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P實現Android應用層開發原理及過程

工匠若水發表於2015-07-11

背景

之所以要談這個話題是因為你在開發App時可能會發現,Activity擔負的責任非常之重,如果站在MVC框架角度看自己開發的App,一般xml佈局檔案科Activity的setContentView等充當了View角色,Activity其他程式碼充當了Controller角色,其他資料來源(資料庫等)充當了Model角色。所以你會發現Activity違背單一職責原則,負擔過重。同時如果要測試邏輯資料層會發現比較難編寫測試用例。由此來構想,有沒有一種解耦的方法呢?

有,那就是MVP框架。

MVP架構

MVP就是Model-View-Presenter。其實不用做太多解釋,如下圖所示你就能明白大致:

這裡寫圖片描述

如上圖所示可以看見MVP模式需要具備如下三要素:

  1. 最左側的View。也就是Android中的Activity。同時需要建立一個View的抽象介面View interface。需要View實現的介面,View通過View interface與Presenter進行互動,降低耦合。
  2. 最右側的Model。用來操做實際資料(譬如資料儲存等)。有時也需要建立一個Model的抽象介面Model interface用來降低耦合。
  3. 中間的Presenter。作為View與Model互動的中間紐帶,處理與使用者互動的負責邏輯。

程式猿的糾結—MVP與MVC

看完上面兩段,你可能會疑惑MVP,還有一個MVC,他兩啥關係?

那再來看下MVC吧!

MVC架構

MVC框架認為軟體可以分成如下三個部分:

  • 檢視(View):使用者介面。
  • 控制器(Controller):業務邏輯。
  • 模型(Model):資料儲存。

如下圖很直觀的展示了MVC框架的核心:

這裡寫圖片描述

View傳送指令到Controller,Controller完成業務邏輯後,要求Model改變狀態,Model將新的資料傳送到View,使用者得到反饋。

MVP與MVC對比

這時候你會發現MVC與MVP的結構圖都有很大區別,具體區別如下:

MVP架構:

View不直接與Model互動,而是通過與Presenter互動來與Model間接互動。
Presenter與View的互動是通過介面來進行的。
通常View與Presenter是一對一的,但複雜的View可能繫結多個Presenter來處理邏輯。

MVC架構:

View可以與Model直接互動。
Controller是基於行為的,並且可以被多個View共享。
可以負責決定顯示哪個View。

總結

MVC與MVP很相似,但又有很大區別,站在不同分析角度會有不同的觀點,這裡只是站在基於Android App程式碼下來分析的結果。

MVP架構的Android應用實戰:

完整工程程式碼點我進入下載頁面

背景:如下案例模擬一次使用者互動存取資料的過程,使用者輸入資料後點選儲存,然後點選獲取資料將儲存的資料獲取的操作。
UI介面:

這裡寫圖片描述

工程目錄結構:

這裡寫圖片描述

詳細程式碼:

首先看model層程式碼,model層提供抽象介面,方便解耦,同時方便測試用例測試model的impl實現程式碼。如下展示了抽象介面和實現程式碼。

Model層抽象介面:

public interface IInfoModel {
    //從資料提供者獲取資料方法
    InfoBean getInfo();
    //存入資料提供者方法
    void setInfo(InfoBean info);
}

Model層抽象實現:

public class InfoModelImpl implements IInfoModel {
    //模擬儲存資料
    private InfoBean infoBean = new InfoBean();

    @Override
    public InfoBean getInfo() {
        //模擬儲存資料,真實有很多操作
        return infoBean;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Info(InfoBean info) {
        //模擬儲存資料,真實有很多操作
        infoBean = info;
    }
}

接著看View層程式碼,View層同樣提供抽象介面,方便解耦,同時方便測試用例測試View的impl實現互動程式碼。如下展示了抽象介面的程式碼。

View層的抽象介面:

public interface IInfoView {
    //給UI顯示資料的方法
    void setInfo(InfoBean info);
    //從UI取資料的方法
    InfoBean getInfo();
}

這個時候其實你可以想想,寫UI和邏輯的人可以完全分工,他們通過介面對接。Presenter的角色更像是一個設計模式的介面卡類,負責對接UI與資料邏輯。所以不妨先看下Presenter的實現:

public class Presenter {
    private IInfoModel infoModel;
    private IInfoView infoView;

    public Presenter(IInfoView infoView) {
        this.infoView = infoView;

        infoModel = new InfoModelImpl();
    }
    //供UI調運
    public void saveInfo(InfoBean bean) {
        infoModel.setInfo(bean);
    }
    //供UI調運
    public void getInfo() {
        //通過呼叫IInfoView的方法來更新顯示,設計模式運用
        //類似回撥監聽處理
        infoView.setInfo(infoModel.getInfo());
    }
}

這時候回過頭看下View層程式碼,View層同樣實現了View層提供的抽象介面(也就是Activity類,充當UI View)。

如下展示了View層的實現程式碼: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onBarActivity implements IInfoView, View.OnClickListener{
    private EditText inputId, inputName, inputAddr;
    private Button saveBtn, loadBtn;
    private TextView infoTxt;

    private Presenter presenter;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initData();
    }

    private void initData() {
        presenter = new Presenter(this);

        inputId = (EditText) findViewById(R.id.id_input);
        inputName = (EditText) findViewById(R.id.name_input);
        inputAddr = (EditText) findViewById(R.id.addr_input);
        saveBtn = (Button) findViewById(R.id.input_confirm);
        loadBtn = (Button) findViewById(R.id.get_confirm);
        infoTxt = (TextView) findViewById(R.id.show);

        saveBtn.setOnClickListener(this);
        loadBtn.setOnClickListener(this);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Info(InfoBean info) {
        StringBuilder builder = new StringBuilder("");
        builder.append(info.getId());
        builder.append("\n");
        builder.append(info.getName());
        builder.append("\n");
        builder.append(info.getAddress());

        infoTxt.setText(builder.toString());
    }

    @Override
    public InfoBean getInfo() {
        InfoBean info = new InfoBean();
        info.setId(Integer.parseInt(inputId.getText().toString()));
        info.setName(inputName.getText().toString());
        info.setAddress(inputAddr.getText().toString());
        return info;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switch (v.getId()) {
            case R.id.input_confirm:
                presenter.saveInfo(getInfo());
                break;
            case R.id.get_confirm:
                presenter.getInfo();
                break;
        }
    }
}

到此解耦並行開發的App編碼工作已經完成,如下展示執行結果:

這裡寫圖片描述

完整工程程式碼點我進入下載頁面

總結

通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發現,View(Activity)只負責處理使用者互動,並把資料相關的邏輯操作都交給了Presenter去做,而Presenter呼叫Model處理完資料之後,再通過View的抽象介面更新View顯示的資訊。這樣就實現了完整的解耦UI與邏輯操作。

不過,這種觀點也是站在App區域性程式碼的角度來分析看待的,對於小型App完全沒這個必要,大型的App和互動複雜的可以考慮這麼處理,既可以解耦,還可以方便編寫test測試程式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