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編年簡史 0️⃣ 黎明

阿狸不歌發表於2017-12-26

最近在讀尼克老師的《人工智慧簡史》,料很足,文筆也非常有趣。為了方便自己的學習,特將書中事件、人物按編年體形式整理了一下,並補充了一些別處收集的資料,將隨本人閱讀的程式,不斷髮布,有不足之處也請大家指點。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1943-1954

1943年,阿蘭·圖靈(Alan Turing)祕訪美國,和同行交流破解德國密碼的經驗,其間和克勞德·夏農(Claude Shannon)曾有會晤,一起聊通用圖靈機。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1943年,沃倫·麥卡洛克(Warren S. McCulloch)和沃爾特·皮茨(Walter Pitts)在《數學生物物理學公告》上發表了《神經活動中內在思想的邏輯演算》(A Logical Calculus of the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這篇論文影響甚廣,討論了理想化和簡化的人工神經網路以及如何執行簡單的邏輯功能。這啟發了後來神經網路和深度學習的產生。

1948年,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本科畢業於加州理工學,然後到普林斯頓大學讀研究生時結識了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其影響下開始對在計算機上模擬智慧產生興趣。

1949年,司馬賀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去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前身卡內基理工學院擔任新成立的工業管理系系主任。

1950年,夏農在《哲學雜誌》發表《程式設計實現計算機下棋》(Programming a Computer for Playing Chess),這是人類第一篇研究計算機下棋程式的文章,為計算機下棋奠定了理論基礎。

1950年,阿蘭·圖靈(Alan Turing)發表《計算機器與智慧》(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文中提出的“模仿遊戲”後來被稱為“圖靈測試”。

1951年,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和迪恩·愛德蒙(Dean Edmunds)建立了“隨機神經網路模擬加固計算器”(SNARC)。這是人類打造的最一個人工神經網路,用了3000個真空管來模擬40個神經元規模的網路。

1952年,亞瑟·塞繆爾(Arthur Samuel)開發第一個計算機跳棋程式和第一個具有學習能力的計算機程式。

1953年夏天,約翰·麥卡錫和馬文·明斯基都在貝爾實驗室為夏農打工。夏農那時的興趣是圖靈機以及是否可用圖靈機作為智慧活動的理論基礎。麥卡錫向夏農建議編一本文集,請當時做智慧研究的各位大佬貢獻文章,這本文集直到1956年才以《自動機研究》(Automata Studies)為名出版,這個書名最後是夏農起的。

1954年,達特茅斯學院數學系同時有4位教授退休,剛上任的系主任約翰·克門尼(John Kemeny)從其母校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帶回了剛畢業的4位博士前往達特茅斯學院任教,約翰·麥卡錫是其中之一。


1955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誕生

1955年,美國西部計算機聯合大會(Western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在洛杉磯召開,其中套了個小會:學習機討論會(Session on Learning Machine)。奧利弗·塞弗裡奇(Oliver Selfridge)和艾倫·紐厄爾(Allen Newell)參加該會。塞弗裡奇發表了一篇模式識別的文章,而紐厄爾則探討了計算機下棋,他們分別代表兩派觀點——連線派和符號派。討論會的主持人是神經網路的鼻祖之一沃爾特·皮茨(Walter Pitts),他最後總結時說:“(一派人)企圖模擬神經系統,而紐厄爾則企圖模擬心智(mind)……但殊途同歸。”這預示了人工智慧隨後幾十年關於“結構與功能”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鬥爭。

1955年,約翰·克門尼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把人看作機器”(Man Viewed as a Machine),介紹了圖靈機和馮諾伊曼的細胞自動機(最早叫“自生機”),文章的簡介提到“肌肉機器”(muscle machine)和“大腦機器”(brain machine)。

1955年8月31日,“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在一份關於召開國際人工智慧會議的提案中被提出。該份提案由約翰·麥卡錫(達特茅斯學院)、馬文·明斯基(哈佛大學)、納撒尼爾·羅徹斯特(IBM)和克勞德·夏農(貝爾電話實驗室)聯合遞交。

1955年12月,司馬賀和艾倫·紐厄爾開發出“邏輯理論家(Logic Theorist)”,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程式,有能力證明羅素和懷特海《數學原理》第二章52個定理中的38個定理。司馬賀回憶錄裡說自己學術生涯最重要的兩年就是1955年和1956年。這篇文章後來成了AI歷史上最重要的文章之一。


1956 達特茅斯會議

1956年8月,達特茅斯會議召開(Dartmouth Conference),是人工智慧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被公認為人工智慧之肇始。讓我們再把參會的大咖們列一下: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克勞德·夏農(Claude Shannon)、艾倫·紐厄爾(Allen Newell)、司馬賀(Herbert Simon)。除了上述著名的六君子外,另外還有4人也參加了達特茅斯會議,他們是來自IBM的亞瑟·塞繆爾(Arthur Samuel)和亞歷克斯·伯恩斯坦(Alex Bernstein),他們一個研究跳棋,一個研究象棋。達特茅斯的教授特倫查德·摩爾(Trenchard More)也參與了。達特茅斯會議中一位被後人忽視的“先知”是雷·所羅門諾夫(Ray Solomonoff)。

他們討論著一個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主題:用機器來模仿人類學習以及其他方面的智慧。在會議中,給所有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紐厄爾和司馬賀的報告,他們公佈的“邏輯理論家”是當時唯一可以工作的人工智慧軟體,引起了與會代表的極大興趣與關注。

會議的召集人麥卡錫給這個活動起了個當時看來別出心裁的名字:人工智慧夏季研討會(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正式在學術會議中亮相,而1956年也就成為了人工智慧元年。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