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利的一本新書

阮一峰發表於2004-03-11

這是上個星期我為《文匯讀書週報》翻譯的,現在放上來。

==============================================

《軍旅生涯》:又一個J.F.K.

作者:邁克爾·托馬斯基(MICHAEL TOMASKY)
Published: February 22, 2004

阮一峰 譯 / 2004.3.1

bg403111.jpg

如果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利的生平由作家寫成小說,比如菲茲傑拉德----雖然兩人的時代不同,但這個假設還是很合理的,因為凱利正好來自於菲茲傑拉德愛寫的那類家庭----那麼小說的主角一定會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出現事故的。他會糟蹋優越的家庭出身,在花天酒地中浪費年華。憑著社會關係和老爸的朋友,在商場中春風得意。小說不會有一個美滿的結局(不過在今天真實的美國,這樣的人最後卻當上了總統。這有點離題了,就此打住)。

但是菲茲傑拉德死了,凱利還活著,雖然越南戰爭中越共想盡了辦法。這個成功的波士頓鞋商的孫子(凱利的爺爺雖然成功,但不快樂,他死於自殺)、外交官的兒子很早就認清了自己的道路。冷戰中,他隨父親在歐洲各地都待過,在這個過程中他觀察和學習外部世界。返回美國後,他被送入了一所享有聲望的私立學校。後來,他進入了耶魯大學,1966年加入海軍,隨即前往越南,到達那裡後,他要求承擔最危險的任務。

上面是官方的材料。在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的新書《軍旅生涯》(Tour of Duty)前幾章中,我們還能看到一些其他東西,凱利駕駛滑翔機、爬山、以耶魯政治學會負責人的身份充當受人矚目的演講者、並贏得演講比賽勝利、在格林威治村與未來的搖滾名人結識、在耶魯橄欖球隊中為球隊得分(他就是在一場比賽中聽得他的偶像肯尼迪被刺的訊息)。看上去,他在成人前的每個時刻都很清楚,他正在為了未來某些對意志的測試做著準備。他不需要菲茲傑拉德,他人生的小說由自己書寫。

如果將主編的作品也算在內,《軍旅生涯》是布林克利的第16本書。它的副標題是"約翰·凱利和越南戰爭",正如前面所看到的,這個標題的覆蓋面太小了,有誤導作用。由於凱利英勇作戰、拯救傷員,作為獎賞,他真正危險的"軍旅生涯"實際上只有4個月,而不是整個服役期。在略知布林克利的政治觀點後,讀者會情不自禁的想,畢竟今年是大選年,《軍旅生涯》與其說是一本歷史著作,還不如說是凱利總統的一本簡明傳記。

換言之,它是一本競選著作。這並不意味否定了這本書;競選著作有很長的傳統了,早在19世紀霍桑就為大學密友皮爾斯總統寫過非正式的傳記,它們對選舉可是非常有用的東西。選舉季節為它們的大量產生創造了氛圍,那些對了解總統候選人的過去、人格和未來計劃感到頭疼的讀者----或者其他任何目的的讀者----都可以從這些書中獲得一個大致的印象。在《贏得現代戰爭:伊拉克,反恐和美利堅帝國》中,克拉克將軍展示了美國軍事力量的祕密和它的極限。阿奇德(John Auchard)撰寫的《四次審判》(Four Trials)中,描寫了愛德華茲參議員在法庭上的工作經歷,這本書的目的既是將愛德華茲塑造成弱勢團體的代言人(這正是他競選的一個主題),又是對民事侵權行為司法改革的一個呼籲。佛蒙特州的兩個記者寫的《霍華德·迪恩:對想成為總統的美國公民指南》,對這位前州長的所作所為進行了詳盡敘述。凱利自己寫的"呼喚服務"(迪恩的宣言名為"奪回美國")提出瞭如果他當選將實行的計劃。這篇文章很難令讀者看得津津有味,但至少它不會象其他東西那樣披著偽裝。

儘管《軍旅生涯》瀰漫著推銷員的氣味,凱利的故事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讓我們看看精彩的地方:1968年11月17日他到達越南;他主動要求擔任巡邏快艇的艇長,分配的任務看上去很平常:檢查來往的小舢板和叢林,看有沒有違禁物品,運輸裝備,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但是隻要你看過電影《現代啟示錄》,你就會知道這些小舢板和叢林是多麼的危險;永遠是這樣,在灌木和紅樹林的背後隱藏著越共。凱利獲得銀星和銅星勳章的兩次英勇行為發生在兩個星期之間,分別是1969年2月下旬和3月中旬。在後面的那次行動中,他救了他的一個下屬,當時一艘巡邏艇在凱利附近觸雷,而他自己正遭受冰雹似的輕武器火力襲擊。凱利被一顆手雷炸傷了手臂,他後來對布林克利回憶說:"天知道,我們是怎麼把傷員拉上船的......我沒有像我預料的那樣頭部中彈,我們還肅清了整個埋伏區。"

這本書大量引用了凱利的日記和信件,特別在關於越南戰爭的那幾章裡尤其如此。(看到沒有,他真的是自己在書寫人生的故事?)這些引語雖然缺乏洞見,但卻非常吸引人。潘興將軍的孫子迪克·潘興是凱利最好的朋友,他們在寄宿學校和耶魯時都是同學。迪克早於凱利到達越南,當凱利從珍珠港出發時,他得知迪克已經陣亡。他在寫過寫給當時的女朋友、後來成為他第一任妻子的託恩(Julia Thorne)的信裡,這樣寫道:"每件事情都是這樣虛偽和荒謬,那麼空虛和僵硬。在我生命中從未如此孤單過......坦白說,我真的非常震驚,當訊息傳來,我臉上的表情就好像若無其事,我別無選擇,我只能用這種可怕的外衣來保護自己。"

好素材。但很奇怪,布林克利只是用它來過渡到日常生活的題材。他對凱利平民生活的描寫遠比軍事生涯詳細。請注意,這本書的開頭以及布林克利強調的地方,他這樣寫道:"每個政治家決定從政時,都有決定性的那麼一個時刻,對27歲的約翰·凱利來說,這個時刻就是當他離開越南叢林2年後,在華盛頓特區的一間參議院辦公室裡。"那是1971年4月22日,凱利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

凱利在退伍前很久,就對越南戰爭產生了懷疑:"沒人能告訴我,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做著這些事情,"1968年他曾經對自己的同伴這樣爭論。到了1971年,他準備把他的懷疑告訴國會。他作為代表,這樣說:"根據我們的親身經歷,以及我們的信念,越南根本不存在任何可能對美國產生威脅的事情。"至於美國政府以自由作為藉口,為死去的美國軍人辯解,那是"偽善的犯罪行為"。 凱利的作證招來了尼克松政府的敵意,但也立刻使他出了名。

對凱利個人成長和思想發展的描寫是《軍旅生涯》中最富有激情的部分。它們散文的風格常常壓倒了這本書最大的一個缺點,那就是布林克利寫得太過於嚴肅和冗長。凱利在越南的頭三個星期其實沒發生什麼大事,但我們卻會看到一個24頁的章節來描寫這些日子。不考慮多餘的細節這個缺點,《軍旅生涯》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的論點。它令人信服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如何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一種使命感所趨勢,然後一直沿著這條道路發展,----凱利中間的一個名字是福布斯(Forbes),所以他的縮寫與肯尼迪總統相同,都是J.F.K.----他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風險,尤其是肉體上的風險。

"風險"這個詞也許不是凱利開始參議員生涯時首先想到的詞。另一方面,參議院也不是對"風險愛好者"提供回報的地方。現在,凱利正面臨一個政治家所能承擔的最大的風險,在2003年完成了對過去的總結以後,他看來已經完全抓住了這個機會。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