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們處於何種職位,拿著哪種薪水,其實,我們會是不是的問問自己“做技術到底可以做到那種地步”,說的直白一點,其實我們很多人對技術這條路依然充滿很多彷徨,不管我們的現狀是多麼的滿意與輝煌。
最近一直招聘技術人員,見了很多求職的朋友,也和他們探討了很多與職業發展,技術能力方面的問題,下面說下我個人的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很多的人總是一直在問“我搞.NET很多年了,但是感覺現在越走越窄了”。
其實“越走越窄“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開看:
市場動向:從最近的招聘和很多的朋友的舉動來看,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和大資料技術,導致了很多的新人紛紛轉型,而且很多做了多年技術的朋友,也跟著這股“趨勢”在走,因為會認為“物以稀為貴”,會拿到不錯的待遇。
我發現在我們大家都有一種“跟風”的習慣,包括我自己了。說到什麼火爆,然後就大家一股腦的奔過去:很早以前,做網站很火爆,於是很多人都開始學習HTML,隨便說自己懂HTML,都可以拿到不錯的薪水;團購火爆,於是很多的創業者紛紛搞起團購,一時,“百團大戰“;電商火爆,於是各地開始出現各種電商平臺…..
一旦一片“藍海”被搞成“紅海”之後,市場就開始飽和,資源開始重新分配,其實最後依然是”82理論“:20%的人佔據著80%的資源,依然會優勝劣汰,最後還是那句話”出來混的,早晚要還“。
其實又說回來,最後選擇,市場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另外,就是興趣,真的是興趣。或許,有朋友認為這點很扯,但是越到後面,這一點尤其重要,特別是當你的待遇,職位到了某個瓶頸之後,最後阻礙自己發展的就是自己。
思維定勢:說到這一點,自己也算是深有感觸。自己在做.NET的時候,把自己的選擇綁死在了Windows和微軟技術上面,例如,為了搞負載均衡,不斷的嘗試Windows自帶的NLB,還是用IIS的ARR(一直到IIS7才出來),在這些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而且很多的情況,都無法滿足,也想過買F5之類的產品。雖然自己在Linux環境下有很多成熟的軟體和產品,如HAProxy,LVS,但是一直對Linux有偏見,因為喜愛Windows。
後面進入網際網路公司之後,開始發現很多的情況選需要“混搭“,例如搜素採用Solr,快取採用Redis,Memcached,日誌採用Kafaka,佇列採用RabbitMq。
後來要做使用者分析和推薦方面,使用了Hadoop+Mahout等。
以前自己很天真:因為很多的開源元件都是C 或者Java的,自己還嘗試寫一個.NET版本的,最後發現能力有限,還是“拿來主義+程式碼定製“。
所以,要以開放的心態去做技術,這一點算是自己的很大的體會。
畫地為牢:很多人總是會拿出所謂的技術人員“30“”35“歲等理論。也有很多人提到”轉型“的問題,也有很多人提出“擺脫技術”的想法。
其實我們都很擔心自己的技術生涯的長短,一般而言,就我自己的經歷發現,不同的階段培養自己不同的能力。
對於我們做技術的,不是說就每天呆呆的做技術,其實技術本身就是一個技能,通過做技術,鍛煉出我們做事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舉個例子,我們都經學生時代,我們永遠記得我們學了很多的語文,而且老師每次講課就搞什麼場景分析,我記得在小學課本中有一個篇文章“小桔燈”,冰心老人鞋的,最後有這麼一句“我們都會好的”。 這句話在我們看了,就是一句安慰人的話,但是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就衍生了很多的含義:一方面告訴小女孩,她媽媽的病會好的,同時暗指了革命會勝利….
我們先不管老師的分析是多麼的牽強,多麼的讓我們無語。後來,我們每次考試,總是有新一篇文章,讓我們分析裡面的很多“含義“。
其實,我們知道,學生時代的幾十本語文,上千篇文章肯定不會全部出現在考試的“閱讀理解“中,我們依然要學習千年不變的語文課本,其實就是在學習一種”分析的思維“,一種”舉一反三“的能力。
嘮叨了這麼多,再說回來,我們學習技術,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技術確確實實可以做出東西,這一點很不錯,比我們學習的語文課本實用;另外一方面,也是在鍛鍊我們的思維,如何利用技術去解決問題,有個可以生搬硬套,但是很多需要變通。
例如,我之前在為很多公司做效能優化的時候,除了掌握必要的技術知識之外,另外就是思路:如何根據現狀推斷出問題所在,然後確定這個問題是否真實存在,然後收集資料分析,然後給出辦法。
其實我們發現:技術能力是很重要,解決問題的思路同樣重要。所以,以此類推,我們用這樣的思維去破案,也可以:根據現場,找出線索,然後收集證據,然後抓嫌疑犯….
同樣,醫生看病也是這個思路…..
所以,很多的技術人員看中的是技術本身,沒有跳出這個思維,最後看到的面就比較窄。
有朋友告訴我,他們在面試的時候分不同的層面,初級的人員,面試基本的程式設計知識;中級的就面試一些比較深的,偏架構,或者底層的知識;高階的,就看看他解決問題的思路,還有人品。
喲,一不小心,有嘮叨了這麼多,剩下的後續在講吧。再次感謝大家!
本文作者:小洋,燕洋天
相關閱讀
評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