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關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祕,阿里雲生態作出了詮釋

weixin_34054866發表於2017-10-17

誰都知道,BAT三家網際網路巨頭中,騰訊擅長產品,百度擅長技術,而阿里則更擅長商業。

如今,最不擅長技術的阿里,不僅擁有了2.5萬名工程師和科學家,而且還成立了“達摩院”,網羅全世界的頂級科學家,奉技術為立身之本。借用馬雲的話:“因為我們對於技術的欣賞和敬畏,阿里巴巴今天可能是跨界做得最好的公司,是商業和科技結合最好的公司。”

那麼問題來了:阿里巴巴的看家本領商業,在和科技結合之後,到底又有了哪些新的突破?在杭州雲棲大會第二天下午的阿里雲生態峰會上,主會場裡被塞得滿滿當當的,簡直比前一天上午的開幕主題專場還要火爆。因為大家都明白,這一場才是對馬雲講演的關鍵註釋。

馬雲關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祕,阿里雲生態作出了詮釋

一、商業邏輯

一天前,馬雲在這次雲棲大會上說過:“到今天,賺錢對阿里巴巴來講不難。十八年來,我考慮的、召集的會議,關於討論賺錢的,沒有超過三個小時。我認為前面的事情做對了,錢自然多;事情沒做對,錢最終都會走。”

馬雲把祕訣和盤托出:“我們要孕育的是一個社會,而不是一個Company。”

馬雲關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祕,阿里雲生態作出了詮釋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

馬雲所說的社會,其實是個生態的概念——按照阿里內部的說法,阿里從一開始就是一家平臺公司,就是一家做生態的公司

“其實阿里雲內部都會講一句話,就是全民皆生態。”阿里雲合作伙伴事業部總經理荊慧微微一笑,“從0到1或者0到0.1突破的事情,基本上是留給阿里自己去做的;而1到100的事情,需要夥伴與我們共同來完成。”

“得生態者得天下”這句話到今天,每個人都耳熟能詳,這是因為,網際網路縮短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路徑,大幅提升了商業透明度,降低了商業門檻——每個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在生態中的每家企業既是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

換句話說,在2B市場中,每一家企業既是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同時也是解決方案的消費者。這就是生態的概念。

二、阿里的實踐

還記得馬雲曾經有一句口號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話近來雖然提的少了,但並不等於阿里巴巴忘記了“初心”。

或許有人把馬雲這句話當作一句宣傳口號,但事實上,我們今天很多的消費都來自淘寶,比如採訪結束找個店家來幫我們把錄音整理出來;又比如,家裡衛浴老舊了,買個五金件什麼的。

但凡做過電商網站的個人或企業都知道,電商不僅僅是展示,還需要交易和交付。只有交易變得方便了,交易變得靠譜了,交付更快捷了,才成就了客戶良好的購買體驗。

從這一角度,也可以很好地印證為什麼阿里巴巴的業務從淘寶擴充套件到支付寶、阿里雲、菜鳥網路等等。某種程度上,阿里巴巴今天涉及的業務範圍如此之廣,主要都是為了滿足更好的電商購買體驗,被客戶倒逼出來的。

也正是因為電商涉及的業務範圍越來越廣,毛利率較高無限SKU的,也有標品大件的,各不相同,也讓阿里明白了一個原則,就是自己必須聚焦核心,聚焦平臺,否則自己一定會顧此失彼。

這就是為什麼荊慧說“全民皆生態”,為什麼阿里只做“從0到1或者0到0.1突破的事情”,為什麼“1到100的事情,需要生態夥伴與阿里共同來完成”。

馬雲關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祕,阿里雲生態作出了詮釋

阿里雲合作伙伴事業部總經理荊慧

三、2B的困惑

當然,電商並非萬能。至少,還有很多很多企業級的業務,比如企業上雲這件事情,淘寶、天貓就搞不定。京東在企業級的2B業務上嘗試了很久,也沒成功。

應該說,“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話,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能真正實現。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在全行業都深度“觸網”的企業網際網路時代和雲時代,生態夥伴的理念與傳統渠道產業鏈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與傳統電商生態的玩法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因為不論是純線下還是純網際網路的模式,都已經走不通。

線上和線下如何結合?應該是所有廠商“得生態者得天下”認知的一個新的著眼點。因為網際網路和雲,到如今已經是一個覆蓋全產業的市場,任何一家甚至一種型別的企業都不可能獨佔。

這也就促成了一個新的現象,每家企業都在建立自己的生態圈,都希望成為生態中的平臺型廠商,都希望自己成為核心。但事實上,今天為止還沒有哪一家佔據了主導地位。久而久之,一個新名詞出現了,叫做互為生態。

我們以企業級雲市場為例:阿里雲的雲市場,細分了基礎軟體、開發者工具、API服務、專家服務、商業軟體、安全、建站推廣、物聯網、資料智慧等九大類,上面有SAP、Splunk、Dynatrace、神州數碼、埃森哲、紅帽、用友、安恆資訊等國內外知名廠商;SAP也有云市場,上面也有阿里雲、神州數碼、埃森哲、紅帽等;神州數碼同樣有云市場,上面還有阿里雲、SAP、埃森哲、紅帽等。企業要採購一個雲服務,到底該去哪兒?整體的實施、服務,誰來做?或者還是需要企業挨家挨戶去找?

馬雲關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祕,阿里雲生態作出了詮釋

四、雲的邏輯

實際上,雲端計算一直分為IaaS、PaaS和SaaS三個大層。阿里雲自身聚焦的是IaaS和通用PaaS層,而行業PaaS、SaaS、服務、實施、運維服務等則主要由生態夥伴來完成。

對於企業使用者來說,理論上從哪個入口進來,都可以完成整體的方案實施和服務。關鍵在於能否找到合適的實施和交付夥伴,以及豐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這句話說說簡單,但實際上,因為雲的碎片化,因為雲上每一天都誕生新的優秀的應用和解決方案,因此雲的邏輯已經和傳統的IT產業鏈的邏輯大不相同。

我們知道,傳統IT產業鏈是由伺服器、儲存、網路、安全等硬體提供商和作業系統、資料庫、ERP、CRM等軟體提供商組成的上游廠商,以及SI整合商、行業ISV和實施、銷售、服務夥伴組成的。硬體夥伴和軟體夥伴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積累存在較大差別,很難做到全覆蓋。特別是在雲環境下,所有上游提供的硬體和軟體趨於碎片化,硬體冗餘和應用套件被打碎,客戶需要任何元件都可以隨時新增,在大幅降低實施部署的時間成本的同時,應用整合優化的複雜度則變得越來越高。

五、智慧平臺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今天通過網際網路和雲的工具,比以往更加聰明地去解決這些問題。

“山景博士專門組建了一個負責打通內部系統的智慧平臺團隊。”荊慧介紹說,“這只是智慧在雲生態應用的開始。系統會自動為每一個解決方案和合作夥伴建立能力雷達,然後和使用者需求進行智慧匹配。通過已上線的海量維度,支撐著阿里雲生態系統精準排程。”

馬雲關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祕,阿里雲生態作出了詮釋

這其實就是使用者畫像。簡單類比,一如今日頭條,使用者喜歡看哪些型別的文章,關心哪些事件就被系統記錄下來,下次推送的文章很可能就是使用者所關心的,因此文章點選率大幅提升。

由此而來的結果顯而易見:隨著使用者體驗的提升,今日頭條無論是對讀者還是對文章原創者的黏性都得到了提升。

荊慧坦承,隨著阿里雲產品化的能力越來越強,阿里雲的雲享平臺也就越能順著夥伴和客戶的需求,去認知和考核,因此能力雷達的顆粒度也會因此而變得越來越精細;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雲享平臺對夥伴的能力認知也會越來越精準。

據瞭解,在阿里雲生態合作伙伴系統(APS)中,生態夥伴可申請各種合作計劃:雲市場、應用軟體、 雲分銷 、雲服務 、認證與培訓 、系統整合等,並完成相應能力認證、稽核及分級。如今,通過對以往交易的資料積累和業界領先的人工智慧演算法,雲生態可以為每位合作伙伴勾勒出包括行業標籤、成功案例、技術認證、服務達標、使用者評價等指標在內的“能力雷達”,使用者的每個需求,都會用來與“能力雷達”進行匹配,並自動選擇最合適的合作伙伴。

馬雲關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祕,阿里雲生態作出了詮釋

這意味著,海量客戶的不同需求,會被越來越精準地匹配到生態夥伴那裡,不僅為生態夥伴降低獲客成本,同時,也讓客戶的需求能夠得到更好的滿足。

六、商業本質

降低成本的同時獲取更高的價值,其實是商業社會一切活動的共同訴求,也是商業的本質。

網際網路模式因此而得以滲透到各個行業,雲端計算也因此而進入每一個行業,逐步取代傳統的舊有模式——所謂“新舊動能的轉換”,實際上就是推動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能夠更快地為各行各業所接受。

“我們要做事情特別簡單,其實就是既能夠讓這些夥伴從他這種相對海量的客戶當中,快速捕捉到客戶的需求和狀態,然後又能夠提供對應的服務。這些事情靠人力是做不過來的,所以就需要智慧化地匹配和推送。”荊慧直截了當。

荊慧的話讓筆者想起了神州數碼。當年神州數碼能夠迅速成為中國最大的IT分銷商,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先人一步面向IT渠道合作伙伴推出了e-Bridge——電子下單平臺,大大降低溝通成本的同時提升了商務效率。而神州數碼對此給出的理由也和阿里雲今天驚人地相似——因為這麼多的產品和這麼多的渠道夥伴,依靠人工,一個一個電話是做不過來的。

更為關鍵的是,今天基於雲的智慧化的平臺不僅是阿里雲一對多,而是一個真正開放的、多對多的平臺——在阿里雲平臺的智慧排程下,SaaS夥伴和區域服務夥伴可以自由和自願組合,進行生態合作,共同服務客戶。在筆者看來,這就是今天的生態,與傳統產業鏈、傳統渠道模式的根本不同。

七、創新之路

“我們今天談的不僅僅是生態夥伴的賦能,賦能的部分我們這兩年一直在做綠洲計劃;更重要的是,我們背後的一整套體系是打通的,同時也是共享的,所以我們叫雲享平臺。”荊慧解釋說,“在這背後,我們還有一個智慧生態指揮系統,來簡化生態夥伴的獲客路徑,降低夥伴的獲客成本,從而大幅降低整個生態體系的交易和交付成本。”

馬雲關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祕,阿里雲生態作出了詮釋

有一家阿里雲合作伙伴做過量化的估算:原來爭取一家客戶各種活動費用、商務費用大約3000多元,而今阿里開放出獲客通道之後,獲客成本大約降低到300~500元,大約僅是原有成本的十分之一

筆者有一位高中同學最早是做裝置代理,兩年前也開始往行業縱深發展,如今開發了一個消防系統的移動App,在當地還不錯,但是產品要擴充到全國各地,就需要找到各地的SI。這在以往是很難的事情,因為合作雙方的體量、意願、商務模式和技術能力等等都是導致最終合作成功與否的直接因素,所以以前業內把這樣的合作類比為找物件,往往成本都非常之高。但如今,無論是生態夥伴之間,還是生態夥伴與客戶之間,如果一個平臺能把雙方的能力和意願有了更為精準的畫像,同時確保可信度,尋找試錯的成本就會大幅下降。而這個平臺就是阿里雲的雲享平臺、智慧指揮系統等組成的阿里雲合作伙伴系統(APS)。

據瞭解,正因為阿里雲生態系統的創新,阿里雲去年合作伙伴業務增長率超過200%,如今已擁有超過5000家合作伙伴,雲市場商品超過6000款,交易額同比增加450%,並設立了60餘家授權服務中心,建立了6家大資料學院,專屬授權服務團隊超過千人,覆蓋中國90%以上的五線城市。

也正是因為阿里雲的生態聚合能力的提升,吸引了越來越多全球的頂級IT廠商加入到阿里雲的生態圈中:SAP已完成了數個標杆產品在阿里雲市場的上架,推出了SAP Business One雲解決方案,並與NetApp、Splunk、思科、用友等與雲市場聯合釋出“商業軟體試用”計劃。而今,開源軟體商紅帽和大資料處理引擎 Apache Flink商業公司data Artisans也在杭州雲棲大會上正式加入阿里雲生態。

馬雲關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奧祕,阿里雲生態作出了詮釋

紅帽副總裁Michael Ferris表示,紅帽是服務於全球的大型的企業和機構,無論是大型的國際銀行、政府、大型製造企業還是醫療企業,都可以從雙方這次合作中獲益,因為阿里雲通過了紅帽的CCSP嚴格認證,讓企業客戶可以放心地把工作負載,或者訂閱的產品服務遷移到一個可信賴的雲平臺,那就是阿里雲。

有了更多國際化的大型生態夥伴的加盟,阿里雲的生態系統會變得越發完善,也更加智慧和精準。正如阿里雲副總裁楊名所說,智慧化、國際化的阿里雲生態通過匯聚海內外合作伙伴,可以更好地滿足全球企業的雲需求,讓雲生態夥伴的生意變得更簡單。

文/余文

《科技看門道》堅持深度報導,希望能通過資深媒體人對IT產業熱點新聞的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和創新模式——不僅看熱鬧,更要看門道!

《科技看門道》主筆在行業渠道媒體擁有超過15年的從業經歷,不僅對IT消費類和企業級軟體、硬體、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均有較深入的理解,同時見證了中國IT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生態圈包括分銷、零售、SI、ISV和CSV的進化歷程,見證了金融、能源、製造、醫療、教育、政府、零售、高科技等行業的資訊化之路。

《科技看門道》相信,IT產業在供給側的改革——包括雲端計算、大資料、移動互聯、人工智慧等,將會成為推動各行各業發展進步的核心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