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民德:《電子計算60年》 (31)計算機網路與第四代計算機

彭民德發表於2016-12-12

多臺計算機經某種拓撲結構聯成一個整體,實現從單機內的資源共享,到各計算機之間的資源共享,這臺機器的程式可以訪問另一臺機器上的檔案,或者執行另一臺計算機的程式,這就是計算機網路。前面已經展開的關於60年電子計算曆史的討論,下面將梳理計算機網路時代的一些事。

計算機網路的研製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美國國防部的分組交換網ARPAnet,英國的令牌環網等。70年代UNIX就有雙機互相執行程式的UUX和互相拷貝檔案的UUCP實用程式。計算機網路快速發展,與普通老百姓關聯起來,是在微機時代,特別是國際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電腦單機使用的時間跨度,只有短短十幾年。

要將多臺機器連成網路,就要解決連線用什麼物理的和邏輯的結構,制定通訊協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早就制定了網路結構模型。這個模型包括物理層、資料鏈路層、傳輸層、網路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就是著名的OSI七層模型結構標準。從不同機器間能夠物理連線,傳送一個bit資訊的基礎開始,到傳送互相理解資訊含義的一個幀、一個資訊包,以及傳送資訊的路徑選擇,再到會話與應用層面。因為它很複雜,或者用在基於像微型機之間聯網時有些層次已經沒有必要,這個標準最終只是理論,很少實際運用於聯網實現。

到了微機時代,利用具有匯流排結構和位元組傳輸功能的微型機聯網,並採用具有衝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重訪問方式CSMA/CD通訊協議的乙太網結構,可以簡化網路結構模型。乙太網以其結構簡單,投資小,可靠性高,適用於區域網到都會網路規模,而大受歡迎。80年代曾經流行一時的Novell網,配置網路作業系統NetWare,以及Windows NT網都是乙太網。90年代微軟公司在其Windows系統中陸續增加網路功能,使得後來的Windows作業系統都是網路作業系統。而始終關注網路的UNIX則成了網路上起主導作用的作業系統

在美國ARPA網的基礎上,構建了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或音譯為因特網),為了把各地域的計算機區域網都連線到這個網路上,採用的是TCP/IP體系結構,它只有4層,即網路介面層、網路互聯層、傳輸層和應用層。其中網路介面層,規定各臺計算機必須採取某種協議連線到網路上,解決物理連線問題。網路互聯層也稱為IP層,以IP協議為核心,也包括其它輔助協議,主要解決在網際網路上資料傳輸分組,IP包的封裝、傳送、分組路由和避免阻塞。傳輸層包括面向連線的服務(TCP)和無連線的服務(UDP)。應用層包括WWW服務等。TCP/IP協議體現了廣泛的包容性,各種已有網路,即使是異構的網路,只要加上TCP/IP協議,就可以連到Internet上。在網際網路上的資料傳輸好比日常的貨物運輸,可以將公路、水運以及空運組成聯運,只要在傳輸過程中進行分拆或者打包成當前適宜的運輸形式,貨物總可以從甲地運往乙地。利用TCP/IP協議,可以把各種同構和異構的網路接入到國際網際網路。在這個網路上每一臺機器都有一個唯一的,可以互相區別的IP地址,主要通過WWW服務,共享網際網路上各種各樣的資源。發明TCP/IP協議的美國電腦科學家羅伯特•埃利奧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也獲得了圖靈獎。

將全世界的計算機都聯通起來,構建成資訊高速公路,比爾•蓋茨把它稱作“未來之路”,是20世紀末,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加速了全球的一體化,已經並且必將繼續改變世界的經濟、政治格局,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讓大多數人從中得到實惠。

中國的網際網路事業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1989年11月,由中科院主持,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實施的重點學科專案“中國國家計算機與網路設施”(NCFC)正式立項,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胡啟恆院士擔任專案負責人,由錢華林研究員作技術總負責。1993年實現互聯。NCFC網此後進一步發展為中國科學院網(CASnet)和中國科技網(CSTNet)。

1994年是中國網際網路元年。4月,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由胡啟恆院士和錢華林研究員,曾在此前不同場合代表中國提出的連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認可。4月20日,NCFC工程連入美國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線。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連入Internet的國家。此事被中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IT界“老同學茶館”活動資料:“胡啟恆院士簡介”,“錢華林研究員簡介” 2014年4月25日 中科院網路中心)

中國最大的商用寬頻網際網路是ChinaNet,它逐步連線千家萬戶,讓億萬人受惠。建立這一通訊網路平臺的代表人物是,時任郵電部資料通訊局局長的劉韻潔院士。1994年著手建立,技術上不再採用以往在電信網中一直沿用的歐洲X.25協議,而是採用基於TCP/IP協議的思科路由器,因而取得成功。該網路平臺的建成,使中國網際網路進入大規模商用階段。劉韻潔院士被2002年美國《時代週刊》列入“數字時代最有影響力的50人”名單,並譽稱他為“中國網際網路之父”(黃俊民等:《計算機史話》P356,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1)。

國際網際網路協會設立“網際網路名人堂”,旨在紀念和感謝那些獲得了全世界認同的,為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完善做出重要貢獻的傑出人物。這是全球網際網路社群的最高榮譽。從2012年開始每年釋出一批入選者名單。胡啟恆院士2013年(第二批)入選,成為首個獲此殊榮的中國人。2014年4月,國際網際網路協會發布了第三批“網際網路名人堂”的入選者名單,錢華林研究員成功入選,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他們入選網際網路名人堂,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肯定(IT界老同學茶館活動資料:“胡啟恆院士簡介”,“錢華林研究員簡介” 2014年4月25日 中科院網路中心)。我們應該像記住比爾•蓋茨和賈伯斯那樣,記住我國自己的功臣。

1994年,全國教育科研網CELNET建成,它首批連線100所211型別的重點學校。與國際網際網路連線的總出入口在北京中科院的網路中心。中南地區的組長單位是華中科技大學,湖南省的節點單位是中南工業大學。當時我們長沙鐵道學院屬鐵道部領導,部裡很重視,辦學經費高於省內其它一些高校,也有條件擠進了首批連網學校行列。我校網路連線分批進行,第一批只連辦公室和實驗室,光纖到樓,採用一種叫光纖分散式資料介面FDDI的校園網結構。這是一種基於100Mbps光纜的LAN,當時只有這種結構可以滿足大於10Mbps的速度要求。

因為是首批連網,社會上還沒有專業的網路整合企業,只能自己學校組織技術力量實施。學校的“科創整合”公司承擔了這個任務,他們集中技術力量,完成得很好。此後越做越有經驗,科創整合公司為許多學校和企業建了網路,連上了國際網際網路。同時一個以網路整合為主打的本地知名IT企業被培育起來,後來科創整合公司被湖南省資訊產業廳認定為湖南省2009年軟體業務收入前20家企業之一(見2009年2月23日 《湖南日報》)。

遵守摩爾定律的電子晶片的整合度,到了1994年,最有代表性的DEC公司的ALPHA晶片,每片整合已經高達200萬個電晶體,DEC公司還為其申報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國際上幾家知名電腦公司IBM、SUN、HP等都依據這類最新的晶片,推出具有小型機規模的微機,特別取名叫工作站(workstation),被選用作為校園網和企業網的檔案伺服器、郵件伺服器和資料庫伺服器。通常把採用超大規模積體電路、64位、RISC結構的硬體,執行速度在10MIPS(MIPS是計算機速度單位,每秒百萬條指令)以上的計算機,配備支援對稱多處理器、微核心、多執行緒的作業系統,軟體支援物件導向的程式開發技術、配置了大型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在計算機網路上擔任伺服器職能機,這幾項看做第四代機的典型特點。IBM、SUN、HP工作站都具備這些特點,是典型的第四代計算機。許多校園網、企業網就是採用這些機器做伺服器建立的。直到今天,我們基本上還處在第四代機水平,因為真正帶智慧的第五代計算機,尚處在開發初期,計算機的智慧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網路時代軟體架構有了一些新的特點。每個軟體不再只由一臺機器上一個單一的程式組成,網路環境下軟體將由兩個或多個程式組成,它們將被分佈在伺服器和客戶端,各自完成自己的功能,並經通訊相聯絡,完成某個應用的整體功能。因此每個應用都是一組在網路上被適當分佈的一套程式,這種特點稱為程式的分佈性。開發執行於網路上,協同完成同一任務的一組程式,要做一個“工程”(Projiect)。

90年代比較成熟的網路採用客戶機/伺服器(C/S)結構,它看重的是客戶端個人電腦的強大計算能力,可以分擔伺服器的許多工作,可以協同實現複雜的應用。最有代表性的網路作業系統是微軟公司的Windows NT。C/S是一種採用分散式處理方式,基於兩層結構的系統。第一層在客戶機上體現業務邏輯;第二層在伺服器上,通過網路連線資料庫伺服器。絕大多數的C/S應用系統,充當伺服器的是大型資料庫系統。使用者此時不再關心資料的物理儲存位置,可以通過遠端呼叫訪問資料庫。

但是C/S的缺點也十分明顯:客戶端配置繁瑣,每個程式都分散在伺服器和客戶機兩端,維護和升級成本高,無法實現跨平臺應用。這些缺點使其無法適應Internet時代的應用需求。後來在網際網路環境下又發展到B/S模式,所謂胖伺服器,瘦客戶端架構。客戶端機器可以很簡單,只要有瀏覽器就行了。所有的資料、處理程式都集中在伺服器。使用者端的操作,都以通訊方式轉向伺服器,再由伺服器端把需要的資料或程式的執行結果送回使用者端。於是各種程式的升級,安裝新的服務都只要在伺服器上進行,提高了維護效率和可靠性。

有了計算機網路,特別是連線到國際網際網路之後,我們上網查資料,E-MAIL通訊等,聯絡比以往方便了,開發的一些應用也都基於網際網路了,可以說一天也離不開她了。隨著網路覆蓋範圍的擴大,1998年3月12日,筆者家的計算機也連線校園網,跟世界溝通了。當時的配置是80486 CPU,4MB記憶體,20GB硬碟,Windows 95作業系統,連網用的通訊硬體是賀氏的MODEM。時至今日,筆者享受國際網際網路已經超過20個年頭,嚐到了無窮樂趣。計算行當的人,能夠率先跟外界的無限資訊世界聯絡起來,更加感到網際網路的親切,也有了更強烈的職業自豪感。

為了在中國發展網際網路事業,1997年國家主管部門決定,組建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決定由該中心牽頭,組織有關網際網路單位,開展網際網路行業發展狀況調查,並公開發布統計資料。CNNIC每半年釋出一次統計資料,至今已過去19個年頭,釋出報告37次了。這是一件大事,我非常關注每次所釋出的資料,它體現了中國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的歷程,感到歡欣鼓舞。據該機構的統計報告,到2008年底,我國的上網人數就有近3億,成為當時世界上上網人數最多的國家。2010年更突破4億,2011年超過5億。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1億,網際網路普及率51.7%。移動商務類應用發展迅速,網際網路應用向提升體驗、貼近經濟方向靠攏。近幾年來,用手機上網的人數增長很快,2012年6月,已有3.88億人用手機上網,2013年底達到5億,到2016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92.5%,隨著手機終端的大屏化和手機應用體驗的不斷提升,手機作為網民主要上網終端的趨勢進一步明顯。這跟計算機和手機已經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相一致。網際網路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進一步深化,從基於資訊獲取和溝通娛樂需求的個性化應用,發展到與醫療、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務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務。未來,在雲端計算、物聯網及大資料等應用的帶動下,網際網路將推動農業、現代製造業和生產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截至2014年12月,我國IPv4地址數量為3.32億,中國網站擁有IPV6地址數量2013年12月升至全球第2位。這些資料表明我國網際網路普及率已經比較高。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對網際網路來說,我國雖然是後來者,接入國際網際網路只有20多年,但…網際網路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現在,網際網路越來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越來越成為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臺。我國有7億網民,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http://www.chinanews.com/gn/z/wlaqhxxhzth/)

由我國倡導並舉辦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至今已經在浙江烏鎮舉辦三屆,彰顯了中國網際網路技術和規模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第一屆於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舉行,以“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為主題,第二屆於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以“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習近平主席出席,並發表了主旨演講(http://baike.so.com/doc/7519698-7792634.html)。第三屆於2016年11月16-18日舉行,以“創新驅動造福人類—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http://www.wicwuzhen.cn/agenda)。

(與本文相關的更多內容,請參看彭民德《電子計算60年》第6章 網路計算全球通聯 電子工業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