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剛接觸linux時,什麼都不懂,為了學習,在電腦上安裝雙系統(原系統為Win7),吃過不少苦頭,在網上搜教程,很多都是語焉不詳,導致安裝過程中戰戰兢兢。最近朋友面試運維,面試官有考他對linux安裝的熟悉程度。有鑑於此,特在Vmware上安裝RHEL 6.3,並對每一步進行詳細說明,希望大家通過這個教程知道linux安裝的所以然!
1.安裝引導介面
Install or upgrade an existing system:安裝一個新系統或升級系統(預設選項),
Install system with basic video driver:使用最基本的顯示卡驅動來安裝作業系統,解析度會較低(在Vmware上選擇此項安裝,在後續安裝過程中會看不到next)
Rescue installed system:救援模式。一般無法正常進入系統的,可在救援模式上進行診斷恢復。
Boot from local drive:硬碟啟動。讀取硬碟的MBR進行相應系統的引導,相當於不進行後續的安裝過程,直接進入原系統。
Memory test:記憶體檢測。
2.檢查光碟介質
檢查安裝光碟的完整性,需要檢測的按OK,不需要的可Skip掉,在這裡我們選擇Skip。
3.系統安裝開始介面
點next
4.選擇安裝過程中的語言
即安裝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不熟悉英語的朋友在這裡可以選擇“中文(簡體)”,個人建議選擇English。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技術人員,好的英語功底必不可好。
5.選擇合適的鍵盤佈局
因為大部分鍵盤都是美式鍵盤,在這裡我們選擇U.S.English
6.選擇安裝過程中涉及的儲存裝置
Basic Storage Devices:基本儲存裝置。現在一般的筆記本,桌上型電腦都是SATA硬碟,屬於基本儲存裝置。
Specialized Storage Devices:特定儲存裝置。在這裡指FCoE、iSCSI、zFCP等裝置。
在這裡我們選擇Basic Storage Devices。
7.初始化硬碟
因安裝程式無法檢測到該裝置上的分割槽或檔案系統,詢問是否格式化。因該盤是全新的虛擬硬碟,上面沒有任何資料,我們選擇“Yes,discard any data”。真機安裝系統時沒有這一項。
8.設定主機名
主機名預設即可,Configure Network可在啟動安裝後再設定,直接點Next。
9.選擇時區
中國是在東八區,在這裡我們選擇Asia/Shanghai.
10.設定root密碼
root密碼至少為6位。倘若提示密碼太簡單,直接選擇Use Anyway即可
11.選擇分割槽方案
Use All Space:刪除該裝置上所有分割槽,包括其它系統的分割槽,類似於全部格式化。==>>如果是在一塊全新的硬碟上安裝Linux系統,可選擇這一項。
Replace Existing Linux System(s):只刪除先前linux系統的分割槽,不包括其它系統的分割槽。==>>如果先前是雙系統(Windows+Linux),需要重新裝Linux系統,可選擇這一項,類似於覆蓋。
Shrink Current System:壓縮已經存在的分割槽,釋放部分空間。==>>在硬碟空餘空間不足的情況下,可選擇這一項。
Use Free Space:保留當前資料和分割槽,在空餘空間上安裝系統。==>>如果是要裝Windows+Linux雙系統,在Windows系統存在的情況下,需要安裝Linux,可選擇這一項。
Create Custom Layout:自定義分割槽情況。==>>如果對於Linux分割槽比較熟悉,且需要DIY分割槽,建議選擇這一項。
注意:前面四種是預設安裝,今天在Vmware上實驗了一下,預設安裝會將系統分為四個區:Boot分割槽、LVM分割槽、根分割槽和swap分割槽。如果需要安裝雙系統(第一個系統為Windows),且對分割槽不是很熟,可選擇第四項Use Free Space預設安裝。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分割槽的原理,在這裡我們選擇最後一項自定義安裝。
12.手動分割槽
點選Create-->>選項中包括Create Partition、Create Software RAID、Create LVM,在這裡我們暫時不涉及到RAID和LVM,直接選擇Standard Partition-->>Create。
在這裡稍微討論一下分割槽策略。
1> Linux系統一般需要三個分割槽:Boot分割槽、根分割槽、swap分割槽。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根分割槽,boot分割槽和swap分割槽可有可無。考慮到記憶體可能不足,一般保留swap分割槽。
2> 分割槽表只有64bytes,最多隻能分成四個分割槽,其中擴充套件分割槽最多隻能有一個。所以推薦的分割槽方法是P+P+P+E,這樣系統沒有用完的空間可在系統安裝完成後根據需要自行分配。如果分割槽方式是P+P+P+P,那系統多餘的空間將無法利用。
3> boot分割槽一般分配200M,swap分割槽一般是記憶體的1.5~2倍。
在這裡,我們採用的分割槽方法是P+P+P+E,具體見下圖:
點選Next
13.格式化警告&&是否將更改寫入磁碟
點選Format-->>點選Write changes to disk
14.安裝boot loader
Install boot loader on /dev/sda:將boot引導安裝到磁碟/dev/sda前512bytes.
Boot loader operating system list:boot引導的系統名單。如果是雙系統,在這裡還會有Window的列表。Default即指定預設的啟動系統。
注意:當初我安裝雙系統時,Windows下有5個盤:C、D、E、F、G,我是直接把筆記本D盤的空間釋放出來,大概100G。這樣,在手動分割槽時,sda1,sda4,sda5,sda6、sda7存在。由於Oracle對RHEL系統版本有要求,重灌過多次系統。出現以下情況:
1> 因為已經有1個主分割槽sda1和一個擴充套件分割槽sda4存在(注意:sda5,sda6,sda7是sda4這個擴充套件分割槽的衍生分割槽),因此在此只能新建兩個主分割槽,sda2和sda3.第一次我分別將兩個分割槽建為boot分割槽和根分割槽,這樣在安裝boot loader這一步時顯示: Install boot loader on /dev/sda,可以直接安裝到硬碟MBR上。
2> 第二次將sda2和sda3分別建為根分割槽和swap分割槽,結果在安裝boot loader這一步時顯示:Install boot loader on /dev/sda2,即使點開Change device,也沒有/dev/sda這一項,這意味著boot loader 不能安裝在MBR上,這就意味著按照預設的MBR,linux將無法引導。最後,還是在Rescue Installed System,即救援模式下,將grub檔案安裝到/dev/sda下:grub-install /dev/sda;
15.選擇需要安裝的服務型別
Basic Server:基本伺服器
Database Server:資料庫伺服器
Web Server:網頁伺服器
Identity Management Server:身份管理伺服器
Virtualization Host:虛擬主機
Desktop:桌面工作環境
Software Development Workstation:軟體管理工作站
Minimal:最精簡的預設安裝
一般情況下,我們需要桌面工作環境和中文支援,在這裡,我們需要自定義安裝包,選擇Customize now。
16.選擇安裝包
建議:Desktops裡面的包全選,Languages選擇Chinese Support。
17.開始安裝
18.安裝完畢
Reboot重啟。
19.開機啟動後,會進入Welcome介面,接下來需要確認版權資訊,建立軟體更新,建立普通使用者,配置系統時間,kdump,直接依次點Forward,直到Finish結束。
PS:花了差不多兩個晚上才將這個安裝教程搞定,才發現,寫部落格,尤其是這種“有圖有真相”的技術部落格,原來是種勞力活!做技術,傷不起啊!但真心希望這個教程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菩薩重因,眾生重果!希望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