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的學習方法

威靈頓發表於2017-03-30

隨著年齡增大,學校生涯漸行漸遠。原本的學生時代的一些辦法也不再適合職場。原來可以靠著年輕,能“博聞強記”,翻一遍書就知道個差不多,現在可做不到了。但是因為經驗的積累,理解分析能力卻又比以前好的多。我們只能適應這一變化。

學生時代,研究東西以興趣愛好為主,但等你工作了,目標立刻就變了,變成以儘快達成目的為主,而且還要有足夠好的質量。因為學校衡量你的指標是分數,而社會只關心你做出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另外,就本人所在的IT行業而言,技術更替無比迅猛,不斷的有更好的新技術湧現,淘汰掉一批舊技術,花樣翻新。你不更替自己的知識庫?那隻能落後於別人,也就少了不少選擇的機會。這樣一來,過去“細嚼慢嚥”式的學習,就凸顯出不足了 - 沒人給你這麼多時間啊!所以要轉換學習的辦法。

我總結出的辦法歸成幾點,逐一說明。

1、先磨刀。

尤其關注學習方法的學習。這點很容易理解。方法是工具,是一把刀的刀鋒。我平時很注意收集/學習別人總結出的優秀辦法,想辦法試試自己應用一番,學到手裡。一些方法有比較強的私人習慣,你未必覺得用起來多舒服,那就要分析一下里面是不是有不夠合理的地方。研究點認知心理學,對判斷總結好辦法有不錯的幫助。人類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特性,這些特性影響你我,是共通的。比如我以前看到幾本書都談到“與既有知識建立連線”這個概念,就得到了啟發。還有一篇文章在這裡:學得快,記得牢,花的少 - 請儘快開發你的大腦

2、獨觀大略。

《三國演義》裡面提到,諸葛亮學習與他人不同。據《魏略》記載:“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其實我在這裡借用這個,主要是因為:時間不夠而要懂的東西卻又那麼多。 細嚼慢嚥只適用於經典著作,需要打基礎,紮根的時候。一般的技術類資料,看個大概就好,不需要每個細節都知道,都記住,你也做不到 - 也許個別天才能吧,不在討論之列。學的太多太細,可能前面學,後面忘,意義不大。

比如說,你需要用一套新的技術框架來完成工作,又一點不懂它,咋辦?

可以這麼做。看它的官方文件/入門教程。官方文件一般是技術開發者/維護者編寫,是最真實/可靠的資料。先大概過一遍,不用記住細節,只要知道它的特點是什麼,能做到什麼,能幹啥。缺點有沒有?注意事項是什麼?如果需要查詢細節,就標記個位置記錄。此外,對涉及到的重要概念,設計思路,則要認真對待,因為這是精華。不懂概念你就沒法理解和使用了。對於提到的入門教程,方便的話就實際真機跑一遍,會有不少感性認識。

搜尋一下別人總結的“最佳實踐”。真正使用過的人有經驗,有發言權,我們可以看看裡面有沒有常見的“坑” - 容易出問題的地方,你就會避免再犯錯。另外,通過技術比較,會發現所選技術的優劣所在。在產品技術選型的時候,就會更有針對性了。不過,也要注意分辨,各人有好惡,別人說的可未必都對。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原本的東西可能已經改進的很多了。所以還要看下發言的時間。

3、主題閱讀+查詢

蒐集下相關的電子書籍。這些技術類的電子書,好些都是英文版本,莫怕。一些優秀作品已經引入國內,可以買下電子版本。在我看來,電子書的優點不僅是在閱讀方便上,而更在於可以迅速的查詢相關知識點。當你需要比較深入的瞭解一個概念/知識點的時候,你可以開啟所有的相關資料,找到這塊內容,對照查閱,理解。因為不同的作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論述角度,這些區別會加強你的認知能力。資料的反覆印證,也是學習、複習的過程。

英文要學好,因為太多的資料沒法翻譯 - 來不及翻譯的。別的不說,最起碼閱讀要過關,能不受阻礙的理解作者的意思。其實習慣了跟母語閱讀差別不大。

4、實際練習,融會貫通

瞭解個大概,就可以開工了。這個時候,遇到不懂的東西要去查明白。要回頭翻看翻看書、教程,看看概念的理解是否準確到位,是否恰當。而對於介面類的,去查手冊即可。

對於不同的技術,要給予不同的學習程度。比如工作中最常用的工具,一定要多學多練,盡力做到精通。因為它會解決你的問題,提高工作效能。

很多技術,是有共通之處的,你能發現並總結出來嘛?比如大量的WEB開發框架,都選擇了MVC架構。你理解了一套,用新框架的時候,跟過去的對比連線,就可以總結出規律性,有助於更好的提高技術水平。

作者部落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