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劉姓同學的萬年巨坑)(並無)簡述現代音樂發展史 一.印象派 1:印象派的產生

劉某同學發表於2017-08-29

歡迎關注我的第二頻道@blacktea401,此頻道用來更新樂評,主頻道將用來講述古典音樂(雖然本號一直在填坑……)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現代樂派,我在這裡把印象派、新古典主義、以及那幾個現代的作曲家以及少數先鋒派歸類為現代音樂。

十九世紀末至今,近一百多年的時間裡,西方音樂的風格、流派十分繁雜,演變也非常劇烈;某些作曲家(如С.В.拉赫瑪尼諾夫、J.西貝柳斯等)雖然也在20世紀寫下了不少重要的作品,但從總體風格上看,他們仍屬於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來自百度百科)
但是!並不是所有二十世紀以及十九世紀末的音樂家都不是浪漫主義的!(拉赫瑪尼諾夫表示自己只是個會彈鋼琴的演奏家兼職作曲...)
故事要從一位叫做Wilhelm Richard Wagner(威爾海姆·理查德·瓦格納)的人說起,這位德國作曲家可以說是現代派的徵兆,他最強有力地促進了古典大小調式和調性功能的瓦解,由此導向了“不協和音的解放”(勳伯格語,以後會說到)。在瓦格納的作品中,他採用了許多半音化和絃的進行,和聲從調式主音的束縛下被解放出來,傳統的大小調式和調性關係開始動搖了。

雖然這段難懂的這句話來自某度百科,但是本人現場為大家翻譯一下:
瓦格納雖然是古典音樂作曲家,打著浪漫派的旗號,其實想在古典音樂界謀反!用不和諧音的方式,就是難聽用來瓦解掉古典音樂的節奏,傳統音樂毀於瓦格納之手!
(瓦格納:exm???)
於是眾多音樂家一聽瓦格納的音樂,自己也要謀反,這就產生了現代派,而印象派屬於從古典音樂到現代音樂過渡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派別。
這類音樂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首先在繪畫領域興起的一個藝術流派,其風格源於莫奈的一幅畫作《日出》,印象主義畫家關注光與色的變化,在平凡題材中表達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印象主義音樂是20世紀音樂流派的先行者,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在文學和繪畫領域印象主義潮流的影響下產生,因德彪西交響組曲《春天》的問世而作為一種新音樂風格的稱謂被保留下來。音樂大多以自然景物或詩歌繪畫為題材,主動表達對客觀事物瞬間的印象,具有神祕或飄忽朦朧的意境。它不以旋律為主,重視和聲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調體系多采用全音音階和五聲音階;增加和絃結構的可能性:用九和絃、十一和絃、十三和絃代替三和絃和七和絃;減弱和聲功能,模糊調性,大量使用變化音,多采用小型體裁。這一樂派代表人物: 德彪西, 法國作曲家,他深受馬拉美等象徵派作家詩人的影響,在1889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從爪窪加美蘭樂隊的演奏中獲得新音響的的靈感,同時受到穆索爾斯基獨創性音樂的啟發;他稱頌瓦格納,但又認為瓦格納的道路獨一無二,不適用於其他人;於是走出了一條極具個性的音樂創作道路,併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的開山鼻祖,他的代表作品有鋼琴作品《版畫集》《月光》等、管絃樂作品:《牧神午後》、歌劇作品:《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部分來自某度百科)
以及法國作曲家薩蒂(Erik Satie),雖然薩蒂否認自己是印象派,但他確實對印象派的發展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作品:《裸體之舞》、《三首梨形小品》。
音樂上的印象主義一詞是從繪畫借用過來的,印象派音樂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印象派音樂同樣也有它的國際性影響,除了法國的德彪西、杜卡和拉威爾外,西班牙的法雅、英國的德留斯(F.Delius,1863一1934)和司各特(C.Scott,1879-1970)、義大利的雷斯庇基(O.Respighi,1879一1936)、德國的雷格(M.Reger,1873一1916)和毛子國的斯克里亞賓等,時常被不同程度地劃入印象派;至於同印象主義有所接觸、個別作品反映出受印象主義啟發和影響的作曲家,為數就更多了。

字元統計:155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