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創造力:別學程式設計,學繪畫

發表於2014-01-02

本月早些時候,塞繆爾·阿貝斯曼(Samuel Arbesman)在 Wired 網站撰文稱,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通才、業餘愛好者和多面手。他指出(他當然不是第一個指出的人),科學和技術知識的領域變得如此之大,沒有一個人能夠通曉一切。因此,人們往往會專注於一個領域。他寫道,這是個問題,因為“最令人興奮的發明都出現在各個學科的邊緣,出現在那些能夠把不同領域的不同觀點綜合在一起的人當中。”

如果你的職業是寫程式碼,那麼程式設計當然是個實用的技能。這也可以是個有益的愛好——過去幾年中,我學會了幾種不同的程式語言。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學習程式設計恰恰並不值得花費時間。科技變化如此之快,如果想在程式設計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你就要專注於程式設計——從而讓你自己侷限於極為專業的桎梏,這正是阿貝斯曼擔心的問題。阿貝斯曼認為,為了培養多面手,更多的人應該“擁抱機器”。尤其是通過學習程式設計來實現這個目標。阿貝斯曼表示,“通過程式設計,認識到相似的演算法會不斷重複出現,我們能夠看到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相似性。”

01180722-0049630bfdce475da5271a574c15c638

(更新:阿貝斯曼非常熱情地在本文下方發表了評論,指出他的觀點“並不是著重強調程式設計能夠培養多面手這種司空見慣的想法。”而是在說,“目的是讓人瞭解跨越學科的通用模型,而不是學習如何程式設計。程式設計也許會有幫助,但是更多的是學會尋找和使用‘工具’,促進這種互動作用的產生,不僅是學習程式設計本身。”不過每個人都應該程式設計的這種想法是再普通不過的觀點,依然值得探討。)

在 21 世紀,要培養在任何領域——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商業領域——的創造力,對科技都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不過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強大功能,最好的途徑並不在於程式設計——而是讓計算機做人類並不擅長的繁重計算工作,讓人類能夠專注於具有創造力、解決問題的工作,這恰好是計算機不擅長的領域。

如果你想培養創造性的以及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方案並不是學習程式設計——而是學習繪畫雕刻,或者是樂器演奏、詩歌創作。從事什麼領域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如果你想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認真地追求一門藝術。

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幾乎每位獲獎者都有藝術追求。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Michele)和羅伯特·魯特-伯恩斯坦(Robert Root-Bernstein)的研究,“絕大多數的諾貝爾獎獲獎者在成年後都積極參與藝術活動。與普通科學家相比,他們愛好唱歌、跳舞或表演的概率是前者的 25 倍;同時也身為視覺藝術家的概率是前者的 17 倍;創作詩歌或文學作品的概率是前者的 20 倍;做木工活或其他工藝的概率是前者的 8 倍,同時也是音樂家的概率是前者的 4 倍;同時也是攝影師的概率是前者的兩倍。”

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寫過歌劇,為交響樂譜過曲,他曾經寫道,科學家“必須有生動直觀的想象力,因為新的創意不是通過推論產生,而是通過藝術創作的想象力產生。”

歷史似乎贊同他的說法。實際上,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許多最偉大的科學家都是藝術家。當然,達芬奇(Da Vinci)以他的藝術才華和科學才能而聞名於世。現代蒸汽機的發明者羅伯特·富爾頓(Robert Fulton)是位畫家。好萊塢女明星海蒂·拉瑪(Hedy Lamarr)與人共同發明的專利技術成為現代手機、Wi-Fi 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基礎。誰和她共同完成了這項發明?喬治·安塞爾(George Antheil),一位作曲家和音樂家。

(海蒂·拉瑪則從另一個方向體現了這個過程:她的日常工作是名演員,工程師是她的業餘愛好。她在自己的豪宅中建立了實驗室,在這裡完成了多項發明。)

為什麼學習藝術可以提高創造力,這個科學原理依然處於起步階段,有大量的研究產生了相互矛盾的結果。不過有一個原因可能解釋這種力量,藝術和科學之間的實踐存在相似性。藝術家會先勾勒草圖,稍加修改,然後完成繪畫,這可能是一幅油畫的基礎。小說家會創作幾篇草稿,然後挑出寫得最好的稿子。同樣地,科學方法的本質是提出假設、測試、修改假設、形成新的假設、再次測試等等。工程師的工作流程是設計、測試、否決草圖、測試、否決更多的草圖等等。因此,即使是在某個人選擇藝術的實踐中,科學家或工程師還是在練習基本技能,這些技能是她在主要職業中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我沒有成為物理學家,我可能會成為一位音樂家。我經常在音樂中思考問題。我在音樂中做白日夢。我通過音樂的方式來看待我的人生。”為了發揮我們的創造力潛能,我們不妨將愛因斯坦作為典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