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讀書筆記: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張拭心發表於2017-01-06

這本書名咋一看好像是雞湯,不過對於知識匱乏,雞湯還沒喝夠的我來說,還是有些乾貨的。

讀前思考

  • 作者眼中“很厲害的人”是什麼樣的?
  • 作者提出了什麼建議和方法?
  • 對於我來說是否切實可行?

“精進”一次來自佛教用語,意為“努力向善向上”。

心理學博士採銅在這本書中為我們提供了時間、選擇、行動、學習、思維、才能、成功七個方面的精進路徑。

對待時間

孩子對待時間的“鄭重”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用“鄭重”的態度玩耍,而我們卻以“戲謔”的方式生活。

梁漱溟先生說過:

鄭重是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

史丹佛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劃分了不同時間視角的人,他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持有不同的態度:

  • 擁有積極過去視角的人
    • 以積極心態往回看
    • 對當下的擁有懷有感恩之心
    • 但是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
  • 擁有消極過去視角的人
    • 以消極心態看待過去
    • 往往會陷入傷害和負面經歷的回憶之中
  • 擁有享樂主義視角的人
    • 認為及時行樂是第一要務
  • 擁有宿命視角的人
    • 認為一切都是命中註定
    • 自己只能順從和接受
  • 擁有未來視角的人
    • 具有前瞻性,更關注未來目標
    • 對當下幸福感不高

這 5 種視角各有利弊,我們要採用混合折中的方法來使用,根據不同的場景加以靈活選擇,比如在工作中採用未來視角,生活上採用享樂視角,對待家人則採用積極過去視角。

樹立目標

有了正確對待時間的態度,接下來就要樹立目標。目標太長遠或者太近都不好,在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中採取折中的計劃最為合適。

作者採銅建議以 5 年時間作為一個目標的階段。5 年並不是很長,有利於我們指定詳細、可行的行動計劃,並且按照計劃一步步地執行下去;同時,5 年也並不是很短,有利於我們明確規劃,思考當下行動帶來的長遠意義。

作者還針對遠期、近期目標的問題提供了 2 個處理方式:

  • 使遠期目標更加具體化、情景化和可實施
    • 不要泛泛而談更多、更好,而是要仔細,在什麼方向更多,有多多
    • 比如 3 年後成為高階開發工程師,5 年後成為移動端小組長,工資 XX 萬以上等
    • 目標細化,實現起來更有目的性
  • 增加妨礙近期目標行為的難度
    • 讓影響你近期目標的行為變得更加複雜,逼迫自己停止在這些無關的行為上尋求滿足,轉而堅持長遠目標
    • 比如刪除遊戲,鬧鐘放遠一點等等

掌握時間的節奏

使用時間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總是追求短時間內完成很多事情。

相反,我們要合理分配時間,在工作中加快節奏完成工作;生活中放慢腳步,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這樣鬆弛有度的使用時間,如同交響樂,有漫有快,才有高潮。

要實現時間的深度,作者建議我們可以選擇一項喜歡的業餘愛好。在閒暇時間專心投入自己的愛好,實現對時間的高質量利用,這樣我們在愛好上的成就也許會讓我們吃驚。

注重積累

有了正確對待時間的態度和適當的目標,接下來就要開始一步步實現。

在這個漫長的實現過程中,到底要做什麼事情才能變得更厲害?

作者認為,我們要選擇那些能夠產生積累效應的事情

我們在完成一件事情後,這件事情帶來的收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衰退,這個過程作者稱為“收益半衰期”。

作者建議我們儘量少做一些半衰期短的事情

完成半衰期長的事情,其收益在長時間記憶體在,即使每次收益很少,由於它長期存在,只要多堅持幾次,就可以讓這個收益更長久下去。

經典作品之所以被稱作經典,是因為它的內涵經久不衰,不論什麼年代,多久後重新審視經典,它們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都會存在,半衰期十分之長。

以後在選擇做一件事情時,可以先考慮下它的收益半衰期。

選擇

生活裡我們要做無數的選擇,每次選擇都要計算得與失。

要想做出最好的選擇,作者建議我們:

從根本問題出發,把人生的最高目標作為第一原則。

樹立一個最高目標

一個人內心的最高目標和價值尺度,反應了他有一個怎樣的格局。

作者採銅提出了 4 個層次的格局:

  1. 零度格局:沒有目標,只是追求當下的潮流
    • 盲眾,看到的是幻象和噪聲
  2. 利益格局:旨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 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與慾望
  3. 真理格局:畢生的行動就是追求和捍衛真理
    • 看到了這個世界深處的真和美
  4. 社會格局:以改進社會、增強人類的福祉為最高目標
    • 至善之人,看到自我與世界、與整個人類之間的紐帶

我們可以無法一下達到 3 和 4 的境界,但可以在現有的格局之上前進一點,提高一點要求,往上走一步,也許就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寧當鳳尾,不當雞頭。

我的最高目標:

使用網際網路技術解決過去的一個問題 創辦公司 財務自由

我希望五年後的自己:

一線網際網路公司的高階開發工程師,或者 C/D 輪創業公司的移動端組長 熟練掌握一種移動開發技術,熟悉前端開發技術 樹立個人品牌,有拿得出手的個人部落格和作品 結婚,買房,買車,生孩子 為孩子的未來做一些規劃和準備 開始思考 10 年後的自己的方向和去路 有拿得出手的個人愛好,做飯、攝影、修電腦也算 身體健康,保持鍛鍊,有良好生活習慣,定時體檢

明確了自己的最高目標之後,我們要勇敢說不,選擇那些真正特別的事情

逃離隱含假設

雖然知道要選擇真正重要的事情,但是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時候值得花時間去做的事呢?

我們常常被太多選擇困擾,困住我們的不僅僅有客觀事實,還有我們長久以來的慣性思維背後的隱含假設

隱含假設限制了我們的思考範圍和思考角度,讓我們無法邁出腳步。

我們覺得當前的環境不夠好,沒有機會成長,沒有時間做更多的事,我們彷徨、難過。在糾結如何改變世界之前,先思考一下,你是不是一直陷在自己的思維陷阱中?環境不夠好的背後原因是否知曉?這種環境下你沒有任何成長的機會嗎?

沒法改變是個人懦弱的表現。懦弱為我們新增了思維侷限,讓我們只能看見兩三個“可見選項”,而忽略了更多的“其他選擇”。

生活有四種常見的隱含假設:

  1. 賽道假設
    • 人生就是一場比賽,最後得勝的只有個別人
  2. 低關聯假設
    • 人生的經歷相互獨立,沒有什麼關聯
  3. 僵固型心智
    • 自己天賦不夠,智商平平,恐怕這輩子再努力也這樣了
  4. 零和博弈
    • 總想著如何從別人那裡獲得利益
    • 沒有思考雙贏方案的意識

面對這些隱含假設,作者提出了三種思維方式:

  1. 目標閒置
    • 遇到難解決的問題不妨先擱置一下
    • 重組時間,轉換下思維
  2. 能力嫁接
    • 認識到能力是可以遷移的
    • 努力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
    • 用擅長的能力幫助理解、解決新問題
  3. 特性改造
    • 把“消費型興趣”改造成“創造型興趣”
    • 為不得不做的事找一些驅動理由

即刻行動

種一棵蘋果樹最好的時機是 10 年前,其次是現在。

越是拖延,內心的障礙就會越多,越不想開始。

馬上行動,從必要的小事做起,這是最重要的行為法則之一。

Done better than perfect.

作者借用精益創業中的一個概念“最小化可行產品”,告訴我們:

我們可以通過反覆的實驗,不斷地迭代優化來完成一個專案,達成一個目標。

與其在準備中消耗,不如先做出一個簡單的產品,展示出來,接受大家的反饋,進行優化。

對產品進行優化、迭代需要勇氣,因為我們需要不斷的推翻自己,我們不能沉浸在過去付出的回憶中,而是要真誠地接受反饋,修正自己的產品。

多執行緒切換效率低下

不論計算機還是人,在不同任務間切換都會有損耗。

生活中尤其如此,往往在任務 A 剛進入深層次思考就被打斷,不得不去重新準備 B,過後需要重新開始思考 A。

因此,選擇恰當的中斷點,就稱為多工工作的重點,而多工的切換,就變成了多箇中斷點間的切換。

  • 三明治模型
    • 思考一件事分為三個階段:支援性思考階段、核心思考階段、操作性動作階段
    • 任務中最棘手最關鍵的就是中間階段:核心思考階段
    • 當進入“核心思考階段”時,需要我們集中精力,專心思考
    • 切不可把切換的中斷點選在“核心思考區”

思考一下

你的哪些計劃、任務是馬上可以完成的?不妨現在就去完成它。

高效學習

雖然“三思而後行”很重要,行動後的總結也必不可少。

行動只是開始,在行動中不斷反省、總結經驗才是成長的關鍵。

想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我們還需要學習如何高效學習,學會向自己提問。

反思的 3 個關鍵點:

  1. 反思要及時
    • 剛完成任務時我們心中還存在著大量細節,這時回憶一下,即使時間很短,收穫也是巨大的
  2. 弄清楚事件背後的執行機制
    • 在知道怎麼做之後,還要深一步研究整個事件是如何執行的
    • 其中的關鍵點,推動點,阻礙點都是哪些
    • 這樣在以後的相似事件中可以更好的掌控事情的發展態勢
  3. 注意意外事件
    • 任何專案都會出現意外,保持對意外的敏感性,做出預先準備

向自己提問

問題是最好的老師,向自己提問是每個學習者應該學會的技能。

對問題的好奇,對答案的探索,會成為我們自我學習的驅動力。

一般的學習過程:

  • 制定計劃
  • 實施學習
  • 回顧和整理

但是如果從問題出發,最後結果會更勝一籌。

構建式學習啟發我們,不妨多思考幾個問題:

  • 我已經掌握的知識有哪些?
  • 我學到了什麼新的知識?
  • 新的知識對原有的知識有什麼補充?
  • 還有哪些是未知的,需要我去學習?
  • 有哪些問題我要長久幫助,以實現對這個領域的深入瞭解?

在問題的指引下,把新知識和舊知識柔和起來,連續不斷地構築知識之間的聯絡,使得知識稱為一個有意義的網路。

專家視角

面對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如何儘可能多地吸收有用的知識,成為了重要的能力。

最高層次的解碼工作,就是要求我們在閱讀時具備“專家視角”。

專家視角就是要求我們以作者的角度來思考,站在創造者的角度來欣賞一部作品,對其使用的手法、形式、結構有更好的理解,比如在觀看影片時具備“導演視角”,在看程式碼時具備“作者視角”。

如何做一個高層次的“解碼者”呢,作者為我們指出了三條方法:

  1. 不只是找結論,還要找過程:即不僅要知道結果是什麼,還要知道結果是怎麼來的
  2. 不只是做歸納,還要做延展:即考慮在另一個問題下當前結論是否仍然適用
  3. 不只是比較相似之處,還要比較不同處:看出不同之處,才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

修煉思維

有意識地培養簡單表達的習慣,這是提升思維能力的方法之一。

簡潔並不意味著簡單,它意味著更豐富的內涵,是某種合理的適度。

作者從三個角度探索簡化思維之道:

  1. 在瞭解的基礎之上刪減,把不必要的東西去掉
  2. 基於深入的瞭解,把資訊壓縮起來,表達出更多的內涵
  3. 在瞭解的基礎上,尋找共同的模式,在現象之間建立聯結

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可能會讓人靈感枯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將一些混亂、隨機或意外的事件引入生活,通過混亂顛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維習慣,最終激發出我們的創造力。

尋找思維工具,簡化大腦壓力

圖形化工具可以加深理解、記憶。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可以通過後天來彌補,大腦在強大的思維工具幫助下,可能強大得超乎我們的想象。

努力

木桶理論適用於一個團體,而不是個人。

面面俱到、無一專精的“全面”沒有意義,擁有一項突出的才能對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

程式開發也是如此,找到一個專業的方向,介面、資料、網路、效能、架構... 專精一個就夠了。

精力有限,專注發展自己的優勢才能。

你有什麼天賦?什麼特點?什麼現存的或者隱含的優勢?發現它,然後投入時間!

如果沒有特點,但是有一個努力的心,那就多嘗試多做,總會發現你擅長的。

想要發展出自己的優勢,就絕不要苟且,追求完美。

努力的首要祕籍在於捨棄,也就是前面說的“選擇”。

在專注自己的專業的同時,不妨拿出一小部分時間,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嘗試,廣泛涉獵,捕捉未來的發展機會,從而實現個人才能的最大化。

創造

在一定階段,我們總有內容、計劃可以去做去學。

在完成這個階段的目標後,我們可能會到達一個瓶頸,沒有繼續上升的空間。

我們的成長需要一些挫折、失敗或者高難度挑戰的刺激。

遇強則強,遇弱則弱,在自己的舒適區徘徊,絕對催生不出解除的才能。

具體到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一邊學習一邊給自己提升難度,做一些能力以外的任務,從而達到挑戰自己、逼自己創新、提升的目的。

還有需要轉變自己的目的,完成任務的目的不是完成,而是創造,創造出自己不曾創造的,創造出更優秀更解除的。

求解現實問題的幾個要旨

作者提醒我們求解現實問題時,要注意一下幾個要旨:

  1. 認識問題,而不是簡單的重複:深究問題的本質,對問題進行定義
  2. 先獨立思考問題,再尋求幫助:網路搜尋、請教別人之前,先獨立思考分析,提出假設
  3. 提出假設和模型:構建例子和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問題,把問題簡化到最本質的層面
  4. 修正理論:提出的理論也許不夠完美,我們要不斷地擴充套件情景,修正之前假設的 bug,逐步找到答案
  5. 關注細節,全面考慮:找到一種解決方案後,考慮特殊情況下是否正常

保持個性,與眾不同

堅持與眾不同的獨特性,就是我們最好的競爭力。

就和追女生一樣,如果我們迎合主流,也許有機會被認同,但更可能被淹沒在眾人之中。

在被現實打磨的漫長歲月中,我們要捍衛自己與眾不同的部分,形成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戰略管理領域有一種觀點:

最好的競爭策略並不是怎麼跟其他人激烈競爭,而是開創出一條獨一無二,少有人走的路。

戰略管理大師波特說過:

戰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

戰略的意義在於讓你遠離競爭。

總結

知識間的融會貫通,這是一個高水平學習者的必備要求。

只有行動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本實用性書籍的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