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從這裡到達那裡——關於《平面宇宙》的閱讀、討論和思考

袁國濤發表於2015-10-19

我們無法從這裡到達那裡——關於《平面宇宙》的閱讀、討論和思考

關於平面宇宙這個話題是由一個同事提起的,因為那一陣他剛好重讀了《三體》。當講到四維空間和二維平面化武器的時候,有一些難以逾越的障礙。

四維空間和二維空間

一般來說,超越維度這個事情只能存在於想象,因為肉身是三維的,感官是二維的。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人是無法直觀想象的,只能藉助數學進行描述,通過擴充套件公式的維度來認識高維空間。大腦在將二維感受處理成三維資料的時候幾乎就已經耗盡了可用的大腦資源,四維空間爆炸性的資料增長也同樣是標定了我們想象力的極限(你可以設想一種情況:同時看到一個立方體的六個面的情形,當然,這還不是四維空間的資訊量,而只是三維平面的二維投影)。我是這樣跟他解釋放棄去直觀想象高維空間的。但低維空間的情況似乎是能想象的,畢竟,我們會以神的視角,事無鉅細,無內外地觀察。"你可以去想象一個二維空間的生物。"這是我給的建議。
《三體》的結尾的降維武器將太陽系變為二維,自然一切三維空間下生命的生命形式就都消失了。作者也只是以三維生物,也就是人類,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二維化的過程和結果。習慣於聯想的人肯定要問,既然宇宙從高維向低維發展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在已經被降維的二維宇宙中能否存在生命呢?我想,在三維空間這樣微乎其微可能性,生物都能逆熵出現並生生不息,再低一個維度,這個概率應該高才是,這也是我對平面宇宙中確定會有生物的信心所在。從這個角度來說,《三體》的結局也就不那麼悲觀了。
也許是由於這個契機吧,我找到並閱讀了杜德尼教授的這本老舊的小說。實話實說,打死我都不認同教授自己說的,竟然有人會把這個小說描寫的內容當作真實的。且不說那時候的機器效能是多麼的低,顯示器解析度是多麼的粗糙,單就平面宇宙與三維世界的聯絡都沒有交代可能性,這對任何喜歡追根溯源的人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好在,杜德尼教授的想象力和細節方面的創造力努力地彌補了這個缺憾,以至於讀者大多數時間專注於細節而忘記我們是怎麼和他們(尼德杜及其平面世界)聯絡上的,就像一個夢,忘記了來處。

跳不出自己的世界

我第一次構想一個二維生物,其實是類似圓形的簡單生物,一個簡單的圓。這種想法很可能來自很多年前玩兒過的一個linux下的遊戲(那個遊戲很炫,你扮演一個低階生物,靠吞併周圍的養分和小的生物讓自己變得強大,同時避免被其它的大的生物吞併,就像大魚吃小魚那樣的遊戲。)。那個生物有很多類似草履蟲的鞭毛在外部(生物教科書),同時周圍有若干的凹陷,可以將外部的情況通過小孔成像示意圖(物理教科書)那樣的方式將周圍的環境情況對映到內部的感光器官中。通過鞭毛的擺動來移動,捕食等等。好吧,我沒有足夠的想像力來想象一個尼德杜那樣的高等級生物,又或者我對這種具有類似人的智慧的生物感到遺傳級別的恐懼。而且讀者也能注意到,我的想象的素材完全來自教科書的範疇。我想,不論人的想象能力多麼高,思維多麼發散,那些最基本的思維素材還是逃脫不了自己所接觸的現實。回想《三體》第三部有關四維碎塊的描述,雖然當時非常震驚,但現在看來,那些描述也依然無法逃脫三維世界經驗的限制,只能不斷強調“內部”。而在我們的大腦中,最多能存在的直觀影像,不過是一個二維圖畫罷了。

物質的投影與對真理的恐懼

二維世界的先知的出現,對於全書應該算是一個高潮。作者描繪了一個“超自然的”現象:德拉布克像一陣薄霧一樣逐漸“凝聚”成和尼德杜一樣的二維生物。陳立刻給出了“超維度”的解釋:那是一個“投影”。投影是一個常識性概念,日常生活常常簡單,但最大問題的,最常見的投影並不是物質的直接投影,而是能量被遮擋——比如光影。當然,能量也是物質。如果一個二維世界的構成要素只是能量,如同皮影,那麼顯然它們之間可能有更深刻的源頭,而二維世界只是一個表象。大概這就是德拉布克所說的“存在”。然而,我至今無法想象那個由能量構成的二維世界是如何形成如此精緻而且複雜的世界,形成了那麼有趣的世界。然而德拉布克的出現方式是一種影射,在人類的無數傳說中曾經描述過類似的情形,在人類的科學幻想中中也存在著相似的現象。也許,我們只是一個複雜的德布羅意波函式集合描述的能量集合也說不定。 說到這裡,難免恐懼。對於超越自己認知的現象和解釋都是經過嚮往、探求、恐懼、煎熬、頓悟,最終在一個更高層次的認知上得到圓滿。當然,對於一個小說中虛構的故事,自然不會有這種過程,只是杜德尼教授對這個過程的描述實在有些太貼切了,讓人不由得將自己代入主角的感受,雖然恐懼過後,仍然不曉得關於“存在”的知識。可能,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經過煎熬和頓悟,當然也許只是在理智層面難以接受一個非物質的世界的觀點罷了。曾有一些理論認為精神層面是一種能量,故此意識不過是物質的另一種表現,讓人還覺得作為一個傾向唯物主義的懷疑論者還是挺有安全感的。

分歧點在哲學

我在同那個同事聊起《平面宇宙》的故事的時候,他的觀點是,對於平面來說,應該是沒有厚度的,那麼沒有厚度的東西也就不會有質量(因為沒有體積),沒有質量也就沒有萬有引力,就沒有其他一切的衍生的物理規律。也就是說,他認為所謂的平面宇宙只可能存在於我們的想象當中,現實世界是不可能存在的。不知道讀者能否注意到,他的推理中,"沒有體積就沒有質量"這一正確性無可置疑的論斷的前提就是"這是一個三維世界"的經驗。在一個想象中的二維世界中,若要存在平面宇宙描述的那種豐富多彩的世界,質量是最基礎的。說到這裡,似乎有人會去想象質量最小的物質單位。於是,《平面宇宙》中的微觀粒子和《三體》中被二維化的太陽系的基本粒子是不同的,前者即使在微觀,仍然是二維的,二後者,不過是一個三維世界被壓縮成原子直徑厚度三維世界世界的微觀粒子。 上面的討論終結於二維世界的質量問題,因為沒法再討論下去了。他搬出了“三維世界的上帝”和“二維世界的上帝”。對於哲學,我想至少還有討論的契機,比如你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可以認為二維世界既然是物質的,那麼二維世界應該可以對這些物質進行某種度量;如果你是一個唯心主義者,那麼可以認為只要我在意識中構建一個這樣的世界,這個世界就可以存在,邏輯上自洽即可。但關於上帝是神學的範疇,一個無上而無所不能的存在,難道還分二維的和三維的?難道跨越維度對最高存在來說還是問題麼?我想,這就是討論的終點了。但我們的世界終極問題,大概也只能從中尋求答案了。 我想這就是尼德杜最後要告訴我們,"沒有知識"的含義。

我也是這樣理解也是杜德尼教授的那句話"無法從這裡到達那裡"的。我努力過,然後瞭解,僅此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