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科普作家James Gleick:可以穿越的話,肯定是去未來(圖靈訪談)
訪談嘉賓: James Gleick(詹姆斯·格雷克),國際知名的科普作家。1987年,他的首部作品《混沌》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獎決賽,併成為暢銷書,使得“混沌”、“蝴蝶效應”的說法家喻戶曉。其後他又陸續出版了《費曼傳》(1992)、《越來越快》(1999)、《牛頓傳》(2003)等書。他的上一部書《資訊簡史》(2011)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圖書獎、美國筆會愛德華·威爾遜科普文學獎、英國筆會赫塞爾-蒂爾特曼獎(簡體中文版榮獲2014年第九屆文津圖書獎),併成為國際性暢銷書。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三十種語言。 |
在成功地為資訊作傳(《資訊簡史》)之後,詹姆斯·格雷克又一次為“時間旅行”作傳!
- 時間真的存在嗎?
- “過去”和“未來”有區別嗎?
- “未來”有沒有可能早就已經既定?並不是我們認為的“充滿不確定”?
- “時間旅行”這個概念什麼時候產生的?
- 真的有“時間旅行機”嗎?它長什麼樣?
- ......
《時間旅行簡史》通過追溯“時間旅行”這個概念的起源、它在文學和科學中的演化,以及它對我們之於時間本身理解的影響,將帶領我們踏上一段極富啟迪的、追尋“時間旅行”的時間之旅。
在這段旅途中,我們不僅能夠遇見一眾科幻作家(威爾斯、海因萊因、阿西莫夫等),還能夠邂逅眾多文學家(艾略特、普魯斯特、博爾赫斯等)、科學家(愛因斯坦、哥德爾、霍金等),以及哲學家(柏格森、詹姆斯、羅素等);其中不僅有精彩的科幻故事,還有時間旅行題材的影視劇;不僅有通常意義上的時間旅行,還有通過掩埋與我們一道進入未來的時間艙,以及我們每個人都有切身體驗的一種時間旅行(在閱讀一本書時,通過翻前翻後實現的時間旅行)。
訪談實錄:
格雷克先生,您畢業於哈佛學院,主修英語和語言學。為什麼會從事科學方面的報導和寫作?在中國,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生通常有著明顯不同的興趣。
把藝術和科學區分開來做教育,在西方和東方都是一個問題。我的工作跨越了兩個領域,就個人情況而言,這可能是個意外。雖然我的寫作圍繞科學,但我從來沒有接受過科學方面的訓練。這就帶來了很多困難——首先,我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對寫作的主題做到基本瞭解。
撰寫科學文章是在《紐約時報》當記者的時候開始的。我相信每一個記者,無論是政治、體育、藝術還是科學方向,都是通過提問方式開始每一個故事的。每一個故事的寫作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所以我試著把科學看成是這些事物中的任何一個:去尋找這個領域裡新出現的、重要的、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的東西。
您認為藝術和科學的關係是怎樣的?
我強烈地認為,科學是我們人類文化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它跟藝術分不開,相互交織在一起。這一點在《時間旅行簡史》裡面有很好地說明。我們從小說作家H.G.威爾斯開始,再到科學家、哲學家、為年輕人撰寫廉價低俗小說的作家以及二十世紀及其以後的偉大文學大家。他們呼吸著一樣的空氣,分享著相同的想法。
因為通過非小說敘事的手法描寫複雜的主題,您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作家之一”。所以,為了解釋這些複雜的主題,需要提前做些什麼準備?
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把“解釋”作為目標。
我在寫混沌理論、資訊簡史,討論時間旅行中的時間本質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從“解釋”開始,描寫這些東西是什麼。我以講一個故事的方式開始。比如,《混沌》這本書是一個關於一些具有創新思想、敢於打破常規的科學家如何創造出新的科學分支和新的科學發現的故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讀者(像我一樣)會了解混沌是什麼,混沌意味著什麼。但首先考慮的是故事。
瞭解您寫作風格的讀者認為,最新的《時間旅行簡史》跟以前的書相比,似乎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像是對某個科學分支的非技術性介紹,更像是對文學領域的探索。您對這樣的改變怎麼解釋?
實際上,我不認為它們有那麼大的不同,儘管乍一看是那樣的。《時間旅行簡史》不只包括文學的一個分支。讀者會發現,這本書其實是對時間本身的探索,同樣,存在一個故事。它講述了人類在思考和理解“時間”上的深刻轉變。故事的主角包括作家,但也包括科學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故事的時間開始於一個多世紀以前,一直延續到今天,因為在網路世界裡,我們的時間觀念又在改變。
您曾經說過,《時間旅行簡史》不是一本真正的科學書籍。那它屬於什麼?
我很討厭弄清楚我的書到底屬於哪一類。
如果您是一位時間旅行者,您會去哪裡,過去還是未來?
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就這個問題問了很多人!我自己的答案也經歷了點兒變化。我認為,肯定要穿越到未來的,儘管我以前也寫過過去的人物,覺得穿越回去和他們見見面可能會很有趣。(比如,我想見一見艾薩克·牛頓。)現在,我們似乎對未來越來越擔心。未來會是一個快樂的地方嗎?
《時間旅行簡史》讓人們重新思考“時間”的概念。您認為讀了這本書之後,人們會得到些什麼?
有時候,我們會為複雜的問題尋找一些簡單的答案。時間是什麼?我們都喜歡問這個問題,就好像我們能得到一個答案,一次性地。但是,我們很有可能是同時知道“時間”的很多方面,放在我們的認知裡,其中一些認識看起來還是相互矛盾的。我猜想,人們在讀完這本書後,會說:哦!我對時間的瞭解比我想象的要多。
更多精彩,加入圖靈訪談微信!
相關文章
- 有獎 | 知名科普作家James Gleick訪談話題有獎徵集(圖靈訪談)圖靈
- 松本行弘:程式碼的未來(圖靈訪談)圖靈
- 知名著者結城浩,訪談問題有獎徵集(圖靈訪談)圖靈
- James Gleick:It's obvious to go to the future!Go
- Coursera資料工程師董飛:矽谷大資料的過去與未來(圖靈訪談)工程師大資料圖靈
- 圖靈訪談圖靈
- Anson:關於Google Glass,我們在做的是未來(圖靈訪談)Go圖靈
- Hulu(北京)周涵寧訪談話題有獎徵集(圖靈訪談)圖靈
- Allen Downey:自由的未來,使用者/讀者的新定義(圖靈訪談)圖靈
- O'Reilly副總裁Mike Hendrickson:技術圖書出版的未來(圖靈訪談)圖靈
- [英]Allen Downey:自由的未來,使用者/讀者的新定義(圖靈訪談)圖靈
- 對話高博(二)| 換工作這件事(圖靈訪談)圖靈
- 樑斌:終身Coder,可以嗎?(圖靈訪談)圖靈
- 工業智慧化專家李傑:資料預見未來(圖靈訪談)圖靈
- 演算法資訊理論之父蔡汀:未來,我們可以為DNA重新程式設計(圖靈訪談)演算法程式設計圖靈
- 有獎 |《人工智慧簡史》作者尼克訪談話題徵集(圖靈訪談)人工智慧圖靈
- 《跟阿銘學Linux》作者阿銘訪談話題有獎徵集(圖靈訪談)Linux圖靈
- 訪談嘉賓推薦(圖靈訪談)圖靈
- 《用資料講故事》作者Cole Knaflic訪談話題有獎徵集(圖靈訪談)圖靈
- 紀念阿蘭·圖靈誕辰,評選“精彩·好訪談”(圖靈訪談)圖靈
- 有獎 |《Lua設計與實現》作者codedump訪談話題徵集(圖靈訪談)圖靈
- 世界級Oracle專家Jonathan Lewis:我很為DBA們的未來擔心(圖靈訪談)Oracle圖靈
- 開源先驅魏永明:開源可以給你的(圖靈訪談)圖靈
- 2013,做你的圖靈訪談圖靈
- Susan Lammers:與程式設計大師們的對話(圖靈訪談)程式設計圖靈
- 《圖靈的祕密》作者Charles Petzold:我眼中的圖靈機和Windows(圖靈訪談)圖靈Windows
- 我和圖靈訪談的2017圖靈
- 緬懷AI之父圖靈,談論人工智慧電話的過去和現在AI圖靈人工智慧
- 《SQL基礎教程(第2版)》作者MICK(ミック)訪談話題有獎徵集(圖靈訪談)SQL圖靈
- 美團(配送演算法策略架構師)郝井華訪談話題有獎徵集(圖靈訪談)演算法架構圖靈
- 專訪TK教主於暘:原來那些搞安全的說的都是真的(圖靈訪談)圖靈
- 阮一峰訪談問題有獎徵集(圖靈訪談)圖靈
- [英]Susan Lammers:與程式設計大師們的對話(圖靈訪談)程式設計圖靈
- [視訊]Martin Fowler:我希望可以創造永恆的價值(圖靈訪談)圖靈
- 未來的圖靈出版是怎樣的?圖靈
- 因圖靈測試而認識圖靈社群(知道圖靈測試後對未來人工智慧侃侃而談)圖靈人工智慧
- 田春:走在Lisp的岔路上(圖靈訪談)Lisp圖靈
- 《機器學習》作者Peter Flach訪談問題有獎徵集(圖靈訪談)機器學習圖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