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方科技大學已停薪留職的副教授賀建奎操刀的”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訊息引發了巨大爭議。伴隨著事件的發展,該專案所使用的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以及該專案的支援方逐步浮出水面。而就在事件爆發不久,被傳為該專案經費或物資來源的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即發表闢謠宣告否認了曾資助過任何相關專案。
“民族自信””科技品牌如何走出國門”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熱議的話題。而科研實力,往往很大程度取決於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那麼,中國的科研投入究竟如何呢?
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以下簡稱”研發經費”,英文簡稱”R&D”)支出已超過1.76萬億元,經費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從投入強度*來看,最新資料顯示,2017年該數值達到2.13%,再創歷史新高,而在2016年時,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11%)就已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位居全球第12位,介於法國(2.25%)和第13位冰島(2.10%)之間。
(*注: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指統計年度內全社會實際用於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經費支出。R&D經費投入強度即R&D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是國際上用於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標。)
除了規模、強度之外,中國研發經費增速更是保持世界領先。2013-2016年間中國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1.1%,而同期美國、歐盟和日本分別為2.7%、2.3%和0.6%。
高校研發經費:增長速度快,佔比卻不樂觀
事實上,對於任何國家來說,政府、企業以及其他社會機構是研發經費的主要來源。那麼,在我國科研經費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這些錢都用在了哪些地方呢?按照科研經費的執行主體劃分,各國的研發經費主要流向各類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以及高等學校。
《2017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高校研發經費佔全國研發總經費的7.2%,與之對應各類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分別佔比77.6%和13.8%。而在英國,法國和日本這一比例均超過20%,德國、美國則超過15%。由此可見,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地位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那麼,造成這個現象原因究竟是什麼?
與企業往往能夠通過自身”造血”推動科研活動不同,對於各國高校而言研發經費主要來源於政府支援。從下圖不難看出,在2015年,63.5%的政府科研經費流向了政府屬研究機構,僅有21.1%流入高校,不到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的一半。由此可以推斷造成中國高校研發費用佔比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政府投入的不足。
當然,儘管高校研發經費佔全國研發經費比例明顯較低,事實上高校科技事業經費投入規模相比往年已經有了很大提升。2017年,高等學校經費支出1266億元,增長18.1%,而同年,企業和政府屬研究機構科研經費增長僅為12.5%和7.8%。
從資料來看,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高校科研經費進入了高速增長期,在2002-2009年間增長率幾乎穩定在20%以上,遠遠高於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
中國政府對研發經費的投入雖大,但由於政府支撐不足實際分配到高校佔比不足10%,中國近兩千餘所高等院校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又該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經費?是否存在部分尖子院校往往更容易獲取科研資源和活動條件,而另一部分群體則會因為失去資源而形成相應的”劣勢累加”現象呢?而政府作為主要高校科研經費的重要來源,究竟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七成政府撥入經費集中在不到一成的高校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特地從教育部科學技術司釋出的歷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中收集、整理出2017年各類高等學校科技經費資料。從下圖中不難看出,2017年政府總計撥給高校科研經費980.2億,其中約69%即675.1億流入了”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學校。
如果考慮到高校的數量,2017年,科研經費部分共有1760所高校納入統計,其中”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學校113所,佔全國高校數量約6.4%,也就是說,全國政府撥給高校科研事業費的69%集中在了全國不到7%的高校。
從各個高校獲得的科研經費來看,高校之間的不平衡則更加突出。2017獲得政府資金撥入最多的0.5%的高校(一共10所)共計獲得政府資金253.7億,佔去了當年政府投入的高校研發經費的26%。
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了更加讓人吃驚的資料,在報告提供的所有高校中獲得政府撥入科研經費最多的5%的高校佔有了政府撥給高校總科研經費的71.9%,10%的高校佔據了經費總數的85.3%,而20%的高校佔有的全部經費的95.5%,也就是說剩餘的1400多所高校僅僅獲得了不到5%的政府科研經費,即49億人民幣。
而這一現象不僅僅發生在2017年一年,根據《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我們找出了2008年-2017年,連續十年出現在”政府劃撥科研經費排名前50高校”中的高校。根據統計,10年一直在榜的高校共計39所,幾乎全部都是”211″院校。
一般來說,科研系統主要是按照科學家的能力高低和其對科學的貢獻大小來分配資源和獎勵回報,”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學校與其他高校在功能導向、培養宗旨、生源差異等因素造成經費差異。但即便如此,中國高校科研之間的經費差異之大以及其帶來的消極後果仍不能忽視。
而隨著科研經費在分配時的不均衡性受到越來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關注,科研”人才”的爭奪也慢慢浮出水面。”一些科研專案多的院校’拿錢買人’,造成我校人才大量流失,逐漸被邊緣化。”東北某大學一位處長前段時間對媒體抱怨道。
來自:穀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