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朱:從50到5000,從技術到人(圖靈訪談)
阿朱,真名呂建偉,現任京東技術學院院長,也是中國網際網路技術聯盟發起人。阿朱是一位研發管理專家,著有《走出軟體作坊》一書。他在企業軟體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曾親身經歷零售、醫療、汽車、地產四大行業的資訊化,歷任首席架構師、技術總監以及CTO等職位。
阿朱曾立志成為中國一流的程式設計師,現在卻做起了京東技術學院院長,開始了關於“人”的工作。他坦言,“如果今生能夠經歷50人、500人、5000人的研發團隊並親自打造,我應該此生無憾了。”身為京東“技院老闆”,他內心卻仍然是當年那個注重“實效”的程式設計師,他希望能用自己手中抓著的槓桿,撬動地球。
我要做中國一流的程式設計師
“實在沒活了,我就到處問其他人是否有事需要我幫忙,所以同事們就形成了一個慣例:有問題,找阿朱。”
問: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程式設計的?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玩街機。一個遊戲幣兩毛錢,我一個遊戲幣基本就通關了,所以就容易霸佔機器,那些遊戲廳的老闆後來全都不讓我玩了。我就想,你不讓我玩,那我就自己造個遊戲自己玩。但是我不知道遊戲是怎麼做成的。正好我一個同學的哥哥上計算機系,我問他:遊戲挺好玩兒,怎麼寫遊戲啊?他說寫遊戲得用C語言寫。我也不知道啥叫C語言,他就把他學完的譚浩強的《C程式設計》給我看。
當時我家裡沒電腦,電腦一般都在學習班或者打字社。於是我只能在腦子裡規劃,在本子上寫程式碼。聽說早期的程式設計師都是這麼幹的。
問:你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嗎?
是的。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特別熱門,我們上屆的很多師兄都去賣電腦、組裝電腦、修電腦,他們都不在班裡上課,逃學去打工。我當時由於剛入學,只能乖乖在學校上課。我的基礎課都挺爛,但是軟體課全優。
後來很不幸,我家正好趕上全國大下崗,我父母在國企大工廠裡工作了一輩子,卻全都下崗了。而且國企工資低,家裡本身就沒多少積蓄,他們下崗後,我們家的經濟來源就斷了。怎麼辦?我只能去賺錢。我去電腦學習班當培訓老師,兩個月掙了790塊錢,這筆錢支撐了我一個學期的所有生活費,那時我每天只吃一塊八毛錢的雞蛋麵。
後來我想,我一定要出去打工。於是我找到一份跟軟體沾邊的工作。當時從學校去市裡不太方便,所以一旦我程式設計停不下來的時候,就在工作的地方過夜,把電腦往後一推,把衣服往頭上一披就睡覺了。睡醒了衝個方便麵,吃完繼續幹。
後來我攢錢自己買了一臺電腦,從此我可以把活帶回宿舍去做了。那時我每天在電腦前最少工作13個小時以上,睡三四個小時再繼續幹,最忙的時候幾乎有點精神恍惚了。我上鋪的哥們給我打的中午飯我下午三四點都沒吃。他覺得我可能出問題了,就跟我說,我們們去釣魚吧。我們學校外面就是河,我們沒有釣魚裝置,就把樹枝劈下來,買了魚勾和魚線,挖蚯蚓。多虧這位哥們我才有機會讓腦子休息一下,否則我可能就走火入魔了。
那段時間我的程式設計功力增長相當快,我在我們那個地方省會城市的軟體圈也小有名氣。但是我想出去看看,而且還萌生了一個比較傻的願望:我要做中國一流的程式設計師。
問:後來工作去了哪裡?
1999年我來到了北京,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衛生部下屬的一家公司,那家公司承擔著863金衛工程,負責制定中國衛生資訊化標準,屬於半科研性質的單位。我們研發出來的軟體是中國第一套官方醫療軟體,根本不愁賣。我入職時月薪3500,而我的同學剛畢業進入地方科研所的月薪是270。當時我們公司地處CBD,而網易、搜狐、263都在國貿附近,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只要會編網頁每月就能賺8000塊錢,所以我心裡也有一些癢癢。當時我的師傅對我說,你如果想掙錢,就出去,如果想好好學點東西,這是個學東西的好地方。我想了想,我還是留這兒學點東西吧。
當時我們開發的是醫療行業的資訊軟體,屬於業務系統收費類ERP系統。我剛去的時候,技術總監正打算重新開發一套醫療軟體,所以成立了新的研發中心。我非常有幸,親身參與了第一代ERP從頭到尾從初創到成長的全過程,這是很多程式設計師都沒有體驗過的幸運經歷。很多程式設計師一入行就在維護別人遺留下來的程式碼,即使開發新專案也已經有了別人做好的成熟技術平臺。
我們什麼都沒有,連人員都是新人。我們需要自己親自設計新的業務模型、技術架構、技術平臺、表結構,親自寫第一行程式碼,親自實施第一批燈塔客戶。2000年時,團隊封閉開發了兩個半月,把最核心的功能全開發出來了。當時公司在附近給我們包了一家賓館,睡覺在賓館,幹活在公司。基本上是吃完幹,幹完吃,大家晚上吃完飯,打一把帝國時代,就開始繼續幹活。那段時間對於我的成長來說又是一個輝煌的時代。打大仗、硬仗,這是鍛鍊人的最好方式。
我想要成為中國一流的程式設計師,所以每次我都想盡快把活幹完,幹完就問師傅還有啥活交給我,實在沒活了,我就到處問其他人是否有事需要我幫忙。所以同事們就形成了一個慣例:有問題,找阿朱。
問:你在大富翁論壇出沒是什麼時候的事?
1999年的時候,我聽說全中國的Delphi高手大多都在大富翁論壇上聚集著。我一直想成為中國一流的程式設計師,所以就特別喜歡在論壇上刷分。我在論壇上狂回答問題,不管分高分低,難度多少,一律回答。碰到不會的題,我就自己去查資料,自己試,自己寫。
當時蔣濤剛創辦CSDN,不知道該乾點什麼,就在論壇上泡著探索網際網路機會。於是我們這些人就認識了,互相飆分,包括韓磊、周愛民、陳大年等人,盛大當年那幫人大多就是曾經在Delphi論壇上活躍的那些人。當時我記得,我2003年不玩大富翁論壇時,還排在全國第十來名。我覺得自己有點接近一流程式設計師的水平了,至少在那個垂直開發領域我可以說是一流的。
我一直希望IT能真正解決商業業務問題,只有這樣技術才有價值。我覺得我之所以沒有再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可能和我後來在商業軟體公司的經歷有關。我一開始覺得是技術問題,於是我就打造技術平臺;後來發現是專案管理問題,我就搞ISO認證;後來覺得是業務問題,我就又轉向研究流程管理和諮詢;最後我又覺得問題出在了人的身上,對創新、對業界前沿都不感興趣,所以我又搞人才激勵、研發文化、業界前沿引入。現在,我又覺得是商業模式是重點問題。
但是折騰了這麼多事,想在一家官辦國企來落地……嗯,大家都懂的。所以我就想尋找新的機會,只要能讓我做事,什麼都行。於是我就加盟了一家創業公司。
問:《走出軟體作坊》就是在創業公司時積累的素材嗎?
是的。當時公司還是初創狀態,做什麼都沒有定下來,反正老闆有一幫老關係在,能拉來什麼單子就做什麼單子。老闆當時正好拉了一份訂單,是給一汽大眾建設4S店的資訊系統。我對汽車行業不熟悉,但是我想既然做軟體,就先做一個平臺。於是我就一個人先做平臺,做了四五個月,平時還要和老闆去跟單子,去講解決方案、講業務,回來還要自己寫平臺。
我剛去的時候,根本沒有辦公室,不像現在創業公司很容易拿到風投很容易住進很好的寫字樓。當時老闆在居民區買了一套房,我們就在那裡幹活。幹了一年之後,錢花光了,賬上就剩二十萬,也就夠發兩個月工資,兩個月後大家就散夥。恰好的是,當時我們的軟體做出來了,而且也為前十家客戶做了實施,現金流終於接起來了。到了2006年時,我們的銷售額已經有了一千七百多萬,我們把一家面臨倒閉的公司救活了。
從那開始,我建立研發部,做軟體;又建立實施部,大面積實施了一百多家4S店;這時候又需要售後,於是我又建立了服務部。這一路,我在那家汽車ERP軟體公司待了七年時間,我寫的《走出軟體作坊》主要講的就是我那7年的一些經歷感悟。現在這家公司已經上市了。
問:但是,好像你寫完《走出軟體作坊》,就真正從軟體作坊出走了,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是這家公司屬於關係型銷售,老闆對軟體研發不太重視,而我當時想的是要靠軟體的力量,完成真正的軟體產品。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我想不明白企業應用軟體怎麼擴大。我幾乎把企業軟體能做的東西都做了,包括業務諮詢等等,但是業務營收卻一直上不來。我想知道營收上億,甚至上十億的軟體公司是怎麼做起來的,為什麼我們的銷售額就一直停留在三千萬到五千萬,很難突破。
正好有一家中型的企業ERP軟體公司找到我,他們想尋找一位CTO。這家公司是真正靠產品競爭殺出來的,他們的銷售規模進入了億元俱樂部,研發團隊也上了一定的規模,正規性也強,當時是CMMI3認證的企業。而且他們做的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地產行業客戶,所以我覺得我有希望幫助他們做成一家上十億甚至更大的軟體公司。於是我就加盟了。
問:你是如何幫助這家“億元俱樂部”公司進入下一個階段的?
在這家公司,我對技術平臺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大重構,對TOP50客戶進行了大巡檢大優化,建立了創新研發中心、新產品研發中心、大客戶研發中心,創立了生產力提升組織,專門建立了新員工訓練部門,建立了一整套人才成長人才評價體系。在三年半的時間裡,我把研發團隊從一百人發展到五百人。
這些經歷和思考總結,我又都寫在了《走出軟體作坊2》這本書裡。這本書講述的就是500人的研發團隊如何管理運營的。可惜我一直很忙,沒來得及修訂草稿,所以很遺憾,大家一直沒能看到這本書。
回想起來,我親身經歷並打造了中國本土的50人研發團隊,並把這種模式總結成《走出軟體作坊》。然後我又親身經歷並打造了中國本土的500人研發團隊,並把這種模式總結成《走出軟體作坊2》。現在我又在京東,親身經歷5000人的研發團隊,負責研發人才和研發團隊的打造,我相信未來我很可能會寫一本《走出軟體作坊3》,來訴說一下中國本土5000人研發團隊的管理模式。
一個人,如果今生能夠經歷50人、500人、5000人的研發團隊並親自打造,我想,這是一件多麼有成就感的事情啊,應該此生無憾了。我個人覺得,對於一個單體研發團隊來說5000人可能是一個上限了,再大,可能就要分成事業部或子公司了。
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一方是‘不想聽太多’,一方是‘我想立刻給你’,我們在中間的作用就是了解目標群體想聽什麼……這就是導演工作。”
問:你為什麼加入京東?
我加入京東前的所有的工作都跟ERP有關,涉及領域包括零售、醫療、汽車、地產,也就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四大行業。再往下走,難道是再去做個銀行、電信行業的ERP?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一直有一個困惑:“企業軟體公司怎麼做大?”是品牌?是資本?是股票期權?是自由創新探索?是行業業務研究?是產品質量?是技術挑戰?是人才吸引?還是銷售渠道?我們做的是國計民生的行當,而且地產行業已經飛上天,全民都買不起房,但是我們做地產ERP軟體的卻還蹲在地下。是我們不聰明?是我們不努力?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是商業模式有問題。
網際網路公司都是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盤子,我一直在想網際網路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和很多網際網路的朋友一起交流過,但總摸不到我想要的根。我想,不能再這樣在魚缸旁邊思考魚怎麼游泳了。真要理解網際網路,就要跳進網際網路裡面。
當時有好幾個網際網路公司選擇,但我最終選擇了京東。因為京東其實是一家重型公司,大量的資產線上下,大量的IT系統也主要為內部員工使用,這和我過去的工作經驗是承接的,而且京東的高速發展,也是我非常著迷的。
問:您現在的工作主要是做什麼?
剛加入京東時,我做研發戰略管理。京東當時研發比較散,一個VP管著一個類似研發事業部的三五百號人,沒有整體的框架和管理。不像我們過去在ERP軟體公司,戰略、預算、專案、流程、KPI、工具、人力支撐,是完整的一套體系,層層分解環環相扣,光討論戰略就需要花費Q4整個季度。部門討論、業務線討論、公司級討論,再層層宣講推廣,分解落實到總監一層。
但我發現一個問題,網際網路公司連自己半年後要做什麼都不確定,何提戰略?我想把統一的戰略管理層層推進下去,該從哪入手呢?我想,應該從人入手。人對了,世界就對了,這個理念我一直很堅信。於是我在CTO體系成立了一個技術學院,我自己擔任京東技術學院院長。
問:我聽說京技院有個12字口訣:引進來,落下去,創出來,走出去。能否解釋一下?
京技院成立的時候,我作為校長(一般成為技院老闆)就制定了這一套原則。
首先是引進來,主要就是把業界的先進技術和創新應用引進京東。我們關注三個來源。一個是國內外一流高校的教授以及他們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我們希望能把這些技術引進京東,京東可以給他們提供資料和業務環境,他們給我們提供演算法和模型,大家一起來做實驗室,一起出原型成果和專利論文。一個是跨國公司的研究院或研發中心,這些研究機構也有許多先進的研究成果,比如我們引進來的跟英特爾和微軟的合作。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創新孵化器。中國這兩年做了很多孵化器,我們希望孵化器裡有一些創新性的成果,如果有好成果,我們可以買進來,甚至投資或者併購。但是我們走了一圈,發現這裡面龍蛇混雜,想淘出來一些真東西不容易,所以現在還在探索中。
引進來這麼多先進技術得落實下去啊,所以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在思考如何紮實落地。分享可以讓大家瞭解一項技術,培訓可以讓大家掌握一項技術,實戰演練可以讓大家嘗試使用這項技術,導師教練可以貼身指導大家結合專案真正把這些技術應用起來。
大家學會了技術,就需要在這些技術平臺上創造出新的業務應用。在創出來的部分,我們搞超級訓練營,裡面又細分為四部分:創新馬拉松、架構師訓練營、程式設計馬拉松、衝刺上線。目的就是要開發人員把這些技術真正用起來而且產生業務價值。沒有應用機會,我們就創造馬拉松這樣的機會。
過去搞的馬拉松都是這樣一種形式:我提供場子,你們玩兒吧。但我們不是這樣。我們會跟業務部門合作,也就是說我們會有一個主題。比如十月份的馬拉松叫O2O智慧門店,我們和服裝事業部進行合作,這是他們今年的業務戰略。他們有方向,但是不知道如何去搞,而且過去搞研發,總是規劃、設計、開發、上線,短則幾個月長則半年,這對於創新探索業務就不合適,所以我們放進馬拉松活動中去探索。第二點跟其他馬拉松不一樣的是,我們有主要研發團隊。其他馬拉松的形式都是大家來報名吧,隨便玩兒,玩兒完之後又各回各部門。我們的馬拉松就是以跟這個業務密切相關的研發團隊為核心主力,其他人自由報名。主要的業務部門和研發部門進來之後,在給定主題下我們不限制,搞什麼方案都行。這個辦法我們討論了好幾個月,也做了很多試驗,最終收穫很大,比如上次馬拉松過後,已經有兩個專案把成果運用到真實業務中了。
創出來以後,我們要走出去,把這些在京東紮紮實實應用的技術成果和創新成果推到業界。這裡還是有三個主要目標客戶群。第一個客戶群是京東的合作伙伴、京東的供應商,以及在京東平臺上賣東西的商家,我們希望讓他們應用我們這些新技術和新應用。第二個客戶來自業界,包含兩類人,一類是向網際網路轉型的傳統企業CIO,他們負責企業IT建設,我們希望他們向電子商務轉型的時候,是跟京東合作,因為我們有豐富的開發資源,比如雲端計算、大資料平臺,以及Open API平臺。另一類人是軟體公司的CEO,我們希望他們在京東技術平臺上開發增值應用,他們可以利用我們提供的API和資料去做財務軟體、進銷存系統等等。還有第三個目標,就是向高校輸出。我們在北航、北郵都推過,但是這部分我們遇到了很多坑,還沒找到節奏,但是整體規劃我們想得很明白。
這樣,輸入和輸出,基本形成了一個閉環。
問:你們在教育培訓方面是否輸出了一些課程?
面對初級產品經理、開發人員、測試人員、運維人員,我們都有入門級別的線上視訊,都是成體系的系列課。
我們的內部分享幾乎每週都有,我們的分享針對性特別強。業務研發對對碰系列,主要是打通業務方和研發方之間的資訊;部門專場,重點是做跨事業部跨子公司之間的資訊推廣;專業線專場,主要是為分散在各個研發事業部的專業序列人員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聚在一起來交流本專業的提升;最新技術推廣系列,主要是為了推廣最新技術平臺版本;CTO戰略溝通會也是我們在負責,主要是每季度CTO宣講戰略和研發重大事項,同時也能收集到一線骨幹對戰略的建議和疑問,達到雙向的直接交流溝通理解。
我們在中級人員培訓認證方面,也已經有了多個成熟度的系列課,基本每個系列課都是三天時間。如面向產品經理的電商供應鏈流程系列課、產品經理核心工作技能系列課;面向開發的雲端計算中介軟體系列課、大資料專家系列課、資訊保安系列課;面向研發Leader的敏捷管理系列課、敏捷工程系列課。
開放日每月都有,主要側重兩方面,一方面是技術架構,一方面是產品創新。我們從一開始就是採取3+2的模式,也就是說3個京東的講師,2個業界的講師。我不希望京東技術開放日只是成為京東自己獨個站臺的舞臺,那多孤獨。我從創立京東技術學院一開始,就給大家確立了願景使命,我們一定要“引進來”和“走出去”,打造社會化資源和服務平臺,最終做到京東研發和中國IT業界的共同融合發展。
我們還有兩個線上分享系列課,都是微信群組建的。一個是萬人課堂,這裡面既有京東的人,也有業界的人,我們就是希望搭建一個這樣的平臺,讓京東研發人和業界研發人互相交流。另外一個是京師大學堂,裡面全是京東研發人,我們專門從大洋彼岸矽谷邀請華人工程師,給京東專門講解矽谷最新前沿的技術,來提升京東研發人的技術視野。
開放日的講師都是我們在內部精挑細選的。先上我們線上微信課堂小班課圖文授課,再上我們的內部線下大講堂進行分享,講師和內容都精煉好了,才上我們的開放日。
問:這些課都是誰來落實的?
課件的研發,課件的提綱,老師的訓練,全是我們在做。我們京技院絕大部分人都是出自計算機、通訊,或者電子專業。但是我們不擁有專職講師,因為一旦把講師抽離一線工作,過半年他就廢了,技術和業務都變化太快。既然我們不擁有講師,那我們的價值在哪呢?
從一開始成立的時候,我就給京技院的人做了定位,我希望他們成為兩個角色,第一是導演,第二是經紀人。你可以把講師看作主角,從背後策劃怎麼去演、什麼順序、目標使用者群體是誰、觀眾願意以什麼方式來聽,等等。
比如技術平臺出了一個新版本,但是做技術研發的人和做技術應用研發的人之間有道鴻溝。技術人員認為我把這種技術徹徹底底地交給你,“你有問題自己解決”;而應用研發人員不想了解技術內部是怎麼回事,就想完成業務,“你告訴我我這個場景怎麼能快速應用技術平臺快速實現出來”。於是矛盾產生了,一方是“不想聽太多”,一方是“我想立刻給你”。我們在中間的作用就是了解目標群體想聽什麼,我們瞭解技術那邊有什麼內容,深度多深,告訴他們以什麼樣的順序講,那邊就能聽懂了。這就是導演工作。
第二個角色是經紀人。有些人雖然在一線工作,但是京東研發人員太多,大家可能只知道總監級別的人。其實一線工程師做的才是最紮實的事情,卻不被人所知。我們希望的是,誰做的誰講,只有這樣才是硬貨乾貨。而且只講過程經歷,不講總結,讓聽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我思考啟發。但是一線真正紮實工作的工程師往往會做不會講。我們有專門的TTT訓練營,提升這些潛力講師的總結梳理能力、演講稿展示能力、現場演講表達能力、應急控場能力。我們有一個大約200多人的講師俱樂部,就是這麼一期期訓練講師的。
等到了一定階段,我肯定會出一本講技術學院模式的書。我們做的每一部分,都非常獨特,非常創新。
問:為什麼要做中國網際網路技術聯盟?
現在的中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都有不少機構,如技術學院、技術委員會、創新孵化、技術推廣、高校合作,好多公司也都在做技術交流、技術開放日。正好這些我都做過,所以很多人來找我取經,過去我在業界很多公司都一家家講過。劉江老師來找我交流技術學院如何做得更好的經驗,我提議我們們能不能一群人一起抱團取暖,把火點得更旺些,這就是技術聯盟的最初起源。
剛開始跟人們說技術聯盟,大家就問我收多少錢,我說:我是京東,我跟你一樣是業界公司啊,我又不是什麼培訓公司大會公司,我的目的就是大家一起來學習,一起來交流。所以不要錢,就是為業界做點事。
問:中國網際網路技術聯盟主辦的中國技術開放日和別的技術會議有什麼區別?
技術開放日只是我們的一個聯盟活動而已。我們聯盟後續還有更多的活動。我們不是培訓公司大會公司,我和劉江老師都是網際網路公司中的技術學院負責人,我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紮紮實實解決業務問題、研發問題,以及研發人才能力提升問題,這才是我們的追求。
我在做京東技術學院,京東是一家網際網路商業公司,有自己的主營業務、有業績KPI,還有自己的業務問題和研發問題要解決。我們不屬於具體研發生產部門,也不能和晉升或薪資這些東西繫結,所以我們做的必須要切實解決問題。我發現不少事情非常實用但不適於商業買單,而常見的商業買單活動,諸如技術大會、培訓認證,反而不能有效地解決研發生產部門急需的問題。所以從商業公司的角度來說,肯定不會做這些事。而這些既具有實際價值又很難商業化的紮實事情,可能恰恰需要業界聯盟這樣的組織來解決。
一句話:實效,實效,還是他媽的實效!
更多精彩,加入圖靈訪談微信!
相關文章
- 樸靈:打破限制,從前端到全棧(圖靈訪談)前端全棧圖靈
- RailsGirl若水:從學員妹子到Ruby教練(圖靈訪談)AI圖靈
- 從技術到管理
- 前端技術 | 從Flux到Redux前端Redux
- 從古代文學到雲端技術
- 技術攻關:從零到精通
- 從技術談到管理,把系統優化的技術用到企業管理優化
- 圖靈訪談圖靈
- 從程式設計師到CTO的Java技術路線圖程式設計師Java
- 《平面宇宙》作者A. K. 杜德尼教授:你無法從這裡到達那裡!(圖靈訪談)圖靈
- 從圖靈原創談起,帶你走進國產技術書的時代圖靈
- 從月薪5000到月薪5萬,Get到這些技能你也可以!
- [英]《平面宇宙》作者A. K. 杜德尼教授:你無法從這裡到達那裡!(圖靈訪談)圖靈
- CNode社群:Node.js技術及生態(圖靈訪談)Node.js圖靈
- 談談元件化-從原始碼到理解元件化原始碼
- 人工智慧寒冬中的守夜人——從學術棄子到圖靈宗師(9k字)人工智慧圖靈
- 從DTFT到DFS,從DFS到DFT,從DFT到FFT,從一維到二維FFT
- IT行業從開發到架構、從技術到管理,這是我的肺腑之言行業架構
- 專訪除錯專家張銀奎:讀古籍、作古詩的“別緻”技術人(圖靈訪談)除錯圖靈
- Flutter:從ValueListenableBuilder到Provider(二)|技術點評FlutterUIIDE
- 從程式設計師到技術領導者程式設計師
- 從 0 到 1:我的 Flutter 技術實踐 | 掘金技術徵文Flutter
- 【視訊訪談】專訪1藥網 技術副總裁黃哲鏗:揭祕技術跨界管理之道(圖靈訪談)圖靈
- 從“閃電戰”到全面戰:榮耀開啟“嚇人的技術”2.0時代
- java學習路線-Java技術人員之路從初級到高階Java
- 淺談從搜尋到動歸
- 從漫畫家、動畫人到遊戲製作人,狼煙無言採訪動畫遊戲
- 圖靈訪談系列之九:CNode社群談Node.js技術及生態圖靈Node.js
- 訪談嘉賓推薦(圖靈訪談)圖靈
- 連城:大資料場景下的“搔到癢處”和“戳到痛處”(圖靈訪談)大資料圖靈
- LLM技術全景圖:技術人必備的技術指南,一張圖帶你掌握從基礎設施到AI應用的全面梳理AI
- 從技術人的視角談軟體公司經營
- 從鴻蒙到大疆,中企奮力突破美國技術遏制鴻蒙
- 如何從1到99做好產品 | 得物技術
- Linux 容器技術史話:從 chroot 到未來Linux
- 從業務到技術——自頂向下網路設計
- 從現場實施到技術支援的轉折
- 從標準到技術,保證IT組織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