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全面入侵,程式設計師到了 2040 年還能繼續敲程式碼嗎?

CSDN資訊發表於2017-12-18

點選上方“CSDN”,選擇“置頂公眾號”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在 Alpha Go 三連勝中國圍棋天才柯潔之後,機器人威脅論越來越高漲,有人說機器人即將取代電話客服、資料錄入人員、銷售、翻譯......那麼在 IT 行業中,作為長期背鍋俠的程式設計師們,未來也會被取而代之嗎?接下來,本文將解析 AI 的發展趨勢及根據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最新發布的論文,探討程式設計師的未來。

時下,當 Google 帶著 AI 殺回中國市場、當 BAT 爭搶 AI 時代的制高點、當 AI 匯入教育課程,我們知道全民參與的 AI 時代已經來臨,那麼究其本質為什麼 AI 會如此火爆,是資本的喧囂還是媒體的炒作,亦或是人工智慧技術已然邁向成熟?

事實上,人工智慧之所以可以大熱應歸根于越來越龐大的資料。因為近些年來網際網路高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資料,需要不斷地處理和加工提煉,然而這些資料過於龐大,想要人工處理實為難上加難,因此,資料處理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技術的興起也離不開資本的力量。

BAT 領頭出擊,創業公司紛紛崛起

百度——All In AI

百度是 BAT 裡最早佈局人工智慧、以“All In AI”為戰略的公司。

早在 2013 年 1 月,百度就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簡稱 IDL),李彥宏出任院長,副院長餘凱任更是中國“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2013 年 4 月,百度在美國加州建立了人工智慧實驗室。2017 年 3 月 2 日,“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在百度大廈揭牌。11 月 28 日,百度和小米聯合宣佈,將在物聯網和人工智慧領域展開合作。

時至今天,百度已經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人工智慧技術佈局,包括基礎層、感知層、認知層、平臺層、生態層和應用層,對影像識別、無人車駕駛、醫療等領域均有了實際的應用。

阿里巴巴——低調而全面進擊 AI

對於後來居上的阿里巴巴,在今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馬雲表示,未來,人工智慧一定會取代大部分的機械工作,但是不可能超越人類,反而會讓工作更有價值。

淺析阿里巴巴人工智慧佈局,早前阿里巴巴最為神祕的研究機構——iDST(資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被曝光,其是阿里巴巴負責人工智慧技術研發的核心團隊。2017 年 7 月 5 日,阿里巴巴人工智慧實驗室亮相,針對消費級 AI 產品進行研發。此外,除了人工智慧實驗室、資料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iDST,還有阿里研究院、VR 實驗室,同時螞蟻金服也具備自己的人工智慧團隊。近日,阿里巴巴更是耗資千億元打造了達摩院,針對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互動、晶片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技術進行創新研究。

騰訊——AI In All

眾所周知,騰訊的主營業務在於社交平臺和遊戲,其對人工智慧領域佈局較晚,於 2016 年才開始,近日,馬化騰也曾當眾表態:“在人工智慧這個方向上,和百度相比,騰訊還是落後了”。

與百度的 All In AI 相比,騰訊採用的是“AI In All”、“Make AI Everywhere”和“通用人工智慧”三大戰略。如今騰訊共有 3 個 AI 部門,一是 AI Lab,二是微信實驗室,三是優圖實驗室。其中,僅 AI Lab 就有 70 多位研究科學家與接近 300 人的工程師團隊,這為騰訊的人工智慧戰略提供了相對完善的人才儲備。

在中國三大科技巨頭的帶領下,一大批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出來,但是如何在 BAT  全面“圍剿”的佈局下生存,這將會成為諸多公司面臨的難題之一,也會讓一大波炒概念的公司倒閉。

人才稀缺,教育補位

隨著人工智慧的全方位滲透、各大公司的完整佈局,不難想象為何會出現畢業生年薪 25 萬已成白菜價的窘狀。

因此對於人才的緊缺,今年由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人工智慧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應逐步開展全民智慧教育專案,在中小學階段設定人工智慧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程式設計教育、建設人工智慧學科,培養複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慧人才高地。此外,根據人工智慧話題已進入國家公務員考試試卷、高考試卷等現狀來看,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早已不止於商業化,更是已經教育化。

親手建造的 AI 帝國,程式設計師都將被取代?

對於人工智慧未來趨勢的發展,美國著名雜誌《連線》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曾預測,“人工智慧會是下一個 20 年顛覆人類社會的技術,它的力量將堪比電與網際網路。”

但是當人工智慧的逐漸強大,機器人可以在幾秒內作詩一首、Alpha Go 三連勝中國圍棋天才柯潔之後,或許大家更擔心的可能是,人工智慧下一步又要在哪個領域幹掉人類。

也許下一個就是程式設計師!

近日,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最新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人機混編的程式碼意味著什麼?人類 2040 年還需要親自編寫程式碼嗎?》,在論文中研究人員討論了隨著人工智慧在軟體行業中的發展,軟體開發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和程式碼生成技術將相互融合,最終在 2040 年,大多數的程式碼是由機器生成而不是程式設計師。 

0?wx_fmt=jpeg

在此,我們可以以一個簡單的問題為案例,一個程式設計師問道:

我早上在星巴克買了一杯咖啡,十分鐘之後,如何知道咖啡的溫度是多少?

假設你是被問的程式設計師,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你可能會回答,需要編寫程式碼來計算溫度,首先確認幾個相關屬性和值(理論值),然後建一個基於時間為變數的熱力系統計算公式,將值代進去就可以推出來最後的結果了。最後將算出來的溫度值告訴第一位程式設計師,再由他去根據具體的環境情況,整合上可能存在其他未知或已知的影響因素導致的偏差,最後得出一個更接近真實的答案。

那如果說,結合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處理和程式碼生成技術,被問的程式設計師如果是機器人,是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對此,研究人員表示,根據目前的程式設計趨勢和研究方向表明,到 2040 年之前,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因為其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機器生成程式碼(Machine-generated code,簡稱 MGC)的硬體設施和軟體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雖然目前的市場上如微軟的 DeepCoder、Google 的 AutoML 和 DARPA 推進機器學習的概率程式設計(PPAML)等程式,已經實現了使用 MGC 技術,但是研究機構希望以更快的速度從頭開始編寫新的程式碼,精簡 MGC 技術。

而對於一個人類程式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一個更高階的語言,或合適的自然語言處理介面來選用機器程式設計的程式碼。機器寫程式碼,不像人寫程式碼,需要跨越不同的硬體型別,可能也需要更抽象更高效的語言來進行機器之間的資訊溝通。所以研究人員都在期待著有強大的硬體出現,支撐著 AI 快速產出程式碼,也能跑起來人機混合編碼的程式。

如此一來,隨著時間推移,2040 年之後,感覺程式設計師遲早會被 AI 取代,但是研究人員表示,本質上,人工智慧所帶來的 MGC 技術旨在幫助人類提升工作效率,將程式設計師的時間和智力資源可以釋放出來,以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對此,你怎麼看呢?程式設計師最終會被 AI 所取代嗎?

更多內容可參考論文:https://arxiv.org/pdf/1712.00676.pdf

————— 峰會推薦 —————

2017 年 12 月 23 日(週六),SDCC 2017 之資料庫技術實戰線上峰會即將強勢來襲。作為 SDCC 系列技術峰會的一部分,本次線上峰會秉承乾貨實料(案例)的內容原則,邀請了來自阿里巴巴、騰訊、微博、網易等多家企業的資料庫專家及高校研究學者,將圍繞 Oracle、MySQL、PostgreSQL、Redis 等熱點資料庫技術展開,從核心技術的深挖到企業內部實踐的剖析,打造精華壓縮解析式分享,舉一反三,思辨互搏,專為業界同好獨家訂製。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立即報名!

0?wx_fmt=p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