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筆記(二)

阮一峰發表於2006-09-25

12. 基督教的確立

督教誕生於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在誕生後200年中,一直遭到羅馬帝國的鎮壓。但是,這種宗教頑強地在帝國中蔓延,在中下層人民中越來越流行。

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

公元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

13. 教會凌駕於世俗權力之上

公元800年,教皇利奧三世為法蘭克人的大王查理曼加冕,使之成為羅馬人的皇帝。

查理曼篤信基督教,將基督教傳播到西歐大部分地區。查理曼死後帝國衰落,但利奧三世已為教皇建立了權威,只有得到他們首肯後,皇帝的權利才是合法的。

教會與世俗權力為了控制對方,展開了長達數世紀的爭吵。

14. 教會的分裂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兩部分,基督教會也一分為二。

公元1054年,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正式分裂。東方教會以"正宗"(Orthodox)自居,稱自己為正教;西方教會以"普世性"自居,稱公教(Catholic)。

15. 修會的建立

由於教會享有特權,皈依基督教比留在教外的日子更好過些,所以三教九流都紛紛加入教會。結果,基督徒們開始感到他們行為標準逐漸降低了。

為抵制這種趨勢,部分基督徒開始過修行生活。這些人被稱為修士和修女,他們/她們自願脫離常規的生活方式,以儘可能完全徹底地履行耶穌的教誨。

修士和修女居住在各自的社團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修道院。

到了13世紀,新興的修會成員不再居住在修道院中,而是在普通老百姓中開展工作。

新興修會有兩個,一個是多明我會,成員多是中上層市民;另一個是方濟各會,成員多為貧民。

16. 經院哲學

11世紀到15世紀之間,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興起。一批知識分子企圖用理性和邏輯證明上帝的存在。阿奎那(Thomas Aquinas)就企圖將基督教的宗教智慧與古希臘哲學家和科學家和自然智慧協調起來。

但是,這樣的工作實質上是促進了理性的發展,動搖了基督教的基礎。最終,17世紀帕斯卡認識到,上帝存在於理性之外,上帝的存在有賴人類的悲憫與恐懼。

17. 十字軍東征

11世紀到13世紀之間,基督徒發動了若干次十字軍東征,多次嘗試從穆斯林手中奪取巴勒斯坦。

十字軍一度奪取了耶路撒冷,但是沒能保住,最終被穆斯林打敗。

十字軍東征的一個益處是,歐洲人對世界和東方的科學有了較多的瞭解。

18. 宗教改革運動

從14世紀開始,教皇的勢力逐漸衰落。教會內部越來越腐敗,越來越混亂。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必須進行宗教改革。當時的客觀條件也很有利,西歐的王侯已經強大到可以對抗教會的地步。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引發了宗教改革,從此誕生了新教。

一些國家宣佈禁止天主教,以新教為國教。比如英國的國教為新教,愛爾蘭的國教是天主教,兩者的衝突導致直到今天都沒有解決。

19. 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

西歐宗教改革運動影響深遠。西歐在宗教上不再統一,分裂成南方的天主教國家與北方的新教國家。新教國家中國教的確立,培育了一種國家感,提高了方言的地位,打消了西方人同宗共祖的一體感。眾多教派的紛爭導致殘酷的宗教迫害,促使受壓制的教派鼓吹民主,反對暴政,也促使約翰·洛克這樣的開明知識分子首倡宗教寬容。

宗教改革刺激天主教發起反宗教改革運動,整頓了內部,革除了弊端,使危機四伏的天主教獲得活力。

此外,新教倫理強調自制、誠信、責任、艱苦勞作、勤儉持家,反對鋪張浪費、不良享樂、所有這些,如馬克思·韋伯所說,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由於路德和加爾文等宗教改革家反對偶像崇拜和華麗裝飾,新教雕刻藝術幾乎毫無建樹,繪畫是否應繼續存在也成了問題。

20. 天主教革新運動

緊隨新教改革運動之後,16世紀和17世紀,天主教內部發生了一次革新運動。

這次革新運動的主力是1534年成立的耶穌會。耶穌會的學校培訓出很多出身於歐洲上流社會天主教家庭的青年人。耶穌會遏制了新教改革的勢頭,在新教國家收復了一部分失地。

耶穌會的傳教士將天主教傳入了世界上很多地區。明末將基督教傳入中國的利馬竇和湯若望都是耶穌會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