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得快,記得牢,花的少 - 請儘快開發你的大腦

威靈頓發表於2016-02-03

《程式設計師的思維修煉:開發認知潛能的九堂課》是幾年前的書了。為什麼我現在又找出來重看?當然是因為工作需要。在新的一年,我需要重新整理一下思維,為開展新的任務打個更好的基礎。除非被證明,裡面的理論是錯的,否則這種書是不會過時的。

為了重溫本書的知識,我同時閱讀參考瞭如下書籍資料:

《我們要自學》 - 圖靈出品的另外一本學習書

《深度學習的藝術》 - 知乎採銅

《暗時間》 - 劉未鵬

《如何高效學習:1年完成MIT4年33門課程的整體性學習法》 - 斯科特·揚(Scott Young)

《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 - 約翰·安德森

為什麼讀本書這麼辛苦?我有主題閱讀的習慣。不同的書講同一個話題,相同的內容可以促進記憶,相互驗證;不同的部分可以相互補充,切換看問題的角度。

關於本書,有些遺憾的是書名。我猜測可能是出於“時髦”,起了“程式設計師的思維修煉”這個名字。其實完全可以去掉,副標題就已經涵蓋了一切:開發認知潛能的九堂課。我懷疑是書名迷惑了一批讀者,讓人以為它是程式開發類的圖書,限制了讀者群的範圍。如果直譯,書名其實可能是:《思維與學習的實用指南 - 重構你的溼件》

本書半行程式碼也沒有,是切切實實的思維和學習指南,書籍內容和翻譯,都可以打高分。

作為程式設計師,可能是這個社會裡面學習壓力最大的一個職業了。其它好多職業,上完大學就等於職業訓練完成。工作個N年,積累了各種經驗,處理業務會更圓滑老練,除非你要追蹤世界前沿,否則一般不需要在職業知識更替上費多少心力。沒見那麼多穿越、玄幻小說大行其道、流行的一塌糊塗麼?閒的。

程式設計師就慘了。作為知識更新代謝最快的行業,新技術、新思維、新框架層出不窮。你不學習更新,只能等著知識老化,個體價值也會逐漸消解。而如何讓自己學的更快、效果更好、成本更低,則大有門道。

本書從多個部分,論述了這些內容。為了驗證其有效性,一方面我自己嘗試實踐,另一方面在充滿嚴肅學術味道的《認知心理學》裡面尋找參照和來源。我認為它的知識還是可靠的。

對這樣一本實用價值很高的圖書進行評論,有些困難。因為我不想總是重複裡面的內容。所以我嘗試從自身對學習的理解角度來解讀它。

在學習方法的研究上,我認為國內的認知還是比較落後的。傳統文化上,推崇苦讀 - “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云云。快樂、輕鬆學習方法往往會被認為“不用功”,輕鬆又學的好的呢?則當成天才看待。學校教育上,充斥著死記硬背和填鴨式教學,對方法類的內容關注的不夠。講求方法,不代表你可以輕鬆、不費吹灰之力的完成學習任務,難的東西還是很難,它也不能抹平智商的差異。只是它通過對規律的總結和遵守,消除了你的各種無用功。同樣的內容,你可以學得更快,記得更牢,花的時間更少,何樂而不為?

對於腦力勞動者來說,你的頭腦是最重要的武器和財富,不斷的打磨它,讓它鋒利、有威力,是必須的任務。

首先,你要客觀看待學習成長的歷程:本書開頭的德雷福斯技能獲取模型是個很有效的描述。達到專家級水準,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的,所以才有了10000小時(10年成就專家)的說法。而且,練習、實踐還必須有質量。這解釋了真正的專家為什麼這麼少。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概念:二階不勝任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也提醒了讀者:廣泛閱讀,保持好奇心,在頭腦中多索引一些線索以便查詢。

要學得好,首先了解你的大腦。書中有個詞彙:wetware - 溼件,專指人腦。但是人類對自身大腦、意識的認識,是一項很困難的任務。認知心理學的歷史,已經說明了這個困難:人類在認知心理學上的耗費,大半用於擺脫錯誤的觀念。不過值得慶幸的是,由於各種裝置的發明、改進,以及各種實驗的開展,一些理論已經被證實或證偽。對學習過程中大腦的活動特徵,人們認識的越來越多。我們不必再“摸著石頭過河”了。

作者用了一個很出色的概念,來形容人類大腦的一個特性:記憶體和匯流排競爭。有點麻煩的是,這個雙CPU模式、匯流排的概念似乎只有程式設計師最理解。不過看到裡面的圖也就秒懂了。認知心理學的內容如果照搬,讀者多半讀不下去了。

他一邊闡述大腦的奧祕,一邊順勢提出各種訓練方法。比如用繪畫訓練刺激右腦、建立幽默感等等。這些方法可以提高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讓你的大腦不會感到枯燥乏味,提高效能。還記得圖靈的另外一本暢銷書麼?《黑客與畫家》,實際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兩本書都看過的人,會切實的體會到這一點。

瞭解了你的頭腦的生理特性,剩下的就是揚長避短的使用針對性的方法了。裡面可能會引起爭議的一點是:作者認為短期培訓沒什麼用。他稱這種培訓為“羊浸式”。因為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有效的反饋,往往導致隨機的結果。對於這個結論,不知道多少培訓公司要反對他。

大部分人學習是從閱讀開始的。我從各種材料上對照過,方法大同小異,都有共同強調的地方。比如,閱讀應該是“問題導向”的。什麼意思?你看書的時候,要發掘出問題來,讓頭腦有好奇心,去追著問題的答案。深度學習裡面,稱之為“建構主義”的模式。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1.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2.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
  3.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瞭解?
  4.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而高效學習的核心,我認為其實就一個:Connect。想方設法,千方百計的把知識串成線,織成網。利用有序重組無序,讓舊知識和新內容建立聯絡。 只有這樣,你的大腦才能有效的建立“索引結構”,迅速的提取需要的內容。

深度學習裡面談到:

...就像一根根富有韌性的細線,幫我們把各種知識、經驗、觀念和方法串在了一起,使散落的砂礫變成一串串富有光澤的珍珠項鍊。可以說,一個學習者越是成熟,他就越擅長做這類長時程的知識結構化的工作。

本書作者在穿插於書中的各種方法,大都是圍繞著大腦生理進行的。裡面有幾條很有趣,效果立竿見影。比如他提到:壓力扼殺認知 - 看看IT業那麼多瘋狂加班的公司吧,加班是不會帶來創造性的突破的,它只會抑制創新;避免多工處理;多用一臺顯示器就可以讓你的生產力提升20%-30%。對於這一點,我是實踐過的,雙顯示器甚至3顯示器,真是方便多了。你可以一邊看著資料,一般敲程式碼。

書中有非常多的“金句”式的閃光點和各種訣竅,你可以單獨拿出來總結成文,用於指導實踐。不過,事情從來都是說來容易做到難,戰勝自己的習慣和惰性是相當不容易的。

好書不單給你指導,還會給你提供深入研究的各種索引。從這點上說,此書雖薄,意義卻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