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管理系統-03-學會閱讀

weixin_34293059發表於2019-01-05

本文是我在2014年寫的一篇舊文,做了適當修訂,收錄進「個人管理系統」中,作為資訊處理方面的參考文。我們每天接觸的資訊量巨大,所以需要掌握一套閱讀資訊的方法,避免淹沒在資訊的海洋裡。本文僅就「如何閱讀」進行闡述,資訊真偽好壞的區分另行討論。


閱讀是一種極其便利地獲取外界資訊的方法。人人都很熟悉“閱讀”,但很少人能夠說得清“如何閱讀”,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我近乎固執地認為:“針對自身定製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以下內容來自日常積攢的零散經驗,依據的原則如下:

全流程 :包含個人知識管理的各要素(學習-儲存-分享-使用-創新),在這裡分為三個部分。

跨平臺 :基於個人喜好與工作需要,平時必須同時使用Windows、macOS、iOS系統。所以,本解決方案以“包打天下”為目標,力爭多平臺“無縫”切換。

本文定位:針對本人定製一套完整的閱讀流程,最終目的是使其固化以形成習慣,讀者可參考並定製符合自己需求的系統。

一、閱讀素材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資訊來源問題,有“料”才能閱讀。獲取到的閱讀素材通過既定的分類標記方式進入暫存區,根據需要隨時呼叫閱讀,經過大腦的加工,形成知識,同時將素材作歸檔處理。

注:管理閱讀素材,尤其是書籍,其實有很多方法:資料庫(如豆瓣、calibre等)、圖書館式等,它們分別適合不同的情形。對於我來說,最經濟實用的是傳統的資料夾管理方式,維護成本極低。請讀者自行酌情選擇。

692-e0502d933d5995be.png
(素材獲取→分類標記儲存→呼叫閱讀→歸檔)

素材獲取

我的閱讀素材來源:

RSS:一直以來RSS都是我非常重視的多元化/碎片化資訊獲取的重要渠道。

電子書:電子書近年來成為我閱讀的主力,主要有PDF、Epub和mobi/azw3格式。

紙質書:專業書籍及暫無電子版可買的書,就從亞馬遜購買紙質書,雖然笨重但閱讀體驗很好。

視訊:一般通過TED、網易公開課及各類視訊網站獲取。

Podcast:音訊素材來源,用於聽一些有意思的節目,比如冬吳相對論

分類標記

對於書籍類素材,根據之前設定好的規則(本文只摘出閱讀相關部分),暫存入對應的庫中。 分類標準如下:

692-5a84ecad7fcde40b.png
書籍分類

其中,“類別”對應資料夾命名,“書名·作者·發行年份”對應檔名,如傲慢與偏見·簡奧斯汀·1813.azw3

692-9196058e886f7c4f.png
資料夾

非書籍類的資源,均通過相應的app來管理:RSS用Reeder,可以多平臺同步閱讀進度。而平時獲取的好的網頁內容則通過收集到Pocket中稍後閱讀。播客資源用instacast內建賬號同步管理。

呼叫及歸檔

平時將想要閱讀的書籍從庫中移入想讀資料夾,閱讀前將檔案匯入相應閱讀器中,遵循以下原則:

PDF → iPad中的PDF Expert

Epub → iPad中的iBooks

Mobi/awz3 → Kindle

閱讀完畢後,將已讀過的書籍移入已讀資料夾,這樣方便管理,也易於進行定期統計。

“清空”閱讀器(iPad/Kindle)後,接著補充新的內容,如此往復。

二、閱讀過程

這部分是重中之重,相當於對外界資訊加工轉化為自己所有的過程。根據素材內容不同,採取不同的閱讀方式。

素材分類

消費類:供消遣的內容,具有有趣、時效性強等特點,通常是令人愉悅的過程。例如:大多數RSS、新聞、微博、微信、Podcast、電影等。

生產力:供獲取知識、掌握技能、提升智慧的內容,具有枯燥、耐用的特點,通常是辛苦繁複的過程。例如:工具書、通識類、專業著作等。

目標:力爭提高“生產力”的比例,令閱讀“生產力”的過程是愉悅有趣的。

當然,每個人對類別的定義不同,具體哪些素材屬於消費類,哪些屬於生產力,可靈活掌握。在某些時候它們之間也是相互轉化的。

閱讀時機

按照生活中的場景劃分,滿足條件就開始閱讀,不用過於在意是否讀的完,是否太倉促。

碎片化閱讀:我們最常接觸的就是碎片化時間,所謂“碎片化”,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碎片化時間就是指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各種零碎的時間段,短則幾分鐘,長則半小時。每天都有著大量而又短暫的碎片時間供我們使(huī)用(huò)。要把它利用好就需要先找出屬於你自己的碎片化時間。方法如下:①畫出你的時間線。②總結時間使用的規律,剔除大塊的固定的時間(如例會,工作高峰期、吃飯、睡眠時間等)。③剩下的就是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時間。碎片化時間主要用來閱讀RSSPodcast、短視訊、郵件、小說等消費類內容

整塊閱讀:沒有特別安排的晚上、週末以及假期等相對較長(大於一小時)的時間段都適合進行整塊閱讀。整塊閱讀時間主要用來閱讀書籍、電影、公開課、專題演講等生產力內容

閱讀方法

無論《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基礎閱讀、檢視閱讀(泛讀)、分析閱讀(精讀)、主題閱讀法,還是拆書幫便籤式讀書法,都是非常好的閱讀方法,在此不再贅述,請閱讀原著。我只談一下個人對閱讀的理解:

692-32dbf0867c5f004a.png
閱讀方法的選擇

泛讀:快速瞭解一本書的最佳方法。

首先翻看封面、扉頁的介紹,然後閱讀目錄結構,最後瀏覽重點章節。這麼做的好處是可以花較少的精力,獲取整本書的“縮圖”。從而判斷這本書:

- 是否值得精讀?

- 是否適合現在讀?(有些書籍並不適合現在的自己)

- 適合採用哪種方式去讀?(屬於“消費類”還是“生產力”)

精讀:指深入細緻地研讀。分為三個層次:

弄清作者說的什麼?

- 首先通過“泛讀”分類

- 找到整本書的“中心思想”

- 梳理書籍結構

- 理解作者意圖

理解作者描述的主要內容

- 找到本書中的“關鍵詞”

- 找到本書中的“關鍵句”

- 找到這些關鍵詞句之間的邏輯關係

- 找到作者對此下的結論(答案)

對整部書作批判性思考

- 切忌妄下結論,真正讀懂才可評判 

- 尊重作者,有反對意見時要有理有據。

主題閱讀:當精讀過程中發現(不同書的觀點存在)矛盾或想要深入瞭解某個領域時,就需要進行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就是靈活運用泛讀和精讀,即找出所有相關主題的素材,優先泛讀所有素材→針對部分書籍使用精讀→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三、閱讀輸出

閱讀輸出,包含做閱讀筆記、分享、接收反饋並改進的過程。

關鍵詞

閱讀過程中,隨時標記/提煉關鍵詞,並將它們錄入到Mindnode、ithoughtx、xmind、Scapple或Freemind等思維導圖類軟體中。

692-71954ea3e598f00d.png
先提煉關鍵詞

隨著關鍵詞句的增多,試著將它們連線起來,逐漸弄清其中的邏輯關係。

692-fae00a309a9a3ef6.png
連線起來

至此,整體結構已完成梳理,形成一幅思維導圖。

那麼,問題來了…… 以上方法是在iOS端/Mac操作的,如果我平時只能使用Windows怎麼辦??

有辦法!無論Mac下還是手機、iPad中做的思維導圖半成品,都隨時可以通過airdrop、handoff、QQ、微信或iCloud Drive 等等各種方式互相同步資料。方法如下:

在Mac或iOS的Mindnode中,將思維導圖匯出為Freemind文稿(*.mm格式)

692-571978a9687a8ce0.png
匯出為通用的.mm格式

藉助QQ的傳送到電腦功能將檔案傳入PC,方便快捷!

開啟收到的*.mm格式檔案即可盡情發散思維,Handoff掉剩下的內容。

692-9fc9d231e4330ab5.png
freemind

當想把PC中編輯好的導圖回傳給iOS或Mac時,只需開啟iCloud Drive網站

將*.mm檔案拖動到Mindnode資料夾即可通過iOS/Mac端的Mindnode訪問該檔案。

(注:由於iCloud Drive還不是那麼穩定, 特別是上傳功能,所以可以暫時拿堅果雲之類的網盤代替,善用“開啟”一樣能用)

筆記

在完成結構梳理的基礎上,填充自己總結的內容。

首先,將思維導圖匯出為Markdown

將Markdown格式的提綱匯入到Editorial等文字編輯軟體

將會得到格式整齊的Markdown大綱——這就是接下來閱讀筆記的“骨架”!

接下來的事順理成章,把“骨架”變成有血有肉的文章!

分享

最後,檢查一般行文、配圖,只需稍微調整一下格式即可分享到部落格或其他平臺。

分享閱讀的過程與心得,若能幫到讀者更好,同樣也是對自己這段閱讀經歷畫上一個句號。更重要的是,通過與網友的互動,可以更加完善自己對內容的理解。

收工

通過撰寫本文,我鞏固、改進了自己的閱讀方法,離真正掌握閱讀更近了一步,你呢?

多說無益,行動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