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正在遠去的消費網際網路時代

天府雲創發表於2016-12-29

 這個世界的殘酷就在於,大部分人都只關心創業者的結果,不看他們的過程,所以公眾和媒體都很難真正地理解創業。唯一能證明這一切的,就是哪一天,被質疑的人拿出結果,讓所有人閉嘴,在過去,普通人可能一生都不會有這樣的機會,直到他們等到了某一天。

  一.消費網際網路的黃金年代

  中國人的骨子裡有某種情結,似乎更喜歡屌絲逆襲花子翻身破落戶有朝一日到公主象牙床上滾一滾的革命反轉劇。所以2015年至今被很多人懷念和銘記,因為這一年給了大多數人這種情結的“可能性”幻想,從三月“網際網路+”的提出O2O大戰的序幕拉開,隨之而來的則是各種上門到家O2O服務的瘋狂,雖然當時大多都屬於初創公司在這些領域小打小鬧,但它們發出的動靜也並不小。

  那時候,我身邊的很多人都覺得O2O是網際網路時代最好的“消費經濟模式”,即以最低的成本獲取最需要的服務。去年的整整一年,我們每天都在享受1元洗車、首單外賣減10元、1元上門洗衣、9.9元電影票和免費的美甲、微信支付優惠等各種優惠服務,雖然如今這樣的補貼大戰早已減退,但卻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手機支付最方便的國家了,不信現在去公司樓下看看,路邊的煎餅果子現在都可以用微信和支付寶結賬了。

  各類O2O補貼消失的證據就是前幾個月的滴滴合併Uber中國事件,主流O2O的補貼大戰似乎在2016慢慢走到了盡頭,世界網際網路的主流風向也不再眷顧吃喝玩樂,朋友圈裡,專門投資美國科技公司的王煜全說過,美國的創業,正在向技術型公司轉變,而這類技術型公司都會有三個特點:

  1、相比國內,這些公司的產品研發週期相對很長,像人工智慧,基因工程一類的專案最少要五年以上才會有成果。

  2、資金需求大,一般起步要先燒掉幾千萬美元(這點和國內O2O的補貼大戰相比,也不算太多)。

  3、技術壁壘高。一般這種公司將最新科研成果商業化成功後,因為有專利和技術壁壘,這樣的專案會有一定的門檻。

  在矽谷,下一個馬斯克賈伯斯們也許正談論著可回收火箭、天空旅店和私人小型衛星,而在國內咖啡館裡創業依然圍繞著直播網紅、家政美甲,走進寫字樓和咖啡店,各路二手車的廣告充斥著北上廣的各座電梯之間。

2016正在遠去的消費網際網路時代

  二.“網際網路下半場”的背後折射出中生代渴望的話語權

  很難說國內科技公司的主流有沒有跑偏,但很多人看了網上那張四處流傳的O2O陣亡名單後感慨,網際網路除了BAT之外已經沒有機會了,但就在不久前的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王興,程維和張一鳴圍坐一處,共同發聲,希望讓外界認可一個新概念,稱他們為國內網際網路下半場的“小三巨頭”,他們甚至討論出了一個全新的縮寫“TMD(頭條、美團、滴滴)”來概括自己。

  過去,很多人低估了今日頭條的商業價值,高維度的網際網路精英不會去使用和關注這種在他們眼中比較Low的新聞聚合產品,但它早期瞄準的恰恰是中低維度的大眾市場,如今更是公開上線了“頭條外搜尋”功能,幾年來對今日頭條的低估是它能在BAT眼皮底下長這麼大的原因,而當張一鳴開始強調機器演算法和資訊分發時,外界才反應過來,並且把更多的對未來趨勢的想象投射在了這家公司身上。

  中生代渴望更多的話語權,所以王興提出了網際網路下半場,這個由美團CEO王興提出的概念,還是精準的指出了中國網際網路依靠PC網民及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快速增長的“人口紅利”期已過的事實。

  三.真正的資本寒冬可能還遠未來臨

  深感趨勢紅利遠去的不僅僅是創業者,就在前不久,非著名投資人曲凱宣佈離開風投圈投身內容創業,並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為什麼我不做VC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陸續媒體爆料稱有些投資人基本已處於休假狀態,即使有很多投資機構仍然在到處看專案,但是出手卻非常謹慎也顯得非常正常,事實上,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經常就可以在媒體上看到,說現在資本環境越來越惡劣,經濟也逐漸下行。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由於目前資本市場處於寒冬期,許多投資機構投資步伐放緩,而媒體眼中一些同質化、差服務、弱資金的初創O2O企業的消失,似乎也坐實了大部分人口中“資本寒冬”來臨的證據。

  老一代網際網路人對於寒冬兩個字有著深刻的記憶,2000年6月30日,網易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緊接著就迎來了網際網路泡沫崩潰,納斯達克崩盤。網易股價節節下降,並先後經歷了各種問題,阿里派蔡崇信去美國和香港裁掉剛剛成立的辦事處,這樣的困境,在如今的資本市場根本從未出現過。

  如果十幾年前的那段時間連網易和阿里都需要匍匐前進,那麼2015下半年開始盛傳的資本寒冬論調可能從未來臨。

  我為什麼依然看好中國經濟,原因有三點:

  首先,目前國民素質和審美都有了較大的提升,整體氛圍非常積極樂觀,這對經濟其實影響非常大。所以馬雲說沒有多少企業家是聽了經濟學家的話創業成功的,就是這個道理。媒體和專家容易過度渲染,但企業家有自己的直覺。

  第二中國的人口規模、經濟規模巨大,可以縱深激發出新的發展模式,現在有的人覺得人口紅利下滑,但我覺得這是階段性的,比如一線城市的人口紅利也許不再有了,但是廣大二三線和鄉鎮,在未來的城市化程式中會形成新的人口紅利。

  第三點,還有許多政策紅利尚未釋放。

  李開復在最近的一場演講中提到了最近還看到的某一個國內的VC,對一個首次融資的什麼都沒有就是三個人的專案,開出了兩千萬美元的投資額,八千萬美元的估值。並且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只要你選的領域是重要的,然後創業者是明星級別的,那麼其實沒有什麼資本寒冬。”

  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委婉的說法,因為其他投資人會直接告訴你:“現在創業要回歸商業的本質。”儘管如此,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投資人依然在尋找優秀的專案,從這層角度看,資本寒冬永遠都是一場相對論。

  四.當馬雲都不再談電子商務了,巨頭的擔憂是什麼?

  前段時間馬雲在“雲棲大會”說,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企業,馬雲用了一個詞“新零售”。當時我和一票記者在下面聽了,深以為然,一直以來,整個網際網路的趨勢都是朝著越來越重,而網際網路的元素卻越來越少的方向發展。過去很多人掛在嘴邊的“網際網路企業和傳統企業”的二元對立模型,漸漸地已經無法解釋這個商業時代各種多元模式了。

  所有人都知道傳統企業過去三十年靠的是資訊不對稱在做渠道型的生意,但實際上很多早期的網際網路企業,它做的也是資訊不對稱的事情,以搜尋引擎為例,它實際上是把很多資訊彙總起來,從年初爆發的醫療推廣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上看,如今這種情況大家看到了,已經很難適應未來的發展了。

  未來一切以資訊不對稱為盈利前提的公司,都開始感到環境變化的嚴峻。

  網際網路在流量分割完成後,人作為交易入口的頭部效應會越來越強,尤其是中產階級崛起和引發的消費升級後,對於海外進口消費的電商需求會越來越強烈,這也是未來電商增長新的一塊蛋糕。所以阿里的雙11做的再厲害,依然會有例如網易嚴選,小紅書這樣的專案從電商中殺出來。

  交易的本質是人群,而人群被社交工具和社群高度碎片化之後,更容易被相同的價值觀所吸引,而不再像過去一樣依賴於單一的線上入口,同樣的道理,資訊渠道型企業模式開始慢慢要讓位於產品型的企業模式。

  五.其實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階段完全有規律可循

  第一階段,就是資訊和資訊的連線,打通了資訊流;這個階段誕生了百度,騰訊等企業,因為快速增長的站點和網民,需要資訊的檢索與基本的社交服務,而最早的網址導航,電子郵件已經難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第二階段,隨著技術的普及,涉足線上交易服務,打通了資金流;這個階段,阿里,京東得到了長足發展,這個階段阿里作為先行者,對於國內網際網路程式最大的貢獻,在於建立了最早的網際網路信用和擔保體系,未來所有的電商都將基於此繼續發展。

  第三階段,就是圍繞交易的線下供應鏈的整合。誕生了一批圍繞重產業的企業出現,開始著重於某些萬億產業的效率與成本。“網際網路+”和“供給側改革”本質上都是在呼喚重產業中誕生網際網路新巨頭,去徹底顛覆過去傳統產業經營模式中由於經營分散、長渠道、和資訊不對稱積累的低效率與高成本問題。

  眼下,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國內服務業、製造業等相關領域的各個垂直細分行業都在迎來一個全新的機會:產業轉型升級。可是,放眼全球,卻很少有網際網路公司在這個領域具備了較強的能力,在更下沉的行業,應該說,網際網路下半場這場戰爭才剛剛打響。

  六.愈來愈重的產業網際網路會成為2017的主流嗎?

  那麼,有人問,在消費網際網路勢窮之後,大資料,人工智慧又方興未艾,下一波的網際網路創業獨角獸的主流形態是什麼樣?在這裡,我們要提出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發展規律的新的概念,叫做“產業網際網路”。

  首先我們需要解釋什麼叫“產業網際網路”,有廣義狹義之分。產業網際網路不僅是企業內部網際網路化,同時也對研發、生產、交易、流通和融資等各個環節進行網際網路滲透,從而實現效率的提升與資源的優化配置,產業網際網路還將打通上下游,完成產業鏈改造,重塑企業核心競爭力。

  聽上去這道趨勢很讓初創企業的創始人沮喪,因為這一切似乎並不是一個三五人的團隊加上一個好的創業故事和一筆迅速到位的融資就能馬上幹起來的。毫無疑問,下一波的創業門檻已經變高了。

  比如在長鏈條的傳統裝潢行業,這個產業有四萬億的市場空間,但過去還沒有誕生一家超百億規模的企業,當涉及到設計、製作、交付、營銷、物流甚至金融服務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傳統意義上的消費網際網路最擅長的資訊連線模式似乎不夠用了,也很難實現對每個環節的把控。

  產業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傳統企業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尋求全新的管理與服務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創造出更高價值的產業形態。在數字時代,無論個體還是企業都應該適應時代的變化,將資產進行數字化,並通過互聯協作來擴大數字化資產的使用,增加營收,從而形成一種生態。

  七.下一個誕生千億獨角獸的市場,已經具備哪四種條件

  前不久劉強東在公開場合發言,認為未來五年內的“風口”將出現在傳統行業而不是網際網路行業,在快時尚、家居領域、和食品健康將湧現出更好的高品質中國品牌。

  從更大的格局看,其實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超級紅利正確實在消退,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越做越重;而那些轉型成功、掌握了網際網路的工具、方法論和價值觀的傳統企業,正在爆發出勃勃的生命力。

  以傳統的裝潢產業為例,這個行業以土巴兔為代表的網際網路裝潢企業正在受到傳媒的關注,如果有人願意俯下身去研究這些過去不算非常顯眼的重產業模式網際網路企業,也許我們可以從中體味出劉強東的判斷,為什麼巨頭大佬們會認為類似裝潢的傳統產業,會誕生出新的風口與獨角獸,這些傳統行業需要具備了哪些特徵:

  1.首先,企業所處的行業市場規模需要足夠大

  如果要誕生新巨頭,這樣行業才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比如千億級或萬億級;而據艾瑞諮詢最新發布的裝潢白皮書顯示,目前裝潢產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2萬億元( 資料來自於艾瑞諮詢《2016年中國網際網路裝潢行業白皮書》),並且還將持續增長,這也給從中誕生一家產業網際網路巨頭製造了先決條件:市場規模必須足夠的大。

  2.產業鏈下游企業總數繁多且分散,呈現“大行業、小企業”的特性

  如果一個行業集中度低,企業碎片化程度高,那麼就迫切需要網際網路來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如網際網路裝潢的出現,有效整合了裝潢產業鏈條上的資源與參與者,平臺匯聚了優質建材供應商、裝修公司、工長、設計師等,極大提升了整個行業的資源利用效率與生產效率。

  而在過去,這些企業和服務單位可能只能各自為戰,呈現出一種無序競爭的狀態,這種狀態當然沒有使用者體驗可言。而使用者體驗不足的地方,就有產生新物種的商業價值。

  3.這個產業生產、採購、分銷等環節鏈過長,資訊化程度低

  這就考驗從中誕生的產業網際網路平臺是否能夠精簡渠道,真正實現上下游的以需定產。比如裝潢產業鏈條極長、環節繁多,從生產製造到銷售要經過層層分銷,不僅抬高了成本,也造成產業的冗餘。目前,而業內的網際網路企業通過建立供應鏈F2C體系及雲排程整體運營系統,打通採購、物流、安裝入口,保證家居建材從廠商到使用者的直接供給,以需定產,實現了裝修流程的智慧化監管以及工人與材料的智慧化調配,有效保證工期。

  4.使用者在這個行業有明顯的技術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需求

  第四點來自於消費升級,從使用者的角度看,裝潢就是一個典型的消費者需要更好的服務的產業,現在的大城市的新中產階級需要的是動動手指的一站式服務,並且提供個性化定製。使用者渴望把自己從傳統裝修冗長,低效,體驗差的服務中解放出來,而另一邊,智慧家居、家庭大資料一類的產品和服務又需要進入家族這個傳統而古老的行業,這就為產業網際網路實現對裝潢業的改造,提供了機會。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之下,新誕生的產業網際網路企業才能更好地創造使用者價值。

  結語: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著作《創新者的窘境》裡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機構的能力體現在其流程和價值觀中,而且正是構成當前業務模式核心能力的流程和價值觀,決定了它們無力應對市場的破壞性變化。對於網際網路從未涉足過的傳統重產業,2017年或許是一個新的元年。

  不過話又說回來,風口當然會再來,但草根創業者和咖啡館投資人書寫的消費網際網路時代,恐怕已經和2016一起慢慢離我們遠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