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技術人員為什麼應該參加社群活動

發表於2012-05-30

來源:李力

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周圍的惶恐情緒不斷蔓延,而且各種如何躲過裁員的帖子也層出不窮。那時,美國的同事給組裡發了一篇文章連結。記憶中,那個標題是《我是在裁員潮中拿到了幾家offer》。

文章中,這個人並沒有試圖把自己美化成天才,他只是敘述了在工作之外,他還喜歡做的事情。第一,寫技術文章;第二,參加各種技術交流;第三,自己出面組織技術交流。當他在自己部落格上發出自己需要一份工作的時候,很多家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別人的例子對自己的觸動通常不大,自己的經歷才更容易刻骨銘心。就在兩週前一個下午,我突然接到離職通知,暈頭轉向之際,在新浪微博上發了個訊息。沒想到這個訊息成了我微博中被評論和轉發量最高的一條。更沒想到的是,工作中接觸到的一些同事和合作夥伴說了很多平時少見的溢美之詞,而經常潛水的朋友也發評論發私信為自己打氣,更有很多認識不認識的人提供各種工作機會……

 

這真是巨大的反差,我參與社群,出於自己的興趣,更多時候是工作上的需要,社群上投入的時間精力,遠沒有我在工作上投入得多。但這個時候,我得到的最多的支援卻是來自於社群。感動之外,甚至有些愧疚,自己何德何能?得到這麼多人的鼓勵。而這強烈的對比,也讓我想了很多。

很多在大組織裡工作過的人,都有個切身體會,你最大的客戶其實是你的老闆,通常就是這種局面:“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作為員工,你就乞求上帝吧,乞求上帝讓你碰上了個好老闆。因為只有這個老闆對你的價值進行估價。

技術人員參與社群的一個好處就是:你的價值也可以在工作之外體現,潛在地,有很多人可以對你的價值進行估價。社群類似一個更公開公平的市場,這種估值會更趨近於真實價值。那些感覺在組織或者公司裡懷才不遇的同行們,可以到社群中一試身手。

這個有理論支援,叫“群體性智慧”。例子是讓一些專家對一頭牛的重量估值,同時讓周圍群眾也參與估值。群眾估值的平均值基本是牛的實際重量,遠比專家們靠譜。當然啦,技術人員不是牛,我只是做個比喻。

 

技術人員參與社群的優點,就我體會到的,還有以下幾點:

1. 讓你有機會展示其它才能。比如貧這個特點,在組織中會被視為不正經,在社群中可能就會被很多人視為有趣。

2. 讓你有機會進行人際交往。社群靠興趣聚合,是個容易讓人放鬆進行交往的場所。面對機器的時間太多的技術人員來講,更需要這類場所,來多和人打打交道。

3. 提供很多鍛鍊機會。你希望鍛鍊演講演講,社群就是個舞臺;你希望鍛鍊組織能力,社群有的是這方面需求。

 

當然,我也聽到很多理由:經常加班沒時間;每天太累,沒精力折騰這些事情;玩這些東西,真的有這些回報嗎?我現在混得挺好的,需要跟你們混嗎?……

我只說出我相信的,而信不信,做不做,選擇權都在於你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