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計算機書籍,你應該知道的五件事。

Phodal發表於2016-06-04

雖然在我的書架上有很多的技術書籍,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對每本書都很瞭解——但是至少每本書我都過了一下目錄,大部分的書都翻了一遍。在開始瞎扯之前,先讓我們過一下目錄:

  • 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買技術書籍?
  • 我們應該買怎樣的書?
  • 拿到書後,我們會怎麼做?
  • 書看完之後呢?
  • 技術書籍,不就是花錢買時間嗎?

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會買技術書籍?

買技術書籍的情形應該是下面的幾種情況:

  • 工作上使用到一些“新的技術”。對於自己來說是新技術,不代表在行業上是新技術。
  • 業餘生活中想嘗試某個新的技術。
  • xxx推薦的某本書。雖然和應用無關,但是到底是xxx推薦的。這個xxx可以是某些大牛,這可以是亞馬遜——我看到亞馬遜的書有好多的star,我就會買。因為在亞馬遜能給書評的都是真愛。
  • 探索一個新的領域。在上大學的時候,這是我最喜歡乾的事,動動就去看一個無關的領域。

上面的第一、二點都是因為我們需要,所以我們才去看——這也是我們日常買書的常見原因。

我們應該買怎樣的書?

從出版行業來說,我最喜歡的就是動物園(O'Reilly出版社)的書,然後就是其他書籍了。但是O'Reilly出版社出的書都比較慢、慢,除此,與進到國內還需要經過翻譯等等。說到翻譯,不得不說圖靈教育出版的翻譯書籍挺不錯的。

而這個行業裡,最敏捷的就數Manning出版社的Manning Early Access Program,這是一個非常敏捷的出版流程。

In MEAP, you read a book chapter-by-chapter while it's being written and get the final eBook as soon as it's finished. If you pre-order the pBook, you'll get it long before it's available in stores.

簡單地說,就是當作者完成一章的內容時,你就可以閱讀這一章的內容。作者在不斷寫作的過程中,你就可以不停地收到相關的書籍。當作者寫完這本書的時候,你就讀完這本書了。

可惜如果你要等中文版的書籍,差不多要等一年。並且英文版的書籍,動不動就是幾百的。

因此從流程上來說,國內的出版的書籍從流程上來說會更快一些。而國內的出版現狀是,寫書都是為了賺名氣。對比於工作時間來說,寫書基本上是虧錢的買賣。更不用說,我寫的六書開源電子書,就是更虧錢的買賣了。因此,很多技術大牛都不願意寫書。他們本身就是大牛了,不差名氣、也不差錢。

因此,如果我們需要某一個領域的技術書籍。從理論上來說,最看到的是 國內的 -> Manning > Packt > O'Reilly。

因此:

  • 如果要買實戰類的書籍,可以直接稍微考慮一下買國內的書,然後是Manning的In Action系列、Packt的Learning系列。
  • 如果要買理論系列的書籍,優先考慮國外的——國內的絕大部分大牛都不願意寫。最常見的就是機械工業出版社引進的經典系列,以及那些Prentice Hall、Apress、Addison Wesley、Pearson等等的厚書了。
  • O'Reilly的大部分書籍都值得一買,以及圖靈教育翻譯的O'Reilly系列。

對了,如果你看的是盜版書籍,即電子版等等,你沒有資格說這本書寫得爛、翻譯得爛。

拿到書後,我們會怎麼做?

開始之前,我們需要簡單地知道幾點內容:

  • 普通的書籍都是連續的、不可跳躍的,但是技術書籍都是可跳躍的。
  • 技術書籍的內容都寫在目錄上,一眼看上去就知道發生什麼了,如: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
  • 在以介紹某個框架、語言的書籍中,作者會不斷地強調這個框架、語言的特點。

現在,我們是不是應該: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翻譯過來就是:

古人讀書,莊重之極,讀書之前要沐浴焚香,清新斂欲,泡上一杯清茶,在茶香嫋嫋中,把情緒醞釀的極其飽滿,然後端坐書室。

完了,我們就可以開始看書了。一般來說,書的主要內容要麼寫在前言裡,要麼寫在第一章裡,但是它一定是在目錄裡的,所以可以按照這個順序:

  • 先閱讀前言和第一章
  • 然後看目錄,找感興趣的章節
  • 最後放書籍上,裝逼。
  • 時不時地可以拿下來——放瓜子殼。

其實這個過程中,有一點很重要——對書的內容進行索引。換句來說,就是我們應該大概記得這本書在講什麼時候,相當於是,我們記住了這個框架、語言的一些基本屬性。而正是這些構建了這些屬性,我們就可以記住那些關鍵點,然後Google it。

如在那篇 索引 中所說:

人的大腦如同一間空空的小閣樓,對放置進去的傢俱要有選擇。

書看完之後呢?

“當然是要放在書籍上裝逼了。”

最好的效果莫過於:

  • 討論
  • 實踐
  • 教授給他人——如寫作

技術書籍,不就是花錢買時間嗎?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推薦給別人去看官方文件,畢竟官方文件比較新什麼的。然而有一點值得商榷的是,時間成本。閱讀一本英語的原著書籍,至少能讓可以讀英語書籍的人讀3~5本翻譯書籍。

當你工作之後,你會發現這一點更不值: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需要花費幾天的時間自己去探索一項新的技術,但是如果是一本書籍的話,可能就是一兩個小時的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