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什麼時候才能足夠完美?

CSDN發表於2015-01-31

前幾天,我的同事 Ken Starks 在 FOSS Force 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內容依然是他喜歡談的老調:在 Linux 上掉鏈子的倒黴玩意兒。這次他抱怨的是在 Mint 上使用 KDE 時出現的字型問題。這種文章不是 Ken 第一次寫了。過去他寫過一堆文章來抨擊 Linux 不同發行版上一直未曾修復過的問題。他認為正是這些在數個正式發行版中都未曾修復的問題導致桌面版 Linux 系統在大眾面前黯然失色。

或許他也許是對的。

聖誕節的時候,我給舍友買了一臺執行 Android 作業系統的全新第二代 Nexus 7 平板電腦。這個 Android 作業系統就是基於 Linux 核心定製開發的,開箱即用,不需要做任何配置。他已經用了 7 個月了,每天都要用上幾個小時。據我所知,他還沒有發現任何需要修復的小毛病。

iPhone 和 iPad 讓蘋果公司賺得盆滿缽滿,但主要原因是高價格政策。在市場份額上,蘋果裝置遠落後於安卓裝置。而事實已經證明,微軟公司的 Windows 平臺也並不是曾經的那個不可戰勝的巨人。即便他們通過與 CBS 合作,在電視廣告和突出產品上花了大價錢,電視劇裡所有的移動裝置都執行 Windows 裝置,但回頭去看市場份額的時候,還得打個星號。

換句話說,移動端上 Linux 是贏家,因為 Google 讓 Android 手機開箱即用,不用配置。

今天普通的計算機使用者不希望去處理任何計算機內部的問題,希望上手就能把事兒辦利落了。這是可以理解的,這跟普通的車主一樣,他們就想開車,不想也不在乎車的原理是什麼。有些車主會去修理車修車,檢查機械故障,計算機使用者也會把他們的裝置帶去維修店修理,他們並不關注是硬體出了問題還是軟體出了問題。他們就希望這貨能趕快修好。

它並不是一直都這樣

早在 2002 年的時候第一次在電腦上安裝了 GNU/Linux 系統。那個時候,我像大多數美國人一樣,使用撥號連線上網,我所在的小地方還沒有普及寬頻。我在當地的一家百思買商店花了大概 70 美元買了一套壓縮包裝的 Mandrake 9.0 系統。那個年代,就能在百思買能買到 Mandrake 和 Red Hat 兩個版本的系統,其中 Red Hat 依然在桌面系統行業裡活躍著。

很早很早以前,Mandrake 被人們看作是最簡單易用的 Linux 發行版。它容易安裝,有些人覺得它比 Windows 還容易安裝;它的分割槽工具非常好用,能夠跟切餡餅一樣給磁碟分割槽。有些 Linux 老使用者有時候還公開調侃 Mandrake,說它太好用了,以至於讓 Mandrake 越來越沒有 Linux 的樣子了。

但是我對其情有獨鍾,並且發現這裡面別有洞天。再也看不到藍色的噁心螢幕,也不會每天都遇到 Windows 家常便飯一般的系統崩潰。但是,有一些在 Windows 上還能湊合使用的外部裝置也一齊不能用了。

安裝完 Mandrake 系統後第一件我不得不做的事兒就是去找 Dragonware Computers 公司的 Michelle,把電腦上便宜的 Winmodem 換成一個硬體 modem。換一個硬體 modem 意味著電腦的翻譯速度能夠提升一點。但是,電腦商店離我家 40 英里,確實有點不方便,而且價格也真得不便宜。

但我就是這麼任性。我不必再去被微軟折騰,我使用了一個似乎“另類”的作業系統,但這個作業系統讓我用得舒爽,讓我感覺自己是一個棒棒的計算機天才。

印表機確實是個問題,但對於 Mandrake 系統來說,還算不上大問題。比起其他大部分發行版來說,至少 Mandrake 不需要使用命令列來安裝印表機。Mandrake 系統提供了一個時髦的圖形介面,可以用來配置印表機,當然前提是你的印表機確實能成功連線到 Linux 上。事實上,談不上大多數,但確實有許多印表機與 Mandrake 作業系統不相容的。

我的 Lexmark 還在保修期,但生產商已經不提供售後支援了。在 Windows 上使用了,它的噪聲比其他任何印表機都高。但是,我還是找到了一個能讓它勉強在 Linux 上使用的開源驅動。在火狐瀏覽器裡列印網頁時它還可以正常執行,但是在 Star Office 裡列印很小的字型時,列印出來的內容都會擠到紙的右上角。這個印表機還會發出一些非常響的機械噪音,讓我想起汽車要報廢前傳動軸的聲音。

解決 Star Office 問題的方法是:把所有內容儲存到一個 TEXT 檔案中,並通過文字編輯器的列印功能來列印。那怎麼處理印表機提示進入自毀模式的噪聲呢?我的方法是:別列印太多就行了。

類似的問題比比皆是,實在太多了,很多我已經記不清楚了。

但有一個問題我還記得:雖然 Mandrake 系統顯示已檢測到音效卡並且成功安裝,但開箱後音效卡無法工作。我花了好幾天在論壇裡尋求解決辦法,但一直沒有找到。最後,有一個人給我說:可能是許可權問題。我趕快去看,然後果不其然,他說著了!Mandrake 安裝音效卡時所設定的許可權中不包括允許音效卡在使用者賬戶中使用。這個問題又是一個本應該在發行版正式釋出前就應該修復的問題。相比今天,2002 年的時候,這套包裝簡陋的系統盤還賣 70 美元,像這種情況,小問題更應該早就解決的。

哦,對了。我還有一個序列介面的掃描器,買了這臺掃描器兩個星期之後我換到了 Linux 系統。現在這個掃描器用來墊床底了,因為直到今天 Linux 上還沒有適配的驅動。

但我想說的是,那個時候這些都不是事兒。我們大多數人都早已經習慣了去擺弄配置檔案等。即便是使用執行 Windows 產品的與 IBM 相容的電腦,我們也不以為然。像那個時候大多數的使用者一樣,我從零開始學習 DOS 指令。那個時候每個軟體都要單獨配置一次印表機,而且那個時候是個人就要學會如何編寫一個簡介的能自動執行的 .bat 檔案。

搞明白作業系統內部的工作原理是擁有一臺計算機的必備技能。那時絕大多數使用計算機的人要麼是個電腦愛好者,要麼是想變成電腦愛好者。我們有能力搞明白並且讓電腦為我們所用,為此我們也覺得很得意。早年有一些男孩子總會在星期六下午擺弄騎車零部件和肌肉,我們就是他們的高科技版。

但是今天,絕大多數用電腦的人不再是那樣的愛好者了。

今天的計算機使用者要求其實很簡單:開箱就能用,沒有任何問題。他們根本不想搞清楚 Hulu 或者 Netflix 為什麼不能上了,也不想搞清楚為什麼有些字型在這個軟體裡顯示正常,再另一個軟體顯示就不不正常了。安裝完 Linux 後之後,他們尤其不想聽到有人給他們說“啊,這個毛病很容易處理的”。就好像剛買的雪佛蘭汽車在堵車的時候突然熄火了,點火開關壞了,你去告訴他“這個小故障我們有一天會解決的”。

我跟他們其實是一樣的。雖然讓我比較欣慰的是,我有能力自己解決這些小問題,而不用求助 Mint 或 Fedora 的開發者們,但是我不會自己立刻去處理。因為我自己手裡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即便我閒下來無事可做,我也更願意和網上的朋友們一起消磨時間,而不是浪費時間去擺弄我的電腦。

值得肯定的是,Linux 已經發生了長足的變化。尤其在近幾年,你在筆記本上安裝完一個 Linux 的主要發行版後,Wi-Fi 都能立刻正常工作。而且,大多數時候把印表機的 USB 線一連上電腦就可以馬上使用。但是,Linux 還是有不少磨人的小問題,而這些小問題按理說早就應該就解決了。

除非,像我朋友 Ken 這樣的使用者繼續抱怨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