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筆記(五):新教

阮一峰發表於2006-09-30

38.新教概況

教是數百個基督教派的總稱。新教各派人口總共約有3.8億。

新教(Protestant)一詞源自拉丁語,意為"抗議者"。1529年,某些德國宗教改革者首先使用此詞自稱。不久,這個詞用來指所有脫離天主教的基督徒。

大多數新教徒居住在北歐和北美。新教在丹麥、挪威、瑞典和英國等國是國教。

39.新教的信仰

新教徒肯定《聖經》的權威,認為《聖經》是他們教義的惟一來源和標準。他們拋棄了天主教觀點,即認為教皇在信仰和道德問題上是世上基督徒的最高權威。

天主教的神甫被視為上帝傳達恩惠的中介,但新教牧師則被視為信徒中平等的一員,他只是受過訓練承擔某些教會的工作,如佈道和主持聖事。由於主張所有教會成員一律平等,新教教會的治理更為民主。

40.信義宗(Lutheran Churches)

信義宗(路德宗)是世界上最大的新教教派,有信徒約6300萬。信義宗是當今德國大多數人所信奉的宗教,也是丹麥、瑞典、芬蘭、冰島的國教。信義宗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思想。

41.長老宗(Presbyterian Churches)和歸正宗(Reformed Churches)

長老宗在英語國家中是個大教派。英語國家以外,具有同一傳統的教會稱為歸正宗,如荷蘭歸正會。大約100個教派屬於世界歸正宗聯盟。

歸正宗或長老宗運動開始於兩位宗教改革者烏爾利希·茨溫利(Huldreich Zwingli)和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的學說。16世紀20年代瑞士神甫茨溫利鼓吹比路德更為激進的改革。30年代,法國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很大程度上將路德和茨溫利的思想結合在一起。加爾文的學說在英國、法國、荷蘭和蘇格蘭產生了巨大影響。在英格蘭,許多加爾文的信徒成為清教徒。在法國,他們稱為胡格諾派。

歸正宗教會由長老(presbyters)治理,故又稱長老宗。牧師和普通訊徒都可以是長老。在現金大多數長老宗教會,男女教徒均可成為長老。所有牧師地位一律平等。

42.安立甘宗(Anglican Churches)

安立甘宗(聖公宗)教會指英國國教及其他發源於英國國教的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印度等獨立教會。

英國國教是在宗教改革時期從天主教分裂出去的。在美國,弗吉尼亞最早的殖民者中就有安立甘教徒。獨立戰爭後,殖民地的安立甘教徒脫離了英國國教,成立了美國聖公會(Protestant Episcopal Church)。

43.《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公禱書》是英國國教和其他各國安立甘宗各教會的標準禮儀用書。亨利八世發起宗教改革,建立了獨立於羅馬的國教,因而英格蘭教會需要一部英文的,而不是拉丁文的禮儀用書。《公禱書》在托馬斯·克蘭默的主持下編纂,1549年出版,後經數度修訂。《公禱書》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它的語言既簡潔明快又莊嚴華美,還保留了拉丁文特有的渾厚音響效果。它對英語口語和書面語的影響僅次於《欽定本聖經》。

44.公理宗(The Congregational Churches)

公理宗是清教徒於17世紀初在英國建立的新教教派。清教徒認為當時的英國國教應當"清除"天主教的信仰與常規禮儀。這些新教徒受到新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學說的影響。

從17世紀中到19世紀初,清教徒的公理派的教義在大部分新英格蘭地區佔統治地位。

公理宗教會的自治原則對美國民主政府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公理宗的牧師反對某些宗教界和政界的領導人剝奪人民自治權的企圖,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支援美國的獨立事業。

公理宗教會重視教育。他們建立了美國幾所最古老的大學,其中包括哈佛和耶魯大學。

清教主義的道德觀對美國人影響很大,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美國人民性格。清教徒關於選民與上帝立約的觀點奠定了美國人民主觀的基礎。在公理派的教會里,在公理派教徒對公共事務的管理中,每個教徒都有發言權,決定由大多數人做出。《獨立宣言》中也明顯表述了人民與政府間的契約關係。

45.浸禮宗(Baptist Churches)

浸禮宗是較大的新教團體,他們堅持只有能夠理解耶穌基督教誨的成人方能接受洗禮。美國的浸禮宗信徒有大約2600萬,是世界上最大的浸禮宗教會。浸禮宗億成為美國最大的新教教會。

浸禮宗信徒反對為嬰兒施洗。他們堅持洗禮只應施於成熟到能夠宣示自己信仰的信徒。浸禮宗教會重視個人自由和信仰自由。它們將《聖經》視為宗教生活的惟一指導,人人都有以自己的方式閱讀和理解聖經的自由。每個浸禮宗教會管理本教會的事務,不受更高權威的控制。

黑人基督徒多屬浸禮宗。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就是浸禮宗牧師。

46.循道宗(Methodist Churches)

循道宗(衛斯理宗)是英國國教牧師衛斯理在一場宗教運動中形成的一個新教教派。

衛斯理宗重視傳教,美國衛理公會一度在華影響頗大。

47.門諾派(Mennonites)

門諾派是新教的----個派別,信奉16世紀荷蘭宗教改革家門諾·西蒙斯的教義。

門諾派反對建立國教,拒絕參軍作戰,因而他們不斷受到騷擾和迫害。他們不得不遠離家鄉,遷到北美的賓夕法尼亞州和世界其他地方。

門諾派最早主張政教分離,並譴責奴隸制。他們的信仰以《聖經》,特別是《新約》為本,盡力依照耶穌的山上寶訓生活。他們認為《聖經》禁止他們使用武器或任何暴力,禁止他們在法庭上起誓,禁止他們擔任任何需要施用強制手段的公職,雖然他們一貫守法。較保守門諾派教會穿戴十分樸素,生活方式簡樸而傳統。

北美的最大門諾派團體是發源於殖民時期賓夕法尼亞的門諾會和1860年成立於艾奧瓦的門諾總會。20世紀90年代末,在世界大約60個國家裡有一百多萬門諾派教徒。美國和加拿大的門諾會有大約10萬信徒;美國的門諾總會有37000信徒。

在歷史上,門諾派長期居住農村,從事傳統農業。20世紀,美國最大的門諾派團體開始在社會里發揮重要作用。在禮拜儀式中,他們不再使用德語。他們重視現代教育,致力於促進和平,使世界上受苦的人們擺脫苦難。

48.公誼會(The society of Friends)

公誼會(教友會)是17世紀中期喬治·福克斯在英格蘭創立的新教教派。此派常被稱為"貴格會"(Quakers),因為他們宗教感情強烈,耳聞上帝之言會激動得顫抖(quake)。起初人們稱他們為"貴格"是取消他們,但現在他們也以此自稱。

公誼會認為上帝給每個人以"內心靈光",依靠思索、過純潔的生活及祈禱,人人都可獲救。

公誼會以其人道主義活動著稱。在18世紀,美國的公誼會是社會改革的先驅。他們對印第安人友好,而且早在1688年就正式提出抗議,反對殖民地的奴隸制。

1681年,公誼會教徒威廉·佩恩建立賓夕法尼亞殖民地,希望它能成為移居新大陸的公誼會信徒的安身之所。這個殖民地,後來成為賓夕法尼亞州。

公誼會一直是個較小的教派。20世紀90年代末,總共有教徒30萬,分散在30多個國家裡。大多數教徒在美國。

林語堂在《吾國吾民》中說,中國人不易變成真正的基督徒,即使他們皈依基督教,也會變成公誼會的成員,因為他們的信仰和習俗最易為中國人所接受。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及州內最大城市費城(Philadelphia)的命名均與公誼會有關。"賓夕法尼亞"即"佩恩(Penn)"的"林地(sylvania)";"費城"即"兄弟之城",表示公誼會理想的人際關係。

49. 救世軍(The Salvation Army)

救世軍是一個國際基督教教派和慈善組織,致力於幫助窮苦人並向不屬於任何基督教會的人傳教。

救世軍是由循道宗牧師威廉·布斯(William Booth)於1865年在倫敦創立的。

今天,有救世軍服務的國家超過94個。這個組織在全世界的成員大約有200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