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工作法圖解》解析

weixin_34253539發表於2017-08-11

如何專注的高效工作,時間管理的方法和理論有很多,但是像番茄工作法將被廣泛使用的方法卻很少,我們可以去百度或知乎上搜尋一下,就會發現很多人推薦這個方法並且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此同時我們在手機應用商店裡面去搜尋,無論是安卓還是蘋果的系統,都會發現有很多應用程式是專門為番茄工作法制定的,我們可以用這些app來使用番茄工作法。

從三個方面解析

第一,什麼番茄工作法?

第二,如何執行番茄工作法,

第三,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和適用範圍,

什麼番茄工作法?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早上上班的時候,我們拿出一張紙來列今天要完成的工作任務,第一,我早上要寫一個工作報告的ppt,第二,我下午要完成今天公司公眾賬號的一篇微信文章的推送,我晚上計劃呢花兩個小時的時間讀一百頁的書,這種我們的計劃,可是通常我們實現他的情況是什麼呢?可能是早上進行工作報告ppt編寫的時候,突然走過一個同事說,小王你幫我來付一下這些資料吧,然後你就跑去影印資料了,結果影印完沒多久,領導突然又過來說,我們來開個20分鐘的會過來一下。一會兒開會一會工作,中午的時間就到了,你的工作報告ppt還沒有完成,這個時候下午到了,突然想起來,我得趕緊把微信公眾號的文章給寫完,可是寫文章寫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想起明天女朋友回來還沒給她買火車票呢,趕緊拿出手機來買火車票,一會又想起這微信朋友圈還有一個留言,我沒回來,趕緊來家回覆一下,到下班時候這個微信文章還沒有寫完,只能加班去寫,晚上回家後累得要命,躺在床上半天,原本想看一百頁的書,結果可能看20頁就睡著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一種情況,早上你的工作計劃到晚上往往沒有完成, 幾乎大部分人都經歷過。

番茄工作法的發明者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也遇到同樣的問題。當年他上大學的時候根本無法按計劃完成任務,連基本的專注學習也做不到,就連專注的學習也做不到,於是他就鄙視自己的說我能,真正的認真學習會兒吧,哪怕我就學十分鐘,為此他去找一個教練來幫自己看錶計時,後來他突然靈光一現,他想他可以用那個形狀像番茄的廚房定時器來督促自己的時間給自己計時,把那個番茄鐘調到十分鐘的刻度以後,它就會自動計時,等到十分鐘一到叮的一聲就提醒你任務的時間到了,他把這個方法改進,後來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番茄工作法。

這個番茄工作法其實非常簡單,列出每天的工作計劃,並把它們分解成25分鐘的任務,然後逐個執行完成,還是這個聽起來很簡單的方法,作用卻非常大,很多人用番茄工作法之後,就把它當作了自己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為這個方法他從小處說呢能夠讓我們更高效的完成任務,減少拖延,從而更好地掌握時間,而從大處說呢,當我們能夠專注地解決自己任務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掌控自己的生活,而當我們更好掌控自己生活的時候,就比別人有更大的成功概率。番茄工作法就變得非常有效,又風靡世界,

如何執行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三個環節 —— 前期準備,中期執行,後期回顧

前期準備

就是我們要準備今天接下來要完成什麼任務。第二天早上拿出一頁紙來寫著我們要完成的任務-123456,然後每完成一個任務,我就劃掉一條,這不就是列計劃嗎?我們多數人都是這麼準備的,不過番茄工作法和我們列計劃的方法有點不同,有兩個區別

區別一: 番茄工作法不是拿出一張紙,而是兩張紙來列計劃,因為安全工作法對我們要完成的任務進行性質的區分,我們第一張紙列的任務是我們傳統任務列表當中的內容,我們所有想要完成的任務,而另一張紙,但是單獨把我們今天要完成的任務放到這個清單裡,通過這兩張紙番茄工作法就把我們想要做的事和今天必須要完成的事進行的區分,之所以要這麼區分,是因為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如果要專注地完成任務,就必須專注在當下的工作,而且就算是那些未來下完成任務,我們也得靠今天一步一步具體的推動才能實現,所有的任務都是要以今天完成任務為基礎。

區別二:我們傳統方法是以完成每個任務為標準,這是我們完成一件事情就劃掉一個任務,以此為標準,番茄工作法是以完成的番茄鍾為事情推進的標準,這是我們前面提到的25分鐘的倒數計時時間,比如如果要完成一份報告,需要25分鐘時間,這就說明需要一個番茄鍾,如果你的報告需要50分鐘,就說明需要兩個番茄中以此類推,所以在番茄工作法當中專案是否取得進展,並不是說你的專案是否完成,而是說你完成了多少個番茄鍾?

為什麼要以番茄中為標準,用這個時間的標準還有兩個好處,

一是我們有一個大塊頭的任務要完成的時候,其實心裡壓力很大,我先緩一緩吧,刷刷微博吧,可是當我把一個大的任務拆分成幾個25分鐘的小任務要完成的時候,這個是我們壓力就小了很多,我們就能專注到25分鐘的時間,前面我們提到番茄工作法最核心的任務就是讓我們能夠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專注和高效,把複雜的大人物拆解為以25分鐘為單位的小任務,這樣每完成一個番茄鍾,我們就獲得一個正面的反饋和激勵,就鼓勵我們一點一點的把大任務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我們也就順便克服了拖延症,

二是當我們以一個標準的番茄鍾計時的時候。我們就更容易建立一個完成任務的時間概念,有了這個標準的時間概念之後,我們將以此為基礎,對工作效率進行比較和改進,這一點具體我們會在後面的回顧環節提到,所以當我們以番茄鍾為單位來衡量專案任務進度的推進,使我們在準備階段就要多做一個工作,那就是要提前預估今天要完成的任務,他們花費的番茄鍾時間大概有多少?也就是預估要用幾個番茄鍾時間,當我們從任務清單中拿出一個任務並預估這個番茄鐘的時間之後,

中期執行

在番茄工作法的執行階段也有兩部分,一部分去專注工作,一部分是休息,

我們完成任務自然是要專注工作,番茄工作法就說在這25分鐘的時間內,心無旁騖的專注工作,可是這道理就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在完成任務的時候,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素打斷的工作,

打斷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內部打斷,一類是外部打斷,

內部打斷——我們在工作的時候,自己的內心會產生一些想法,從而打斷工作,例如當我在準備公眾號的時候,突然想起還沒有給女朋友買火車票,就趕緊去買火車票,然後過一會又想起來,還沒有回覆微信,這個時候又去回微信,這就是屬於內部打轉,我們遇到這種情況,突然的想法是我先想起來,免得待會兒忘了,我現在趕緊處理了,處理完我再接著完成任務不就可以了,如果我處理的過程中耽誤了五分鐘,待會兒我再補五分鐘時間就可以了,你這樣的想法在番茄工作法裡是不允許的,番茄工作法一般不允許你去25分鐘的時間被中途打斷,除非你這個想法真的是特別重要,你突然想起來你們家著火了,你還沒給119打電話,那你就真的去打,可是我們生活中99%以上的任務並不需要你的25分鐘的時間內必須給出反應,這個時候怎麼辦?我不買火車票嗎?我不回覆微信嗎?不是,番茄工作法,你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把你腦海中產生這些想法寫下來,記到你的任務清單裡,如果是今天必須完成的任務,那就把他列到今日待辦事項裡,等你把這25分鐘的專注時間度過以後,你可以在休息的時候買票,或者是回覆別人的微信加你就可以保證25分鐘的時間,不被自己內部的想法打斷,

外部打斷——就是別人給我們安排的事情,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例子,再寫報告的時候,一會兒有人讓你去影印一個檔案,一會兒領導又讓去開會,這些任務就是來自外部打斷。和內部條件不一樣,內部打斷自己控制就可以了,可外部打斷是別人安排的,不容易控制,這該怎麼辦?如果是別人安排給你的任務真的是特別重要,十萬火急沒辦法,只能廢掉這個番茄鍾去處理了,但是同樣的我們這些必須處理的事情畢竟是少數的,絕大多數別人安排給我們的任務也沒著急,到20分鐘就一定要處理,在這種情況下,作者提出,我們其實可以用四個步驟來化解外部打斷——告知,協商,計劃和答覆,比如你寫報告的時候,突然同事讓去影印一個資料,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先告知,我正在寫一份報告,可能還需要20分鐘時間,第二協商,我可不可以20分鐘後幫你影印呢?或者如果你很著急的話,能不能讓別的同事臨時幫忙的?哎,這就是協商,如果別人答應了可以20分鐘後影印就可以了,中午之前給我就行,那你就可以在自己的任務清單或者今日開班計劃當中寫下這一條幫同事影印資料,這是第三部制定計劃,第四步就是答覆,就是履行你的承諾,得20分鐘後就去幫助同事影印資料,這樣別人就因為你履行自己承諾,下一次更願意協商,

所以不管內部打斷還是外部打斷番茄工作法都很強調要保證25分鐘的時間內專注做同一件事情,不要給打斷,為什麼我們工作的中間就不能插入一些小任務呢?比如我就打斷五分鐘,五分鐘後回來接著做,延長五分鐘不就可以了嗎?原來這個背後就涉及到一個心理學的知識,那叫心流,就是說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有這樣的狀態來做了,做了一會感覺自己找到狀態了,任務推進的很順利。這樣的狀態就是進入了心流的狀態,而當我們進入心流的狀態,如果被打斷了以後,研究發現我們重新進入這個種狀態大概需要花費10到15分鐘的時間,所以你被打斷的不是五分鐘的時間,還可能是15到20分鐘的時間,如果你一天被打斷四次,你實際上浪費的時間可能需要一個小時,這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我們想要高效的專注工作的話,就一定要保證25分鐘的時間儘量不被打斷,能夠集中開展工作,

除了專注工作之外,在執行的環節還有另一個要求,那就是注意休息,很多人在用番茄工作法的時候很重視25分鐘的番茄工作時間,卻不太在意這個休息的時間,到了休息時間還在繼續工作,可是番茄工作法的休息時間很重要,我們通常忙碌一天,到下午四五點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們大腦有點轉不動了,其實這就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沒有獲得足夠的休息,而番茄工作法要求我們必須在每一個番茄鍾之後進行休息,為的就是保證大腦有足夠的精力來保證後續的工作完成,有人就會提問,那如果我這個時候正處在心流的狀態,可是時間到了,我需要休息嗎?需要打斷嗎?番茄工作法是需要你打斷。可是這不就和前面說的矛盾了嗎?你前面說我們要保持心流的狀態,要專注,不要被內部外部的打斷干擾,可是現在你又說休息時間到了,就要打斷心流。這是為什麼?這就涉及到我們大腦的一個機制,一方面我們在心流的工作狀態時,我們會對眼前的工作思考得很深入,效率很高,與此同時有個副作用,那就是會讓我的大腦喪失全域性思考的能力,很容易陷到具體的細節裡,所以呀25分鐘時間到的時候,我們就跳出來休息一下,讓大腦從這種專注的環節進入到發散的思考狀態,我們就可以從全域性來回顧審視剛才25分鐘的時間的工作,還可以這麼改進,會不會有新的創意和想法。事實上我們大腦工作的運作其實是分為兩個層次的,一個層次是淺層的表面的意識層,就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思考分析問題,可是我們大腦還有一個隱性的深層的潛意識存在工作,就當我們工作一段時間開始休息的時候,表面上我們覺得大腦沒有在思考問題了,其實我們的大腦在潛意識默默地加工和處理我們剛才吸收到的資訊。很多創意和靈感就是在這個潛意識的階段發生的。比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他悟出苯分子環狀結構的過程就是在他在專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在壁爐前睡著的時候那些原子和分子在他的頭腦裡亂舞,一條像蛇一樣咬住自己的尾巴的原子鏈在他眼前轉呀轉,他猛然驚醒,突然想明白了,其實苯分子就是一個環狀結構,也就是我們後來教科書中見到那個六角形的圓圈了,所以列寧早就說過,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

那怎樣休息才算會休息。書中給了兩個建議,第一個建議是我們休息的時候就儘量不要動用深度的腦力思考,我們可以去冥想或者睡眠,或者起來喝一杯咖啡,但是不要做那些需要深度思考消耗腦力的活動,第二個休息的建議呢是我們儘量把自己休息變的有節奏感,也就是每工作25分鐘進行五分鐘的休息,進行了四五個番茄鍾工作之後,可以有一個20分鐘到半小時的較長時間的休息,為什麼要形成這樣的節奏感呢?原來我們大腦的生理機制就是適應節奏感,

你看如果我們坐長途飛行,跨越幾個時區到另一個國家之後,就會有一個倒時差的問題,這就是我們大腦已經習慣的節奏,到了一個新的地區後不一樣,身體就會有不適應的反應,所以我們在工作中也應當形成這種高效工作和休息的韻律節奏,從而讓大腦建立一種適應的節奏感,這就是我們在用番茄工作法做事情執行階段要注意的兩個事情,

第一專注25分鐘的高效工作,進入到心流的狀態,不要被自己的內部和外部的各種想法打斷,

第二,要學會休息進入工作休息迴圈的節奏狀態,做到這些,我們就可以進入執行番茄工作法的第三個環節——後期回顧。

後期回顧

當一天完成這些工作環節中以後,我們就要進行檢查,看看我們早上做工作計劃的時候,我們覺得這個任務是要幾個番茄鍾,而今天結束的時候,實際花費了幾個番茄鍾,我們哪些判斷做得比較準確?哪些確實失誤了?原因是什麼?要進行回顧總結,找出差距,然後把分析的結論和經驗應用到下一次工作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持續地改進我們的工作方法,所以到了這個階段就會發現一個標準的番茄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在通常的工作當中去對時間沒有一個特別精確的概念的,我們常常不會精確地記錄一個工作究竟花費了多少時間,而當我們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番茄鍾時間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比較過去一個任務花費了幾個番茄鍾,現在我們完成一個類似的任務又花費了幾個番茄鍾。我們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進步的原因是什麼?退步的理由是什麼?找到這些問題,我們就能更好地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效率,這就是番茄工作法的三個階段,準備,執行和回顧,

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和適用範圍

番茄工作法這麼簡單有效,他的原因其實是它的設計很符合科學的原理,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他的設計,從最底層細節的角度來看,番茄工作法用了倒數計時這個技巧,這個的方法巧妙地調動人的緊迫感,強化我們專注於現在眼前的事情強迫我們專注於現在眼前的事情,這種感受其實我們都很熟悉了,我們以前參加考試的時候,一看錶,還有十分鐘考試就要結束了,這個時候我們緊迫感就會大增,而且每一個番茄鍾他的時間是標準是統一的,這對我們形成節律感就很有幫助,

這個不起眼的倒數計時加標準時間的做法其實非常巧妙,其次我們在從高一點的視角,從學習的週期來看,一個番茄工作法其實是一個倒數計時的番茄時間和一段休息時間相組合的,而這正是我們大腦進入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的交替使用,我們知道大腦認知事物就是有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這兩種模式的運作機制是不一樣的,把兩種模式有意有規律的交替使用,就比我們一直悶頭幹活效率高,最後番茄工作法可以從更完整的一個學習視角來看,

它的原理其實是來自於大名鼎鼎的美國質量管理家戴明的理論,戴明環理論是指我們要改進工作質量,也可以按照一個流程來執行,這個流程叫pdca,而四個英文字母,p是plan制定計劃,d是do,實施行動,c是check檢查成果,a是ajust調整改進,我們可以不斷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反饋檢查,改進完善,然後再進行一輪新的計劃,這就是一個不斷完善和自我更新的過程,番茄工作其實也是遵循這個原理,他從開始製作按計劃到實施,然後得到比較不同番茄中的工作效率,尋找改進思路。然後再一起制定計劃,積極迴圈,就實現了,日新又日新的自我進化,好了,我們說的番茄工作法這麼多好處,大家有沒有問題?有沒有一些實用性或者侷限性?查理芒格說過,我們只有瞭解一個知識的侷限性,才能真正擁有一個知識,番茄工作法的使用,其實只有兩個試用前提,首先你得至少有半個小時以上的整塊時間吧,如果你的工作條件不允許有整塊時間,比如你是一個航空管制人員,你要隨時處理各種突發情況,可能這個方法對你來說就不適用,其實在一個番茄鍾時間裡,要有一個要明確解決的問題,而且還不能隨便的問題,而是一個需要能夠集中注意力需要思考才解決的問題。比如構思一篇文章的大綱,或者分析閱讀一本書等等類似的問題,如果你沒什麼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那起到效果其實很有限,如果你只是些零碎的突發的不需要怎麼動腦的工作,你直接點任務清單其實就夠了,這就是番茄工作法這本書的主要觀點,

總結一下全書

就是列出每天的任務,然後把每個任務拆分成25分鐘的標準時間,然後逐個執行,其次要執行番茄工作法,

有三個步驟,前期準備,中期執行,後期回顧,

在前期準備階段我們要做兩件事,一是列出今天必須完成任務,二,預估每個任務花費的番茄鍾時間,以番茄鍾為單位推進任務,

執行階段,一是應該需要高效專注,不被內外部的干擾影響自己的工作,保持心流狀態,另一個那就是要學會休息,形成休息的節奏感,

後期回顧,找出計劃和實際執行中的差別,總結原因,不斷改進。

實番茄工作法的設計是符合科學規律的

他用倒數計時來調動緊迫感,用標準的番茄鍾來建立我們的生物節奏,同時這個方法有助於我們大腦的專注思考,和發散思考的交替使用,

它其實是用了一個戴明環的質量管理理論自我淨化的過程,

番茄工作也有它自己的使用場景,你需要至少有半個小時的整塊時間,而且有一個需要專注思考來解決問題,這樣用這個方法效率就更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