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應該接外包嗎?

mindwind發表於2016-04-08

前陣子連續收到幾封來自「程式設計師客棧」的營銷郵件,這引起了我的好奇。

從客棧說起

我每天都會收到大量推廣或廣告的營銷郵件,為什麼這個引起了我的注意?恩,這裡先跑遠點扯點題外話。

客棧這個詞讓我想起了一部叫《新龍門客棧》的電影,這部電影曾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還在讀小學大約五年級時,學校可能是在什麼節日組織全校同學去縣裡唯一的電影院集體看革命電影。老師同學都坐好了,革命電影開始放映了,但放了不到十分鐘就卡殼了,進入黑屏狀態。出現緊急狀況,影院只好另外找了一部電影來播放救場,然後放的就是這部《新龍門客棧》。這部電影按現在的電影分級制度看可能該屬於 R 級,在當年對於一幫小學同學們的震撼那自然是極大的,印象能不深刻嗎。近年出了這部電影修復版,我又看了遍,最大的變化是一些鏡頭被剪掉了,二十多年前能看的現在卻不能看了。

回到正題,正是因為這樣我才好奇的把郵件裡的連結點開並跳轉到了「程式設計師客棧」的首頁,一看原來就是個程式設計師接兼職外包專案的平臺。按照首頁的展示,上面已有好幾萬的簽約程式設計師了,這不免讓我思考什麼樣的程式設計師會去接兼職外包專案呢?

然後我就把網站上程式設計師頁面的列表挨著翻了十來頁,發現了一個規律。我看過的這些簽約程式設計師多數工作經驗在三到五年之間。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工作十年的。而且還看到一個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可能是目下創業維艱,接點外包專案來給團隊續命吧。總的來說來這裡接單的程式設計師都是想要賺點工資之外的錢吧。

賺錢方式

賺錢本無錯,只是程式設計師除了接兼職外包專案還有什麼賺錢方式麼?

諮詢/培訓

一般被外部企業邀請去做諮詢或培訓的程式設計師,根據個體差異可能報酬從幾千到幾萬不等吧,但能夠提供此類服務的程式設計師,對其本身的素質要求較高,所以不具有普適性。

演講/分享

程式設計師圈子經常會有一些技術大會分享,組織者一般會對提供分享的講師支付報酬,具體數額可能各種不同的會各有差異吧,但一般不會比諮詢和培訓類更多。而對於有些線上類的網路分享,組織方也會給予報酬,這個就更少了。可能一小時的線上分享,會有幾百元的一個感謝費吧。

投稿/翻譯

一些寫作和英語能力都不錯的程式設計師可以向技術媒體去投稿或翻譯稿件。原創千字標準是 ¥150,而翻譯會更低些,看譯者的水平從千字幾十到一百左右。

寫書

也有不少程式設計師寫書出版的,但基本都是技術類圖書。對於圖書版稅,一個非著名作者可能在 6% 左右,而能賣到一萬冊的國內技術書籍並不多,假如一本書均價 ¥50,可以自己算下大概寫一本書能掙多少。當然如果你能像另一個前程式設計師那樣寫本《盜墓筆記》這樣的書,那麼可能你最適合乾的也不是寫程式,也不需要寫程式了。

寫部落格/公眾號

十年前大家寫部落格,現在很多人都寫公眾號。公眾號開創了閱讀打賞模式,有些人看見一些大V隨便寫篇文章就有幾千人打賞,覺得肯定賺錢。其實寫公眾號的人真沒有靠打賞賺錢的,打賞頂多算個正向鼓勵罷了。一個擁有十萬讀者的公眾號,實際平均每篇的打賞人數可能不到 50 人,而平均打賞單價可能不到 ¥5。這麼一算假如一篇文章 2000 字,還不如投稿的稿費多。所以持續的部落格或公眾號寫作基本靠興趣,而能積累起十萬讀者的程式設計師幾乎屬於萬中無一吧。

兼職外包專案

外包專案平臺一直都有,但多見於面向設計師的。因為設計師的交付產出更獨立且容易評估,而程式專案的交付產出依賴關聯性更強,而且不容易評估。所以在「程式設計師客棧」按人天自己標價,跨度從 300 到 2000 一天。 但對於專案釋出方來說,一個釋出專案的預算是固定的,比如三萬元。假如程式設計師覺得自己一天價值 ¥1000,那麼想賺這三萬就得在不到 30 人天內完成這個專案,但程式設計師對專案的人天估算通常也是出了名的不準。

分析了這麼多賺錢方式,發現其實對大部分程式設計師最具普適性的還是兼職外包方式。其他方式都需要程式設計之外的一些其他技能,而且顯然兼職外包方式相比較而言屬於賺錢價效比最高的一種方式,無怪乎會有那麼多程式猿去客棧註冊為簽約開發者。那麼這種方式的賺錢價效比真的高麼?

價效比

我雖然花了點時間研究了這個客棧,但完全不會也不想註冊為簽約開發者。為什麼?因為這種賺錢方式價效比真的很低。不止是兼職外包專案,其實上面提到的所有方式的賺錢價效比都很低。

對,我現在經常寫作,偶爾翻譯,非常偶爾會受邀做一些線上分享,但我所做的所有這些事情的直接目的都和提高現階段的收入(立刻多賺錢)沒關。網上有個 Ray Dalio 製作的視訊《三十分鐘看清經濟機器如何運轉》最後他在視訊的末尾提出了三條建議:

  1. 不要讓債務的增長速度超過收入。
  2. 不要讓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生產率。
  3. 盡一切努力提高生產率。

三條建議雖然是針對巨集觀經濟的,但用在個人身上也無比正確啊。特別是第二條,現下去多接外包提高了當下的收入,但長期可能會抑制你的生產率,讓你失去競爭力。為什麼呢?舉個例子,經常在電影裡能看到一些熟悉的畫面,白天晚上打著幾份工的人為生活疲於奔命,他(她)還有時間來為做第三條麼?疲於奔命導致個人生產率增長的停滯,未來競爭力的下降。

生產率是一個巨集觀經濟術語,用到程式設計師個人身上可不能直白的理解為產出程式碼的效率啊。正確的理解我認為是個人價值的產出率,所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儘可能的提高個人價值的同時推升價值產出率,也就是在做第三點。而個人價值的提升可能不會立刻反應到當下的收入上,就像公司的內在價值提升了可能股價還沒漲一樣。但長期來看價格總是要回歸價值的,這是經濟規律,巨集觀如國家,微觀如個人。

出發點

最後回到我們的主題,到底該不該接兼職外包?我覺得選擇的出發點應該是看是否以個人價值及其增長為歸依,而非是為了當下能多賺點錢。過於專注短期的收入提升,可能一葉障目,忽視了長期的價值增值。

所以上面列出的所有賺錢方式,我認為都是在不以賺錢為直接目的,而以個人價值增值為出發點為前提下才值得嘗試。正因為兼職外包接單對很多程式設計師具有普適性,所以才想搞清楚針對這件事的出發點。為了多賺點外快犧牲當下所有的業餘時間,這值得嗎?這種兼職外包專案對於自身的價值增值有多大的幫助?我估計很多兼職專案都是低水平的重複勞作,這不止是兼職甚至很多全職工作都如此。

說個例子,剛畢業和我一起加入公司的另一個校友,我被分配維護一些歷史遺留 Java Web 專案(可能因為畢業時我已有些 Java Web 相關的課程設計)。而他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基礎,所以被安排維護另外一個歷史遺留基於 IBM Lotus 的系統。估計 Lotus 這套東西現在幾乎絕跡了,在當時也是非技術主流了,只不過因為歷史原因還需要維護。既然公司出錢招聘了你,為了生存和生活,作為剛畢業的我們其實沒有多少挑選工作內容的機會。所以他在維護 Lotus 專案之餘,還在不斷的學習 Java 相關的東西,找一些業餘專案來做和練習,為下一次的工作轉型作準備。我認為像他這樣以此為出發點的兼職或業餘專案都是沒問題的。

為什麼客棧上三到五年的簽約程式設計師最多,我揣摩可能與他們所處的階段有關。正是處在結婚安家的階段,收入敏感度較高。但犧牲未來潛在的生產率增長來換取當下收入臨時的且不高的增幅,是不值得的。按照前面我說的對個人生產率的理解:

個人生產率 = 個人價值的產出率

在價值積累到一定階段之前,收入增長的並不明顯,這階段人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其實很小。想想同一家公司同一個崗位同樣工作三到五年的程式設計師,收入能有多大差距呢。這階段你即使花費所有的業餘時間來賺錢,與你的同齡人拉開的收入差距也不大。而我觀察多數真正拉開差距的階段是在工作的十年到二十年之間,根據個人的價值積累大小,價值變現的機遇,拉開的差距是數量級的差別。會讓你生出看起來我們差不多但他幹一天能抵我幹上一個月甚至一年了的感慨。

所以前十年不妨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個人價值的增值上,而我個人領悟的太晚,前十年已經過完了,才剛剛開始沉下來對個人的價值做反思和梳理,發現欠缺的太多。價值通過能力體現,能力包括能力的深度、能力的邊界和能力之間的協同作用,所以選擇的出發點就是努力培育和提升真實的能力,價值先增值了,反應個人價值的收入按經濟規律終將回歸。

從程式設計師接外包這件事好像發散到了如何看待程式設計師收入,就不進一步發散了。最後總結下吧,如果你安於現狀,覺得目前收入足夠滿足現在的生活,能力增長停滯,那麼可能需要警惕環境變化帶來的中年職業危機。如果你現下感覺缺錢,拼命想多賺錢提升當下的生活,不妨適當壓制享受的慾望將其延後。如果你追求經濟自由,那麼你的路可能還很長,可將其作為一個目標,而不是一個終點,保持前行,但別忘了感受路途的風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