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論文集》閱讀筆記(一)

阮一峰發表於2005-08-22

這本論文集的第一篇文章,是1982年10月26日張五常就任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時的一個就職演說,名為《經濟解釋:讓我們做弄潮兒》。

一開始,我不是很理解為什麼在全書之首放上一篇就職演說。但讀後感到這篇文章很重要,解釋了一些方向性、原則性的東西,起到了對全書提綱挈領的作用。它反映了張五常經濟思想核心的一些東西。

在經濟學研究中,有兩種趨勢。一種是規範研究,另一種是實證研究。前者以某種"規範"為依據,給出一種標準,然後再指出應該怎麼做;後者則以現實中實際發生的情況為依據,解釋事情為什麼會像現在這樣。

張五常反對"規範"研究,讚賞"實證"研究。他認為有些"規範"純粹是空中樓閣,從來沒有得到過驗證,怎麼可以以此為依據呢?他有一句名言,"有些經濟學家總喜歡研究那些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就是這個意思。"經濟解釋"這四個字,涵義就是用經濟學思維解釋實際中發生的事情,代表了實證研究。與它相對應的名詞應該就是"經濟規範"了。

張五常在就職演說的一開頭,就點出了這一點:

接下來,張五常回顧這個潮流是怎麼發生轉變的。

50年代,實證研究開始興起,經濟學家開始注重對經濟行為原因的研究,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也在這時出現(計量經濟學本身就是為了方便實證研究,而創造出來的經濟學分支)。

60年代,經濟學上發生了兩件大事:貨幣作用的論戰和產權經濟學的出現。前者加強了人們對宏觀經濟的理解,而後者則大大拓寬了經濟學的解釋能力。

7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成功令經濟學家反思,為什麼傳統的一些經濟發展觀念是錯誤的,整個發展經濟學被重寫。

這些歷史事實大大教育了經濟學家,理論必須用來解釋現實,而且必須根據現實的發展而發展。

張五常在這個基礎上,指出經濟學在解釋現實方面有三個特點:

(1)經濟學是"精密的"科學。它可以很成功、很準確的解釋現實。

(2)經濟學是一門"令人激動的"科學。運用經濟學觀點,我們可以對現實有深入和全新的理解。

(3)經濟學也是困難的科學。一方面,任何經濟學家本身就生活在經濟之中,他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價值觀,這造成了實證研究和規範研究有時難以完全區分。另一方面,經濟學的資料很難得到,經濟學的結論也很難檢驗。

張五常認為,香港和亞洲是經濟學天然的觀察場所,經濟學家在這裡可以大有作為。

最後,他這樣總結前面的發言:

================================

上面是對這篇文章的一些概括和解讀。就我自己來說,讀來還是有很多啟發的。它提供經濟史上的一種學術發展觀。

但是,我個人的想法也不完全等同於張五常。"經濟解釋"固然很好,不過"經濟規範"也不能一點都沒有。有時候,現實是錯誤的,是必須加以改變的。你對錯誤的現實進行經濟解釋,就等於承認了它的合理性。這是我不能同意的。

實證研究的典型方法是,首先找出大多數行為主體的行為方式,然後尋找原因。但是,有時候某些行為主體就是在胡作非為,這時就不是解釋的問題了,而是要直接指出不可以這樣做。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政府身上,一個直接原因是市場機制對政治權力不起作用。

=================================

最後,我覺得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地方很有啟發性。

張五常在解釋產權理論的應用時,說私有產權可以解釋歷史發展。

......答案就是:當私有產權被壓制時,經濟就會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和執行成本。結果是增長受阻。換言之,廣義的交易成本雖然在私有產權及相關的自由企業制度也非常之高,但仍然比在人類已知的任何其他制度下要低得多。


<p>

這裡的問題是,交易成本、進而是私有產權是否是經濟增長的前提?

我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肯定如此,但是從人類整個歷史程序的角度看,則是值得懷疑的。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