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移動產品經理”的理解

奮鬥年輕人發表於2016-11-03

(轉載自網路)產品經理是一個以軟實力為主的崗位,不需要你設計,不需要你寫程式碼,需要你幹什麼,心裡必須有數。把這個說在前面,是要提醒你,產品經理雖然不一定需要你上硬貨,但你千萬別把面試當做一個扯蛋的過程,雖然“你覺得什麼樣的產品是好產品?”這樣的問題看起來是面試官在和你扯蛋,但是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問題。首先一定要把產品經理當成一門專業來看待,要把面試當做一個規範的行為來看待,萬不可隨意瞎扯

壓力測試是給外行的人做的,對於專業的人來說,討論專業的事,任何問題都不要歸結於壓力測試的思路去。以邏輯和說服力征服對方,產品工作就是一個先自己想明白,再不斷說服所有人的過程

在知乎另外一個關於面試豆瓣產品經理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失敗的產品面試過程,失敗在哪裡,沒有人給出解讀。產品經理面試經常犯一個錯誤,就是認為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誠然,產品工作中的確沒有全對全錯,但是面試是一場考試,是考試必定有高下,有高下就必定有標準接近那個標準的,就是正確答案,遠離那個標準的,就是錯誤答案。面試的過程,就是讓自己的回答無限接近標準答案的過程

回到那個豆瓣面試,裡面有一個問題我也曾經常遇到,“Q:你覺得什麼樣的產品是一個成功的產品?”或者是“成功的產品有什麼標準?”。你可以這樣答:好玩的產品就是成功的、使用者人數多的就是成功的、能為公司賺錢的就是成功的、UI做得漂亮就是成功的。當然從扯蛋的角度看,這樣的回答本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是產品經理面試,這樣的回答要打零分。為什麼呢?不要忘記你的身份,是要來面試產品經理,好玩的產品一定成功嗎?成功,但這是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問題,使用者人數多就成功嗎?這彷彿是一個聰明的答案,但其實是很容易被問死的,多少使用者算多?使用者人數多就一定很成功嗎?能為公司賺錢的就是成功,逆推回去沒為公司賺錢的就不是好產品嗎?許多產品人氣很旺但是並不要賺錢,只是用來市場卡位的,這樣不算好產品嗎?這是運營的思路,不是產品經理的思路。最後一個答案,長得好看的產品,那是美工的思路,也不是產品經理的思路,甚至是易學易用,也只是互動設計師的思路,同樣不是產品經理的思路。這些答案我也曾一二三的列出來,自以為得計,但其實都只證明了自己的無知,對產品工作缺乏思考而已。

那什麼才是產品經理的思路?對於上面的問題,目前為止我得到的最好的答案,是簡單的三條,這三條或許並不是標準答案,但折射出來的道理,可以供每一個想進入產品行列的同仁借鑑:

  1. 一個好的產品,首先要解決使用者的需求;(需求)
  2. 一個好的產品,其次是要有黏性;(粘性)
  3. 一個好的產品,要擁有不錯的體驗。(體驗)

什麼產品才是一個好的產品,滿足以上三條,就是好的產品。這才是產品經理的思維——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度解讀一個問題,提煉出問題的規律,並用這個規律來指導產品開發設計的行為。產品經理是用腦工作,不是用手。產品經理的三個關鍵詞:需求、黏性、體驗,這三個是產品工作中每天都要掛在嘴邊,刻在腦海的。

首先說第一條,需求,這是一個產品之所以被稱為產品的前提,產品的本質就是用來解決需求的,黏性和體驗是之後的事,如果我給你一個空調,八星八鑽,黃金皮膚,極富情懷,最先進的XX工藝,按下按鈕就播放你喜歡的音樂,但是我告訴你,它是沒有製冷和制熱功能的,你覺得它是一個成功的 產品麼?所以說,一個好的產品,或者是說成功的產品,一定要首先解決使用者的某種需求,或者是更好的解決了別的產品已經解決了的需求(人有我優),這就是好產品的第一條標準。看起來像廢話,但是這就是抽象出來的規律,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第二條,黏性,這是一個成功產品的另一個典型特點。一個成功的產品,一定是不斷被使用者想起的產品,一旦使用者產生了某種需求,就能想起你,這就是一個好的產品。有黏性的產品一定是很好的解決了某種需求,而且做到了競品沒有的高度。使用者用了一次就不再使用,說明你的產品並不好,或者說乾脆就是定位有了問題。QQ的黏性為什麼那麼強?為什麼中國人喜歡用百度,為什麼許多產品看似概念不錯,體驗也沒什麼硬傷,卻如同曇花一現?就是在培養使用者黏性上面沒有做好。所以解決了使用者某種需求的產品,並不一定就是好產品,還需要被使用者不停的想起,從這個角度說,一個漂亮性感、能解決你生理需求的女人和一個能和你相濡以沫讓你感受到被愛的女人,誰優誰劣,高下立判。

第三條,優秀的使用者體驗,這也是一個成功產品的典型特點。我曾以為這是產品經理的全部,後來我才明白,其實所謂優秀的使用者體驗是互動設計師要考慮的問題,而互動設計只是產品經理工作的小小一環。優秀的使用者體驗可以為產品加分,但是絕對不是最重要的,想當年網際網路草創時期,產品體驗一塌糊塗,但是使用者依然趨之若鶩,因為你的產品解決了使用者的需求,猶如一把普通的鋤頭,可能既不好看又不省力,但卻當之無愧是一個好產品,因為它解決了農民種地的需求,只要農民種地就會重複使用。當然,如果你做了一把漂亮鋤頭的確是更不錯,但是那其實不是最本質的問題。

這三條規律,是一個產品作為一個好產品的根本特點,是三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律,而不是主觀的某種看法或停留在表層的認知,這就是產品經理應有的能力——從複雜的現象中抽象出普世規律,然後利用這個規律指導產品的方向

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折射出的是產品思維、產品工作經驗、歸納總結的能力,這絕對不是一個扯蛋的問題,而是一個高明的面試題,你回答不出來,或者是如扯蛋般給一個自己主觀的感受,是不會被面試官認可的,這樣面試官才會打破砂鍋問到底:那新浪微博是一個好產品麼?支付寶是一個好產品嗎?XXX是一個好產品嗎?面試官要的,不過是你評判好產品的標準罷了,不是真問你它們是不是好產品,而是考察你,知不知道什麼是好的產品,試圖讓你總結好產品的幾個特點罷了!

回到我們的面試,在整個產品經理的面試中,你需要堅持的一條原則,我總結為四個字——“產品思維”。與之相應的,有幾個誤區,分別是“使用者思維”、“運營思維”、“老闆思維”、“程式設計師思維”、“美工思維”、“戰略家思維”,這些思維產品經理都必須要有,但是在面試時,這些思維都是一種干擾,起著極大的誤導作用。還是上面的問題,如果用這幾種思維去回答“什麼樣的產品才是好產品?”這個問題,分別是這樣的:

  • 使用者思維:好玩的、易學易用的產品就是好產品
  • 運營思維:使用者能自然增長的產品就是好產品
  • 程式設計師思維:質量高、操作流暢、邏輯清晰的產品就是好產品
  • 美工思維:時尚美麗、用色規範、介面精緻的產品就是好產品
  • 戰略家思維:市場定位精準,為公司整體戰略做出重大貢獻的產品
  • 老闆思維:能說服投資人、能給老子賺錢的產品就是好產品

大家想想,自己曾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你是以什麼立場來回答這個產品經理面試中一定會遇到的問題的?現在回想一下你面試的答案是不是真的符合一個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這些回答都沒錯,而且是很對,但是你從哪個角度看,這個很重要,面試官不在乎你的答案是什麼,在乎的是你的立場是什麼,換句話說,你有沒有“產品思維”?

從第一個問題中,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在面試的過程中,把產品經理當成了一件扯蛋的事情,認為和麵試官瞎扯幾句,就可以了,扯得開心,皆大歡喜,然後扯了半天,發現面試官好奇怪,我這麼合理合情的答案為什麼他就是不滿意,而且不停的追問,他是否有病?不是人家有病,是你沒弄明白人家的需求。

面試官的需求說白了就一句話,展示你的產品思維

我們順著這個思路考慮一下在產品經理面試時常見的幾個問題:

Q:遇到不可溝通的人怎麼辦?

首先我要說的是,不可溝通的人是不存在的,很多人會直接回答:“我沒遇到過不可溝通的人。”這就是抬槓,難道面試官不知道不存在這樣的人嗎?常見的看起來比較聰明的回答有這些:據理力爭(都說了不可溝通你還爭個屁,是要打架嗎?)、找上司來幫忙(什麼都找上司你的能力怎麼體現?)、說服意見相同者以團隊力量來說服(沒聽過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麼?),這樣的答案顯然都漏洞百出,不僅不加分反而減分,你會說是呀,我通常都是這麼幹的,我有經驗,但你不要忘了這是面試,你的答案不能說服面試官你就是錯的。

這個問題其實還有幾個姊妹篇:你和上級發生分歧怎麼辦?你如何說服你的老闆?如果大多數人都不支援你的意見怎麼辦?技術團隊不服從你的決策怎麼辦?

說白了,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你通過什麼方法去說服其他人

都說產品經理的天職就是溝通,但是溝通不等於扯蛋,溝通是要講方法的,溝通包括理性的溝通和感性的溝通,感性的溝通比如說:“請反對者吃個飯,取得他的信任”,這當然也不失為一種策略,但是這裡要回答的,必須是理性的溝通,你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說服其他人?標準答案只有四個字:

“資料分析”

有許多人對資料分析是嗤之以鼻的,認為資料其實是扯蛋的,我們首先要清楚,資料分析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在主觀操作下,得出完全錯誤的結論,從資料的來源、資料的選擇、資料分析的方法等各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結論,但是,作為一名產品經理:

資料分析是到此為止最科學、最高效、最富有說服力的決策方式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必須重視資料,從資料中獲得支援自己觀點的力量,因為大多數人不相信人,只相信事實,哪怕是有明顯偏差的事實,也比“我認為”有說服力得多。

你要做一個產品經理,必須對資料保持高度敏感,擅長使用資料,乃至於迷信資料,都是一種正確的態度,要說服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你必須給出足夠有說服力的理由,資料分析的結果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是最有說服力的武器,無論你怎麼據理力爭,無論你以什麼相威脅,無論你以什麼糖衣炮彈做誘餌,只有冷血的資料能說服所有人。這才是產品經理的“產品思維”。

補充一個類似的問題:如何回答“長江大橋每天有多少輛車通過?類似這種問題經常被問。

我會回答說,我需要統計資料,現在我沒有資料,沒有辦法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是哪一座長江大橋,武漢南京重慶這些長江沿岸城市幾乎都有長江大橋,你指的是哪一座,每一座的資料肯定是不同的;

其次,每天,是哪個每天,是指今年,還是十年平均,還是一百年平均,時間的跨度變化資料也肯定是不同的;

最後,獲取這個統計資料的方法有幾種,第一種,成本比較高,去找合作方,比如找百度地圖合作、找交通部門合作,他們會有資料;第二種,自己統計,花一天時間拍下某一個時段橋上的車輛,可以估算出平均值,第三,其他一切可以找到資料的方法。

這個題目考的正是資料分析意識,沒有根據就回答,說明你信口開河滿嘴跑火車不靠譜。

Q:什麼樣的產品經理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

這也是許多面試時會遇到的問題,相信所有從事產品工作的人都看過一本書,那就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書寫得不錯,但是這其實是一個偽概念,按照這本書的邏輯,我可以說人人都是皇帝,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是清潔工,人人都是CEO,人人都是程式設計師,人人都是演員,人人都是將軍,人人都是賈伯斯,人人都是XXX,隨便一個概念都可以往裡面套。這本書揭示了一個現象,就是其實作為一名使用者,大家都可以用產品經理的視角去審視產品,這是對的,但是如果你真以為隨便誰都可以來當產品經理,那就是被忽悠了。

面試官要面試的,是一名專業的產品人員,而不是那個人人都是的“產品經理”。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人人都是的那個角色,是一種視角,而專業的產品人員,是一種思維,說白了,你知道什麼菜好吃什麼菜不好吃,你就是一個美(chi)食(huo)家,但讓你能不能做出好吃的菜,那就不一定了。一個是知其然,一個是知其所以然,一個是用最淺顯的眼光去感受,一個是用最深刻的思考去分析總結並執行,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層次的概念。

許多人被蘇先生誤導,以為產品經理就是一個扯蛋的職業,誰都可以來幹,誰都可以幹好,這絕對是對產品工作天大的誤解。產品經理是一個技術活,而且是一個需要許多的積累、學習、總結、歷練的職業。一個合格的網際網路產品經理,起碼要有以下幾條重要的能力:

  • 網際網路思想:屌絲、長尾、流量、跨界、極致、簡約、社會化...
  • 使用者體驗理論:使用者行為分析、心理學知識...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框架邏輯、互動設計、UI設計

科學發展觀:平臺、迭代、大資料...

這些能力和技術、設計的思維都不一樣,技術和設計研究是產品成功的“術”,而產品經理的能力,卻體現在把握產品成功之“道”,所有產品的成功,都有一定的前提和規律,產品經理要做的,就是分析總結這些成功、失敗的原因,將整個團隊帶向一個偏向正確的方向,所以才有了競品分析、市場反饋、資料分析等等必須要重複去做的工作。(競品分析)

Q:如何看待微信的成功?

張小龍作為優秀產品經理的代名詞,微信作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最成功的產品,猶如經典教科書般的存在,談論微信,是許多網際網路公司面試產品經理時繞不過去的話題,如何看待微信的成功呢?我首先說一下我認為最失敗的回答:

“因為騰訊龐大的使用者基數,微信是富二代”

這是產品經理面試中最失敗的回答,注意,我所說的是失敗,不是錯誤,因為你說了一句正確的廢話。還是回到我們的場景,你在面試產品經理,你需要用產品經理的視角去分析所有面試官提出的問題

微信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配合的產物,猶如我問你一顆種子為什麼變成一棵大樹,你可以回答我無數正確的答案:它走運沒有被鳥吃掉,它沒有被樵夫砍掉,它身旁沒有比它長得快的植物擋住陽光。是的,這些答案貌似都有道理,但是它沒有回答我問題的核心。面試官究竟在問什麼?面試官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答案?這個非常重要。面試官沒有說明的前提,一定要在心裡默默的補起來:請單從產品角度分析微信成功的原因。

小馬哥對騰訊的產品之所以成功是因為QQ彈窗的說法不屑一顧,他說,如果騰訊的產品和服務本身很差的情況下,使用者只會把彈窗視為一種騷擾,而不是歡樂的接受。公正的說,我認同這種說法。

強調微信富二代的身份,起碼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你是一個不相信產品本身的魅力而相信運營和渠道的重要性起決定性作用的人;第二,你沒有產品思維。

關於微信為什麼成功,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叫《微信來了》,書中詮釋了一些原因,我列舉幾條:

  1. 從模仿到超越,沒有必要重新發明輪子
  2. 讓使用者陷入貪嗔痴的人性弱點中
  3. 快速迭代,勇敢試錯,永遠的bate版
  4. 歡迎服務,抵制營銷

.......

微信的成功,從產品經理的角度看,是決策的成功、對人性洞察的成功、對需求精準把握的成功、對市場分析充足的成功,而不是富二代的成功,很容易用騰訊那麼多失敗的產品案例推翻你的偏見。話說回來,即使真的你覺得微信一文不值,就是靠QQ起來的,記住這裡是產品經理面試,你也不能傻乎乎說出你的真實想法,那不是面試官想要的答案。

不知不覺,碼字幾千,其實不外乎在說一件事,產品經理貌似是一個人人都可以乾的行當,實則如同一座冰山,使用者看到的只是產品最終展現出來的形態,而產品經理卻需要打造出水平面以下的巨大支撐,這個支撐越大,浮在水面上的內容就會越豐富

產品經理的面試,就是看一個人能不能看到冰面以下的那些內容,你是產品經理,就要用產品思維說話,就要用產品經理的視角看問題,否則你將得不到專業產品人員的認可,也沒有辦法說服大家按照你的思路去做產品,那人家又豈敢將動輒百萬投入的專案交付到你的手上?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我們要學的還太多。

借用小龍先生的話收尾: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續一、微信的成功是產品的成功?呵呵

不從產品角度詮釋,你準備從什麼角度詮釋?

微信的產品不優秀(相信產品本身的魅力,所以你是要說只要有渠道隨便來個爛貨也能火成一片?

那我想你解釋一下騰訊的電商為什麼慘敗給淘寶?

那我想你解釋一下騰訊的朋友網為什麼做不過人人網?

那我想你解釋一下QQ拼音輸入法為什麼搞不贏搜狗?

............

騰訊的渠道的確是得天獨厚,但不要忘了一點,就算是內部資源,申請也是要爭取的,也不是無限量隨時供應的,只是少花點錢而已。

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我從來不相信什麼騰訊靠抄襲、百度靠政策、阿里靠佈局,在我眼裡,所有大公司成功的原因不過就一條——良好的使用者體驗。連產品都沒做好的公司,你們有什麼資格談抄襲?有什麼資格談政策?有什麼資格談TM佈局?

作為一名產品經理的基本修養就是:自己不會做產品,不要怪運營不給力;

作為一名運營經理的基本修養就是:自己不會搞運營,不要怪產品不給力。

續二、最煩這種天天把需求掛在嘴上吹牛逼的,呵呵

五年產品路,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產品經理進階的唯一標準就是從滿嘴體驗變成滿嘴需求。

體驗是感性的,而需求是理性的所謂需求,就是在做每一個功能之前,考慮到其背後的依據,這個依據,就是人性為解決人的貪嗔痴而產生的解決方案就是產品

需求其實是產品的B面。

一般人對需求的理解,就是人要吃飯,吃飯是個需求,所以我開個餐館,所以我發財了。

這狗屎一樣的邏輯和那些蔑視需求的人如出一轍。人都要吃飯,這是底層需求,但是你必須要回答一個問題,全世界那麼多餐館,為什麼客戶要來你這裡吃。如何尋找自己的產品定位?如何進行區隔?這個定位和區隔,就來源與超越底層需求的高階需求。

比如說,我送到你手裡不用你親自來,這就是解決了方便的問題,源於人性的懶惰,或者是沒時間去餐館的問題;比如說,我專門賣國外的小吃,這就是解決了好奇、獵奇的心理;比如說,我裝修得非常有情調,搞主題餐廳,這就解決了人們追求精神享受的特定情境下的需求,那我請女朋友吃飯或者生日趴,就一定會選擇這種。

通過分析這些基本面需求之上的高階需求,我們就可以逆推產品的功能該如何設計。這就是我所說的需求,這種逆推不一定正確,但是是一條切實可行的思路,比任何資料分析都要靠譜。

你看不到產品的B面,只在產品的A面吹毛求疵,這就是膚淺

續三、成功的產品的定義就是需求+體驗+粘性?呵呵

成功這個概念和老二一樣,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軟可硬。我這裡定義產品的成功,僅從產品的成功出發,在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裡,什麼樣的產品算是成功?

這裡一定要先對產品經理下一個定義,在有的公司,產品經理其實是要直接對營收負責任的,這樣的產品經理其實已經超越了狹義產品經理的範疇,相當於運營經理+產品經理+市場經理,我這裡所指的產品經理,是相對運營經理和市場經理來說的

產品經理是一切公司商業模式的核心,產品經理負責接客,運營經理負責拉客,能不能拉來客看運營的,客人能不能留下、下次還能不能再來這就要看產品經理的活兒怎麼樣。至於一次收多少錢,茶水算不算錢,套套要不要收費,一次多少錢,這些其實跟產品經理關係不大,產品經理的天職首先是服務好使用者,所以竊以為產品經理天然的要有對商業行為的敏感和牴觸,因為大部分商業行為都會或多或少傷害使用者感情的,我跟你談感情你跟我談錢?但是產品的商業化是必由之路,所以在產品生命鼎盛期,產品經理理所應當退居幕後,由運營經理出來折騰,將使用者資源變現。

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產品經理都應該為了使用者體驗力爭,這無關什麼高尚道德,產品經理的評判標準不應該是為公司帶來了多少收入,而應該是服務好了多少使用者,產品經理不是為公司做產品,也不是為錢做產品,而是為使用者的需求做產品,只有帶著這種態度,才可能做出真正受使用者歡迎和喜愛的產品。這真不是什麼情懷,而是產品經理的根本利益所繫,如果當一個產品被人提及的時候是這樣的

“哦你說的那個網站/APP我知道,就滿屏小廣告,產品還不錯,就是感覺太低端太俗了”

你會怎麼想?(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新浪微博)

續四、不同的產品能一樣麼?你這個標準只適用於部分產品而已,呵呵

一萬個讀者眼裡有十萬個哈利波特。產品的差異是一定要承認的。

但是,所謂產品,我們要把它抽象出來,它的核心是一個什麼東西?

首先要有用,一坨大便對人類來說當然不算是一個產品,但對狗來說就是個好東西;

其次要有限,空氣當然是有用的,但它相對無限供應,所以肯定不能算是產品;

再次要可得,深海地殼下一種礦,有用且有限,但是人類夠不著,也不是產品;

最後是要經過人類設計,上面的三種都不算是產品,因為他們是自然生成的,不經過人類勞動(我知道你們會說大便...);

所以我認為,產品就是經過人類設計的一種有價值、有限供應、可以通過交換獲得的東東。它的價值屬性就是解決人類某種方面的需求,可以是生理需求(充氣娃娃)、可以是心理需求(戒指)。它的有限性(稀缺性)形成了它的商業價值,決定了產品必須不斷的創新,所有缺乏創新的產品都不具備充分的價值。它的可獲得性決定了它可以解決需求的規模。

脫離網際網路來看產品,可以看到產品絕不是什麼程式,而是人類解決需求的一種形式,以前單身男人想XXOO,只能躲在床上幻想然後藉助右手,後來可以掛一張廉價而精美的裸女圖在牆上,到現在,可以戴上谷歌眼鏡觀賞小電影,然後在床上放一堆橡膠。

技術的進步,新材料的廣泛應用,讓產品的進化越來越誇張,2C產品全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2B產品讓生產變得更有效率,但這一切的背後,都是人性

不論什麼產品,都脫離不開需求、體驗、粘性,需求是產品存在價值的根源,體驗是產品出類拔萃的前提,粘性是產品商業價值的源頭

續五、一個完全從零打造的新產品,哪裡去找資料?

這個問題也困擾我許久,在面試的過程中,也是有可能遇到的。

首先我想說的是,資料分析不是萬能的,《大資料時代》的作者舍恩伯格在書中以及頭腦風暴的節目中大資料時代來了? 頭腦風暴 130630_8.都提到了

資料分析的確有種種的弊端,谷歌首席視覺設計師離職 不滿公司痴迷資料資料分析絕不是萬能的,但是客觀公正的說,用資料說話的確是最有說服力的方法,也是產品經理工作的利器,數字的冷血讓人難以反駁

那麼如果一個產品是新產品,完全沒有資料支撐,或者作為一個創業型的公司,在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資料積累,是不是我們就沒辦法利用資料說話呢?這是絕對不成立的,用資料說話是一種思維習慣,舉個例子:

百度指數(☆):當我們決定做一個需求的時候,比如我們搞一個電商網站,做成人用品,那麼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主推什麼產品呢?如果現在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充氣娃娃,一個是振動棒,這個時候公司的女生認為應該首頁推振動棒,男生認為應該推充氣娃娃,這個時候,大家從各自的角度都是對的,如果沒有資料支援這個事就說不清楚了,我們看看百度指數,就一目瞭然了。

很明顯,充氣娃娃在近7天的搜尋資料是2萬多,而振動棒只有665,那麼你覺得首頁應該放哪一個呢?如果不考慮其他的影響因素,這個百度指數就可以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佐證,去作為你的決策依據。歡迎大家開腦洞,給出更多的資料來源可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