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目標的一些思考

Asperger's boy發表於2017-02-13

ps:有的人就是容易矯情,做個夢都能感慨萬千,一下即為我前天晚上由一個夢引發的一系列思考,經過昨天一天的抑鬱和經歷的不同的經歷,可以做一個好的總結了。

這一切都從一個夢開始,我記得在夢中我在類似哥譚市中的一條罪惡街區上為一家還是很良心的糕點店送外賣,目的地是一個從裡到外透露著陰森氣息的大廈的一樓一個食雜店,店主是一個類似吸血鬼一樣的小姑娘,當我把外賣送給她的時候,我覺得就像是把陽光送到了她的手中一樣,她也變得不那麼陰沉了。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我記得這座充滿罪惡的城市變成了我高中時讀書所在的城市,在那個城市的一條商業街上,我遇見了我的情菲得已……我記得我們不僅僅有了那麼近距離的接觸,還有了更進一步的關係……我在夢中應該還是很開心的。但是就當我半醒不醒的時候,也就是在夢中這段關係已經發展一段時間之後,我從內心深處卻並不感覺到快樂,我想我也陷入了類似約翰·密爾一般的憂鬱中。

對約翰·密爾的認識起源於商務印書館的那本《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的作者艾德勒因為讀到了密爾的一本書改變了他的一生。因此,帶著對密爾的好奇,我對書中介紹密爾的部分做重點閱讀,又看了密爾的《論自由》。總結就是對密爾的思想和觀點持認同和讚賞的態度。但是這些和本文也沒多大關係,有關係的是艾德勒的那本書中的一段對密爾的介紹。在當時這段文字並沒有與我產生極大的共鳴,但是做過這個夢後不一樣了。以下即為摘錄出來的對我有影響的那部分。

……但是到了20歲時,他產生了心理“危機”。那是從一個出現在他心裡的問題開始的:“假設你生命中所有的目標都實現了,假設所有你期望的制度與思想的改變在此刻都發生了,這對你來說是不是極大的喜悅與幸福?”他說一種“不可抑制的自覺清楚地回答說:‘不!’”結果他被憂鬱症糾纏了好幾年。

密爾直到通過馬蒙特爾的《回憶錄》中的一段才使他的“重擔減輕了”。
我的情況雖然沒有密爾的那麼嚴重,不過確實也困擾了我。當我昨天又把這一部分翻開細細品味的時候,發現還是不解決我的問題,針對我們的藥引子應該是不同的。通過自己在百度、知乎上搜尋答案,我想有的回答也有一定道理:“因為你失去了目標了,原來你是一心只想著得到你想要的,可等到得到了,卻又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最好解決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局外人,和你聊聊天,你用心去了解一下別人世界裡那些讓你感興趣的東西!”“得到了反而沒有那種喜歡了”“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得到的太容易”“不是真正想得到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這些都是對這個問題從各個角度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對這個問題更詳細的回答還是在知乎上看了陳卓的回答後,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在陳卓的回答中,不僅回答了“一,為什麼過去的我們認為取得某些東西,或達到某個目標就會快樂?二,為什麼現在的我們做到了卻並不快樂?”還回答了一個更本質的問題“什麼是快樂(幸福)呢?”我覺得這裡面的一句話引用的很好:

快樂是(而且一直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 ——維克多.弗蘭克爾

我覺得在看到這些回答之後我對這個問題沒有那麼困惑了。

不過同樣是在昨天,我看到了人民日報推的一條微博,裡面是《新聞調查》做的專門針對畢業生的調查視訊,看了這期之後對我的衝擊還是不小的,我看到了所謂“麵霸”的offer(s)在手,天下我有;也看到了競爭之激烈,面試之殘酷……自己哪還有這麼多時間在這矯情不去勤學苦練夯實基礎?怎麼有時間不去抓緊時間多讀書?怎麼……我記得在2016年有很多有理想、有情懷的企業,最後都不得不為了吃飽肚子與現實妥協,更何況個人?

話不多說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吧,但是也又到了“春困”的時候了,人民日報又適時給了幾個建議,比如晚上早睡15分鐘、中午打盹不要太久,還從運動、飲食方面給了建議,都不錯的,挺有效果的,可以一試。就像斯塔克對小蜘蛛俠說的一樣:“你每天靠什麼動力起床?”我覺得這是一個Good question。

附:陳卓的回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