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興起和雲端計算的終結
上個星期在Gartner資料中心年度會議上,矽谷風投大佬AndreessenHorowitz 合夥人Peter Levine語出驚人,他指出雲端計算時代在還沒有正式啟動的時候,就將很快“終結”。“我將為你們展示什麼才是未來。”他以此開場,隨後論述了他關於雲端計算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瘋狂”觀點:中央計算將很快被分散式計算取代,他非常樂於投資雲端計算的“終結者們”。
當我們都還在考慮如何轉型到雲端計算中心的時候,軟體創新的前沿者們,是否應該開始考慮“後雲端計算時代”的軟體了?
無獨有偶,2016年初,惠普(HPE)正式關閉了它的公有云業務。這幾天思科也宣佈即將終結它10億美元的公有云服務,將於2017年3月31日正式關閉。遙想思科推出互聯雲之時,號稱這是一種基於OpenStack的平臺,能夠在各個資料中心之間輕鬆轉移工作負載,並表示這個平臺是將其自己和合作夥伴公司的巨集大計劃。事實顯然證明,這個願景實現起來比預想的困難得多。目前,5大雲服務商主宰了公有云服務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並且其增長速度甚至超過整個雲端計算市場份額的增長速度。
這些關門是否和物聯網趨勢有關,不得而知。但是歸根結底,雲端計算是建立在“集中大量的硬體來提供消費者服務”。而物聯網,恰恰提供了“大量”的計算能力。
物聯網的產生和發展,從商業經濟上,開設了一個全新的競爭場所:原來由“人”為主體的網路轉向由“物”為主體。目前眾多的投資創業轉型專案,就是這個革命的見證。從技術角度來看,我們要思考,這個物聯網的發展,是否會導致計算模式的再次變革?
答案是肯定的,就是物聯網的發展將是雲端計算結束的開始。
現代意義上的計算,可以從六十年代的IBM的大型商務機(mainframe)開始算起。集中計算的特徵就是使用者不需要考慮任何硬體軟體的配置功能。缺點是沒有可伸縮性。和集中計算相反的分散式計算是從七十年代的小型機開始,八十年代以Unix系統為主導的發展,到本世紀初的手機和後來的智慧手機達到高峰。分佈計算的特徵是每個節點都有計算功能。缺點是每個使用者都需要管理自己的節點,硬體軟體。後來就出現了雲端計算,把大量的資料處理交給“雲”去做。這個雲端計算實際又是一個集中計算,它免去了使用者對中央計算的管理要求。
我們現在要問,這個鐘擺是不是又會將計算模式擺回到分散式?
物聯網的出現,將計算節點數量和資料量推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這個量變將引起質變:雲端計算會因此而只能維持現狀而不會持續發展,或者說,終結(這個不是消失的意思,就像IBM的大型商業服務機至今仍然在使用一樣)。將雲端計算取代的是很多“微計算中心”(micro service center),這個有點類似於思科在2014年提出的“霧計算”概念(fogcomputing)。這就是說,過去60年的計算模式,又會回到分散式:每個節點,伺服器、電腦、手機、感測器、智慧路燈,都會有計算功能。
當年思科提出霧計算的概念是出於技術角度。它認為物聯網的節點必須有自己的自治功能:比如網路不穩定節點要有自己管理自己的功能,為了減輕網路和雲處理中心的負擔節點自己資料預處理等。所以它提出把計算放到邊緣(節點)(edge computing)。
但實際上,把計算功能放到節點上不單是一個技術問題。雲技術解決兩個問題:硬體資源管理和集中計算(軟體)。我們不妨設想一下。硬體資源由於成本下降和穩定性提高,需要管理的內容會持續下降,每個使用者都是硬體管理員(蘋果手機將這個概念做到非常完美)。而軟體,將會出現無主控制服務(master-less),對稱(symmetry),自動協商自治式的分佈技術(auto-negotiate,autonomous)。這樣的軟體,會自動整合資源,尋求資訊連線,提供計算結果。
這將是一個非常可擴充套件的彈性計算資源。比所有的現有云模式更加廣闊,符合超大規模的物聯網和資料膨脹形式。
舉個例子,一個完全物聯網化的製造車間,會組成一個微計算中心,它不再需要將資料傳到雲裡面。一旦它的計算要求超過它自己本身的能力,它可以藉助於附近的計算節點(另外一個車間,甚至智慧手機)來完成。它計算的結果也直接會輸送到使用者的終端上(有可能這個使用者也是借給它計算的一部分,如果不是,這個使用者可以向這個物聯網車間收取一定的費用作為收入)。
這種計算方式不是我們的想像,當年DNA計算有人就利用各種剩餘的資源,個人電腦、企業多餘的伺服器,一個小時、5分鐘,都可以用來計算一個小的部分,然後將結果彙總。也有人將各種多餘的儲存,都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大的,虛擬的儲存裝置(vSAN)。
再一個例子,一臺自動駕駛車輛,它本身是一個微計算中心,它可以通過一定的協議,向其他車輛借用資源,呼叫資訊。我們認為,當硬體速度足夠快,軟體功能足夠豐富,這樣的全新分佈計算的出現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們姑且叫這個模式為“眾計算”,Crowd Computing。
那麼究竟如何使得物聯網的節點都可以參與這種新的計算模式呢?這個首先要歸功於硬體的發展。現在的感測器,或者智慧感測器,都基於MCU(微控制器),它有所有“計算”所需要的能力,CPU、記憶體、硬碟和通訊、RaspberryPi、IntelEdison還可以有現成的作業系統執行,而且硬體成本會持續下降,所以由物聯網節點來參與“眾計算”的基礎已經存在並且會更加完善。雖然每個節點能量有限,但是有海量的數目。每個節點只需要計算一小部分。
那缺少什麼呢?缺少統一的協議、作業系統、工作排程、資料安全等軟體。而所有這些軟體概念也已經都有,從大資料處理的Hadoop,到平行計算的排程jobscheduling到並行儲存。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可擴充套件性,自我服務性。分佈計算使得每個人都可以獨立去完成。而且資源是“無限”的,成本會更低,你可以去掉今天雲端計算模式的束縛。另外一個需要指出的是,和一般常規認知相反,這種“眾計算”模式會比大型機,雲端計算更加穩定,可靠。
也許有一天,你的手機,不但給你帶來通訊的便利,同時在你不用的時候,在為你悄悄的創收。
作者簡介:
詹凱君,加拿大Guelph大學數學博士。現任美國半導體Atmel公司全球資料中心主任。在此之前任全球最大的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公司Cadence全球資料中心主任。同時兼任幾家投資和創新公司的顧問。
商務專長:戰略定位,國際商務及談判,組織設計優化。
技術專長:雲端計算,超級電腦科學工程計算,資料中心,大資料設計,構架設計和方案,物聯網。
相關文章
- 雲端計算實現物聯網的核心,雲端計算應該怎麼學?
- 興起的物聯網將面臨安全的挑戰
- 認識物聯網系列—物聯網與雲端計算、大資料大資料
- 雲端計算最大的市場是物聯網及智慧城市
- 雲端計算開發與人工智慧的關係,雲端計算開發主宰物聯網人工智慧
- 物聯網區別於雲端計算技術的幾大看點分析
- 學習雲端計算前景如何?雲端計算在物聯網中到底起到什麼作用?
- 物聯網、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如何?大資料人工智慧
- 物聯網成為邊緣計算的入口
- 邊緣計算與物聯網
- 雲端計算和網格計算的一些疑問
- 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都是什麼關係?大資料人工智慧
- 【物聯網】物聯網時代,傳統企業終會奪回自己的天下!
- 一文讀懂物聯網和邊緣計算
- 雲端計算、大資料和物聯網之間,之間有什麼關係與區別?大資料
- 物聯網的演變,物聯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邊緣計算:釋放物聯網的商業價值
- 漫談雲端計算網路(二): 雲端計算網路的應用場景
- 物聯網和智慧地球的智慧
- 雲端計算學習網站都有哪些?學習雲端計算的方法學習網站
- 雲端計算與網格計算的深入比較
- 雲端計算的戰爭遠沒結束
- 雲端計算裡的家校互聯平臺
- 物聯網智慧邊緣計算平臺——智慧計算就在身邊
- 為什麼邊緣計算將終止雲端計算?
- 雲端計算和區塊鏈有什麼聯絡?區塊鏈
- 人工智慧會是雲端計算白熱化競爭的終結者嗎?人工智慧
- 物聯網終端應用TEE的一些思考
- 雲端計算,網格計算,分散式計算,叢集計算的區別?分散式
- 網格計算與雲端計算(PPT)
- 簡單介紹雲端計算可觀察性的五個關鍵和新興趨勢
- 彭民德:(40)基於移動計算的物聯網共享單車
- 【物聯網雲端對接-2】通過MQTT協議與阿里雲物聯網套件進行雲端通訊MQQT協議阿里套件
- 大資料學習筆記之十 雲端計算、Web服務、網格計算的聯絡大資料筆記Web
- 未來的網際網路是雲端計算還是星計算
- 物聯網發展進入產業融合階段工業物聯網即將起產業
- 終於有人把雲端計算、邊緣計算、霧計算說清楚了
- 終於有人講清楚了什麼是雲端計算的業務永續和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