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偶然讀到一本1982年的暢銷書,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位元(John Naisbitt)的《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Megatrends: 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
這本書當年可真的是很紅,據說全世界賣掉了1400萬冊,作者奈斯位元因此成為無人不知的預測未來的權威。此書在中國也是轟動一時,出過多個版本,是80年代知識界的熱門讀物。
它的核心觀點,其實就是一句話:美國正在進入資訊社會。
這句話現在看來司空見慣,但25年前這麼說真是了不起。要知道那時不要說網際網路,連個人電腦都沒有進入家庭。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Apple II這個劃時代的PC型號,是1984年才問世的。
1/4個世紀以前,這本書是預測未來;1/4個世紀以後,這本書就成了瞭解時代的入門讀物了。我震驚的是其中的不少內容,今天依然具有啟發性。
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摘錄。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
1.
從農民到工人,再到職員,這就是美國的簡史。
2.
在工業社會里,戰略資源是資本。在資訊社會里,戰略資源是資訊。
3.
經濟轉型的過渡時期正是創業精神最旺盛的時期。
4.
我們現在大量生產資訊,正如過去我們大量生產汽車一樣。而這種知識是我們經濟社會的驅動力。
5.
新的權力來源不是少數人手中的金錢,而是多數人手中的資訊。
6.
知識不適用於守恆定律。知識可以被創造出來,可以被毀掉,而最重要的是它有合作增強的作用,也就是說整體的值大於部分的和。
7.
資訊不僅可以再生,而且可以自生。
8.
在農業社會,人們習慣向過去看,依賴過去的經驗。在工業社會,人們更注重現在。在資訊社會,我們必須關注將來。
9.
律師和海狸一樣,他們進入了溪流,就堵住了河水。
10.
我們被資訊淹沒,但是卻渴求知識。
11.
資訊處理行業提供一種中介,而不是資訊本身。
12.
將來,讀者不會接受編輯讓他們看的東西,而是告訴編輯,他們想看什麼。
13.
新的資訊科技首先用來解決舊工業上的問題,然後再發展出新的使用方法。
14.
在資訊社會,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備基本的讀寫技巧。
15.
在電腦時代,我們所處理的是與電子有關的概念空間,而不是與汽車有關的物質空間。
16.
我們的社會里高技術越多,我們就越希望創造高情感的環境,用技術的軟性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
這意味者軟色調、淺顏色變得非常流行。民間藝術恰巧與電腦社會相平衡,難怪手工做的被單那麼受歡迎。
17.
在一個飛速變化的世界裡,連不安全感都維持不了多久。
18.
在高技術的資訊社會,我們使用的是腦力,而不是像工業時代的工人那樣使用體力,所以我們在業餘時間的活動中,需要更多地利用手和身體以平衡工作中對腦力的不斷使用。
19.
要想真正取得成功,你必須懂三種語言:流利的英語,一門外國語和電腦語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