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之父——中本聰

xiaohuanglv發表於2018-09-14

神祕的中本聰,神祕的論文

上一節中,用“國王的Wi-Fi”解釋“拜占庭將軍·難題”演算法的郵件作者,名叫Satoshi Makamoto,如果你對這個英文名字感到陌生,不妨看看其他幾個譯名:

日語翻譯:中本哲史;

漢語翻譯:中本聰。

比特幣圈內的人一定都知道他的大名:一個匿名者、一個愛收集火車模型的天才黑客。人們關注他的理由還有很多:不僅因為他發明了比特幣,還因為傳言他擁有一筆類似尼伯龍根寶藏一樣的海量比特幣財富,以及其他諸多不為人所知的內容。然而,所有尋找中本聰的努力都以:

• 相同的方式開始(我們找到了!);

• 相同的方式高潮(看似可靠,但並不有力的證據引發坊間的熱議);

• 相同的方式落幕(被懷疑或證明不是)。

無論是《新聞週刊》《紐約時報》,還是《連線》雜誌近來出現的尋找中本聰的數次“烏龍”,讓人們甚至開始計數,“這是第12次還是第13次發現‘真正’的中本聰了?”

他的最近一次露面是沉寂多年後的又一封宣告:2015年12月在Linux基金會的比特幣開發者群組中:

郵件標題:“Not this again.”(這次你們仍然沒猜對)

正文:“I am not Craig Wright. We are all Satoshi.”(我不是克雷格·賴特,我們都是中本聰)

這次媒體炒作源於2015年12月8日,《連線》刊文認為克雷格·斯蒂文·賴特(Craig Steven Wright)即中本聰,並列舉了部分掌握的“可靠”證據,包括猜測在一段可能要發言的視訊中所要說的話和內容。之後數小時,澳洲警方突襲並搜查了他的 家,但警方稱此次搜查是和稅務相關,與比特幣沒有聯絡。《衛報》援引路透社記者稱,賴特的辦公室也遭到了搜查。

然而這次搜查之後,中本聰的宣告並沒有得到開發者群體的廣泛關注。事實上,自2014年9月起,就有確定的 網路證據顯示:部分中本聰的郵箱賬戶已經“有意無意”地被盜。甚至,盜取者本人對此也供認不諱,並頗為得意地提醒:中本聰先生保密工作沒有做夠,為安全起 見請趕緊逃離,以防被抓捕。在揶揄的同時,仍然不忘記來一句Thank you for inventing Bitcoin(多謝你發明了比特幣)。

下圖是2014年中本聰的郵箱因長期荒廢等原因被黑客盜用,從此更難有任何可信的渠道證明任何發表宣告的是其本人。

image.png

圖1-1 中本聰郵箱賬戶被盜,並用中本聰賬戶發表宣告

資料來源:http://p2pfoundation.ning.com/forum/topics/bitcoin-open-source?id=2003008%3ATopic%3A9402&page=4#comments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多麼地矛盾!中本聰的密碼學造詣十分精湛,許多曾經被認為是冗餘設計的錯 誤,後來都被證明是正確的。比如,精心挑選的Koblitz(科布利茨)曲線,避開了美國國家安全域性在加密標準中暗藏的後門;比如,在橢圓曲線數字簽名算 法加密的基礎上,再雜湊兩次,足以應付量子計算機的威脅。這粗心的與精密的居然是同一個人。

2008~2011年的網路討論中,中本聰的一言一行也伴隨著比特幣概念的成型與實現,當然還有那篇著名的並未發表在任何學術期刊上的“神祕的論文”。論文的簡介如下:

“本文提出了一種完全通過點對點技術實現的電子現金系統,它使得線上支付能夠直接由一方發起並支付給另 外一方,中間不需要通過任何的金融機構。雖然數字簽名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如果仍然需要第三方的支援才能防止雙重支付的話,那麼這種系統也就失去了存 在的價值。我們在此提出一種解決方案,使現金系統在點對點的環境下執行,並防止雙重支付問題。該網路通過雜湊雜湊對全部交易加上時間戳 (timestamps),將它們併入一個不斷延伸的基於隨機雜湊的工作量證明的鏈條作為交易記錄,除非重新完成全部的工作量證明,形成的交易記錄將不可 更改。最長的鏈條不僅將作為被觀察到的事件序列(sequence)的證明,而且被看作是來自CPU計算能力最大的池(pool)。只要大多數的CPU計 算能力都沒有打算合作起來對全網進行攻擊,那麼誠實的節點將會生成最長的、超過攻擊者的鏈條。這個系統本身需要的基礎設施非常少。資訊盡最大努力在全網傳 播即可,節點(nodes)可以隨時離開和重新加入網路,並將最長的工作量證明鏈條作為在該節點離線期間發生的交易的證明。”

2008年11月1日深夜2∶10,當時的中本聰也許是懷著欣喜之情,發出了題為“Bitcoin P2P e-cash paper”(比特幣P2P電子現金論文)的郵件。在郵件中他給出了含有上述見解的論文的連結,重述了比特幣的五個主要特性:

(1)可以用點對點的網路解決雙重支付(雙花)問題;

(2)沒有類似鑄幣廠一級的第三方的信任機構;

(3)使用者可以完全匿名;

(4)可以用雜湊現金形式的“工作量證明”來製造新的貨幣;

(5)用於製造新貨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同樣可以用來預防雙重支付。

一個偉大的社會實驗從此開始!然而直到今天,世界上仍然沒有人能找到他。即使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金融學教授Bhagwan Chowdhry(巴格·喬杜裡)已提名他為2016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的候選人,或是瑞士小鎮上的瑞信銀行打出招牌:“歡迎來到達沃斯,中本聰!”

他的一生就像一個謎團,出現、閃耀、隱逸於茫茫人流。也許正如康奈爾大學教授薩若所評論的那樣:重要的 是中本聰的實際遺產。我們的銀行基礎設施已經過時了,自千年蟲爆發重寫程式碼以來就再未更新過。金融體系的透明度和可審計性極低。銀行零售業自1959年以 來鮮有創新,直到幾年前才有所改觀。即使在今天,銀行依然為我們的錢提供殘舊、難用的介面。我不會宣稱比特幣那樣的虛擬貨幣是最終的解決方案,或者甚至是 目前可靠的解決方案之一。即使最近有規劃進行改進,比特幣也不能擴充套件到世界各地,而且它在安全上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但它確實帶來了一些新的技術思路,可以 豐富我們的國際社會;這些思路中的一部分是中本聰發現的,另一部分是中本聰的前人發現的。負責任的媒體需要放下毫無意義的尋人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比特幣這 種技術和它帶來的啟示上。這才是真正該做出的行動。

波動的價格,轟動的交易

從橫空出世到漸入佳境,從默默無聞到婦孺皆知,比特幣一路走來,價格的波動也一路備受爭議。在看過了無數類似《十問比特幣:3年翻25000倍》這樣駭人聽聞的新聞標題之後,人們的心臟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強。25000倍,這是事實嗎?

image.png

圖1-2 比特幣兌換美元價格

資料來源:https://blockchain.info/zh- cn/charts/market-price?timespan=all&showDataPoints=false&daysAverageString=1&show_header=true&scale=0&address

比特幣兌換美元價格在2014年1月達到峰值1120美元左右。一般讀者顯然忽略了一個基本的數學常識:如 果一定要選用0作為除數,進行對比,則很容易得到一個近乎無窮大的結果。25000倍似乎也並不算離譜。我們不妨選用漫長的0值時期後非常早的一個點:中 本聰依然頻繁出現的2010年的某一個點,以0.0619美元作為基準,做一下計算:18093倍,依然不小。

2016年2月25日比特幣的價格是424美元,雖然波動已經平緩,但相對於兩年前頂峰時期的1120美元,也僅是那時的37.8%。其實從2011年第一次“比特幣-比薩餅”的公開交易兌換至今,比特幣兌換美元價格經歷了無數次的暴漲暴跌。

表1-1 2010~2015年比特幣兌換美元價格

image.png

數年間持續反覆的漲跌後,大眾終於接受了比特幣這樣的新常態,每日交易的次數也在震盪中逐步攀升,趨於27.5萬筆/日(資料來源於區塊鏈網站)。

image.png

圖1-3 比特幣每日交易數

資料來源:https://blockchain.info/zh- cn/charts/n-transactions?timespan=all&showDataPoints=false&daysAverageString=1&show_header=true&scale=0&address=

核心開發成員埃米爾·塔吉(Amir Taaki)的評論中引用了業界周知的Hype Cycle(炒作週期)來解釋這一經濟現象:“你可以說,比特幣遵循了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高德納)的‘炒作週期’規律,即一種理論上的技術從被 採用到成熟的曲線。這個週期始於技術萌芽期,然後經歷期望膨脹期、幻覺破滅谷底期、復甦期和生產力成熟期四個階段。”根據這一理論,比特幣正在走出幻覺破 滅谷底期,人們開始珍視可靠的程式碼,拋棄人為因素和圍繞這種因素的動盪。

傳輸價值的代幣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接受財新傳媒的採訪中罕見地對區塊鏈和數字貨幣進行了表態:“從歷史發展的趨勢 來看,貨幣從來都是伴隨著技術進步、經濟活動發展而演化的,從早期的實物貨幣、商品貨幣到後來的信用貨幣,都是適應人類商業社會發展的自然選擇。作為上一 代的貨幣,紙幣技術含量低,從安全、成本等角度看,被新技術、新產品取代是大勢所趨。特別是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全球範圍內支付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 字貨幣發行、流通體系的建立,對於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都是十分必要的。”我們不難發現,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完全意識到了數字貨幣是新 時代發展的必然,而區塊鏈則是一種可選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各國央行撰寫的《數字貨幣》報告中提出了一種代表絕大多數央行的典型看法。國際清算銀行下屬組織CPMI(支付與市場研究委員會)指出,比特幣隸屬於數字貨幣的一種,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看待這種數字貨幣。

第一,它是一種資產,這一點如同其他很多貨幣一樣,可以被用來作為支付的手段,但同時並不與一種主權貨幣必然相聯絡,沒有任何實體、任何官方權威的背書(這一點與QQ幣、網路虛擬幣不同)。

第二,它並不具有內在固有的價值,因此它應有的價值取決於願意接受它、使用它的人們,取決於這些人們對於它未來(可以兌換的商品、服務、貨幣)的信心。

第三,目前參與其中的第三方機構大都由“非銀行組織”構成,這些組織在開發和維護數字貨幣和分散式賬本技術上非常活躍。

在比特幣開發和部署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中,這份報告同樣提到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如同電話、手機第一次走入人們的世界,使用的人群越多,它的價值也隨之越大。當越來越多的人採用比特幣的時候,它的價值也會越大。而這源於它固有的優勢:

(1)最初設計上考慮到了方便、全球可達、全球跨國界的使用;

(2)廉價。(各國央行也承認至少在某些交易的場合,對於使用者來說,它提供了一種更加方便和廉價的方法)

在各國央行看來也有悲觀的一面,它也存在著安全和信任主體缺失的缺點。但這些都不妨礙比特幣作為一種傳輸價值的代幣或傳輸價值的語言繼續發揮作用。

然而在自由主義者眼中,比特幣顯然走得更遠,它不僅可以被作為一種安全可靠的儲存和轉移法幣價值的機制,更 是一種網際網路協議上的價值操作方法(Value over IP)。比特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取代物權法中的傳統產權鏈,以一種可識別的安全方式保護使用者的資產利益,並提供一套透明的規則和執行機制以便所有參與者 在記賬上受到平等對待。所有這些比特幣完成的功能都不需要依賴金融、監管或司法部門,比特幣本身就是法律的程式碼。這一點尤其在缺乏完善的金融系統、法制失 靈、無法保證公民財產權穩定的地方,體現得淋漓盡致。

使用Kipochi錢包的肯亞人不僅可以如願地使用比特幣的全球性金融體系,而且還可以把比特幣兌換成M-Pesa以便完成當地的交易和購物。新時代裡遠下南洋掘金的菲律賓、馬來西亞華裔可以通過OKlink將東南亞貨幣以低廉的手續費用轉回中國大陸的家中。

在政府和私營部門已經失敗的地方,開源開發已經在比特幣身上找到了解決辦法。我們回首它誕生的歷史也會發現,比特幣在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在普遍的泡沫和對威權信任的喪失中誕生,可以說不只是比特幣開發者造就了比特幣,而是這個時代造就了比特幣。


來源:我是碼農,轉載請保留出處和連結!

本文連結:http://www.54manong.com/?id=519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3646208", container: s });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3646147", container: s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