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思維素養訪談集1:如何思考

不配留在社群的使用者發表於2017-04-30

閒扯兩句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這句話放到自己身上再也合適不過。

在開始之前討論一個話題--如何改變一個人?

目前看這本書的幾個問題:

  1. 第一個故事在最後再次提到七藝、素養。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2. 採訪者說到:能否搞研究並不取決於有沒有裝置,關鍵在於有沒有幹勁兒。這句話我們從其中聽到的是什麼?努力?拼搏?不完全是。首先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這種知識不是專業性,能培養一個人思維的知識。
  3. 書中提到了“感性”一詞,那麼多的年輕人對社會失去了敏感度,昏昏噩噩度過了一生。在有限的生命裡,我們需要做些什麼?
  4. 跨界--這個目前喊的很響亮的詞該怎麼做?

那麼我從以下幾個角度寫一下:

小學的習慣、中學的基礎、高中的鞏固,造就大學的發展。每個學生都經歷過這種流程。而七藝(邏輯、語法、修辭、音樂、天文、算術、幾何)對應的科目在學生時代可以找到縮影,只不過影子逐漸的越來越少。那些我們自認為工作用不到的內容可以歸類到人文學科,許多內容對工作的確無用,但是,這些內容可以培養你對生活的敏感,幫助你體會美的存在、窺見自己的內心、分享別人的感情,理解我們文明的源流,或者教育你更有效地建立人際紐帶,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怎麼學?廣閱覽通識讀物!逐漸培養適合自己的科學素養,也為自己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我們總喊著學習、充電。那麼學什麼、充什麼電?計算機和儲存的高速發展,每天生產的資訊量足夠充斥大腦,我們學的就是從這些資訊中尋找到我們需要的資訊的這種能力。換句話說:學習隨時能夠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上了大學尤其發現這種能力真的很重要,我們學習微控制器,可以和C、PLC放到一起學、金屬材料、機械加工製造可以放到一起學。這就已經領先了一點點。潛意識裡要有學科互通的思想,“什麼來源於什麼,什麼又是什麼的發展“必須做到學哪一門都要思考到。這樣學習如看地圖找路,走到哪裡清楚不迷茫。

敏感度一詞可以看現在的手機裡都裝了什麼。有一句話說得好,微信朋友圈及人生態度。整天心靈雞湯的我真心覺得虛偽;整天微商的精明沒腦子。圖書館和宿舍簡直兩個極端:一個整天搞笑視訊呵呵呵呵不停;一個整天看書呼呼呼呼不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差距日益明顯。歷史的車輪總是迴圈往復,研究時代的程式麻煩看一些史書,即使看不了大部頭,吳軍老師的《人類文明》史區區不到百萬文字就權當看熱鬧及看完了吧。

說到這一點不得不提一件事,也是聽課時學到的一點:21世紀總要學點搜商。就是一些沒必要問人的問題可以上百度、Google查一下就知道了。畢竟問題千奇百怪,不是每個人都有七十二般變化,學點搜尋技能是踏入社會之前最基本的能力吧。推薦本書《把信送給加西亞》

跨界?個人中學在小縣城十分喜歡計算機,以至於當時每期《電腦愛好者》、《電腦報》必看,大學專業希望考取經濟類專業卻學了機械工程。人在曹營心在漢的我每每看到計算機的新書止步不前,遇到個數學老師整天灌輸數學大法好的思想。不得不說三頭六臂真的是個好武功,不至於那麼糾結。擁有數學思維的工科生想到用計算機解決機械問題的確是個好的發展方向。其實跨界說小了就是學以致用而不是學而無用;說大了就是跨學科發展。但是曾經認真學過的東西真的能忘掉?真的沒運用上?這說的有些牽強,經濟專業出來盤算著買東西;數學專業出來的博弈的買東西;機械的出來比較著買東西。這種可以認為專業思維作出的行為舉動。

那麼對於有限的生命能做什麼?廣涉獵,這已經是個多元化的社會,找到自己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方向的好好訓練,一技之長之外再發展備用的二技之長,做到職場的多面手。思考這東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慢慢看書,總會有所收穫。回宿舍路上想到一點:不能到了需要你的時候,你來一句:我不會。

以上內容均來自看書感悟和舍友的閒扯感悟。世界很大,我們的認識還是很小。

-下次看完繼續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