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 反思的技能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經驗總結、反思和昇華的能力。
反思,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這在我們以往的學習中缺失的一項技能,如果想看問題深刻,就需要堅持訓練個提高你的反思能力
反思與總結的區別
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
換個說法: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從應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採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我們經常會推測現象背後的假設,但我們總把我們的假設當作事實。沒有能力區分假設與事實,我們也就無從對自己的假設進行改進。比如,古人會把產生雷電的可能假設之一——有雷公電母主宰——當作事實,進一步產生祭祀和崇拜行為。現代人也一樣。2015年有一則新聞是“夫妻幻想中500萬元彩票大獎討論中分配不均打架報警”,這算是把假設當成事實的經典案例了吧!
日常生活中,我們從對社會問題的討論中,也可以看到不同人對問題產生後進行反思所達到的深度不同。
例——北京大學經濟學家汪丁丁教授在部落格中討論過“高鐵新城建設為什麼會失敗”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年高鐵建設快速發展,很多城市都新建了高鐵站。經常外出乘坐火車的人就會發現,絕大多數高鐵站點建在距離城區較遠的郊區。是因為規劃高鐵站的專家們認為:將高鐵火車站佈置在郊區,可能會帶動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
用一句更為專業的話來說就是:“高鐵站點建設將加速城市產業升級和極化佈局,提升周邊土地價值,引發城市空間格局的轉變。”(做出假設)然而,媒體調查的結果是“絕大多數想依靠高鐵火車站的建設帶來城區擴充的努力大都失敗了”——從規劃到現在,所有這些城市的高鐵新城幾乎都失敗了。
讓我們慢下來,回顧一下這個過程。做事的順序是:
1——做出假設:在郊區建設高鐵站將帶動新城發展
2——採取行動:投入巨資建設高鐵新城
3——產生結果:高鐵新城發展不利,多數新城蕭條
為什麼現在的結果和原先的假設相差這麼大?關於這一問題,很多專家指出是因為規劃缺陷所致:高鐵站點沒有和周圍的土地開發相結合,而且存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問題。因此,他們開出的藥方就是在新一輪的高鐵建設中,必須做到高鐵沿線土地綜合開發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融合。這裡,專家給出了自己對問題產生原因的假設:相關規劃不合理。(專家反思形成的假設1)
依據此假設,專家們提出了新的行動建議:將高鐵的建設和相關規劃進行更合理的結合。
而汪丁丁教授對於這種建議的觀點是:“在我看來則是迴避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如果據此開出藥方,那還是避免不了高鐵新城蕭條的窘境。……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是人口流出地,而非人口流入地。人口流出這個現象意味著高鐵的開通會方便這些城市的人口往外遷移,這也意味著對絕大多數城市而言,高鐵新城註定是一座空城。”(汪教授反思形成的假設2:城市人口在流出)
現在對高鐵新城失敗的原因,有了兩個不同的假設:
假設1:相關規劃不合理(具體原因)
假設2:城市人口淨流出(供求關係)
汪教授的假設運用了更為基礎的規律——供需關係,所以他的假設:(1)不僅能夠解釋這件事情;(2)而且能夠解釋更多相關的事情;(3)從而讓我們在看似孤立的事情背後建立了可能的聯絡;(4)也讓我們有可能用這個假設指導其他領域的行動。
汪丁丁教授給出的假設是從“供需規律”這個根本因素出發:城市的發展來自人口需求的聚集,那麼研究城市的發展,就要考慮人口的聚集需求變化的趨勢。從城市吸引力角度看,作者發現人口遷徙的規律——中小城市的人口在快速向大城市流動。由於人們在小城市聚集的需求度這一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相對下降,高鐵新城的失敗就幾乎是定局。新城沒有留住人的根本原因不是高鐵站本身,而是在城市競爭中,中小城市本身喪失了吸引力,缺乏新增的城市人口,高鐵新城的發展又從何談起呢?
這一假設不僅可以解釋高鐵新城這一現象,還可以解釋其他相關事情,例如為什麼中小城市的房價比大城市的房價更容易下跌。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根據這一假設得出很多有意義的跨領域行動啟發,比如:
(1)如果想要增加高鐵新城的成功率,可以利用供需規律的假設,強化高鐵新城和周邊農村的聯絡,吸引更小村鎮的人口到相對大一點的城鎮聚居。所以,我們要做的不一定是把各種相關規劃都更改,也可能是新建通往農村的道路、建設配套公交系統以及實施農轉非戶籍政策。
(2)藉助這一假設,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某一城市人口的聚集需求變化程度,判斷這個城市所有和人口聚集度相關的商業經濟發展趨勢。
由此可得,我們對同一件事情得出假設的質量不同,意味著我們的認知深度差別很大。而要想讓我們假設的質量得到提升,最核心的步驟,就是反思。
反思在學習的過程中至少起著三方面的作用:(1)發現知識誤區;(2)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3)檢驗學習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1)反思幫助我們發現知識的誤區:跳躍性假設
在心理學著作《影響力》中,作者西奧迪尼提過一個觀點:“人就像錄音機一樣,一按按鈕就播放。”
例——我讀大學時,每當遇到比自己能力更優秀、職級更高或影響力更大的人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往回退,而不願意靠近和接觸這樣的人。雖然事情過後,內心有些自責,希望下次自己能夠和這樣的人多接觸學習,但是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又會不由自主地後退逃避。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真的是臺錄音機——出現相似的場景,就好似按下錄音機按鈕:我會自動採取相似的行動。
這種面對某些問題,不假思索就做出某種行為的現象,每個人都有。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需要對每一件事情都進行大量的思考就可以做出決策,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加輕鬆。不過,我們為什麼會不假思索就採取某些行動?
“不假思索”是指沒有通過思考便得出結論。儘管這種結論的得出沒有經過思考(至少沒有結合這次情況來思考),但它的產生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我們的直覺;或是小時候看到父母或者其他人這樣處理過,我們後來跟隨模仿了,變成自己的處理方式;或者我們曾經有相似的經歷,當時採取了這樣的行為,後來便延續下來了。
這種未經理性思考、面對某種場景就立刻得出的結論,我稱之為“跳躍性假設”——跳開理性思考的環節做出的假設。
這裡再次涉及“假設”這個詞。上大學的時候,我的人類文化學老師曾說過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大意是“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是我們認為的真實世界”。也就是說,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是一種假設,而我們的假設是大腦對事實進行解讀之後形成的。
事實→大腦解讀→假設→行為
我們成長的過程,便是讓我們的假設更加接近事實的過程。而跳躍性假設,由於省略了理性思考的過程,往往不是最合理的假設。
就拿我面對名人時不自覺地選擇退卻這件事來說,其實我應當去思考:名人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地位,往往是因為他更加謙遜,且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我主動接觸他得到善意回應的概率要遠遠大於我在路邊接近一個陌生人得到善意回應的概率。而且,縱然對方沒有給出積極的迴應,結果也不會比我選擇逃避更糟糕。所以對我而言,更合理的做法應該是主動嘗試接近。然而我們的跳躍性假設卻告訴我們:那是名人,趕快後退!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曾意識到是跳躍性假設幫我們選擇了思考路徑。而缺乏深入思考的過程,又讓我們進一步失去了發現新的思考方式或解決辦法的機會。如果我們一直被跳躍性假設綁架而不自知,就會永遠播放同樣的磁帶。如何發現跳躍性假設,讓我們產生新的解決思路呢?
答案很簡單: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放慢思考的速度來審視“自己做出決策的過程合理嗎?”“要實現的目標還有其他方法嗎?”“考慮的因素全面嗎?”等問題,我們就更可能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反思,反思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錯誤應用的知識。這種反思練習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進行,比如記日記的時候,回顧一天的生活,看看我們做了哪些決定,放慢自己的思考過程,重新審視自己的決定。
為了更直觀地展示這個過程,我拿出2012年6月9日我的一篇反思日記供大家參考:
2012年6月9日星期六
每日精進:昨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麼?我當時是怎麼考慮的?如果我重新來做會有哪些改進?堅持每天按照這個標準,對照我的行為!
日記:昨天客戶說專案要加快進度,三天內完成。我當時想的都是“客戶不瞭解情況”,“現在任務這麼多,根本不可能完成”。
現在想想,我這樣的心態是積極處世的心態嗎?
我一直以來覺得自己很積極,但是往往停留在自己想要積極的事情上面;而對於一些自己一時不太認可但是又必須去做的事情,第一反應卻常常是自己應該如何反駁而不是如何積極面對。
成甲你自己說得好:“大多數人看到問題就是問題;心態積極的人,看到問題全是機遇。”自己明明知道這句話,但是根本沒有把它作為生活的原則去應用,而僅僅是選擇性地去應用。你就是一個表裡不一的傢伙,這樣怎麼能進步呢?
我們有選擇的自由,無論外界的因素如何困難複雜,我們都可以選擇自己面對它的方式。決定我們行為的不是外部的條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態度。
所以,當客戶說要加快執行的時候,我要思考的不是困難多多——困難當然存在,但是這不正是需要我們去解決的嗎?我要看到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成長。這不正是自己的機會嗎?我們的價值,不就是挑戰過去無法完成的事情嗎?
這就是稻盛和夫說的:未來的能力——“如果凡事都以目前的能力來評斷能與不能,那麼任何新的、困難的事物無論再過多久,也不會有完成的一天。”
我們京都風景要為自己設定自己都覺得不可能完成的高目標,不要有絲毫膽怯,勇往直前努力到底,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能力展現出連自己都不敢置信的驚人進步。
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積極處世的心態!只有遇到困難不抱怨、拼盡全力解決問題才能進步!
像這樣放慢思考的速度去想事情,似乎很花費時間。但是你不這麼做,未來因此浪費的時間恐怕要數倍於此。
事實上,在某一階段,對自己工作生活影響重大的跳躍性假設的數量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它們重複出現在不同的
時間和場合,影響著我們的決策。而一旦我們發現並改進了這一跳躍性假設後,便能極大地改善生活中很多問題的處理方法。
這真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四兩撥千斤。就像我這篇日記中發現了“我遇到困難第一時間是進行負面思考”的思維習慣後,才有機會讓“積極處世”的新思維習慣發芽成長。當我用新的思維習慣替代了舊的思維習慣之後,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這種新思維方式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時間的節約,還有心性的修煉成長以及別人對我們做事態度和能力的信任。
而這一切,源自反思幫助我們發現錯誤,矯正行為。
(2)反思可以促進已有知識產生新知識
反思不僅僅能幫助我們發現用錯知識的地方,而且還能讓已有的知識產生新知識。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在反思的時候主動地進行知識的聯想與聯結。
例——我們公司的合同條款裡面有這麼一條:
乙方提交最終成果方案文字4套。如甲方需要額外增加文字數量,由甲方承擔費用,乙方可以代為列印,具體費用以實際列印結算單為準。
按理說,這個條款對甲乙雙方都算公平,籤合同時甲方一般也沒有異議。可是,實際操作中一直有一個困難,就是當真的需要多加印的時候,客戶就會覺得不舒服:我已經出了這麼貴的服務費了,多列印文字這點小錢還要另外付費?而我們的專案經理有時候為了照顧客戶情緒,就把這份費用免單了。
這個問題雖然不大,但是我一直覺得哪裡不對勁。直到有一天,看到心理學中的損失規避效應時,我才恍然大悟。
“損失規避效應”是指我們面對損失時的痛苦感要大大超過面對獲得時的快感。比如你今天丟了1000元錢,會覺得很痛苦。即使晚上又撿到1000元錢,你撿到1000元的快樂也不能抵消你丟失1000元的不愉快。我意識到,自己沒注意到“規避損失效應”是這個合同條款設計的問題所在。這一條款其實是設計了一個“面對損失”的場景:我已經付費了,現在又要花錢。人對痛苦是更敏感的。
怎麼辦呢?既然人對痛苦敏感,我們把“損失”的感受改造成“收穫”的感受不就可以了嗎?
於是,我調整後的方案大致是:如果合同總價是100萬元,就調整為101萬元,然後告訴客戶:如果客戶選擇自行列印文字,我們就價格優惠1萬元,並且贈送4套免費文字。在這套方案下,其實客戶花的錢是差不多的,但是感受卻完全不一樣。這就進一步讓我想到前一段裝修時,大多數淘寶店大件物品的送貨政策是:如果要送貨上門,再加運費200元。其實,如果改成自提優惠200元,可能更容易接受。
這種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時候通過聯想和聯結,將生活中其他經歷和經驗串聯起來,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過往經歷的辦法,能夠將自己分散的生活經驗進行重新組織,從而產生新的知識。而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就是多問問自己:
我過去還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我還聽說過有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嗎?
有什麼相關的方法可以應用到這件事情中嗎?
堅持這樣做,遲早會有大的收穫。
(3)反思可以督促我們檢查學到的新知識是否用了起來
在把反思作為應用新知識的工具方面,本傑明·富蘭克林的成績尤為突出。富蘭克林是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以前100美元的正面就是他的頭像。富蘭克林一生取得的成就影響了美國的發展程式。可是,富蘭克林的成長機會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他出身非常平凡——家境貧寒,只上過兩年學,第一份工作是印刷工。那麼他是如何不斷進步,讓自己最終取得驚人成就的呢?
在《美國之夢:富蘭克林自己的故事》中,他描述了自己希望不犯錯誤、快速進步的過程:
我希望我一生中在任何時候都不犯任何錯誤,我要克服所有缺點,不管它們由天生的愛好、習慣還是交友不慎所引起的……
光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品德是於我們有利的,還不足以防止過失的發生……因此我想出了下面的方法。
……我提出了十三種德行,這是當時我認為必需的或是相宜的全部德行,在每一項之後我加了一些簡單的闡釋,充分地說明了我認為該詞含義應有的範圍。
這些德行和它們的含義如下:
一、節制。食不過飽,飲酒不醉。
二、沉默寡言。言必於人於己有益,避免無益的聊天。
三、生活秩序。每一樣東西應有其安放的地方,做每件日常事務當有一定的時間。
四、決心。當做必做,決心要做的事應堅持不懈。
五、儉樸。用錢必須於人或於己有益,換言之,切戒浪費。
六、勤勉。不浪費時間;每時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為。
七、誠懇。不欺騙人;思想要純潔公正,說話也要如此。
八、公正。不做不利於人的事,不要忘記履行對人有益而又是你應盡的義務。
九、中庸適度。避免極端;人若給你應得處罰,你當容忍之。
十、清潔。身體、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潔。
十一、鎮靜。勿因小事或普通的不
可避免的事故而驚慌失措。
十二、貞節。除了為了健康或生育後代起見,不常舉行房事,切戒房事過度,傷害身體或損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寧或名譽。
十三、謙虛。仿效耶穌和蘇格拉底。
在2012年我就把反思日記的內容做了一個大的改進: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為自己的對標標準。很多人都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但是真正能夠做到每天踐行的人微乎其微。那時的我也一樣,看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後,生活照舊。因此,當我開始每天把高效能人士的習慣要求和我自己的行為進行對比時,我才發現自己要改進的地方太多!
什麼是“以終為始”?
怎麼樣才算“積極主動”?
我在衝突中想到“雙贏思維”了嗎?
此後的日子裡,我每天照著《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要求一一對比,進行反思,並根據自己的情況增加為八個習慣。
2012年5月、6月
每日反思之八個習慣
1.積極處世: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越是在逆境的時候越需要積極
□只有瞭解事實才有真正的積極
2.先有目標後有行動:以終為始
□要讓自己看到目標實現的樣子,要談論目標最終的樣子
3.要事第一
□保持思考想要取得的目標才能知道什麼重要
□學會拒絕才有時間做要事
□拖延或者委託不重要的事情
4.雙贏思維
□只有坦誠,才能建立雙贏的基礎——信任
□不被自己的觀點和直覺反應控制,才能耐心地理解對方
□雙贏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溝通事實、描述願景、共同為目標努力
5.先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理解自己
□只有自己先有空杯心態,懸掛假設,才能增進理解
6.協作增效——第三種選擇
□讓別人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共同找到解決方案
7.不斷更新
□“刻意練習”理論對我的啟迪就是要用新的方法訓練自己、培養團隊
8.請教達人,知識遷移
□舉一反三,就是學習、記錄、思考、實踐、反思、總結、連結、實踐的過程
(2012年我的每日反思日記:對標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側重提升團隊管理能力)
經過幾年的訓練,我做事的思路和方法產生了質的變化,時至今日我都享受著這些習慣給我帶來的巨大益處。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沒有反思讓我重新發現對標管理這個方法,我的成長收穫不可能這麼大。
我的三個小經驗:
(1)每日反思對標,其實是一個“打卡”的過程。記錄每天對標的結果,讓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更加積極地堅持反思、提升自我,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因此,堅持對標記錄,能夠通過正反饋,加速習慣的養成。
(2)每天反思對標同樣的內容,是一個自我催眠的過程。就像心理學中講
的,我們可以通過自說自話來與潛意識對話,影響我們的思考和認知。
(3)參考現代企業管理中“對標管理”的方法,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對標的過程標準化為“對標——對錶——對照”三個步驟,讓反思日記在對錶環節,更加精細和易於比較。
上面這些內容就是反思這一方法幫助我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方面:發現誤區、從舊知識中產生新知識以及檢驗是否掌握了新知識。
訓練反思能力的三個方法
(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3)培養記反思日記的習慣。
(1)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我對公司所有員工都有一個硬性技能要求:高水平的反思能力。
什麼是高水平的反思能力?能夠持續地從日常工作、他人經歷和書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改進服務客戶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有能力通過反思讓自己處於持續的改進狀態。
為了培養員工的反思能力,我要求新員工從入職的第一天開始就堅持做一件事情:每日寫反思日誌。大多數新員工沒有堅持寫反思日誌的經驗。因此,他們在剛開始寫的時候便會遇到一個大問題:寫幾天後就覺得沒有什麼可反思的內容——生活似乎每天都過得差不多嘛。這是因為很多人在寫反思日誌的時候,總覺得必須發生了大事才值得寫反思日誌。然而生活中哪能天天都是大事,沒有大事的日子是多數,怎麼辦?
從小事突破,深入思考。要培養堅持反思的習慣,首先要解決反思日誌寫什麼的事情,要不然就會因為沒什麼可寫,硬逼自己寫,然後寫成流水賬了。這樣的話,每日反思這件事情就很難堅持下去。畢竟誰也不是傻瓜,會一直做沒意義的事情。認為只有發生大事,才值得進行反思,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
比較重要的大事發生後,當然應該反思,但是,決定你在關鍵時刻表現的,卻是一個個小事的積累——臨場的發揮、溝通的技巧、心態的調整。因此,想要在關鍵時刻有更好的表現,我們就應該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個個細節的反思來改進提升自己。這些細節就包括前文提到的習慣性防衛和跳躍性假設,也包括我們其他不好的小習慣。
幾年前,我看到一個觀點:一個人的信譽要從履行每一個小的承諾做起,而我們大多數人很容易忽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隨口承諾的事情。你答應了別人,哪怕在你看來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別人很可能記在心上。如果你忘記了
處理,別人嘴上不說什麼,心裡對你的評價卻要調低一點。當時,這個觀點對我最大的觸動是:我過去從來沒有把日常隨口答應的事情看作“承諾”。在我過去的認知裡,承諾是很慎重、恨不得要簽字畫押的事情。但是,這個觀點觸動了我——原來自己隨口答應別人的“好的”“行”,都是自己的承諾啊!可自己真正認真對待、用心去做的有多少?
想到這裡,我就汗顏。於是,我在反思內容中增加了一條:檢查承諾。我要求自己每天回憶昨天答應過別人什麼事情,並通過檢查自己的簡訊、電話、郵件、日記來幫助回憶。這樣開始做後,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忙碌中把答應過別人的事情忘掉。於是,我在日記中提醒自己注意兩件事情:
1.答應別人的事情,儘可能第一時間記錄下來,避免遺忘。
2.輕易不給出承諾。確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再答應。
在我們公司,培訓員工記錄反思日誌,還有一個建議,那就是要記錄自己的情緒和思考的過程,而不僅僅記錄事情的結果。
這一點特別重要,也是我在堅持記錄反思日誌後發現,只有把思考過程,甚至身體反應和當時發生的事情結合起來記錄,再回過頭來看的時候,才會有更多的啟發和觸動。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在徵得同事Bean的同意後,將他剛加入公司時寫的反思日誌和現在寫的日誌放在一起,就可以發現明顯的不同。
Bean剛入職不久寫的日誌:
第三天全力聚焦在XX樂園的規劃設計和專案構思上,在這個過程中再一次驗證了設計流程之重要性:先清楚why(為什麼),再搞if(如果),然後how(如何)1,how2,最後what(什麼)。
而我往常的設計習慣中,是自己大概弄清了why和if後,直接就去how和what了。但是在團隊中,必須引導每一個成員徹底弄清楚why和if,不然大家在去想what的時候會很吃力。
Bean訓練反思能力之後的日誌:
1.今天遇到了什麼問題?
(1)表面問題:搞不清“做一個規劃方案”和“幫助客戶系統地解決問題”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2)實際問題:如何從客戶角度探討問題解決的可能性?
場景還原:在XX專案的前期構思討論中,我對專案的推進思路是“做一個規劃方案”,而準確的思路應該是“幫助客戶系統地解決問題”。
(3)我的錯誤假設:
a.認為“做一個規劃方案”就是在“幫助客戶系統地解決問題”。
b.如果有區別,就是“幫助客戶系統地解決問題”是把“做好的規劃方案”整理成“客戶可理解的方案”。
2.為什麼會產生這個問題?
我之所以會模糊兩個概念,一是沒有以客戶思維去審視整個專案的情況;二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沒有仔細地聽專案總監介紹這兩個概念背後的區別。
在本次討論中,張總提出她擔心如果用“做一個規劃方案”的思路去推進,會導致不能全面地幫助客戶解決問題,至少在幫助客戶看清解決問題的方向和行動計劃層面,可能會有遺漏。
3.在這樣一個矛盾出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我的心理表現怎樣?
(1)會感覺因為自己的誤解和理解慢,增加了團隊的溝通成本,有虧欠感。
(2)會內心著急,開始自我防衛,言語上有攻擊人的衝動。
(3)會覺得團隊裡經驗豐富的人很多,他們會幫我把問題分析清楚的。
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我覺得我的虧欠感、自我防衛和依賴性導致上午的溝通效果不好。
4.怎樣解決,有什麼啟示?
(1)調理情緒、回到終點: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自我調理情緒。我覺得那些心理變化以後再出現時,不必恐慌。只要思考終點的樣子,思考目前的狀況到終點之間需要現在的我做什麼就可以了,就不會被情緒左右了。
(2)審視矛盾:把上午的衝突理了一遍,我認為大家都是在往終點推進,但不在一個層次。我上午沒有把同事的擔心和我自己的問題關聯上。
(3)找共同點:想明白後,我試著按照“幫助客戶系統地解決問題”的思路梳理,發現之前自己的思路真的遺漏很多。這時,我跟張總就專案的思路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共識。並且我發現在這種思路的影響下,我向張總闡述想法時,把她當成甲方,會不自覺地加入一些語氣和詞語來表達我們是在幫你係統地解決問題,會讓思維很連貫。
可以看到,在剛加入公司的時候,Bean反思日誌其實側重於描述結果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想。而經過訓練後,他的反思能力已經非常強了,對一件溝通不太順暢的事情,他能夠從表面的衝突看到背後的原因,以及探尋這個過程中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表現的,自己的假設是什麼,最後落腳到如何改進和完善。堅持這樣的訓練,我們就能夠見微知著,逐步提升反思能力。
(2)把生活案例化處理
我們讀書就是讀別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悟。而最好的書,其實是我們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悟。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生活變成一本書,自己就可以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可是,對於自己的生活,我們常常是有經驗,沒反思。如果我們只有經驗,沒有反思,我們的經驗可能讓自己在錯誤的假設下越走越遠……
有一次,我聽到一個朋友說:“教育的根本定義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經驗的解讀方式。”
我很喜歡這個定義。教育,不是簡簡單單告訴你多少新知識,而是讓你學會如何重新解讀舊經歷,產生新行為。想一想,我們願意花錢去上商學院,學習別人的案例來改變自己的管理行為,那麼,為什麼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編輯成案例,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呢?
人能夠改變自己,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很欽佩蘭迪·波什(Randy Pausch),他在得知自己身患胰腺癌只有6個月的生命時,仍然選擇快樂與樂觀,完成了後來風靡全球的“最後的演講”。如果你還沒有聽過這個演講,推薦你搜尋看一看。
蘭迪·波什是一個有熱情和夢想的人。他在自己的演講中推薦了一本書——《一分鐘經理人》。這本書非常薄,但是裡面有一個觀點卻非常吸引我:“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
反饋。”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觸及了最關鍵的問題——我們之所以不改變,常常因為我們沒有得到正確而及時的反饋。
生活每天都在生產未經加工的經驗素材。我們的判斷來源於經驗,而有效的經驗來源於對判斷的反思。反思,讓我們把生活的素材重新解讀,成為洞見。
在《窮查理寶典》中,查理·芒格展示了他是如何對生活經歷進行解讀的:
從前有個人賣的魚肉叫卡奈森魚肉,而另一個知名公司也叫卡奈森(這有點類似百度和百度烤魚的關係)。卡奈森公司為了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就想要收購這個魚肉品牌。每次卡奈森公司的人跑過去跟那個傢伙說給他20萬美元,他說他要40萬;4年之後說給他100萬,他說他要200萬……就這樣一直討價還價。卡奈森公司一直沒有把那個商標買下來。
最後,卡奈森公司的人無奈地跟那個賣魚肉的人說:“我們打算派我們的質量檢查員到你的魚肉廠,以確保你生產的魚肉都是完美的,所有的費用我們自己出。”
那個人非常高興,很快就點頭同意了,他的魚肉廠得到了卡奈森公司免費提供的質量管理服務。
這是查理·芒格瞭解到的一段生活經歷。類似的事情,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會遇到。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解讀這件事情,而這決定了人和人的差別: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解讀深度,就形成不同的認知差別。
就這個故事,你可以停下來想想,從中收穫了什麼?
讓我們看看查理·芒格從這個生活經歷中學到了什麼。查理·芒格對這個案例是這樣解讀的:
這段歷史讓我明白,如果你給某人一個他能夠保護的商標,你就創造了巨大的激勵機制。這種激勵機制對文明社會來說是非常有用的,正如你看到的,卡奈森公司為了顧惜自己的聲譽,甚至不惜去保護那些不屬於它的產品。
你有沒有發現,查理·芒格從這段經歷中抽象出一個規律。他沒有就事論事,而是嘗試構建了一個模型:如果你給某個公司或某個人一個他能夠保護的聲譽,這本身就是激勵機制。換句話說,你激勵一個人(公司),不一定需要給錢,你也可以給他一個名譽,這便能成為激勵他的動力。
如果這個假設模型是正確的,那麼我們便獲得了一個激勵別人的新工具。而且我們可以在生活的其他場景中觀察
到這一現象,並且也能想到如何把它應用在我們自己的生活場景中。比如,戰爭中“尖刀連”“英雄連”的授予,公司頒發的“流動紅旗”,都是在給予一個“可以保護的名譽”從而激勵別人的行為。就我而言,為了維持公眾號原創質量的聲譽,我也會自己一大早爬起來寫文章。
我們可以發現,查理·芒格從這個看似普通的生活案例中抽象昇華,提出了一個更廣泛的應用假設。這就是我所說的“拆生活”的能力。
生活就是一本書,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埋藏著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它。首先,我們要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選擇出來,然後才能從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啟發。而這個過程,都是在鍛鍊反思的能力。
(3)培養寫反思日記的習慣
訓練反思,我每天都用的方法是及時記錄反思日記。不過經常有朋友問我,怎麼才能養成寫反思日記的習慣呢?感覺寫幾天之後,很容易放棄。
堅持反思和覆盤,它就會成為持續產生複利效應的工具;不堅持,就什麼都不是。只有堅持,才能有驚人的威力。
——我開始嘗試在寫日記的時候,記下當時的情緒和感受。而我這樣做之後,再回頭看自己過去的日記時,會發現:原來自己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會產生相似的情緒反應。
通過分類讓自己思考生活,日記中不僅僅要寫感受,我還應當把一天遇到的事情進行分類,然後依照不同的分類進行思考。
原來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我發現自己的日記不再是流水賬了。你必須對一天的經歷進行思考和反思;否則,一個分類底下寫不了幾句話。
一個簡單的形式改變,就會督促自己主動思考看似平淡的生活,挖掘出過去沒有注意到的環節。從這時起,我的日記就從流水賬進化成了不同板塊的總結。
自定義最適合自己的日記方式
當從寫反思日記中獲得樂趣後,我就開始關注和日記有關的資訊——這是吸引力法則在起作用。當時我就看到一本書,叫《晨間日記的奇蹟》,是日本人佐藤傳寫的。這本書中,他提到了用“九宮格”寫日記的方法,也就是把每天的生活分成9個格子來記錄,每個格子的內容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自定義。
提前把每天的經歷、感受和思考分成若干個我關注的領域。比如我會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代替九宮格內容來訓練自己習慣的養成。再後來,我引入思考問題的臨界知識作為日記的分類領域,提升自己從底層的系統維度思考每天生活的能力。
這樣,我的反思日記再次進化了。一點一點,我從寫反思日記中收穫了越來越多的益處。這時,我開始能做到自覺寫日記。
持續反思帶來的隱形競爭力
我覺得堅持記反思日記,有兩點非常重要。
第一,就是最初的假設。假設,記日記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有問題,那就一定在自己身上,是自己的方法不對。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我後來的一切嘗試、改進的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假設,我很可能半途而廢,也就沒有後來的一系列進化了。
第二,寫日記能持續,是因為獲得了正反饋。人堅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從中受益的。如果一件事情只是煎熬,只有痛苦的反饋,那很難堅持下去。我從最開始單純地記錄事件,到記錄感受和情緒,然後能夠深入思考和反思,再到後面通過反思來鍛鍊自己的基礎思考能力,這一切都讓我看到自己一點點在進步:寫反思日記成為自己的隱形競爭力。
當我和其他人花了同樣的時間、經歷了同樣的事情時,自己的收穫和成長卻和他人完全不一樣。我慢慢發現,
人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往往源自反饋。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為產生了什麼影響,你是不會改進的。反思日記,是一個幫助我們主動對行為影響進行反饋的工具。
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去對自己行為的可能影響進行主動管理。我們往
往是遇到一些挫折,或者遇到很大的困難,把自己逼到一定狀況的時候,才會去反思。而反思日記,是把反思這個偶發的行為變成了主動的、持續的行為。
過去,你對自己進行一次深入反思和思考可能要兩三個月,甚至半年。其實,不是這兩三個月或者半年之間我們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而是這些細節被我們忽視了——這些寶貴的改進空間,在不知不覺中溜走了。
現在,我們把反思反饋的頻率強化到每天都發生,實際是在把成長的經驗點一個一個積攢起來。如果能力增長是一條曲線的話,偶爾反思一下的人,其增長曲線斜率低、坡度緩;每天堅持反思、從生活經歷中不斷改進自己的人,增長曲線就陡得多。
而我們能夠這樣堅持每天寫反思日記,反思的能力本身也會逐步提高。
相關文章
-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 好好學習程式設計程式設計
- JQuery之父: 好好學習,天天編碼jQuery
- 好好學習,少熬夜(文不對題)
- DBA面試題集----我要好好學習面試題
- 老公,我應該好好學習C語言了C語言
- 學習前端近一年的反思與總結前端
- 個人技能評估 學習指南
- 掌握Linux技能的學習方法有什麼?Linux學習Linux
- Java程式設計師需要學習的技能Java程式設計師
- 50個學習新技能的最佳網站網站
- 學習Linux技術能獲的什麼技能?Linux學習Linux
- 如何學習Java? 在學習Java的過程中需要掌握哪些技能?Java
- 網路安全需要學習哪些技能?網路安全學習
- 網路安全的學習,都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 埃森哲:加速智慧科技時代的技能學習
- 軟技能-程式碼之外的生存指南3(自我學習)
- 人工智慧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有哪些?人工智慧
- 學習go語言的技能難嗎?go開發得學多久?Go
- 最近幾天沒有好好學習……用動漫調整了一番
- 入門UI設計需學習哪些技能?UI
- 運維提升需要學習開發技能嗎?運維
- 利用MySQL技能學習MongoDB資料庫BQMySqlMongoDB資料庫
- 學習筆記|AS入門(番外) 技能篇筆記
- 學習Python必須具備的五大技能!Python
- 2016年,前端學習必備技能前端
- 系統管理員要學習的五大技能有那些
- 《賽博朋克2077》UI設計有哪些值得學習和反思的地方?UI
- 非設計類專業學習UI設計需要學習哪些基本技能?UI
- 反思
- 都2020了,還不好好學學泛型?泛型
- 好好聊聊原型原型
- 好好做程式?
- 零基礎學習hadoop開發需要的必備的技能Hadoop
- 大資料專家級技能模型與學習指南大資料模型
- Android開發者必備的技能你會嗎?MVVM 最新學習心得!AndroidMVVM
- 學K8S需要掌握哪些技能?K8S學習K8S
- java培訓沒有錯 錯的是你沒有好好學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