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作業系統歷史

飄過的小熊發表於2016-08-31

第二章—–作業系統歷史

標籤(空格分隔): 作業系統之哲學原理


作業系統的演變就是我們對計算機硬體進行粉飾的過程

作業系統進化的因素

  • 硬體成本不斷下降
  • 計算機的功能和複雜性不斷變化

第一階段:狀態機作業系統(1940年以前)

所謂狀態機作業系統實際上算不上是我們現在通常定義的作業系統,而是一種簡單的狀態轉換程式:根據特定的輸入和現在的特定狀態進行轉換
驅動這一階段作業系統的動力是個人英雄主義。這個階段沒有作業系統,硬要說有的話,就是人。因為自動機的一切動作都是在人的操控下完成的

第二階段:單一操作員單一操作控制端作業系統(20世紀40年代)

代表機型ENIAC,沒有作業系統的概念,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提供一些標準命令供使用者使用,這些標準命令就構成了我們的原始作業系統SOSC。
滿足基本功能並提供人機互動,任何時候都只能幹一件事,不支援併發和多道程式。

第三階段:批處理作業系統

人們發現了SOSC很慢的原因是總是在等待人的下一步動作,而人的動作總是很慢。於是人將所有命令裂成一個清單,列印出來。然後交給工作人員來一批一批的處理
**代表機型:IBM開發的FORTRAN監控系統FMS

第四階段:多道批處理作業系統(20世紀60年代)

因為CPU和IO裝置執行是序列的,在程式進行輸入輸出時,CPU只能等待。CPU需要不斷的探詢IO是否完成,因而不能執行別的程式。
由於IO相對於CPU來說實在是太慢,因此人們考慮將CPU和IO進行併發,在一個程式進行輸入輸出的同時,另一個程式繼續執行。於是CPU和IO需要將多個程式同時載入到記憶體中,出現了多道批處理作業系統。

第五階段:分時作業系統(20世紀70年代)

大家認為將程式給第三方了來控制不能及時的拿到執行的結果,因此決定回到計算機前面來。:多個人同時連在計算機上,每個人看作一個IO終端,每個使用者擁有一個顯示器。計算機在所有連結的終端使用者之間進行分時,分給每個人有限的時間,只要時間到了,就換另一個程式。

第五代之二:實時作業系統

計算機對這些應用在規定時間內必須做出響應
實時作業系統分有兩種:

  • 軟實時作業系統 ,在規定時間得不到的響應造成的後果是可以承受的
  • 硬實時作業系統,在規定時間得不到的響應造成的後果是不能承受的

第六階段:現代作業系統(1980年以後)

DOS,Windows,UNIX,Linux.
網路促進了網路作業系統和分散式作業系統的出現:
網路作業系統:任務時將多個計算機虛擬成一個計算機。傳統的網路作業系統是在現有的作業系統基礎上加上網路功能。而分散式作業系統一開始就將多計算機考慮進來,是重新設計的作業系統,比網路作業系統的效率要高。

作業系統分類

  • 主機作業系統
  • 伺服器作業系統
  • 多CPU作業系統
  • 個人計算機作業系統
  • 嵌入式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

  • 向微核心方向發展
  • 向大而全的全方位發展
  • 進入21世紀以來新動態是虛擬化技術和雲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虛擬化和虛擬化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奇異點:複雜性提高的情況下怎麼保證穩定性和安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