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執行力的思考

weixin_34393428發表於2017-01-27

執行動力學

在我看來執行力量的構成包括:

  • 阻力
  • 吸引力
  • 驅動力

阻力

惰性。

吸引力-願景目標

很多人問我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如何提高執行力。在我看來,如果沒有個人的目標和願景,那麼沒有執行力的需求。

長期的願景和短期的小目標能帶給我們吸引力。在願景的吸引力下做事,行動更加輕鬆愉快。

驅動力-兩害相權取其輕

僅有吸引力,難以克服惰性的阻力,還需要一種讓自己不得不行動的力量:驅動力。

如果說吸引力是未來美好的誘惑,那麼驅動力就是頂在脊背的刺刀。在一個試圖賴床的清晨,我頓悟了這個道理。

假期回家,躺在床上,反覆翻身,不願起床。我很清楚唯有堅持早起學習,才可能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但假期回家是不是可以放縱放縱自己呢?那就繼續睡吧。
但反思另一個角度,自己即將畢業工作,課題研究、感情、家庭中的很多問題還無力解決,早起學習是極少數自己可以有所行動,有所作為的事情。如此出現了兩害相權的選擇題:

  • 繼續賴床,耽誤一個早晨的寶貴時間,無所進步?
  • 果斷起床,雖然有點冷,但學習幾個小時有所進步?

如此,沒有什麼可猶豫的了,起床幹正事。

由此推演,很多缺乏行動力的癥結在於,沒有清楚地分析無所作為的代價。

從心理學考慮,人性對於損失的厭惡,大於收穫的喜悅。從避免損失的角度思考,往往有更清晰的判斷和執行。

問題的複雜性

很多問題我們不願意處理,是因為顯得麻煩複雜。我們習慣於將自己說不清楚的事情叫做複雜,那麼究竟什麼是複雜呢?

一件複雜的事情往往有以下的特徵:

  • 需要多個步驟完成;
    明顯不可能通過一步解決,但不確知具體多少步驟。
    此處我們進考慮哪些可行的常規事務,而非Mission Impossible.
  • 某些步驟存在不確定性;
    不清楚某些步驟具體如何做,不確定性導致思維上的焦慮,容易拖延。換句話說,做事的步驟模糊,不具體。
  • 某些步驟的結果不確知;
    缺乏經驗、沒有把握的事情,我們傾向於考慮失敗的可能性。但沒有應對步驟失敗後的處理方案。這種情況進一步造成大腦的焦慮,如何緩解焦慮呢?拖延。
    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需要溝通的場合,溝通之前我們往往糾結於如果對方(領導)不同意我的想法怎麼辦。
  • 時間投入大
    事實上,人們並不討厭消耗時間的事情,例如睡懶覺、刷朋友圈、飯局等等。人們真正厭惡的是這樣一種時間消耗:
    一方面,需要連續的時間投入,需要在一件事情上連續付出時間,且無法並行其他事務;
    另一方面,需要腦力和體力的付出(工作的狀態),而刷朋友圈這樣只需要付出時間的事情並不難做;

破解複雜性

分析了複雜性如何妨礙有效的行動,那麼自然可以破解複雜導致的不作為。

有待下回分析。

提高執行力的思維心態

反應比預測重要

有句話這麼說的: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換句話說,與其預測未來,不如用行動創造未來。

吳軍老師在《矽谷來信》專欄中,關於創業,也經常強調一個觀念:反應比預測更重要。

如果能把事情看清楚,再去做,固然最好;但身處不確定的狀況,對當前的處境做出果斷的反應,總比糾結於對未來的預測更重要。

聚焦可行域

聚焦可行域,把問題收縮到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這是處理複雜問題的重要思維。

自己可以有所作為、有所改變的範圍,才是值得聚焦的領域。生活中有很多自己無法行動無法改變的事務,大到巨集觀經濟形勢,小到家庭的財務狀況。這些大事往往無從下手,如果關注這些事情既無法改善自己的處境,只會平添焦慮。

正如古語所言: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掃天下固然是雄心壯志的願景,但卻無法具體地實現。從務實的角度來看,掃一屋才是最可行的事務。打掃屋子固然不會直接實現“平天下”的願景,但唯有踏踏實實做好手頭的事情,磨練自己的品性,在具體的事務上鍛鍊自己的能力,才能更逼近“平天下”的願景。

以家庭財務狀況為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固然不是短期的行動可以解決的。但我們至少可以早起學習一些理財知識,對未來的財務管理有更清晰的規劃。大的問題有其頑固的根源和不可磨滅的時間積累,不是短期可以改變的,但在自己可以有所作為的領域做一些努力,會更加逼近自己的目標,持之以恆總會有一些改變。

生活中大多數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總可以在自己的可行域有所推動。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艱難的努力,而是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的命運。面對無法改變的事情,最理性的態度莫過於做好自己可以改變的事情。如果在自己可以有所作為的領域都沒有作為,那麼我們有什麼資格抱怨那麼無力改變的處境呢?

專注於當前要做的事情,完成之後馬上考慮--what's next。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