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誰預言Facebook終有一日會統治網際網路,我一定會報以不屑一顧的態度。回顧一下這些人之前的言論,他們一定也預言過Yahoo和Google會有同樣的未來。所有關於網際網路的預言,只有一條是永遠正確的:長江後浪推前浪。
Facebook不會是永遠的巨人,它只是社交網路的拓荒者。終有一天它會被下一代的社交網路所衝擊,然後逐漸衰落,最終消亡,就像紙媒行業即將遭遇的一樣。
David Fincher的The Social Network杜撰了Facebook的創業史,劇情張力十足,可它為什麼沒能獲得最佳影片的小金人?原因就在於它文不對題。Facebook不能代表社交網路。就像你永遠不會碰到一家叫麵包店的麵包店,也不會喝咖啡牌咖啡來提神。如果你認為Facebook就是你夢寐以求的社交網路,那就大錯特錯了。好比你自以為胯下一匹駿馬,就可以笑話福特的T 型汽車是堆廢鐵一樣的鼠目寸光。
下一代的社交網路是什麼樣子?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分析現有社交網路的缺陷和發展瓶頸,並且試圖去創造性地解決它們。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遠。
分析社交網路,重點在兩個元素:資訊池和傳播節點。資訊池意即使用者所能接觸到的資訊資源;傳播節點意即資訊由釋出者到接收者之間的資訊傳播者。
Facebook自身是一個大資訊池,但沒人能完整地接觸這個大資訊池。這個大資訊池被無數充滿交集的小資訊池填滿,傳播節點就錯綜複雜地存在於這些交集之中。
作為使用者,你所能接觸到的資訊都來自你的好友組成的小資訊池。但事實是我們接觸到的資訊五花八門,資訊的釋出者常常是素不相識的人。這些資訊都來自於大資訊池中的其它小資訊池。這就是傳播節點起到的作用,它使整個大資訊池中的資訊流動起來,避免產生資訊孤島。這種設定類似現實生活,對於一個你無法直接接觸的資訊,你只能通過資訊的攜帶者來了解。獲取這類資訊的傳統方式,常常只通過一級傳播節點,比如搜尋引擎或者門戶媒體。而Facebook使你能通過多級傳播節點獲取這些資訊,使你能接觸到的資訊呈指數級的增長。
Facebook搭建了一個簡單而又複雜的資訊流動系統。這裡面沒有獨立的小資訊池,也沒有獨立的傳播節點,無序的資訊充滿整個 Facebook。這種設定也給Faceook帶來了致命的缺陷:資訊的流動相互干擾,它們無法被分類整理,重要的資訊無法呈現,無用的資訊常常填滿整個空間。擁擠的空間使你常常忽略時間的流動,源源不斷(與你無關)的新資訊讓你無法停止閱讀。這就是Facebook的社交方式。
那些對資訊轟炸感到疲憊不堪的使用者,換了一種輕鬆地方式使用Facebook:遊戲。39%的使用者上Facebook是為了玩社交遊戲,15% 的使用者是為了玩非社交類的遊戲(與好友無關)。無序的資訊使使用者的行為變得漫無目的,Facebook的newsfeed系統像一團霧把使用者困在其中。社交的本質是互動,互動的必要條件就是要有核心事件讓人們為之討論。而無序的資訊直接導致Facebook的使用者之間缺少互動,每個Facebook使用者平均有120個好友,而只與其中10個好友存在互動關係 [1]。但就使用者之間的互動看來,Facebook並沒有讓我們的社交生活變得更好,甚至只能使它變得更糟(是的,你把參加Party的時間都用來上 Facebook了)。
Twitter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社交網路,它的準確定位是個人化媒體。Twitter部分解決了資訊池的問題,使使用者能夠主動地掌握資訊。 Facebook中小資訊池的建立規則是你的好友決定資訊,Twitter則是資訊決定你應該追隨誰。不過這種方式無法完全照搬到社交網路中。 Twitter也存在使用者間缺乏互動的問題,32%的使用者沒有follow任何人,51%的使用者沒有任何follower,更甚的是75%的資訊都來自於 5%的使用者(這5%的使用者就是個人化媒體的代表)[2]。如果能完美解決資訊的流動干擾和使用者間缺乏互動這兩個問題,下一代的社交網路就呼之欲出了。
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網路基於熟人網路,以個人為中心構建整個社交網路,核心功能的是資訊的傳播和分享。使用者的忠誠度取決於所處資訊池提供的資訊價值。
下一代的社交網路應該是什麼樣子?
首先它不應該只基於熟人網路,使用者應該能通過它擴充社交關係,而非侷限於線上下建立關係後再對映到線上。它的資訊池不該是雜亂無章的,而應該存在組織結構,在無關的兩個資訊池之間保持獨立,實現資訊的無干擾流動。並且真正的資訊組織,不應該是由使用者去完成(比如Twitter的Create a List功能和Facebook還未推出的只關注使用者指定好友的Newsfeed功能),而應該由系統去完成,最終提供給使用者的是經過組織的資訊。它還應該限制傳播節點,使用者需要得到有價值的資訊,而不能任其淹沒在海外奇談和生活瑣碎的訊息海洋中。最重要的是,它能讓使用者進行有效的互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是社交網路的最高綱領。
雖然Facebook的替代者遲遲還未動身,我依然認為社交網路會是網際網路未來的領袖,很難有哪一種服務會超越它。理由很簡單,人類想要生活,首先需要的是土地,然後是基礎設施。如果這片土地是網際網路,那麼基礎設施就是社交網路。以人為本的服務永遠不會過時。
[1]. Justin Smith. “Facebook’s “In-House Sociologist” Shares Stats on Users’ Social Behavior. Internet: http://www.insidefacebook.com/2009/02/ Feb.27 2009
[2]. Nicolas Carlson. “Chart of the Day: How Many Users Does Twitter Really Have?” Internet: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chart-of-the-day-how-many-users-does-twitter-really-have-2011-3 Mar.31 2011
原文:messiah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