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民德:《電子計算60年》(6)我國首臺電子數字計算機104機

彭民德發表於2016-06-14

我國自己的計算機從仿蘇機器開始,擔負此任的是1956年成立的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據郭平欣先生回憶,56、57年先後派出兩批技術人員赴蘇考察學習,57年下半年便組織研製電子計算機。首先根據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動手仿製蘇式電子管計算機。仿蘇M-3定名為103機;仿蘇БэСм-Ⅱ定名為104,由中科院計算所與北京有線電廠共同完成。103機58年6月安裝除錯,8月1號公開表演運算。104機58年開始試製,59年夏結束,在當年國慶十週年前夕通過試運算。(郭平欣:《計算機發展與展望》,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1月,P17)。

1959年9月15日《人民日報》曾發新華社訊息,《我國首架電子數字計算機制成》 並配副標題“每秒鐘運算一萬次,能精確算出極複雜的計算問題”(圖),宣佈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試製成功,並對機房和用機情況做了報導。

新華社14日訊
我國第一架每秒鐘能運算一萬次的快速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試製成功。它被安裝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裡。這是科學機關呈獻給國慶十週年的禮品之一。9月4日下午,本社記者參觀了這架標誌我國計算技術水平的大型電子數字計算機。在一百八十平方米的大房間的四周,放著成排的大鐵櫃,裡面裝著四千二百個電子管和四千個半導體電晶體,以及磁心、磁鼓、磁帶機等各種複雜的機件;在鐵櫃的裡裡外外,佈滿了數以萬計的電線接頭和大批的小燈泡小開關,比蜘蛛網和夏夜的星星還密。室中間是中央控制檯,由數學家和他的助手在那裡操縱。要先將這架機器運算的數學題目編好“程式”以後,打在紙帶上。但是在紙帶上看不出數目字和符號,卻是各式各樣地排列著的小孔。紙帶放入機器後,經過一系列的運算,最後從一架高速度的自動打字機打出計算結果來。那架自動打字機每秒鐘能在紙上打出十五行字,每行十二個字,它打在紙上的不再是小孔而是數目字和符號了。
今年4月19日,這架大型快速電子數字計算機算出了第一個題目——東北地下水道設計表的計算。接著,它又解決了和正在解決著國家建設中許多複雜的計算問題:工程設計中的多元聯立代數方程式,建築工程中計算“暫態現象”的微分方程,工程設計中的震動方程——偏微分方程,大地測量中測繪的平差計算,為未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進行的長江“不穩定流”的計算,未來的劉家峽水壩和長江三峽水壩應力分析的計算,中期短期天氣數值預報的計算,鐵路線路選擇方案的計算等等。去年計算技術研究所曾用人力計算過長江的“不穩定流”,六十個人算了一星期。現在為了核對去年計算的結果,運用這架電子計算機計算,只花了兩分多鐘,而且比人工計算得精確。按照這一型別的電子計算機的功能,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中一般極複雜的計算問題它都可以解決,例如關於人造衛星的某些計算問題等等。
這架電子計算機是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其他有關部門、工廠以及研究機關合作,根據蘇聯提供的技術資料和在蘇聯專家的具體幫助下研究試製成功的。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這裡報導的是104機,因為有每秒上萬次的運算速度,當時被稱作大型電子數字計算機,亦被稱為我國首臺大型電子數字計算機,是中科院當年向國慶獻禮專案。當然,按照當時的慣例,只提研製單位,不會提及個人。104機(圖)有4200個電子管,4000個電晶體,22個機櫃,字長39位,速度1萬次/S。1961年和1962年,103機、104機分別通過了技術鑑定。103機共生產36臺,104機生產7臺(郭平欣:《計算機發展與展望》P17,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年1月)。最早試製成功的計算機都交給了軍事部門使用,為促進我國尖端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我國首臺電子數字計算機的誕生,雖然比世界上的第一臺晚了13年,但它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空白,意味著計算機時代的開始。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先生立即讚揚:我國“新興的尖端科學技術部門,如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技術等,從無到有地發展了起來”。(郭沫若:“科學戰線上的巨大勝利”,1959年9月29日《人民日報》)

有了計算機,當時圍繞計算機旁邊的需要兩種人,一部分不斷監視和維護計算機,保證計算機正常工作,另一部分人把工程中的數學問題編制程式算題求解。也還有少部分人研究新型計算方法。

上個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為計算機的臺數少,對於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又有著特殊的意義,故圍繞新型電子計算機,西方國家組建計算中心。這些計算中心為軍事和經濟建設開展計算服務研究。比如俄文版《計算數學和數學物理》雜誌1962年第二期卷2上有文章“計算中心所面臨的一般問題”,這是一個國際計算數學會議的總結報告。文章談到了設在羅馬的國際計算中心,並把這種場所稱為強大的科學工作中心。文章指出,那個時期最缺乏的是計算機方面的人才,無論上述哪方面的計算機人才都奇缺。我國中科院計算所,也擔負著我國水平最高的計算中心的角色,他們研製新型計算機和新的計算方法,集中了我國該領域的眾多頂級人才。我國第二代計算機109等在60年代就誕生於此。馮康研究員等人的有限元計算方法也於70年代在這裡產生。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計算機為國防服務是它的重要任務。

(與本文相關的更多內容可參看 彭民德《電子計算60年》第2章 一代計算01包攬 電子工業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