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和效率的關係

阮一峰發表於2006-11-01

下摘自《規範經濟學與社會選擇理論》(孫來祥,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第5-7頁)。

1.

平等和效率都是社會的目標。

因為從靜態看,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一般來說是遞減的(1元錢對於窮人的效用比富人大),從而收入平等會增加社會福利從動態角度來看,效率更為根本經濟發展越迅速,收入分配問題越容易解決,如果只有一塊小蛋糕,即使最優分配也不能使人人吃飽。(【筆記】這句話不正確,人人吃飽不等於社會平等,這裡偷換概念了。而且,經濟發展迅速,也不一定意味解決分配問題會變得容易,過去20年的中國社會就是一個例子。

2.

效率和平等之間是有矛盾的,協調問題非常複雜。

從理論上講,社會產品供給者的報酬是由市場以經濟效率的高低為依據提供的,這些報酬構成了人們的收入。可見,要使經濟有效率,就必須在報酬上反映這種效率的差別。但是,如果差別過大,或報酬差別與生產效率無關,則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3.

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說,效率原則同社會主義倫理原則相矛盾(《短缺與改革》,亞諾什·科爾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205-219頁)。

4.

效率原則可以概括為以下5條

(1) 必須有一套物質和精神的刺激制度,以刺激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2) 必須仔細核算成本和收益,節約稀缺資源,停止無效率的生產活動;

(3) 必須迅速和靈活地適應當前情況和外部條件的變化;

(4) 決策者必須透過創造性、鼓勵革新和承擔風險來展示企業家精神;

(5) 每個決策者必須對自己負責和決策的事情承擔個人責任。

5.

社會主義倫理原則可以概括為四條

(1) 按勞分配,"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

(2) 團結原則,應當消除資本主義競爭的殘酷性,不是懲罰弱者,而是幫助他們提高。

(3) 安全原則。每個社會成員都應當有安全感。個人或小集體在遇到困難時,能指望得到大集體的幫助;社會保證全體成員充分就業;人們得到的利益,將來也會有社會保證。

(4) 整體利益高於區域性利益的原則。

6.

科爾奈指出,社會主義經濟中的許多決策難題,就是由這兩套不同價值標準之間的衝突引起的

其主要矛盾是:

(1) 利潤刺激與按勞分配之間的矛盾。企業實行利潤分成或工資與利潤掛鉤,將致使客觀的生產條件和企業管理人員的活動影響到職工的收入。結果是付出等量勞動的兩個職工,在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報酬。企業的預算約束越硬,企業職工的收入與實際贏利聯絡越緊,就離"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的原則越遠。例如:這時生產積壓產品和生產暢銷產品的"等量勞動",可能會有相差懸殊的收入。另一方面,越是堅持"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的原則,就不可避免地要對企業收入實行大規模再分配,從而導致企業預算約束軟化,利潤刺激作用減弱,企業不關心市場需求和贏利等無效率現象普遍發生。當然,若有勞動力根據其供求關係的靈活流動,則這一矛盾就會基本解決,但這一點是不容易做到的。

(2) 淘汰落後企業與團結和安全原則之間的矛盾。團結和安全原則要求保障各種企業的生存和人們就業的穩定,但會引致貪圖安逸不思進取的態度。起到保護落後的作用。這不符合節約稀缺資源、停止無效率生產活動的效率原則,也不符合分清領導者個人責任的效率要求。

(3) 保持經濟調節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與保證社會總體利旋之間的矛盾。完全分散化的市場會產生外部不經濟。這就要求從社會利益出發,對市場活動進行干預。在這個意義上,社會整體利益高於區域性利益的原則,同效率原則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當大量投資由中央決策或資助時,投資決策過程將比較緩慢,因而與調節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的效率原則相矛盾。並且在中央決策或資助的專案中,由於各種因素都對決策發揮了影響,致使難以分清誰應對決策錯誤負責。此外,代表社會做決策的人,也受到各種區域性利益的影響,他們所做的決策,並不一定真正反映社會整體的長遠利益。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