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專案管理(CMMI成熟度)實踐——之決策分析(3)

肖永威發表於2015-01-24

        續《軟體專案管理(CMMI成熟度)實踐——之決策分析(1)》、《軟體專案管理(CMMI成熟度)實踐——之決策分析(2)》,後記。

        關於前端開發技術架構決策分析的活動已經結束了,按理說不應該這麼快來寫總結,但是,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故。因此在此寫寫後續發生的事情吧。

        我很高興,專案組開發人員在通過長時間熱烈的討論、研究後,終於通過決策分析方法選擇引入JavaEE技術架構,並把Cordys產品放在後臺。我感覺到我的壓力驟減,主要原因如下:

        (1)受Cordys產品限制、制約,大幅減少;

        (2)採購Cordys產品廠商現場技術支援服務緊迫性降低,能避開公司人員劃撥動盪期;

        (3)採購合作伙伴人員相對容易多了,因為JavaEE開發人員,人力市場上很多,而基於Cordys平臺的很少見;

        (4)通過公司協調,新加入專案組開發人員,不受技術限制,能很快投入到工作中;

        (5)專案組成員溝通也順暢多了。

        也許是高興太早了。

        今天,在跟蹤專案進度和計劃安排過程中,感覺部分人員對需求理解不全面,存在核心頂層設計不清晰的問題,進度滯後。因此,緊急召集設計人員開會討論。會議紀要中結論內容摘錄如下:

        (1)設計人員對支撐流程視覺化快速開發辦的公能力平臺的需求範圍、內容、目標等基本資訊比較清晰,細節可能需要溝通;

        (2)系統部署、使用範圍為省公司+13地市;

        (3)要求系統按鬆耦合方式設計,支援資料適配、元件化、服務化;

        (4)要求系統能提供運維支撐,例如:服務監控、介面監控等;

        (5)要求系統能管理應用叢集,支援線上部署、啟停應用,某處故障不影響全域性,保障系統穩定性。

        ……

        突然發現,基於開源JavaEE技術架構,系統運維、應用叢集管理等平臺能力,都需要自行設計和開發,這個工作量將是巨大的,還存在很大的風險。如果不設計這方面內容,那麼系統將處在裸奔狀態,故障時只能重啟服務,還不可控。這是不可能的。而這些能力卻是Cordys產品自帶的原生能力。

        怎麼辦?

        改設計方案,重新回到Cordys平臺上(因為沒有第二套可行的方案),再加HTML的技術架構。

        最後,設計人員終於認可去年年末的0.77版的技術方案(請參考方案原型《雲端計算統一辦公運營平臺服務能力設計方案》,以及2013年的博文《使用雲技術升級改造現有應用系統的思考》)。

        出現這種情況,是好事,不實施哪裡知道方案可行性,只是這條路,彎彎又漫長。

        總結以下三點原因:

        (1)我對需求宣講不清,遺漏重點了,比如0.77版方案中(150多頁),有大篇幅Cordys平臺產品的特性沒有講清楚,反而對於這些特性,使用者、客戶都瞭解。也想當然認為設計人員都瞭解了;

        (2)缺乏培訓,設計人員對產品、相關技術標準認知不統一,例如SaaS模型的定義(參考《 在IT系統中使用多租戶技術提供人員跨部門及虛擬團隊的解決方案(草稿)》)。

        (3)最關鍵的一點:缺乏穩定的開發團隊,特別是在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鬆散、臨時組建的團隊,缺乏溝通上下文環境,溝通成本、時間成本、返工成本的產生,是必然的。

        可惜,能有多少人認識到這一點啊,說不定還可能認為我給大家挖坑呢。殊不知,我也剛剛發現,我也掉坑裡了。感慨鬱悶!

        專案管理,就是這麼回事,每次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