綺烏的邊防人員跪著喂他,很尊敬他,邊防人員乘機私下裡對管仲說:"你適逢僥倖被流放到齊國沒有死還被齊國任用,將要拿什麼回報我?"管仲說:"如果真能像你所說的那樣,我將要任命賢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評定有功勞的人,我用什麼報答你呢?"邊防人員怨恨他。
102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條令已經完備,還沒有公佈,商鞅擔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把它遷移到北門的人給他十金。民眾認為奇怪,沒有一個敢去搬的,商鞅又說:"能搬的人給他五十金。"。有一個人搬遷了那根木頭,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商鞅用這個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民眾,終於公佈了法令。
103
漢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橋,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跑 出來,驚了文帝御駕的馬。於是命令侍衛人員抓住他,交給廷尉查辦。 張釋之審問這個人 ,他說: "是長安縣人,進城後聽說皇帝要來, 就躲在橋下。過了很長一會兒,認為皇帝 已經過去了,可是一出來正好碰上車駕,我就跑開了。"張釋之根據情節判決,並上報說, "這個人冒犯了車駕,判處罰金四兩。"漢文帝生氣地說:"他直接驚了我的御馬;幸好馬 性馴順,要是別的馬,豈不就;傷害了我嗎?可是你卻只判罰金!"張釋之說:"法律是皇帝 與全國百姓共同遵守的。現在法律條文就是這麼規定的, 要是加重處理了,法律就不能取 信於民了。當初,皇帝叫侍衛人員把他殺掉也就算了,現在既已送交廷尉處理,而廷尉的責任就是公正地掌管全國的法律,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辦事。如果廷尉不公正,偏向一邊,各地 執行法律就也會有輕有重,老百姓就要慌恐不安,無所適從,請皇帝慎重考慮!"漢文帝沉思了一會兒,說,"你的判決是對的!"
104
鄭國人到鄉校休閒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 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毀 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裡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 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以減少怨 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 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 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然明說:"我從現在起 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 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
孔子聽到了這番話後說:"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說子產不仁, 北打下如估"
105
何易於,不知是什麼地方人和透過什麼途徑做官的。他擔任益昌縣令。益昌離州有四十里遠,刺史崔樸曾經在春天帶者賓客乘船路過益昌附近,讓百姓挽纖拉船,何易於親自挽纖拉船。崔樸驚訝地問情況,何易於說:"現在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種養蠶,惟獨我沒事做,可以擔負那勞役。"崔樸慚愧,和賓客們急忙騎馬離開了。
106李離過聽自刑
李離,是晉文公的法官。他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發覺後就把自己拘禁起來判以死罪。文公說:"官職貴*不一,刑罰也輕重有別。這是你手下官吏有過失,不是你的罪責。"李離說:"臣擔當的官職是長官,不曾把高位讓給下屬;我領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處分給他們。如今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卻要把罪責推諉給下級,這種道理我沒有聽過。"他拒絕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說:"你認定自己有罪,那麼我也有罪嗎?"李離說:"法官斷案有法規,錯判刑就要親自受刑,錯殺人就要以死償命。您因為臣能聽察細微隱情事理,決斷疑難案件,才讓我做法官。現在我聽察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應該判處死罪。"於是不接受晉文公的赦令,伏劍自刎而死。
107
漢宣帝劉詢即位,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渤海及其鄰郡年成不好,盜賊紛紛出現,當地郡守無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選拔善於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薦龔遂可以勝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當時龔遂已經70多歲了,被召見時,由於他個子矮小,宣帝遠遠望見,覺得跟傳聞中的龔遂不相合,心裡有點輕視他,對他說: "渤海郡政事荒廢,秩序紊亂,我很擔憂。先生準備怎樣平息那裡的盜賊,使我稱心滿意呢?"龔遂回答說:"渤海郡地處海濱,距京城很遠,沒有受到陛下聖明的教化,那裡的百姓被飢寒所困,而官吏們不體貼,所以使您的本來純潔善良的臣民偷來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罷了。您現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戰勝他們呢,還是安撫他們呢?"宣帝聽了龔遂的應對,很高興,就回答說:"既然選用賢良的人,本來就是想要安撫百姓。"龔遂說:"我聽說治理秩序混亂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亂的繩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來,然後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暫時不要用法令條文來約束我,讓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不呈報上級而按照最有效的辦法處理事情。"宣帝答應了他的要求,格外賞賜他黃金物品派遣他上任。
108陶侃二三事
陶侃在廣州,沒有事的時候總是早朝把白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裡。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閒安逸,唯恐不能承擔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陶侃生性聰慧敏捷,恭敬有禮,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閒。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怎麼能夠遊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見一個人手拿一把未熟稻穀,陶侃問:"你拿它做什麼?"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見的,就隨意拿來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不種田,又拿別人的稻子戲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於農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時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頭都登記後收藏起來,人們都不明白這樣做的原因。後來大年初一聚會時,地面積雪,太陽剛放晴,廳堂前積雪,地面還潮溼,陶侃於是用木屑鋪散地面。等到桓溫伐蜀時,又用陶侃儲存的竹頭作釘裝船。陶侃綜合料理事物極其細密,都是這樣。
109徐有功斷獄秉公
皇甫文備是武則天時的殘酷官吏,和主管刑法的徐有功判決案件,誣陷徐有功勾結叛賊,並將他們的罪上書給武則天。武則天只讓徐有功解脫被誣陷的罪責。不久,皇甫文備被他人告發,徐有功卻寬宏地訊問他。有人說:"他從前要陷害你致死,如今你反而想救他,這是為什麼?"徐有功說:"你所說的是個人的怨恨,我所遵守的是法律。怎麼可以因為個人恩怨而危害司法的公正呢?"
110
陳留人董宣當洛陽令。湖陽公主的男僕殺人藏入主子家府,官吏抓不著。有一天湖陽公主外出,奴僕駕車。董宣帶領一班人等侯在洛陽城北面西頭門,攔住車,用武器逼住,宣佈殺人犯罪狀,當場把殺人犯抓住殺掉。湖陽公主立即回宮向光武帝哭訴。帝大怒,召董宣,要用木槌打死董宣。董宣叩頭說:"請允許我說一句話再死。"帝說:"你說什麼?"董宣說:"陛下聖德,中興漢室,如果縱奴殺人,將何以治天下?我不須槌死,我自已死。"說完以頭撞柱,血流滿面。帝令小太監上前抓住董宣,要他向湖陽公主叩頭認錯,董宣不從,強制之,董宣兩手撐住地面,就是不肯叩頭。湖陽公主對帝說:"你過去是布衣,藏匿逃亡者,官吏不敢入門,乃今貴為天下,威權不能行之於一個地方官員身上嗎?"帝笑著說:"天子不能與布衣相提並論。"於是下令:"強項令出去!"賞錢三十萬。董宣把賞錢分賜下屬。由此,董宣能搏擊豪門貴族。京師內,無人不為之震動。
111.
岳飛侍奉父母特別孝順,家裡沒有侍妾,吳玠向來欽佩岳飛,想和他結交,將美女打扮後送給他,岳飛說:"皇上十分操勞,難道這是大將們享樂的時候嗎?"岳飛拒絕沒有接受。吳玠非常佩服岳飛。有人問岳飛:"國傢什麼時候才能太平?"岳飛說:"文臣不憐惜錢財,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飛的軍隊每次休息的時候,岳飛督促將士們從山坡下來,跳過壕溝,都穿著沉重的鎧甲鍛鍊。有一個拿了百姓一縷麻繩捆綁柴草計程車兵,立即斬首示眾。士兵們夜晚休息,人民都開啟門,歡迎他們進來,卻沒有一個敢進入計程車兵。軍隊的口號是"寧願凍死也不拆老百姓的房子,寧願餓死也不搶奪老百姓的財物。"當士兵生病 的時候,岳飛親自為他調藥。各位將領守衛邊疆時,岳飛的妻子慰問他們的家人。有為國戰死的將士,岳飛的妻子為他們哭喪,並且養育他們的遺孤,岳飛接到獎賞,都分給他的部下們,不侵犯他們絲毫的利益。嶽將軍善於用少數人擊退眾敵。凡是有軍事活動,都召集各位統軍頭領,商量約定後才打仗,所以每打一仗,都能很快地戰勝對方。突然遇到敵人,不會輕舉妄動。所以,敵人稱岳家軍說"撼動大山容易,擊敗岳家軍困難。"
112宋襄公治軍
宋襄公和楚國人在泓作戰。宋軍已經排成列了,而楚軍還沒全部渡過河。司馬子魚說:"敵人多,我們少,在他們沒排成列時,請允許我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等他們過了河而沒排成列,子魚又把剛才說過的話對宋襄公說了一遍。宋襄公說:"還不行。"等他們排成列後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受傷,他的侍衛被殺。國民都歸罪於宋襄公。宋襄公說:"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傷的敵人再次受傷,不捉白髮老人。古代作戰的人,不憑藉險要之地。我雖然是亡國者的後代,不攻擊沒排成列的敵人。"子魚說:"你不懂作戰。對勁敵,我們擁有險要的地勢而敵人沒排成佇列,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堵截然後攻擊,不也可以嗎?你尚且還有畏懼。現在的強勁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年紀到了很老的人,抓住了,對白髮的人又有什麼可以可憐的呢?讓士兵明白戰敗是可恥的,然後讓他們作戰,是為了殺敵,傷了敵人而沒殺他,怎能不再傷他?如果憐惜被兩次傷害的人,就不如別傷害他;憐惜白髮老人,就不如投降他們。全軍,是用來作戰的;鳴金擊鼓,是用來激發士氣的。有有利的條件而利用,憑藉險要的地勢進攻敵人是可以的;盛大的擊鼓聲激起高昂計程車氣,進攻那些沒列陣的軍隊也是完全可以的。
113
周厲王暴虐,國都裡的人公開指責厲王。召穆公報告說:"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厲王發怒,尋得衛國的巫者,派他監視公開指責自己的人。巫者將這些人報告厲王,就殺掉他們。國都裡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止住謗言了,大家終於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是堵他們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厲害。河水堵塞而衝破堤壩,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樣。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暢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們,讓他們講話。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獻詩,樂官獻曲,史官獻書,少師獻箴言,盲者朗誦詩歌,朦者背誦典籍,各類工匠在工作中規諫,百姓請人傳話,近臣盡心規勸,親戚彌補監察,太師、太史進行教誨,元老大臣整理闡明,然後君王考慮實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違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財富就從這裡出來;好象土地有高原、窪地、平原和灌溉過的田野一樣,衣食就從這裡產生。口用來發表言論,政事的好壞就建立在這上面。實行好的而防止壞的,這是豐富財富衣食的基礎。百姓心裡考慮的,口裡就公開講出來,天子要成全他們,將他們的意見付諸實行,怎麼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將能維持多久?"
厲王不聽。於是國都裡的人再不敢講話。三年以後,便將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114
荀巨伯從遠方來探視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賊圍攻這座城池。朋友對巨伯說:"我現在快死了,你可以趕快離開。"巨伯回答道:"我遠道來看你,你讓我離開,敗壞'義'而求活命,哪裡是我巨伯的行為!"賊兵已經闖進,對荀巨伯說:"大軍一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麼樣的男子,竟敢獨自留下來?"荀巨伯說:"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丟下他,寧願用我的身軀替代朋友的姓名。"賊兵相互告訴說:"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卻闖入了有道義的國土!"便率軍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財產到得到了保全。
115.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經常佔鮑叔牙的便宜,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後來鮑叔輔佐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劃策,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薦舉了管仲之後,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享受齊國的俸祿,有封地的就有十幾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稱讚管仲的賢能,而稱讚鮑叔善於識別人才。
116.
當子厚被召回京城而又復出為刺史的時候,中山人劉夢得禹錫也在遣放之列,被判罪前往播州。子厚流著眼淚說道:"播州不適宜人居住,而夢得有母親健在,我不忍心看到夢得處境困窘,以致於無法向母親說明一切,況且也決沒有讓母子同赴貶所的道理。"準備向朝廷上疏請求,願以柳州更換播州,即使因此再次獲罪,即使死了也不遺憾。此時正好又有人將夢得的事報告了朝廷,夢得於是改為連州刺史。嗚呼!人在困窘時才最能表現出他的氣節和道義。當今的人們平日裡互相敬慕愛悅,相邀飲宴,追逐遊戲,強顏歡笑以示謙卑友好,握手發誓以見肝膽相照,指天畫日,痛哭流涕,表示死也不會背棄朋友,似乎像真的一樣可信。然而一旦碰上小的利害衝突,哪怕只有毛髮一般細微,也會反目相向,裝出從來不認識的樣子。你已落入陷阱,他不但不伸手援救,反而乘機排擠,往下扔石頭,前面說到的那種人都是這副嘴臉。這種事情恐怕連禽獸和異族都不忍心去做,而那些人卻自以為得計,當他們聽到子厚的為人風度,也應該感到稍許有些慚愧吧
117
黃仙裳早年參加童子試,被州太守陳澹仙所賞識,後來陳做了給事中,因為犯罪被關押在牢獄中,很貧困。黃賣掉了他靠近城牆的土地,得到了一百兩銀子,把所有錢都給了陳,還和他一起在監牢裡住。陳後來被釋放,兩人同時離開南京。陳死後,黃趕赴桐鄉弔唁他。到的時候,正好是陳的忌日,大哭哀號,把過路人都感動了。
118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訪北方的徐國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歡季札(身上所佩)的劍,但是卻不說出來。季札心裡也知道(徐君喜歡自己的劍),但是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所以沒有送給他。(後來他出使完後)再回到徐國,徐君已經死了,於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他的隨從說:"徐君已經死了,這是要送給誰呢?"季札說:"不是這樣的,我當初心裡已經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徐君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119.
包驚幾對朋友間的友情很忠誠,與吳東湖是好朋友。吳東湖死後,包驚幾照料吳家極其周到。後來,當包驚將自己的女兒要出嫁的時候,他聽說吳東湖的女兒將要嫁人,但因家中貧窮不能自備嫁妝,他就把自己女兒的嫁妝送給她,自己的女兒晚了一年才出嫁。當時的人們都以此讚揚他。
120.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鍾子期必然瞭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裡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裡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121.蕭何遠慮
沛公進了咸陽,將領們都爭先奔向府庫,分取金帛財物,唯獨蕭何首先進入宮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條文、地理圖冊、戶籍檔案等文獻資料,並將它們珍藏起來。沛公做了漢王,任命蕭何為丞相。漢王之所以能夠詳盡地瞭解天下的險關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諸方面的強弱,民眾的疾苦等,就是因為蕭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獻檔案的緣故。蕭何向漢王推薦韓信,漢王任命韓信為大將軍。
122
有一個趙國人家裡發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貓。中山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於捉老鼠,也善於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少了,雞也沒有了。他的兒子很擔心,對他父親說:"為什麼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就會吃我的糧食,毀我的衣服,穿我的牆壁,啃我的用具,我就會飢寒交迫,害處不是比沒有雞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離開飢寒交迫還很遠,為什麼要把那貓趕走呢?"
123汗文帝譽周亞夫
漢文帝繼位之後第六年,匈奴大舉侵入邊境。於是讓宗正劉禮做將軍,駐軍霸上;讓祝茲侯徐厲做將軍,駐軍棘門;讓河內郡太守周亞夫做將軍,駐軍細柳:用來防備匈奴。皇帝親自慰勞軍隊。來到霸上和棘門軍營,(皇帝車馬)徑直馳進軍營,將軍及其下屬騎馬送迎。不一會到了細柳軍營,軍士官吏身披鎧甲,手持鋒利的兵器,拉弓搭箭,把弓拉圓。皇帝的先遣侍從到了,不能進入軍營。先遣侍從說:"皇帝將要到了。"軍門的都尉說:"將軍命令說:"軍隊中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的詔令。"過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進入。於是皇帝就派使節拿著節杖下詔令給周亞夫:"我想要進軍營慰勞軍隊。"周亞夫才傳話開啟營壘的大門。營門的軍官對跟隨的車馬人說:"將軍約定,軍營中不能驅馬快跑。"於是皇帝就控制馬慢慢的走。到了營中,將軍周亞夫行軍禮說:"穿戴鎧甲頭盔的軍人不行跪拜之禮,請求用軍禮拜見。"皇帝被感動了,改變臉色,顯出嚴肅的樣子,手撫車前橫木。(皇帝)派人告訴說:"皇帝尊敬地慰勞將軍。"完成勞軍的禮節就離開了。出了軍營門以後,大臣們都很驚訝。漢文帝說:"哎呀!這是真正的將軍啊!先前霸上、棘門軍營,像兒戲罷了,那些將軍本來可以襲擊而俘獲呀。至於周亞夫,能夠侵犯他嗎?"漢文帝稱讚了很久。
124疏廣論遺產
疏廣迴歸鄉里後,每天讓家裡供給酒餚設酒席,邀請族人老朋友和賓客,相互娛樂.多次詢問家裡的剩餘的錢還有多少,催促家人去買東西回來供給酒餚. 過了一年多,疏廣的子孫私下對疏廣所喜愛相信的兄弟老人說:"子孫後代到了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幾乎是不可以立下這樣的基業,如今這樣飲食耗費將盡.應該像您家一樣,勸說他買田地和住宅."老人就用閒暇時間給疏廣講了這些話,疏廣說:"我怎麼是老糊塗不顧念子孫? 只是家裡本有舊田老宅,讓子孫勤於耕作,就足夠供其衣食,與普通人相同.如今又增加了這麼多贏餘的錢財,只能教子孫怠惰罷了.賢能而多有錢財,那麼就會捐棄其志向;愚蠢而又有很多錢財,那麼就更增加了他們的過錯.況且富人,是眾人所怨恨的啊;我既然沒有用來教化子孫的辦法,也不想增長他們的過錯而招致怨恨.更何況這些金錢,是聖上用來贍養老臣的, 所以我希望與鄉黨宗族共同享用聖上的恩賜,來過完我的餘日,不也可以嗎!"於是族人為他心說誠服.後來他就這樣終老一生.
125杜太后遺囑
建隆二年,杜太后身體不適,宋太祖侍奉(杜太后)喝藥不離左右。(杜太后)病危時,召來趙普進宮接受遺命。杜太后於是問宋太祖說:"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宋太祖嗚咽著不能回答。杜太后執意問他,宋太祖說:"我得到天下的原因,都是因為祖宗和太后您積德啊。"杜太后說:"不是這樣的。恰好是由於周世宗讓幼小的兒子主宰天下罷了。如果周朝有年長的皇帝,天下怎會被你所有?你死後應當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廣闊的地域,要處理的事極多,能夠立年長的皇帝,是社稷的福氣啊。"宋太祖叩頭哭著說:"怎敢不聽從教誨。"杜太后回過頭對趙普說:"你同樣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杜太后)命令趙普在床榻前寫下誓書,趙普在誓書的最後寫上"臣普書"。(杜太后)把它藏在黃金做的箱子裡,命令辦事謹慎周密的宮人掌管它
126商鞅事魏
商鞅年輕時喜歡法律學,給魏國相國公叔痤作中庶子,公叔痤知道他賢能,沒來得及向國王推薦。公叔痤病了,魏惠王親自前往探病,他說:"公叔痤病了如果去世,江山社稷該怎麼辦?"公叔痤說:"我的中庶子商鞅,年紀雖然輕,但有奇才,希望大王與全國(百姓)聽從他。"魏惠王默不作聲。魏惠王將要走時公叔痤遣走左右的人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商鞅,一定要殺了他,不能讓他出境"魏惠王許下諾言離開了。公叔痤叫來商鞅致歉意說:"今天大王問我可以成為相國的人,我說你,大王臉色上表現出不同意的神情。我應當先君後臣,於是我對大王說如果不任用商鞅就應當殺掉他。大王答應了我,你可以快速離開了,你將會被捉的。"商鞅說:"你們大王不能以你的言論任用我,又怎能以你的言論殺我?"(商鞅)最終沒有離開。魏惠王離開後,對左右的人說:"公叔痤病的很厲害,可悲啊,想讓我讓全國聽從商鞅,"
127楚莊王伐陳
楚莊王想要去討伐陳國,派人偵察陳國。使者報告說:"陳國是不可以討伐的。"楚莊王說:"什麼緣故呢?"(使者)回答說:"城牆高,護城河深,積蓄很多。"寧國說:"陳國可以討伐。陳國是個小國家,然而財糧積蓄很多,是(因為)賦斂沉重,那麼老百姓一定會怨恨皇帝!城牆高,護城河深,那麼老百姓很疲憊了!興兵討伐它,陳國是可以攻下的。"楚莊王採納了寧國的建議,於是攻下了陳國。
128
伊犁城裡沒有井,人們都從河裡打水。一個領導說:"戈壁沙漠都是堆積的沙子,沒有誰,因此寸草不生。現在城裡有許多老樹。如果它的下面沒有水,樹怎麼活呀?"於是便把樹連根拔起順著根的走向向下鑿井,果然都得到了水
129
有一個郡太守病了,華它認為他的病在十分憤怒的情況下就會痊癒,於是就接受了太守很多的禮物卻不給他治病,不多久就不辭而別,留下一封信大罵太守。郡太守果然大怒,派人追殺華佗,太守的兒子知道內情,囑咐使吏不要追趕。太守更加生氣,接著吐出很多黑血,病就完全好了。
瘥:(chài 病癒) 貨(財物) 無何(不多久) 逐(追趕) 嗔恚(chēn huì 憤怒
130曹紹夔捉鬼
洛陽有個和尚,房間裡面有一個罄,日夜總是自己發出聲音。和尚認為它很奇怪,恐懼而生了病。(他)尋求有道術的人用各種辦法來禁止這件事,最終也不能停下。曹紹夔同這個和尚友善,前來探望病情,和尚把(這件事)詳細告訴了他。不一會兒,開飯的鐘響了,罄又發出了聲音。曹紹夔笑著說:"明天可以準備豐盛的菜餚,(我)會為(你)除去它。"和尚雖然不相信他的話,希望他或許有效驗,於是準備了菜餚來招待他。曹紹夔吃完飯以後,拿出懷中的銼刀,在罄的好幾個地方磨銼,罄的響聲就消失了。和尚問他原因,紹夔說:"這個罄和那個鍾振動的頻率相同,敲擊那個這個就會響應。"和尚非常高興,他的病也痊癒了。
131
有一個過訪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積著柴草,便對主人說:"把煙囪改為拐彎的,使柴草遠離(煙囪)。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主人沉默不答應。不久,家裡果然失火,鄰居們一同來救火,幸好把火撲滅了。於是,(主人)殺牛置辦酒席,答謝鄰人們。被火燒傷的人安排在上席,其餘的按照功勞依次排定座位,卻不邀請提"曲突"建議的客人。有人對主人說:"當初如果聽了那位客人的話,也不用破費擺設酒席,始終也不會有火患。現在評論功勞,邀請賓客,(為什麼)提'曲突徙薪'建議的人沒有受到答謝、恩惠,而被燒傷的人卻成了上客呢?"主人這才醒悟去邀請那位客人
132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淺,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瞭解它的真實情況,不經過訪問,徵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給民工錢糧,一釐也不克扣,並且隨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橫索一文錢財。必須像這樣,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只想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麼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辦不好了。
第一段,論述治水必躬親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為例,說明治水不但要躬親,而且要清廉。這段先從正面說海瑞治水不但躬親,而且清廉。後從反面說,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謀利,怕得罪人,那麼水利肯定辦不好。
133
接觸了實際然後才知道真相,實地做了然後才曉得困難,哪有不實踐就能夠知道的呢?翻閱五嶽的地圖,以為了解山了,實際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談論大海的廣闊,以為懂得海了,實際不如做買賣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講說各種珍品的食譜,以為知道美味了,實際不如廚師嘗一口。接觸實際才知道真相,經過實踐才知道困難,哪有不實踐就能獲得真正知識的呢?翻看五嶽的地圖,就以為了解山了,實際還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談論大海的廣闊,就以為懂得海了,實際還不如做買賣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講說各種山珍海味的食譜,就以為知道美味了,實際還不如廚師嘗一口
134
蒲元以冶鐵鑄造為業,經營善用智巧,尤其懂得各種水質對鑄造鐵器的不同作用。他在為諸葛亮鑄造戰刀時要用蜀江水淬火,刀刃才鋒利且有韌性。但取水人卻摻了假,蒲元以刀划水即知其假。故事的寓意是,要想經營成功,必須精通本行業務技巧。
135白圭經商有道
白圭是洛邑人。當魏文侯的時候,李悝致力於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能力,而白圭喜歡觀測時機的變化,因此別人拋棄自己就汲取,別人取用的自己就給與。那年稻穀成熟收取糧食,他就賣給農夫絲綢布料,蠶繭出來了收取布匹棉絮,他賣給他們糧食......他能夠不講究飲食,強忍嗜好慾望,節儉衣物,和手下奴僕同甘共苦,追逐有利時機就像猛獸猛禽撲食一樣。所以他說:"我治理生產,就像伊尹、呂尚籌劃謀略,孫武、吳起用兵,商鞅施行變法一樣。因而如果智謀不足不夠用來隨機應變,勇氣不足不夠用來決斷,仁德不能用來取捨,堅毅不能有所堅守,即使想學我這套辦法。最終也不會告訴他的。"大概天下談論經營之道的是以白圭做典範。
136
在江湖上旅行就是怕大風。冬天,風是逐漸刮起來的,行船的時候可以做準備;只是夏天,一轉眼風就刮起來了,往往遭到災難。曾經聽說在江湖上做買賣的人有一種辦法,可以避免這種災害。一般夏天起風的現象,在午後發生。想行船的人,一交五更就要起來,看見月亮星星光明潔淨,四面一直到天邊,一點雲霧都沒有,就可以出發;到了上午九十點鐘就停船。這樣,再不會碰到大風了。
137
裴旻是龍華軍使,鎮守北平。北平那地方老虎很多。裴旻善射,曾經在一天之內射死過三十一隻老虎。然後他就在山下四處張望,顯出自得的樣子。有一位老頭走過來對他說:"你射死的這些,都是彪,象虎而不是虎。你要是遇上真虎,也就無能為力了。"裴旻說:"真虎在哪兒呢?"老頭說:"從這往北三十里,常常有虎出沒。"裴旻催馬向北而往,來到一個草木叢生的地方,果然有一隻老虎跳出來。這隻老虎的個頭較小,但是氣勢兇猛,站在那裡一吼,山石震裂,裴旻的馬嚇得倒退,他的弓和箭都掉到地上,差一點兒被虎吞食。從此他又慚愧又害怕,不再射虎了。
138李泰伯指瑕
范仲淹在桐廬做太守的時候,最早在gfans建了一個嚴先生祠堂(紀念嚴光),自己做了一篇記文,文章內說: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寫完之後拿給南豐的李泰伯看,李泰伯看了好多遍之後,回味讚歎不止,站起來說:先生的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後,必將會在世上成名,我大膽的想(幫你)換一字,使它更完美;範公很高興的握住他的手請教。(李泰伯)說:雲山江水那一句,意義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來修飾"德"字,好象有點侷促了,我想把德字換風字,你看怎麼樣?範公坐在那裡點頭,幾乎要下拜。
139王安石改詩
王安石的一首絕句詩寫道:"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那個地方的一個讀書人家裡收藏有這首詩的初稿,最初寫的是"又到江南岸",後來圈去了"到",批註說"不好",改為"過";又圈掉而改作"入"。隨後又改作"滿"。總共照這樣修改前後選用了十多個字,最終才確定為"綠"字。
140
有文采的人堪稱人中豪傑。寫出的文章猶如大樹下有根,上有葉,內有幹,外有皮。文詞的形式猶如枝葉、皮毛。胸中有思想,落筆成文章,形式和思想內容相一致。情真意切則能夠文思敏捷,思想表達明晰。人寫文章就像公雞長羽毛,再漂亮的羽毛也是長的身體上,文章辭藻華麗卻沒有思想內容,就如同公雞白長了漂亮的羽毛。
141一軸鼠畫
東安有一個讀書人擅長做畫,作了一幅題材為老鼠的畫,獻給縣令。縣令開始不知道愛惜它,很隨意地把這幅畫掛在牆壁上。每天早晨走過掛畫的地方,那幅鼠畫總是落在地上,多次掛上去多次落下地。縣令對這種情況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時候縣令起來察看,發現畫落在地上,而有一隻貓蹲在畫的旁邊。等到縣令把畫拿起來,貓就跟著跳起來追趕那幅鼠畫。縣令就用這幅畫來試其他的貓,結果沒有一隻不是這樣的。到這時候,才知道這幅鼠畫是畫得很逼真的,值得愛惜。
142
唐朝畫家戴嵩向來以畫牛著稱。他的畫牛和韓幹的畫馬同樣著名。合稱「韓馬戴牛」。戴嵩有一幅「鬥牛圖」被宋朝的大臣馬知節所收藏。馬知節非常珍視這幅圖。有一天,天氣晴朗乾燥,馬知節把這幅「鬥牛圖」從箱底拿出來,放在大廳前曬太陽。一個農夫前來撽租稅,看見這幅圖。他看著看著,不禁笑了出來。馬知節在旁覺得很奇怪,便問農夫:「你懂得畫嗎?這張圖有什麼可笑啊?」農夫回答說:「我只是個種田人,並不懂得畫,但是卻很瞭解活生生的牛。牛打架的時候,一定把尾巴緊緊地夾在大腿中間,力氣再大的人也沒有辦法把它拉出來。可是你看這張「鬥牛圖」,兩隻牛氣沖沖地在打鬥,而它們的尾巴卻舉得高高的。這根本和實際情形不一樣嘛!」馬知節聽了,對這農夫的見識非常佩服。(取材自《獨醒雜誌》)寓意:畫牛必須懂得牛的習性;做其他事也應該先了解各種實際的情況。即使是名家的創作,也應該以真實的事理為依據。
143指頭畫
蘇虛谷擅長畫指頭畫,常常把大拇指作為粗毛筆,食指和中指作為中毛筆,無名指和小指作為細毛筆,觀察它時機適宜的時候,用精神和氣力運作(畫畫),高超傲古的程度,超出了常法,好像是毛筆反過來讓它一頭。先前我(與他)在白門相互會面,看見展示的短幅畫,直到在上方書寫的題識落款,書寫的章法蒼老挺拔值得喜歡,誠然堪稱(書與畫)雙絕。近來魏約庵也擅長這種方法作畫。陸東橋在魏約庵的指頭畫《漁翁》上題識說:"本朝的高侍郎專門擅長畫指頭畫,人、物、花和鳥,隨手就能畫成,都富有不尋常的趣味。比如《初平叱石成羊》,比如《海神吐霧成市》,新奇怪異的樣子,有些是毛筆墨所不能夠達到的地方。然而空闊無邊沒有多餘,細緻裝飾不足,不像這幅《漁翁》,鬍鬚和眉毛隱隱約約,有種江湖閒散之人的趣味。並且濃密的柳樹垂下的樹陰,細微的水波生起波浪,垂釣的竹竿和捕魚用具,用竹編制的斗笠和用棕編制的蓑衣,各種景色精緻靈巧。假使一般的庸俗的人的手法畫它,恐怕像老鼠的鬍鬚那樣細地用筆畫,也不會像這般生動。"因此(我)感嘆天地間的一根手指,就能產生像這樣奇異靈巧的畫,然而我的十根手指像鐵指一樣,而且不能握住毛筆作畫,怎麼辦呢。凡俗間流傳:"有一個人遇見呂師,(呂師)會指石成金。呂師詢問你想要金子嗎?那個人說:'不要呂師的金子,只要呂師那能夠指石成金的手指。'"我也不願意得到約庵的指頭畫,只願意得到約庵那能夠畫出指頭畫的手指。
144
林之棟擅長畫蘭花,喜歡出遊,凡是聽說哪裡有蘭花的,就必然要花大力氣去尋它。有砍柴的樵夫告訴他,在某個大山溝中,經常聞到蘭花的香氣特別濃,但是荊棘叢生,虎豹橫行,不能去。林之棟於是召集一些壯士拿著刀箭和取火的東西,準備了乾糧,敲鑼打鼓進入到深谷之中,就象面臨大敵一樣。到了後,看到的蘭花,葉子就有一丈多,花和手掌一樣大。從此以後,他所畫的蘭越是變得令人稱奇。
145逸馬殺犬於道
歐陽修在翰林院時,常常與同院他人出遊。一次,見有匹飛馳的馬踩死了一隻狗。歐陽修說:"你們說一下這事。"一人說:"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另一人說:"有犬臥於通衢,臥犬遭之而斃。"歐陽修笑說:"像你們這樣修史,一萬卷也寫不完。"那二人說:"那你說呢?"歐陽修道:"逸馬殺犬於道。"那二人臉紅地相互笑了起來
146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我先前奉命收集編寫歷代君臣的事蹟,後又奉聖旨賜名為《資治通鑑》,現在已經編寫完畢。我資識魯鈍笨拙,學問和術業研究荒疏,所做的事情,都在別人之下,惟獨對以前的歷史,稍微進心學習,從小到大,讀而不厭倦。每當憂慮自司馬遷、班固以來,(著史)文字繁多,布衣士人,不能讀盡;何況對於皇上來說,日理萬機,哪有空閒時間都看?我經常不由自主地揣測,想刪繁就簡,列舉綱要,專門撿取關係國家興亡、百姓生計,良善的可以用做表率(法則),邪惡的可以用做警戒(教訓),做為編年一書,以便先後有序,粗細不雜。上起戰國,下至五代,共計1362年,共294卷。
147蒲松齡博採
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用筆精確簡約,他寓意的地方不著痕跡,他的筆法脫胎於諸子百家的文章,不是僅僅來自於左史、龍門的文章。傳說蒲松齡先生住在鄉下,景遇落魄沒有伴偶,性格特別怪僻,當村中孩子的老師就是私塾老師,家中貧窮自給自足,不求於人。創作這本書時,每到清晨就拿一個大磁罌,裡面裝者苦茶,而且還拿一包淡巴菰一種煙,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墊著蘆襯,坐在上面,煙和茶放到身邊。見行人經過,一定強留他們和自己談話,蒐羅奇妙的故事說一些奇異的傳說,和人聊天的時候知道了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給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煙,一定讓那些行人暢談才可以。每聽說一件好玩的事,回去用文筆修飾而記錄下來。就這樣二十多年,這本書才完成。所以他的筆法非常絕妙。
148王勃擬腹稿
王勃所到之處,都有人請他寫文章,作為潤筆的錢物綢緞積累了很多。別人說他是用心來編織,用舌來耕種。每當他寫碑文或讚頌辭時,就先磨好數升墨,拿被子蓋住臉躺著,一旦靈感來了,他突然起來,一揮而就,從不更改。當時人們說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
149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宮中著火。當時丁謂主持重建宮室(需要燒磚),被取土地很遠所困擾。丁謂於是命令從大街取土,沒幾天就成了大渠。於是挖通汴河水進入渠中,各地水運的資材,都透過汴河和大渠運至宮門口。重建工作完成後,用工程廢棄的瓦礫回填入渠中,水渠又變成了街道。做了一件事情而完成了三個任務,省下的費用要用億萬來計算。
150曹瑋誘敵
曹瑋駐守邊鎮防禦外寇,有一次和敵人交戰,剛剛取得初步勝利,探子回報說敵人已經走遠,於是曹瑋就命令部下驅趕牛羊輜重等戰利品班師,為此整個隊伍秩序大亂,不成陣營。看到這個情形,有部屬深感憂慮,對曹瑋說:"戰場上牛羊能派上什麼用場呢,不如放棄這些東西,趕緊整飭部隊紀律回營去吧。"曹瑋不予理睬。西蕃族士兵本來已經撤退到幾十裡外,聽說曹瑋因為貪圖戰利品而導致師容不整,連忙回師進行偷襲。曹瑋的部隊行軍緩慢,沿途見到一處有利的地形,乾脆停下來準備回頭反擊西蕃進攻。西蕃兵快到的時候,曹瑋竟然大違常理地派人迎上去告訴他們說:"你們行軍這麼長的時間,一定人困馬疲,我不想乘人之危,你們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可以稍候片刻再與你們決一死戰。"西蕃士兵正為疲睏憂慮,聽此一說,無不面露喜色,主將令隊伍排好陣形,就地休整。過了好一會兒,曹瑋才派人通告:"如果你們休息好了,就放馬過來吧。"於是,對陣雙方都鳴金擊鼓開始了殺伐,一個回合下來,把西蕃兵打得落花流水,曹瑋這時才命令手下將士放棄牛羊戰利品回師,他沉著地對手下人解釋道:"我知道西蕃兵疲憊不堪,於是故意裝出貪圖小利的樣子引誘他們。等他們果然上當又追回來時,差不多又要行軍近百里路。這個時候,如果讓他們鼓足餘勇即刻交戰,勝負之數猶未可知;可是他們是剛剛經過長途跋涉的人,這時候如果稍稍休息一下,就會下肢麻痺,無法站穩,人的精氣神也會比較低迷,我就是用這個辦法取勝的。"
151.李廣智退匈奴軍
匈奴大舉進入上郡,天子派了一名太監跟從李廣,練習軍事,抗擊匈奴。太監帶領十個左右騎兵,縱馬馳騁,看見三個匈奴,就和他們對戰;三個人回身放箭,射傷了太監,快要殺光他的那些騎兵。太監逃跑到了李廣那(說了這件事),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軍中的神射手。"李廣就帶領一百多名騎兵去追趕三個匈奴人。三個人因沒了馬只有徒步前行。走了十里多,李廣命令他的騎兵拉開左右兩邊的弓,李廣自己射擊他們三個人:殺了其中的兩個,一個活了下來-果然是匈奴軍中的神射手。李廣把他捆綁上馬之後,看見匈奴有幾千騎兵,他們看到李廣,認為他是引誘騎兵,都非常驚訝恐慌,趕快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百餘騎兵都很驚恐,想要騎馬逃回去。李廣說:"我離開大部隊十多里,現在像這樣百餘騎兵都逃走的話,匈奴一定會馬上追趕射盡我們。現在我們留下,匈奴一定認為我們是替大部隊引誘他們的,他們一定不敢襲擊們我。"李廣命令各位騎兵說:"向前進!"向前走到不到匈奴的軍隊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下,(李廣)命令說"都下馬解開馬鞍。"他的騎兵說:"匈奴多而且靠得近,如果有緊急事情發生,怎麼辦?"李廣說:"他們匈奴以為我們會逃走,現在都解開馬鞍表示不逃走,用這個方法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了。"於是匈奴都不敢出擊。有騎白馬的將領出來巡視他的軍隊,李廣上馬和十多個騎兵奔跑射擊匈奴的騎白馬的將領,然後又返回到原來的軍隊中。解開馬鞍,命令士兵都放任馬躺在地上。這時適逢黃昏,匈奴軍隊始終以為他們的行為很奇怪,不敢出擊。到了半夜,匈奴兵又認為漢軍在附近肯定有埋伏的軍隊,想要趁晚上消滅他們,(因此)匈奴都領著軍隊撤退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
152.賈詡論戰
曹操連續攻打張繡,一天早上帶領軍隊撤退,張鏽親自追趕曹軍。賈詡對張鏽說:"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趕的話一定會被打敗的。"張鏽不聽從(他的話),帶領士兵和曹操交戰,大敗回去。賈詡對張鏽說:"現在趕快再去追,再去交戰一定可以勝利的。"張鏽拒絕說:"你不用說了,到此為止。現在已經被打敗了,再追又有什麼用呢?"賈詡說:"士兵情況有變化,趕快前往一定會取得勝利。"張鏽相信了他,就收拾閒散計程車兵追趕,大戰後,果然勝利而歸。張鏽問賈詡說:"我用精英計程車兵和追趕他們撤退的軍隊,而你說一定會兵敗;我撤退後用打敗計程車兵去交戰勝利計程車兵,而你說一定會戰勝他們。正如你所說的,為什麼反過來的都靈驗呢?"賈詡說:"這個很容易知道。將軍雖然善於用兵,卻並非能和曹操匹敵。軍隊雖然剛剛撤退,曹操一定會行軍時走在最後面;追趕計程車兵雖然是精英,將軍既然不敵,他們計程車兵也很銳利,所以知道肯定是會失敗的。曹操攻打見軍沒有失算,力氣並未用盡就撤退了,一定是國內出現了問題;已經打敗的將軍,一定率領了輕快的軍隊迅速進攻,所以留下眾多將領行走在最前面,眾多的將領雖然英勇,也並不是將軍的對手,所以用打敗計程車兵交戰一定會勝利。"張鏽於是就很佩服賈詡。
153.張良計封雍齒
漢高祖劉邦已經封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的日夜爭功不停,沒有得到封功。劉邦在洛陽南宮,從宮中的閣道看見眾多將領,到處互相坐在沙地中說話。劉邦說:"這怎麼說?"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嗎?這是謀反呀!"劉邦說:"天下正當安定,怎麼會謀反呢?"張良說:"陛下從布衣起家,以此來得到天下。如今陛下為天子,所封功的都是蕭何與曹參所喜愛的,而誅殺的都是生平所結怨的。現在軍吏統計功勞,用天下的不足處處封功,這是害怕陛下不能盡心封功,害怕又被懷疑平生過失誅殺,所以即將相聚在一起謀反罷了!"劉邦也擔憂說:"那該怎麼辦呢?"張良說:"皇上生平所憎恨的,群臣都知道,誰最憎恨呢?"劉邦說:"雍齒和我有舊的怨仇,曾經幾次羞辱我,我想殺了他;因為他的功勞比較多的份上,所以不忍心。"張良說:"現在緊急的是先封雍齒的功來在眾多大臣中做個表率。眾多大臣看見雍齒封功,就人人情緒穩定了。"於是皇上就擺酒,封雍齒為食邑在什方的侯爵,急著催促丞相、御史按照功勞封功。眾臣結束擺酒,都歡喜地說: "雍齒尚且封為侯爵,我等這般人就沒有憂患了。"
154.劉邦急中生智
項羽率領楚軍與劉邦指揮的漢軍長期相持不下未能決出勝負,壯士苦於軍隊旅途,年老的弱小的疲於運輸軍糧。汗王、項羽擱著廣武山的深谷對話。項羽想要和漢王單獨挑戰。漢王意義斥責項羽。......項羽非常生氣,大怒,埋伏的弓劍手射中漢王。漢王胸口受傷,就按住腳趾說:"敵人射中了我的腳趾!"漢王在創傷躺著養傷。張良強行請漢王巡視並慰問軍隊,用來安撫士兵,不命令楚軍乘著機會追趕漢王。
155.諸葛亮空城計
諸葛亮駐紮在陽平,派魏延各將軍計程車兵向東進軍,諸葛亮唯獨留了一萬人守著都邑。晉宣帝率領二十萬群眾抵抗諸葛亮,和延軍交錯行軍,到小徑的前頭,在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偵察人員對白宣帝說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諸葛亮也瞭解宣帝將到,已經迫近有了威脅,想要前往到延軍,相隔的太遠,如果反過頭來追趕魏延的軍隊,勢必趕不上。將士們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麼計謀。諸葛亮則意氣自信。敕軍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聲停止,不得隨意離開營帳,又命令開啟四城門,掃地灑水。白宣帝經常說諸葛亮掌握重權,突然看到形勢軟弱,懷疑其中有埋伏計程車兵,於是帶領士兵急走上山。第二天食時,諸葛亮對部下拱手大笑說:"司馬懿一定認為我偽裝怯弱,將士有埋伏,沿著山走了。"偵察巡邏計程車兵返回告訴白宣帝,正如諸葛亮所說的。白宣帝知道後,深深得感到遺憾。
156 秦使者巧對
秦國楚國交戰,秦王派使人出使楚國。楚王派人去戲弄秦王派來的人,說:"你來也占卜戰爭的嗎?"回答說:"是的。""占卜的怎麼說?"回答說: "很好。"楚國的人說:"唉,厲害啊!你的國家沒有好的烏龜。楚王將要殺了你來用牲血塗抹新鑄成的鐘的縫隙,這個吉利怎麼樣?"使者說:"秦國楚國交戰,我的大王派遣我來偵察敵情,我死了而且沒有回來,那麼我大王知道了會提高警戒整齊士兵來防備楚國,這是我所說的吉祥。況且假使死的人如果不知道,又重怎樣釁鐘?死的人如果知道,我難道會放棄秦國而幫助楚國嗎?我將讓楚國的鐘敲了沒有聲音,鐘敲了沒有聲音將士沒有東西可以整齊他計程車兵而指揮軍隊了。殺了別人的使者,不是古代的通有的協議,你嘗試仔細考慮一下!"楚國的使者把這事報告給楚王,楚王赦免了秦國的使者。
157.曹衝智救庫吏
曹操的馬鞍在馬庫,然而馬鞍被老鼠給咬了,庫吏害怕自己一定會死,他決議想要當面捆綁自首請罪,還害怕曹操不赦免他。曹衝對他說:"等到三天當中,然後自首。"曹衝於是用刀刺穿單衣,像被老鼠咬過一樣,錯誤地認為他心裡不愉快,容貌帶有憂愁的神色。曹操問他,曹衝回答說:"世俗認為被老鼠咬過衣服的人,衣服的主人不會吉利,現在我的單衣被老鼠咬過了,這讓我擔憂。"曹操說:"這是胡說的,沒什麼可以苦惱的。"過了一會兒庫吏把老鼠咬馬鞍的事報告給曹操。曹操笑著說:"我孩子的衣服在旁邊,還被老鼠咬,更何況馬鞍懸掛在柱子上呢?"曹操毫不追究。
158.曹操許下屯田
自從遭受慌亂,到處都缺乏糧食。各地豪強同時起兵,沒有最終的收成的計算,飢餓了就入侵掠奪,飽了就放棄剩餘的,各個豪強的軍隊瓦解奔流離散,沒有敵人自己就破滅的數不勝數。袁紹在黃河的北面,軍隊靠著吃桑果活命。袁術在江、淮,撈取水草螺肉。百姓相互進食,州里很荒涼。曹操說:"安定國家的辦法,在於使軍隊強大使大家吃飽,秦國人憑快速的農業發展兼併天下,孝武憑利用士兵和農民耕種荒田鋡 鋢給鋣 鋤平定西域,這些是先前祖先的良好的方式。"這年於是就募集百姓在許都周圍利用士兵和農民耕種荒田而取得給養的辦法,得到許多的稻穀。於是州郡按規定設定田官,在所在的地方積累糧食。在各地出征討伐,沒有運送糧食的勞累,於是殲滅了各個豪強勢力,攻克平定了天下。
159.拷打羊皮定案
有二人一個背鹽一個背柴,同時放下沉重的擔子在樹陰休息,兩個人將要走了,爭奪一張羊皮,各自說這是自己墊背的東西。李惠派遣爭吵的人出去,看著州里負責文書的官員說:"這個羊皮可以拷問從而知道它的主人?"下面的群眾都沒有應答的人。李惠命令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用棒子擊打羊皮,看見少許鹽屑,說:"得到了羊皮的證實。"讓爭搶的人看這個情況,背柴的人於是就服氣認罪了。
160.孔融捷辯
孔融年僅十歲,跟隨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很有名氣,擔任司隸校尉。上門的都是有才華的有清高稱譽的以及表兄弟姐妹等,才給予通報。孔融到了他的門下,對官吏說:"我是李俯君的親戚。"已經通報了,孔融上前坐下。李元禮問:"你和我有什麼親緣關係?"回答說:"以前我的祖先孔丘與你的祖先李耳有師生之誼,這我和你累世彼此交好。"李元禮和賓客沒有不感到奇怪的。大中大夫陳韙後來到了,別人把孔融的話告訴陳韙,陳韙說:"小時候聰敏,長大後未必會好。"孔融說:"想必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敏。"陳韙非常侷促不安。
161牧豎逮狼
兩個放牧的童僕進山來到狼穴,洞穴中有兩隻小狼,謀劃好分別捉住它們,各爬上一顆樹,相距幾十步。不久,大狼來到,進入洞穴不見了崽子,神情很是驚慌。童僕在樹上扭小狼的蹄子和耳朵故意使它嚎叫。大狼聽見聲音仰頭看,憤怒地跑到樹下,號叫並且爬抓。其中一個童僕又在另一顆樹上使小狼急促地嚎叫。(大)狼狼聽見聲音四處張望,才望見它,就丟下這跑向那,奔跑號叫和前面一樣。開始那樹上又嚎叫,又轉而奔向它。嚎叫聲不停,(大狼)腳不停,幾十次往復,跑得漸漸慢了,聲音漸漸弱了,後來奄奄一息僵臥(地上),久了便不動了。童僕下來看它,氣已經斷了。
162.多多益善
劉邦曾經在閒暇時與韓信討論各位將領才能的大小。個自有高有低。劉邦問道:"像我自己,能統帥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你只不過能統帥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你能統帥多少呢?"韓信回答道:"我統帥士兵的越多越好。"劉邦笑道:"統帥士兵的越多越好,那為什麼被我所控制?"韓信說: "陛下不能統帥士兵,於帶領將領,這就是韓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所能達到的。"
163.歧路亡羊
楊子的鄰居掉了一隻羊,於是帶著他的人,又請楊子的兒子一起去追趕羊。楊子說:"哈哈,掉了一隻羊罷了,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找尋呢?鄰人說:"有許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們回來了。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人回答道:"逃跑了。"楊子說:"怎麼會逃跑了呢?"鄰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
164.指鹿為馬
八月己亥日,趙高想要謀反,恐怕群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驗,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趁機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165.奇貨可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孫子,在趙國當人質,他乘的車馬和日常的財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子楚後很同情他,說: "子楚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於是他就前去拜訪子楚,對他遊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子楚笑著說:"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門庭,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不懂啊,我的門庭要等待你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呂不韋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談。呂不韋說: "秦王已經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私下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一個。
現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間,不受秦王寵幸,長期被留在諸侯國當人質,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國君繼位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長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邊的其它兄弟們爭太子之位啦。"子楚說:"是這樣,但該怎麼辦呢?"呂不韋說:"你很貧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麼來獻給親長,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遊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太子。"子楚於是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166.望洋興嘆
秋汛的季節到了,無數條溪水匯於大河,河水猛漲,淹沒了兩岸的高地和水中的沙洲,河面寬得看不清對岸的牛馬。這樣一來,河伯就洋洋自得起來了,以為世界上所有壯麗的景色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他順著河水向東行,一直來到北海,向東一望,一片遼闊的大海,看不見水的邊際。於是乎,河伯才改變了他的驕傲的面容,仰望著海洋,向海神感慨地說:"俗話說:'有的人只年到萬分之一的道理,就以為誰也比不上自己',這說的正是我自己呀!我曾聽說有人嫌孔子的學問不少了,瞧不起伯夷大義,起初我不相信,今天我親眼看到您的浩瀚無邊,才知道自己往日的見聞實在太淺陋啊。如果我不到你這裡來看一看,那就危險了,那樣,我將會永遠受到深明大道的人恥笑!"
167.庸人自擾
陸象先......處理政事崇尚仁德寬恕。司馬韋抱貞勸(他)說:"你應當嚴刑拷打懲罰用(這)來顯示威嚴,不這樣的話,百姓就會輕忽並且什麼都不怕了。"陸象先回答說:"處理政事就在於治理好他們罷了,(難道)一定要用嚴刑峻法來樹立威嚴嗎?"陸象先最終沒有聽取(韋抱貞的意見),但蜀地百姓得到了教化。陸象先屢次升遷做到了蒲州刺史兼任河東按察史。小吏犯了錯誤,陸象先訓誡他就讓他回去了。大吏告訴陸象先,和陸象先爭辯,(大吏)認為(小吏)應該受杖打。陸象先說:"人情大概是差不多的,(你)認為他不明白我的話嗎?一定要責罰的話,應當從你開始。"大吏慚愧地退了下去。陸象先曾經說:"天下本來沒有什麼事端,(只是)庸人擾亂它,製造麻煩罷了。只要源頭澄清,何愁不簡明呢?"所以陸象先所到之處的老百姓和官吏都想念他。
168.一字千金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並將之刊佈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
169.入木三分
晉朝的王羲之,字逸少,是個世上難得的才子。七歲時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他父親的枕頭裡看到一本前朝的《筆說》,偷了過來研讀。沒過一個月的工夫,書法就大有長進。衛夫人看到他的進步,對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是看過關於用筆(即書法)的書了。最近看他寫的字,有一種老練的味道。"晉朝的皇帝在位時王羲之在北郊祭祀,更換寫祝詞的木板,工匠(命人)削字,筆跡進入木頭有很深(三分之深)。三十三歲時,寫《蘭亭序》。三十七歲時,寫《黃庭經》。
170.強弩之末
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討論。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瞭解匈奴的情況。他建議(議論)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韓安國說:"派軍隊行軍千里作戰(去作千里的戰爭),軍隊(士兵)不會得到好處。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獸般的心腸,如同群鳥飛翔般遷移,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這當作擴大國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這當作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真心歸附漢人。漢軍到幾千裡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憑藉養精蓄力利用漢軍的疲勞而取勝(就會憑藉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強弩之末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猛烈的風(從強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並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參加議論的群臣(群臣的議論)多數附合韓安國,於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171.嘔心瀝血
李長吉長得纖瘦,雙眉相連,長手指,能苦吟詩,能快速書寫。常常帶著一個小書童,騎著弱驢,揹著又古又破的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寫下來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來,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裡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說:"這個孩子要嘔出心肝才算完啊!"
172.孤注一擲
寇準自從澶淵那場戰役立下大功後頗為驕傲,即使皇帝也因為這對待寇準很優厚。王欽若深深嫉妒他。一天上朝,寇準先退下,皇帝目送他走。王欽若於是進言: "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有社稷功勞嗎?"皇帝說:"是。"王欽若說:"澶淵那場戰役,陛下不以它為恥辱,而認為寇準有社稷功勞,為什麼呢?"皇帝驚訝地說:"什麼原因?"王欽若說:"城下的盟約,《春秋》認為是恥辱。澶淵的舉動,也是城下的盟約。以萬匹馬而換得城下之盟,還有什麼比它更羞恥的!"皇帝聽後感到不高興,臉色也變了。王欽若說:"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博的人輸錢快要完了,就傾其所有賭最後一把,叫作孤注一擲。陛下是寇準的孤注一擲的賭物,那也很危險啊。"從此皇帝冷落寇準。第二年,皇帝罷免寇準宰相官職,降為刑部尚書,陝州知府,於是起用王旦為宰相。
173.樂不思蜀
司馬昭同劉禪一起歡宴,司馬昭喊來樂工舞女,特地為劉禪演唱劉禪故國蜀地的樂音舞蹈,在旁的人們都為劉禪的忘國感到悲傷,只有劉禪一人歡樂嬉笑,無動於衷。司馬昭對賈充說:"沒有感情的人,竟然可以達到這樣子啊!即使諸葛亮在世,不能夠長時間完全輔佐他,更何況姜維呢?"賈充說:"不是這樣的話,殿下有什麼緣由吞併蜀國呢?"又另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思念蜀國嗎?"劉禪說:"這裡好,這裡歡樂,我不思念蜀國。"
174.喪家狗
孔子到鄭國去,路上和學生們走散了。(於是)孔子獨自站在郭東門。有個鄭國人對孔子的學生子貢說:"東門口站著的那個人。他的額頭像堯,他的後頸像皋陶,他的肩膀與子產類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勞得像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子貢將實際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說:"講我的外形像誰,是小事。然而說我類似失去主人,到處流浪的狗,確實是這樣啊!確實是這樣啊!"
175.逐客令
秦王任命李斯做客卿。正好遇到有個韓國人鄭國來秦國做間諜,以開鑿河渠灌溉田地為名義,不久被發現了。秦國的宗室大臣都對秦王說:"諸侯各國來投奔秦國的人,大都不過是為他們的國君到秦國遊說離間罷了。懇請大王把諸侯各國的賓客一律驅逐出境。"李斯也列入被驅逐的名單之中,李斯於是上書勸諫秦王:......秦王就廢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復了李斯的職務。終於採用了他的計謀,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經過二十多年,秦國終於吞併了天下,推尊秦王政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
176.東道主
晉侯、秦伯帶兵包圍鄭國,......燭之武進見秦伯,說:"秦、晉包圍了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你有益,哪敢來麻煩你?可是跨越晉國而把遙遠的鄭國作為貴國的邊邑,您知道那是很難的,為什麼用滅掉鄭國的做法來增加鄰國的土地呢?鄰國的雄厚,也就是您的削弱。如果放過鄭國把它當作您的東道上的主人,秦國使者來往經過,供應所缺少的一切,這對您沒有害處。......"秦伯很高興,同鄭國締結了盟約。
177 江東父老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於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光項籍一個人就殺掉漢軍幾百人。項王身上也有十幾處負傷。...說完,自刎而死。
178.人鑑
唐太宗感嘆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使我衣帽端正;用古代作鏡子,可以瞭解興盛、衰敗;如今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得與失。我曾經保持這三面鏡子,謹防自己的過失。如今魏徵逝世,我的一面鏡子失掉了!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了一份手稿,才寫半面,稿子中能認清的部分說:'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平安,任用壞人國家就衰敗。公卿之中,在感情上有喜愛有憎惡。對於憎惡的人,只看到他的缺點;對於喜愛的人,又只看到他的長處。在喜愛和憎惡之間,是應當全面而慎重的。如果喜愛一個人而能瞭解他的缺點;憎惡一個人,而能瞭解他的長處;撤免邪惡的人而不猶豫,任用賢能的人而不猜疑,那麼國家就可以興盛了。 '稿子的內容大致是這樣。我仔細地想了想,在這方面我恐怕免不了有過失。公卿和侍臣們可心把魏徵的話寫在笏板上,知我有這種情況,一定要向我進諫。"
179.子路問津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裡。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
180.泰山
唐明皇要封禪泰山,命張說為封禪使,張說的女婿鄭鎰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規矩,封禪以後,自三公以下都能遷升一級。只有鄭鎰靠了丈人,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賜緋服。唐明皇看到鄭鎰一下子升了幾級,感到很奇怪,就詢問原因,鄭鎰一時無話可答。這時黃幡綽又來調侃,他說:"這是因為靠了泰山之力"。
181.苛政猛於虎
孔子路過泰山的一側,有一個在墳墓前哭的婦人看上去十分憂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派遣子路去問訊那個婦人。孔子說:"你哭得那麼傷心,好像有很傷心的事。"那個婦人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問:"那為什麼不離開這裡呢?"婦人回答說:"(這裡)沒有...
182.蘇秦刺股
蘇秦......向秦王上書有十次,但他的主張終未被採納,最後黑貂皮袍破了,帶的錢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離秦歸家。他綁裹腿,穿草鞋,背書擔囊,形容憔悴,臉色黑黃,面帶羞愧。回到家裡,妻子見到他,依然織布不睬。嫂子不為他做飯。父母也不與他說話。蘇秦見此情狀,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嫂不把我當小叔,父母...
183.只許州官放火
田登為郡守,為人專制蠻橫,誰要是觸犯了他這個忌諱,觸犯的人都遭到鞭打。全州城裡的人都稱"燈"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即將到來,官員在州城裡貼出告示,說
"本州照例放火三日"。當地的老百姓,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原於此。
184武平之猿
武平這個地方盛產猿猴,猿猴的毛像金絲一樣,閃閃發光。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很溫馴,但不離開母親。母猴很狡猾,不能接近。獵人在箭上塗毒,等到母猴放鬆的時候射它,母猴看自己不能活了,將乳汁灑在林間,讓小猴喝。乳汁灑盡後,就氣絕而亡。獵人用母猴的皮鞭打小猴,小猴悲哀的鳴叫,讓獵人抓住。每天夜裡一定要枕著母親的皮才能睡覺,更有甚者則抱著母親的皮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親,不忍心看到它死,何況人呢?
185.餓死狙公
從前,楚國有個老頭以飼養猴子為生,楚國人都把他叫作狙(ju)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後都在院子裡給他的猴子們分配任務。他讓老猴子帶著猴子們跳出去,採摘山裡果樹的果實。晚上,等猴子們回來了,狙公就逼著猴子們交出它們所採果實的十分之一。光靠著這些猴子採來的果實,他就可養活自己,而且還略有盈餘。有一次幾個猴子覺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場,狙公卻坐享其成,不願交出果實,狙公就對它們棍棒相加,一陣毒打。猴子雖然覺得每天採摘果實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違背狙公的命令。有一天,一隻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問這群猴子:"山裡果實累累,難道是狙公親手所種嗎?"大夥都說:"不是呀,誰都知道這些果樹並沒有什麼人去栽種,都是天生的。"小猴子又問:"既然這樣,我們幹嗎靠給狙公做苦力過日子呢?"小猴子話還沒說完,猴子都已經恍然大悟。當天晚上,猴子們趁狙公睡熟之後,悄悄地打破柵欄,弄壞籠子。然後,它們拿上狙公積存的果實,手牽著手跑進了樹林深處,從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覺醒來,才發覺猴子們都跑光了,他賴以生存的手段沒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餓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圖依賴別人,或者靠剝削別人過活,最終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樣活活餓死的下場
186.蝜蝂之死
蝜蝂,是喜歡背東西的小蟲。行走中遇到東西,就拿起來。昂著頭背起它。背上越來越重,雖然累的厲害還不停止。它的背部很粗糙,東西因
此積累不散落,終於跌倒起不來。有的人憐憫它,幫它拿掉東西。一旦能夠走動,又像原來一樣拿來背上。還喜歡爬高,不到力氣用到極限不停止,直到墜地而死。
187.哀溺
永州(地名)的老百姓都善於游水,一天,河水非常猛烈(洪峰),(當時)有五六個百姓坐小渡船過湘河。渡到河中間,船破了,全都游泳。其中一個百姓用盡全力卻不能遊兩三米(意譯)。他的同伴說:"你是最善於游泳的,今天怎麼落後了呢?"(回答)說:"我腰上纏著一千串銅錢,很重,這樣才落後了。" 說:"幹嗎不扔掉它?"不回答,搖搖他的頭。過了一會兒更累了。已經上岸的人站在岸上呼喊號叫道:"你真是太蠢了,瞎了眼啊,人都死了,還怎麼花錢啊?" (那人)又是搖他的頭,於是便被淹死了。感:第一次搖頭,是痴迷的執著。第二次搖頭,是無奈----因為已經無能為力了!多少摔跟頭的貪官,開始不都是深信自己總結了前面摔交的蠢蛋們的經驗教訓,自己絕不會重蹈覆轍的而前赴後繼嗎,待到郎當入獄時才搖頭後悔。不知道他們是後悔自己不夠聰明呢,還是後悔不該貪心?
188中山竊糟
以前魯國地方的人不會制酒,只有中山人善於釀"千日之酒",魯國人希望得到釀酒的藥方,沒有得。有個魯國人在中山國做官,作客於一個酒家,拿他濾完酒汁後的渣滓回去,用魯酒浸泡它,對人說:"這是中山人的酒啊。"魯地的人喝了之後,都真的以為是中山出產的酒。一天,酒店主人來到,聽說有酒,索取來喝,吐了酒笑著說:"這是用我的酒渣浸泡出來的酒啊。"
189南歧之見
南歧處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兒甘甜,但性質很差,喝這種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裡的後代沒有一個不是粗脖子。他們見到外地人來了,男女老少湧去圍觀,還大聲嘲笑他:"真怪呀,這人的脖子怎麼這樣乾枯細瘦?一點也不像我們!"外地人說:"你們那凸在脖子上的東西是一種癭病。你們不不找些好藥除去你們的頸瘤病,反倒覺得我的頭頸細瘦(不正常)?"南歧人聽了大笑道:"我們這地方全是這樣,哪裡用得著去醫治呢?"他們始終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醜陋的。
190若石遇害
若石隱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經常蹲在他的籬笆外窺視。若石率領他的人晝夜警惕。日出的時候敲響鉦,日落就點起篝火,夜晚就敲鈴鐺守夜。種荊棘灌木、在山谷築牆來防守。一年過去了,老虎沒有得到任何東西。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大喜,自以為老虎死了沒有對自己形成威脅的動物了。於是放鬆了警惕和機謀,撤除了防備。牆壞了不修,藩籬破了不整理。沒過多久,有貙追捕麋鹿來到(這裡),在他家的一角停了下來,聽到他的牛羊豬的聲音就進入並吃它們。若石不知道它是貙,呵叱它,它不跑開,(又)用土塊打它,貙象人一樣站立起來用爪子抓死了他。君子認為若子是隻知一不知二,應有此下場啊。
191.吳王射狙
吳國的國王乘船在江上,登上猴山。眾猴子見了,(都)膽小地逃跑,逃往荊棘叢中。(惟獨)有一隻猴子,歪歪斜斜抓耳撓腮,在吳王
面前顯示靈巧。吳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將箭接住。吳王命令侍從過去射它,猴子被抓住殺死了。王看看他的愛臣顏不疑說:"這隻猴子,顯示自己的機巧,依仗它的靈便而向我挑釁,以至於有這被殺(的下場)。引以為戒啊!" 感:看來這個顏不疑後面的日子要戰戰兢兢地過的了。可憐啊!可憐!還不如那隻猴子,起碼還可以暢一時胸懷的。恃才傲物固然不一定可取,但較之無才溜鬚,倒更像一個人。起碼他有做人的骨氣讓人尊敬,還有才學智慧讓人羨慕啊!奴才只有當其得志掌權後耀武揚威時,才讓人懼怕。他們會將社會的價值觀顛覆,讓碌碌無為之輩將其奉為處世的楷模。
192.魯侯養鳥
經有(一隻)海鳥落在魯國國都(曲阜)的郊區,魯國的國君親自迎接並在其宗廟讓它喝酒,演奏(美妙的)《九韶》樂曲,準備(宴席是按諸侯祭祀時才有的)牛、羊、豬三牲給它作為膳食。那鳥看的眼花繚亂而且很悲苦,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便死了。這是按養自己的辦法養鳥,不是按養鳥的辦法養鳥啊。感:邯鄲學步,是自己要這麼做。而"魯侯養鳥",確是被動的。當今很多事,都是"魯侯養鳥"。小到家長對孩子,家長們自認為是有利於孩子的教育,其實卻在傷害著他們;或者在誤導他們。大到美國總是武力干涉他國。所有這一切,都美其名曰: "為了你好。"其實說穿了,都是"魯侯養鳥"--為了表現自己的意志。在這一點上,政客和邪教甚至某些宗教,也不外乎如此。誰都是眾口一詞,為了社會、勸人向善。政客為了社會,為什麼要那麼多手段和表演;宗教勸人向善,為什麼要扼殺那麼多人的天性呢?設那麼多虛妄、美好的未來以欺騙呢?真正稱得上不是"魯侯養鳥"的,是老、莊之道。當然不是搞什麼煉丹、採陰術企圖成仙的道教。
192魯候養鳥
一隻海鳥停落在魯國都城外,魯國國君趕忙把它迎接到太廟裡,給它擺上酒宴,給它演奏《九韶》樂章,準備了豬、牛、羊來供奉它。海鳥卻雙目昏花,心情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後就死了。魯國國君的這種做法,就是用供養自己的辦法養鳥,不是用養鳥的辦法養鳥。
193晉人有好利者
晉國有個貪圖利益的人,來到市場。遇到東西就拿,說:"這我可以吃,這我可以穿,這我可以用,這器皿我可以裝東西。"拿了以後,就走。市場管理的官吏趕過來讓他交錢,那晉人說:"我貪心特別旺盛的時候,雙眼發暈冒火,天下的東西,全都好象本來就歸我所有,不知道是別人的東西。你如果(把這些東西)給我,我如果富貴了會還給你的。"市場管理官吏發怒,用鞭子抽他,奪回他搶的東西走了。旁邊有的人譏笑他,那晉人用手指著罵道:"世人貪圖利益比我更甚,往往千方百計地暗中爭奪利益,無還是在白天拿東西,豈不比他們要好嗎?有什麼好譏笑的!"
194盲人摸象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蘿蔔。"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來。"你們淨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四個盲人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樣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
195治駝
從前有個醫生,自吹能治駝背。他說:"無論駝得像弓那樣的,像蝦那樣的,還是彎曲像鐵環那樣的,請我去醫治,管保早晨治了,晚上就如同箭桿一般直了。"有個人信以為真,就請他醫治駝背。這個醫生要來兩塊門板,把一塊放在地上,叫駝揹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塊壓在上面,然後跳上去使勁地踩。這麼一來,駝背倒是很快就弄直了,但人也被踩斷了氣。駝揹人的兒子要到官府去告他,這個醫生卻說:"我的職業是治駝背,只管把駝背弄直,那管人是死是活!"
196慕名失實
有個讀書人因囊螢讀書而聞名於家鄉,一位同鄉仰慕他的品行,便在早晨去拜訪他。他的家裡人向同鄉道歉,說他出門了。同鄉說:"哪有囊螢夜讀而早晨卻外出的人呢?"家裡人說:"不為別的,是為捕捉螢火蟲出去了,申時將回來。"現在天下所敬仰推崇的人,定是那些"囊螢"讀書的人。假使讀書人白天閉門讀書,誰又會去拜訪他呢?
197葉公好龍
子張去拜見魯哀公,過了七天了魯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僕人去,說:"我聽說你喜歡人才,因此,冒著風雪塵沙,不敢休息而來拜見你。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覺得你所謂的喜歡人才倒是跟葉公喜歡龍差不多。據說以前葉公子高很喜歡龍,衣服上的帶鉤刻著龍,酒壺、酒杯上刻著龍,房簷屋棟上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進了大廳。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葉公並非真的喜歡龍呀!他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龍非龍的東西罷了!現在我聽說你喜歡英才,所以不遠千里跑來拜見你,結果過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來你不是喜歡人才,你所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罷了。詩經早說過:'心中所藏,什麼時侯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離開了!"
198澤人網雁
太湖,(有很多)白雁聚集。夜晚(它們)必定選擇地方棲息,惟恐人類用帶絲線的箭射自己,選派值班雁在四周巡邏。有人來到就叫,群雁憑藉這樣可以閉眼(睡覺)。湖邊的人熟悉它們的事情,點著火光照它。值班雁嘎嘎鳴叫,湖邊的人馬上放低(並遮蔽)火光。群雁都驚醒,看看,沒什麼東西。如此這般三四次。群雁認為值班雁欺騙自己,共同啄它。沒多久,湖邊的人拿著火上前,值班雁不敢(再)叫了,群雁剛剛睡著,一往捕去沒有(一隻)遺漏的。
199.衛人教女
衛國有個人女兒出嫁的時候教導女兒說:"一定要私下積聚錢財,做人的老婆被修,是常事啊,那種終老夫家的,(都是)僥倖才有的。"他的女兒因此就偷偷積聚錢財,她的婆婆認為她私心太重而修了她。他的女兒所帶回的錢財是(原來)嫁妝的兩倍。她的父親不檢討自己教子無方,卻只知道其財富的增加。現在做臣子的當官都是這一類人啊。
200.不龜手之藥
宋國有一善於做使手不皸裂的藥的人,世世代代以漂洗為業。(有一個)外地人聽說這件事,希望用一百兩銀子買這個藥方。(於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道:"我們世世代代做漂洗,(至今)也不過掙幾兩銀子。現在賣藥方可得一百兩銀子,讓(我們)賣給他吧。"外地人得到了藥方,用以到吳國國王那自薦。(正值)越國(對吳國)發難,吳國國王派他為(抗越)將領。冬天跟越國人水戰,殺得越國人大敗,(吳國國王)分了塊地封他為諸侯。可以治療皸裂的藥方就一個,有的用它得到封地,有的(不過)用它(使自己)不再(終生)從事漂洗,那是因為用在的地方不同。感: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早就知道重視智慧財產權,而現在卻總是讓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人,指責我們不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呢?真是給我們的祖先丟臉啊!這說明什麼?說明現今的我們窮、落後!一張小小的治療皸裂的藥方就值百金,廿年前,誰出的起;今天,有幾個人捨得出!要想不被別人指責,光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是沒有用的,最根本的是要讓國家富起來、強起來。而這又需要知識和人才。
201公共怒觸不周山
以前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並斬斷鰲足以作天柱。後來共工氏與顓頊爭帝位失敗,氣極之下一頭撞向不周山,只聽"轟隆"一聲巨響,擎天柱不周山被攔腰撞斷。天柱一倒,泥土石塊嘩啦啦地崩塌下來。頃刻之間,天空劇烈地搖晃,大地劇烈地顛簸。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繫著大地的繩子崩斷了,因此天空向西北傾倒,太陽、月亮和星星就每日裡從東方升起,向西方降落;而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都奔騰向東,流入了東方的大海里。
202女媧補天
上古的時候,大地四方盡頭極遠的地方崩壞,大地(古人把中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雍、梁九州,這裡泛指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蓋,地不能把萬物完全承載.,火勢寬廣猛烈而不熄滅,洪水浩渺無邊而不消退,猛獸吞食善良的人民(顓:純樸厚實),兇猛的鳥用爪抓取老弱。於是女媧熔鍊五色石以補青天,折斷鰲(海里的一種大龜)的四肢來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來,殺黑龍來拯救翼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帶),累積蘆葦的灰燼以抵禦洪水。蒼天得以修補,四柱得以直立,洪水乾枯(這裡指洪水消退了),翼州太平,強壯兇猛的鳥獸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來。
203刑天爭神
有奇異手臂人的國家在北方,那邊的人有一個胳膊三隻眼睛,有女有男,乘坐有文化的馬。有種鳥,有兩個頭,紅色和黃色,在鳥的兩旁。刑天和天帝到這個地方爭奪神位。天帝截斷了刑天的頭,把他葬在了經常羊出沒的山上。於是刑天把乳頭作為眼睛,把肚臍作為嘴巴,拿著盾牌與大斧跟天帝交戰。
204精衛填海
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注入黃河。
205宋定伯捉鬼
南陽宋定伯年輕的時候,夜裡行走遇見了鬼。宋定伯問他是誰,鬼說:"我是鬼。"鬼問道:"你又是誰?"宋定伯欺騙他,說:"我也是鬼。"鬼問道: "你想到什麼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說:"我想到宛縣的集市上去。"鬼說:"我也想到宛縣的集市上去。"於是一起前往。走了幾里路,鬼說:"步行太緩慢,兩人可以交替的揹著,怎麼樣?"宋定伯說:"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幾里路。鬼說:"您太重了,也許不是鬼吧?"宋定伯說:"我是新鬼,所以身體重了。"宋定伯於是又背鬼,鬼一點重量都沒有。他們像這樣兩次三次輪著背。宋定伯又說:"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麼?"鬼回答說:"只是不喜歡人的唾沫。"於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讓鬼先渡過去,聽聽,完全沒有聲音。宋定伯自己渡過去,水嘩啦啦地發出聲響。鬼又說:"為什麼有聲音?"宋定伯說:"我是剛剛死變鬼,不熟悉鬼渡水的緣故罷了,不要對我感到奇怪。" 快要走到宛縣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聲呼叫,聲音 "咋咋"的樣子,要求放開讓他下來,宋定伯不再聽從他。宋定伯一直到宛縣的集市上才將鬼放下在地上,鬼變成了一隻羊,宋定伯就把它賣掉。宋定伯擔心它有變化,朝鬼身上吐唾沫。賣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錢,於是離開了宛縣的集市。
206鬼避姜三莽
有一個叫姜三莽的人,為人莽撞,心眼直。有一天,聽人講到宋定伯捉鬼賣錢的故事,很高興地說:"我現在才知道鬼可以捆綁啊!那好,如果我一天夜裡捉一個,吐唾沫使它變成羊,早晨牽到肉市上賣了,就可以夠一天酒飯錢了。"於是(打這以後),他天天夜裡拿了繩子,帶著棒子到亂墳崗,躲到廢墟和墳墓旁,像狩獵的人等待狐狸兔子一樣去捉鬼。(可是,一連去了好幾個晚上),連一個鬼影也沒有見到。後來他又到人們傳說常鬧鬼的地方,假裝醉酒,躺在那裡等鬼,結果還是一個鬼也沒見到。一天傍晚,他隔著林子看到很多磷火,很興奮地跑過去:還沒到那裡,磷火就滅了。他很後悔地回來了。就這樣過了幾個月,沒有收穫,於是便停止(捉鬼)了。原來鬼欺負人,常常趁人們害怕的時候(出現)。三莽相信鬼可以被綁起來,心裡已經覺得鬼沒有什麼了不起了,他的這種氣焰足以使鬼屈服,所以鬼反而躲避他。
207黎丘丈人
梁國北部有個黎丘鄉,那裡有個奇鬼,善於模仿人的子孫兄弟的樣子。鄉中有個老者到市上去喝醉了酒往家走,黎丘奇鬼模仿他兒子的樣子,攙扶他回家,在路上苦苦折磨他。老者回到家裡,酒醒後責問他的兒子說:"我作為你的父親,難道能說不慈愛嗎?我喝碎了,你在路上苦苦折磨我,這是為什麼?"他的兒子哭著以頭碰地說:"您遇到鬼怪了!沒有這回事呀!昨天我去東鄉討債,這是可以問別人的。"父親相信了兒子的話,說:"噢,這一定是那個奇鬼作怪了!我本來就聽人說起過他。"第二天老者特意又到市上飲酒,希望再次遇見奇鬼,把他殺死。天剛亮就到市上去,又喝醉了。他的兒子怕父親回不了家,就去接他。老者望見兒子,拔劍就刺。老者的思想被像他兒子的奇鬼所迷惑,而殺死了自己的真兒子。
208義猴
某山隅有一個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個女兒在遠方。打獵的人可憐他孤獨,於是就送了一隻猴子給他。老人十分喜歡,對待它就好像對親生兒子一樣。每次出門猴子都跟著他,(猴子)不用鏈子鎖著不用繩牽著,但又不會離開他。如此就過了五年。
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關上門,奔到老人女兒家裡,淚如下雨。(老人的女兒)問:"父親死了?"猴子點了點頭。(她)於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麼值錢的東西也沒有,無有錢給他辦後事,猴子於是中鄉中大哭,鄉里的人於是給錢它為老人辦了後事。老人的女兒要帶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絕了,仍然守著老人原來的故居,每天摘果為生。每隔五天就為老人大哭一場,好像是紀念老人養了它五年的恩情,樣子十分哀傷。這樣不夠三個月就死在了老人的墳前。鄉里的人可憐他,於是把它葬在老人的墳的旁邊,為它立了一塊墓碑,上面寫著:義猴之墓。
209螳螂攫蛇
有個姓張的偶然走到山谷的溪水邊,聽到岩石上發出很大的聲音。他尋找一條路徑爬上去看,只見一條大蛇,身圍像碗口那樣粗,在樹叢裡搖晃著,伸著尾巴拍打著柳樹,柳條都折斷了。(看那)翻來覆去滾動跌打的情狀,好像有什麼東西在捕捉制服它,但仔細察看,卻什麼也沒有,他很是疑惑。慢慢地走近它,只見一隻螳螂盤據在蛇的頭部,用鋒利如刀的腳去抓它的頭,甩也甩不掉,長時間後,巨蛇竟然被弄死了。看蛇的額頭,皮肉已被撕破了。
210王昭君出塞
元帝的後宮佳麗很多,不可能都見,就使畫工畫為其畫圖,按圖去選擇寵幸的物件.後宮都賄賂畫工,多的給出十萬,少的不低於五萬.只有王嬙不肯,所以沒有見過皇上.匈奴入朝求親,於是皇上按照圖所畫,讓昭君去.去之前,皇上召見,其容貌為後宮第一,善於交際,舉止文雅.元帝后悔,但事以如此,元帝講信用,所以不能更換其他的人.追究這件事,畫工被殺,其家資鉅萬.
211
張丞相喜好書法但不用功,當時的人們都笑話他,丞相對此表現的很鎮定。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個好的句子,就拿起筆迅速寫下來,整張紙上龍飛鳳舞。他讓侄子抄下來,到寫得亂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寫得什麼,拿著紙去問他:"這是什麼字?"丞相認真地看了許久,自己也認不出來,便責怪侄子:"你為什麼不早問?以至於我都忘記了寫得什麼了。"
212
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厲王叫玉工鑑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鑑定,又說:"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乾就繼續流著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人多啦,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 "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得到了寶玉,就把它命名為 "和氏之璧。"
213
春秋時,韓國有一個善於唱歌的民間女歌手,人們都稱她韓娥。韓娥不但人長得漂亮,嗓音優美,而且在她的歌聲中傾注著全部感情,因此她的歌聲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她唱起歡快的歌,人們跟她一起高興;她唱起悲傷的歌,人們跟她一起落淚。一次,韓娥從韓國來到齊圍,在經過齊國都城臨淄時,身邊帶的乾糧吃完了,就在都城的雍門賣唱求食。她那動聽的歌聲召來了一 大批聽眾,人們把她圍得水洩不通,一個個聽得出了神。韓娥唱罷,人們紛紛解囊,擲錢資助她。 韓娥用賣唱的錢買了吃的,填飽了肚子,便離開走了。但聽過她 歌的人都覺得她那優美的歌聲還在梁間迴繞,一連好幾天都沒消失,就好像她沒有離去一樣。當天,韓娥住進了附近的一家旅館,旅館中有人欺侮了她。她便 拖著長聲哀哀地哭,哭聲似泣似訴,附近不管是年老的,還是年輕的;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都一片悲苦,相對流淚,三天吃不下飯。他們發現韓娥已經走了,急忙把她追回來,一起譴責了那個欺負她的人,並要她再為大家唱幾支歌。 韓娥卻不過雍門居民們的盛情;就為大家引吭高歌。街坊的男女老少聽了,都情不自禁地拍著手跳起舞來,把先前的悲哀忘得一千二淨。韓娥唱完歌,雍門的居民們一起湊了不少路費,送韓娥上了路。 後來,雍門的人就經常唱韓娥唱的那幾支歌,天長日久,雍門的人就越來越喜歡唱歌了。 "
214楊生之狗
晉太和年間,廣陵有個姓楊的人,養了一條狗。他特別愛這條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帶著這狗。一次,這個人喝醉酒後走到一個水窪附近的草地後,就倒地睡著了,無法趕路。當時正趕上冬天有人燒草燎原,當時風很大。與是狗反覆不停的叫喚,這個姓楊的人仍舊大醉不醒。狗看到這個人前面有一坑水,於是走到坑裡,用自己的身體沾了水後然後抖落在主人身邊的草上。就這樣反覆來回了很多次,狗一點點一點點的移動步子把主人身邊的草全都弄溼了。當火燃燒到的時候,因為草溼沒有燃燒起來,主人躲過了被火燒的大難。後來姓楊的人醒來,才發現。
215顧況戲白居易
白居易剛考進士,名聲沒有振興,用歌和詩投送顧況。顧況戲弄他說:"長安物價很高的,居住在這裡很不容易。"到讀完《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後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顧況說:"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居住在這裡又有什麼難的。我前面的話只是戲弄你罷了。"
216李白之死
社會上多說李白在當塗的採石,在長江上行船因為喝醉了酒,見到水中月亮的影子俯身去撈取,於是淹死在水中,所以採石有捉月臺。我考察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說:"我任當塗縣令時,太白病重,有一萬卷草稿,還沒有修訂,在床上交給我,讓我作序。"還有李華作《太白墓誌》也說:"太白寫《臨終歌》而死。"才知道社會上流傳的那些話,實在不值得相信。大概和說杜子美由於吃了白酒、牛肉塊,(飽脹)而死,是一樣(的無稽)。
217何梅谷化妻
清末光緒年間,有個叫何梅谷的人,以研究孔孟學說聞名於世。他的老伴卻特別信佛,每天從早到晚要念上一千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何梅谷不讓她念,她不聽。何梅谷擔心這會在文人中成為笑柄。有一天,他叫"夫人",老伴答應了;他又叫,老伴又答應了;他還叫,老伴開始生氣了,不再理他;何梅谷更來勁了,連著又叫了幾聲,老伴大怒道:"跟叫魂似的,沒完沒了,真煩人。"何梅谷說:"我才叫這幾遍,你就顯得不耐煩了,你一天念一千遍觀世音,你說菩薩就不煩嗎?"老伴頓時省悟,從此再也不每天念觀世音了。何梅谷巧妙地設計了一種讓其心煩的氛圍,透過這種氛圍讓老伴自己感覺到每日念觀世音,令人心煩,最終達到說服老伴的效果。
218漢世老人
漢朝的時候有個老頭,沒有兒子。家裡非常有錢,但是他非常儉樸吝嗇,吃的穿的都很簡單節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快到半夜才睡覺,細心經營自己的產業,積攢錢財從不滿足,自己也捨不得花費。如果有人向他乞討,他又推辭不了時,便到屋裡取十文錢,然後往外走,邊走邊減少準備送人的錢的數目,等到走出門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閉著眼睛將錢交給乞丐。反覆叮囑說:"我將家裡的錢都拿來給了你,你千萬不要對別人說。以至乞丐們仿效著都來向我要錢。"老頭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沒收,錢則上繳了國庫。
219空桑生李
南頓張助在田裡種莊稼,看見一個李核,想把它帶回去,又看見根部枯空的桑樹裡有土,所以就種了進去,用剩下的水澆灌。後來有人看見桑樹中忽然長出了李子,以為是神,就互相轉告,有一個眼痛的病人在樹下乘涼,說:李樹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隻小豬祭謝。眼痛的小病,自己也會痊癒,眾人盲目符合,說是失明的人重見了光明,遠近轟動,在邊上下車馬的常有數千,李樹旁擺滿了酒肉,過了一年,張助從遠處來,看見了驚訝地說:這算什麼神呀,這是我種的啊。於是就跑去把樹砍了。
220秦士好古
有個姓秦計程車人好古物成癮,即使價格再高他也要千方百計地買回家來。有人也就投其所好,專門鑽他這個空子,讓他吃虧不少。一天,一個人扯著一塊爛席片來見他,說是以前魯哀公向孔子問政時賜孔子的座席。秦士心中大喜,認為這是難得的古物,就以諸多良田作價買了下來。過了些時候,又有一個人手持一把古杖找上門來,說:"這是以前太王為避夷狄之亂杖策離開豳地時所持的杖棰,比孔子所坐的席子還要早幾百年呢!如此古物,您該出什麼價錢?"秦士就傾盡家中資財買了下來。沒過多久,又有一個人手捧一隻朽爛的木碗來兜售,對秦士說:"您買的席和杖,都算不上古物。我的這隻木碗是夏桀所造,比周朝古遠多啦。"秦士沒想到竟能遇到如此古物,就把正住著的宅院作價買下了這隻木碗。秦士三件古物到手,卻落得田資用盡,無衣無食,然而好古之心卻使他始終不忍丟棄古物。於是,秦士就披上"哀公之席",拿著"太王之杖",捧著"夏桀之碗",沿街乞討,餬口度日,口中還不時地喊著:"衣食父母們啊,您若有太公時的九府錢,就行行好,給我一文吧。"
221撞車
有個高貴的公子駕車出遊,鞭策馬馳驅,自我誇耀輕便,正好和用五匹馬拉的大車互相撞擊,公子跌倒在車前。公子就倚仗父親兄長的權勢,把此事控告給縣官。縣官考察知道了事情的實情,對他說:"大車果真撞小車的話,公子應當撲倒在車後面,現在公子撲倒在車前面,這是小車撞大車。"罰令他拿出錢財,作為商人的修車費用。公子沒有什麼用來爭辯的,慚愧憤懣地回去了。
222中貴人講書
有個太監,奉命出差,到了駐紮的地方,參拜孔廟,入廟燒香,對童聲秀才講解儒經。正在講的時候,士人心裡厭倦輕視他,就講了"牽牛過堂下"一節,太監問他說:牽牛人叫什麼名字?士人回答說:就是下面的王見之。太監讚歎到:好秀才,如此博學高雅!
223聖琵琶傳聞
有個書生想要遊玩吳地,道路經過江西,因為大風阻礙就停泊小舟,閒散行走進入樹林,經過一個僧院。僧人已經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門外面,有幾間小廳廊,臨近處有筆和硯臺。書生鑽研畫畫,於是就拿起筆,在白牆壁上畫了一個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沒有不同。畫完,大風漸靜書生乘船出發了。僧人回來,看到了畫的地方,不知道是什麼人畫的。僧人於是告訴村裡人說:"恐怕這是五臺山上降臨的仙琵琶。"當時也是戲言,然而這話就被村裡人傳揚談說,設下禮品供奉,拜求賜福,非常有效。書生前往吳地,經過一年,就聽人說江西的僧院,有個聖琵琶,神仙靈驗不止一二次,心中暗地裡對此感到懷疑。因此返回江西時,責令船進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訪聖琵琶。僧人也不在,畫的琵琶前,已經掛著幡,供著花,爐裡點著香供奉了。書生取來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到第二天,書生又上前拜訪。僧人夜裡已經回來了,因為失去琵琶的原因,鄰近的人大規模地集中起來,正要共同悲哀感嘆。書生故意詢問,人們都說前頭的應驗: "如今一定有人違背了聖琵琶的指示,違逆了神靈,所以它就隱沒不見了。"書生大笑,對他們講述了他畫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來,從此神靈仙聖也絕跡了。232
衛鞅從魏國逃到秦國,秦孝公任用他為丞相,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商君治理秦國,法令雷厲風行,公平無私。懲罰,不忌避威勢強大的貴族;獎賞,不偏私關係特殊的親信,法令實施至於太子,依法處治。師、傅犯法,處以黥,劓之刑,一週之後,路上沒人拾取遺失的東西,百姓不亂取非分的財物,國力大大加強,諸侯個個畏懼。但刑罰嚴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強力壓服人而已。孝公實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後,重病臥床不起,打算傳位給商君,商君辭謝不受。孝公死後,惠王繼位,執政不久,商君請求告老還鄉。有人遊說惠王說:"大臣權力太重會危及國家,左右近臣太親會危及自身。現在國內連婦女、兒童都說法令是商君的法令,並不說是大王的法令。這樣,君反為人主,而大王反變為人臣了。況且商君本來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辦法對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誅,想返回魏國。秦人不許他出境,說:"商君的法令很嚴厲。"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無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車裂的極刑處死了商鞅,而秦國人並不表示同情。
224李自成入京前夕
崇禎末年,在北京居住的人心裡只想著過了今天而不想明天如何,達官貴人、貧賤百姓各有各的心思。每人都說:"如果流賊【李自成】到了家門口,我立即開門請他們進來。"他們不僅各有各私自打算,而且【對待李自成】有共同的想法,北京已經有了崩潰瓦解的情勢。午時未時之間【11點-15點】,【李自成的】大兵入京。北京城戒嚴。......當時的事可以知道了。
225富翁
有一個富翁,做生意的人很多都向他貸款。有一天他出門,有一個少年從馬後面跟著他,問他有什麼事情,原來也是向他借錢做生意的。富翁答應了之。來到少年家中,剛好碰到茶几上有錢數十張,少年便用手拿著錢玩耍,把錢疊來疊去的。富翁便說了些客氣話離開了,竟然沒有借錢給少年。有人問他為什麼,富翁說:"這個人 肯定擅長賭博,不是品行端正的人,他平常玩耍習慣了,不知不覺在他的手上表現了出來。"這發問的人於是跟蹤少年,果然是這樣的。
226直道可行
濟南同知(官名)吳公,(為官)剛正不阿。當時有個不好的習俗:凡是貪汙的官吏(被查出)犯貪汙罪,上面的官吏就庇護他,(他就)用貪汙得來的錢分攤給同僚,沒有敢揭露阻止的人。(上官)用這來命令吳公,(吳公)不同意,(上官)憤怒的責罵(他),吳公也憤怒地對他說:"我的官職雖然很小,但也是受君王的命令。你可以參劾處置我,但不能以此來罵我!要我死就死好了,我不能領朝廷的俸祿而替人貪贓枉法!"上官於是改換面孔來慰問他。大家都說這個世界不能直言,也沒有人直言,為什麼這個事例反而做了這個世界不能做的呢!
227郭子儀軼事
郭子儀在河中(河中,唐代方鎮名,今山西的南部),禁止軍中無故跑馬,違犯者處死。郭子儀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觸犯了這個禁令。軍中執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儀的幾個兒子哭著報告郭子儀,訴說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況。郭子儀斥責了他們,並把他們趕開。第二天,郭子儀對手下的幕賓和僚屬嘆息多次。大家都不瞭解是為什麼,後來慢慢地問郭子儀。郭子儀說:"我的幾個兒子,全是奴僕的材料。"於是又把緣故告訴大家說:"他們不獎賞父親的都虞候,可是卻憐惜母親乳母之子,這不是奴僕的材料是什麼?"吳公也用惡毒的話來還口說道:"我官雖然很小,也是受命於國君,可以參奏處理,不能夠責罵侮辱!要死就死,不能夠有損朝廷的俸祿,代人抵償貪贓枉法的贓物啊!上級官員於是改變顏面溫順的撫慰他。別人都說這個世道不能夠走直路,人間自是沒有直道啊,為什麼一定要違背這個世道不可而行走呢!
228自有史官書之
宋太祖經常在皇宮的後園打鳥玩,一次,有幾個臣子有稱有急事求見,宋太祖於是就召見了。但是召見之後,他們上奏的都是寫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很不高興,問為什麼。一個臣子回答說:"臣以為這些事情比打鳥更緊急。"宋太祖更加生氣了,順手抄起邊上擺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個人的嘴,打掉了兩顆牙齒,那個人慢慢彎下腰,把牙齒撿起來,放在懷裡,太祖罵他說:"你揣個牙齒,怎麼還想保留證據告我還是怎麼著?!"那個臣子回答說:"臣是不會去樁告陛下的,但是負責記載歷史的官員,會把這件事情寫進史書。"宋太祖轉而明白。高興起來,賜那個大臣一些黃金一帛安慰他
229鮚鼠
蘇子在夜裡坐著,有隻老鼠在咬(東西)。蘇子拍擊床板,聲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響起一次。(蘇子)命令童子拿蠟燭照床下,有一個空的箱型器具,老鼠咬東西的聲音從裡面發出。童子說"啊,這隻老鼠被關住就不能離開了。"(童子)開啟箱子來看裡面,空空的一無所有。(童子)舉起蠟燭來搜尋,箱子中有一隻死老鼠,童子驚訝地說:"老鼠剛才是在叫的,怎麼會突然死
了呢?以前是什麼聲音,難道是鬼嗎?"(童子)把箱子翻過來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蘇子嘆了口氣說:"怪了,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關在箱子裡,箱子是堅硬的、老鼠不能夠鑽透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夠咬的時候咬(箱子),用聲音來招致人來;在沒有死的時候裝死,憑藉裝死的外表求得逃脫。我聽說生物中沒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馴化神龍、捉住蛟龍,能用龜殼占卜、狩獵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然後主宰他們,突然被一隻老鼠利用。陷入這隻老鼠的計謀中,吃驚於老鼠從極靜到極動的變化中,人的智慧在哪裡呢?"
230識工與治國
231師曠撞晉平公
晉平公和臣子們在一起喝酒。酒興正濃時、他得意地說:"哈哈!沒有誰比做國君的更快樂了!他的話沒有誰敢違背!"著名音樂師師曠正在旁邊陪坐,聽了這話,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晉平公連忙收起衣襟躲讓。
琴在牆壁上撞壞了。
晉平公說:"太師, 您撞誰呀?"
師曠故意答道:"剛才有個小人在胡說八道,因此我氣得要撞他。"
晉平公說:"說話的是我嘛。"
師曠說:"喲!這可不是做國王的人應說的話啊!"
左右臣子認為師曠犯上,都要求懲辦他。晉平公說:"放了他吧,我要以此作為鑑戒。"
232商鞅治秦
衛鞅從魏國逃亡到秦國,秦孝公拜他為相,並把商地分封給他,號稱商君。商君治理秦國,法令得到最有效的執行,而且公平無私。有權勢的人犯了法,照樣懲罰;論功行賞,不偏袒自己的親信。連太子犯了法,雖不好施刑,也得把他的老師刺面割鼻,作為儆戒。一年之後,沒有人拾取別人丟在路上的東西,也無人敢謀取非分的財物。這樣,秦國兵力強盛,諸侯都害怕它了。但是商鞅為人刻薄少仁慈,只是用強力的辦法來壓服人罷了。
233
(曹操)小的時候聰敏機警,有謀略(懂權術),好打抱不平(見義勇為,扶助弱小),為人放蕩不羈,他不從事正當的職業,因此世上沒有人認為他不同尋常。只有梁國喬玄、南陽何顒認為他與眾不同。喬玄對太祖說:"天下快要動亂,不是聞名於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勢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234
齊景公問子貢:"你的老師是誰?"子貢回答說:"我的老師是仲尼。"齊景公問:"仲尼有才幹嗎?"子貢回答說:"有才幹。"齊景公問;"他的才幹怎樣呢?"子貢回答說:"不知道。"齊景公說;"你知道他有才幹,卻不知道才幹怎麼樣,這行嗎?"子貢回答說:"現在說天很高,無論老人小孩愚昧聰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說不知道。因此仲尼的有才幹並且不知道怎樣有才幹。"
235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裡接見孟子。宣王說:"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遊玩的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有。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老百姓的領導人而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有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
236
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留在沙灘上自己到水裡去洗衣服。老虎從山上跑來,那婦人慌忙潛入水裡躲避老虎,兩個小孩(仍然)在沙灘上自在嬉戲。老虎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觸碰他們呢,期許他們會有些害怕,但是小孩無知,竟然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的,老虎最後也就離開了。估計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顯示其威風,但是對於不怕它的人威風無處施加(而放棄的)嗎?
237蹇材望其人
蹇材望是湖州守臣,在州里任副職,蒙古大軍殺奔而來的時候,他一臉毅然決然之色指天發誓,要自殺殉國。為了表明這份決心,他還特意找人做了一面錫牌,刻上 "大宋忠臣蹇材望"字樣,又把兩塊銀子鑿了孔,拿根繩子繫到牌子上,並附上一個詳細的說明:"凡是找到我屍首的,請代為埋葬並樹碑祭祀,碑上題'大宋忠臣蹇材望'。這兩塊銀子是埋葬、立碑的費用。"此後他便每天腰上掛著這牌子和銀子,聲稱只等元軍兵臨城下就投水自殺。不僅如此,他還把這個想法不厭其煩地一一交代給鄉親們和相熟之人,人們聽了,無不油然而生悲壯之感。到了丙子年(1276年)大年初一,蒙古兵果然破城而入,混亂之中,沒人看到蹇材望,大家猜測,他十之八九已溺水而死。然而不久之後,鄰居卻驚駭地發現,蹇材望竟然一身蒙古裝束騎著高頭大馬回來了,滿臉喜色,彷彿衣錦榮歸。後來才知道,除夕那天他提前出城投降了,因此元人任命他為本州同知。
238學問之道
239陸賈說漢高祖
陸賈時不時在(皇上)面前演說稱讚《詩》、《書》。漢高祖劉邦罵他說:"你老子在馬上得到天下,哪兒用得著(攻讀)《詩》、《書》?"陸賈說: "在馬上得到天下,難道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況且商湯、周武用武力奪取天下而後用仁義治理天下,文德武功一起使用,是維護長久的方法啊。假如秦國吞併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古代的聖賢君王,陛下怎能獲得天下呢?"高帝沒有發怒反而面露慚愧。於是對陸賈說:"請先生為我寫出秦失去天下的原因和我得到天下的原因以及古代成功與失敗的國家是怎麼回事。"於是,陸賈大略地記述國家存亡的原因,一共著作十二篇。每上奏一篇,皇帝沒有不稱讚好的,在黃帝身邊的人高喊萬歲,稱那本書為《新語》。
240
用工田不滿,夜晚出行迷了路,錯誤地經過廢墟墓地之間,腳踩到一個骷髏。骷髏發出聲音說:"別毀壞我的臉,(否則)將降禍於你!"不滿(有點)傻並且兇悍,叱責道:"誰派你擋道啊?"骷髏說:"別人移我到這裡,不是我要擋路啊。"不滿又叱責道:"你為什麼不降禍於他啊?"骷髏說:"他運道正盛,無可奈何啊。"不滿(好)笑並且惱怒道:"難道我就衰嗎?怕盛而欺衰,是什麼道理啊?"骷髏發出哭泣的聲音說:"您氣運也盛,所以我不敢(對你)作祟,只是用虛詞恫嚇啊。怕盛而欺衰,人(的)情(況)都是這樣,您就(光)責怪鬼幹嗎?哀求你(將我)撥進土坑中,您的好心哦。"不滿(怒衝衝地)衝著超過去。只聽見背後嗚嗚的聲音,終久沒有其他不正常的。
241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因此加多,這是什麼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鼕鼕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計程車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計程車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
242 澠池道中
在澠池的道路上,有一輛滿載瓦罐的車子,堵住了狹窄的路道。當時正值天氣寒冷,路上覆蓋著冰雪,又險峻又溼滑,(車子)進也不能,退也不能。天色已近傍晚,行路的官員和商客成群結隊,車馬幾千,排列擁擠在後面,但沒有一點辦法。(這時)有一個名叫劉頗的人(騎著馬)揮著馬鞭趕來,問道:"車上的瓦罐(一共)值多少錢?"(趕車的人)回答說:"共值七八千貫錢。"劉頗立刻開啟行囊取出細絹交給那個趕車的人;又叫自己的童僕登上車子,弄斷捆綁瓦罐的繩子,把瓦罐全部推到了山崖下。一會兒功夫,車身變輕能夠前進了,大家轟然叫好而紛紛向前。
243 六國與秦
蘇秦從燕國到趙國,發起組織合縱聯盟,遊說趙王說:"我拿各國諸侯的地圖察看,諸侯的土地要比秦國大五倍,估計諸侯的兵力要比秦國多十倍。若趙、魏、韓、楚、燕、齊六國團結一致,共同進攻秦國,秦國一定可以滅亡。現在六國卻要被秦國滅亡,要共同討好秦國,屈服於秦國。要知道,滅掉秦國,或被秦國滅掉;讓秦國屈服,或屈服於秦國,這怎麼能夠同日而語呢?"
244 堅忍不拔
古代做大事情的人,不只是有曠世的才能,同時也要具備堅忍不拔的意志。過去大禹治水,將大河的水疏導到大海之中。在他這件事情沒有做成的時候,大概也有一些未知的危險;只是他能在行動之前深思熟慮,將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在做事的時候不慌張、不恐懼,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處理它,這樣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
245 伶人智諫
唐莊宗喜歡打獵,在中牟打獵時,他和隨從們乘坐的馬踐踏農田、。中牟縣的縣令攔住莊宗的馬向他勸諫。莊宗大怒,大罵縣令,離開時,命令把他拉走殺了。這時有位名叫敬新磨的伶人(演戲的人)帶領其他伶人追上了縣令,把他捉到莊宗面前,列舉著罪狀責備說:"你身為縣令,難道沒聽說天子喜歡打獵嗎?你為什麼要放縱百姓,讓他們去耕種田地來交納國家的賦稅呢?你何不讓你的百姓餓著肚子,空出這片田野來讓天子馳聘追逐呢?你真是罪該處死!"於是請莊宗趕快派人行刑,別的伶人也都七嘴八舌地附和。莊宗大笑,中牟縣令才能夠赦免。
246 南方多沒人
南方有很多能潛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歲就能趟水過河,十歲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歲就能潛入水裡了。潛水的人能長時間的潛入水裡,哪能是馬虎草率而能這樣的呢?一定是對水的活動規律所領悟的。天天與水生活在一起,那麼十五歲就能掌握它的規律。生來不識水性,那麼即使到了壯年見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潛水的人詢問來求得他們能潛入水裡的技術,按照他們說的技術到河裡試驗它,沒有不淹死的。
247曹竹虛言
司農曹竹虛說:他的族兄從歙縣去揚州,途中經過朋友家。此時正是盛夏時節,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書屋中,覺得這間屋子十分愜意涼爽。天色晚時想要住在這裡,友人說:"這裡有鬼,晚上不能住在這裡的。"此人不管,強要住下。深夜,有東西從門縫間慢慢進入,像夾帶的紙一樣薄。進入房間後,便展開化為人的模樣,原來是個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了頭髮吐出了長舌,變成吊死鬼的樣子。曹笑著說:"同樣是頭髮,只是有些凌亂;同樣是舌頭,只不過稍稍長了些,有什麼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把自己的頭摘下來放到桌子上。曹又笑著說:"有頭的我尚且不怕,何況你這沒有頭的東西!"鬼的招數出盡了,便一瞬間消失了。待到曹從揚州回來,再次住到這裡,深夜,門縫再次有東西蠕動。剛露出它的腦袋,曹便唾罵到:"又是那個倒黴的東西嗎?"鬼竟然沒有進去。
248 魏徵其人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膽略,善於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顏直諫。有時碰上太宗非常惱怒的時候,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為之收斂。他曾經告假去祭掃祖墓,回來後,對太宗說:"人們都說陛下要臨幸南山,外面都已嚴陣以待、整裝完畢,而您最後又沒去,不知為什麼?"太宗笑著說:"起初確實有這個打算,害怕你又來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太宗曾得到一隻好鷂鷹,將它置於臂膀上,遠遠望見魏徵走過來,便藏在懷裡;魏徵站在那裡上奏朝政大事,很久不停下來,鷂鷹最後竟死在太宗的懷裡。
249天仙配
漢代董永,千乘人。從小失去了母親,和父親一起生活。他在田間努力勞作,隨身只有一個獨輪車。父親死了,他沒有錢安葬,就把自己賣作奴隸,用來安葬父親。主人知道他的賢德,就給他一萬個銅錢,讓他走了。董永守孝三年結束,想要回到主人那裡,給主人作奴隸。半路上遇到一個女子,對他說:"我想要做你的妻子。"於是和董永一起去見主人。主人對董永說:"我是把錢送給你了。"董永說:"我受您的恩惠,父親得以安葬。董永雖然是一個卑微的人,一定要為您做工出力,來報答您的大恩大德。"主人說:"你的媳婦有什麼技能?"董永說:"可以織布。"主人說:"如果你一定要那樣的話,就讓你的媳婦給我織一百匹細絹吧。"於是董永的妻子為主人織布,十天就織完了。女子走出門,對董永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因為你非常孝順,天帝讓我幫助您還債。"說完,就從天上飛走了,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250
周厲王派芮伯統帥軍隊討伐西戎,得到了一匹發馬,芮伯想把它獻給周厲王。芮季勸阻說:"不如捨棄了這主意。大王貪慾無厭,而且又好聽信別人的讒言。現在因班師歸來就獻馬給他,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認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馬,就都要向你索求。你沒有那麼多的東西應酬他們,他們就會在大王面前嚷叫,並說你的壞話,大王必定相信他們的話。這樣做是招引禍患啊。"芮伯不聽勸告,終於把馬獻給了周厲王。榮夷公果然派人向芮伯作索求東西,沒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誣陷中傷芮伯說:"芮伯隱瞞了繳獲的東西。"。周厲王聽了大怒,將芮伯逐出。君子談到這件事,都說芮伯也是有過錯的。既然你知道大王對財貨貪得無厭,卻又去誘導他的貪慾,這就是芮伯的過錯啊。
[相關下載]
* doc格式下載(只含前100篇,48K)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