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 在英文中的含義為“(連線兩個物品的)凹槽”,像the eye socket
,意為“眼窩”,此外還有“插座”的意思。在電腦科學中,socket 通常是指一個連線的兩個端點,這裡的連線可以是同一機器上的,像unix domain socket,也可以是不同機器上的,像network socket。
本文著重介紹現在用的最多的 network socket,包括其在網路模型中的位置、API 的程式設計正規化、常見錯誤等方面,最後用 Python 語言中的 socket API 實現幾個實際的例子。Socket 中文一般翻譯為“套接字”,不得不說這是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翻譯,我也沒想到啥“信達雅”的翻譯,所以本文直接用其英文表述。本文中所有程式碼均可在 socket.py 倉庫中找到。
概述
Socket 作為一種通用的技術規範,首次是由 Berkeley 大學在 1983 為 4.2BSD Unix 提供的,後來逐漸演化為 POSIX 標準。Socket API 是由作業系統提供的一個程式設計介面,讓應用程式可以控制使用 socket 技術。Unix 哲學中有一條一切皆為檔案
,所以 socket
和 file
的 API 使用很類似:可以進行read
、write
、open
、close
等操作。
現在的網路系統是分層的,理論上有OSI模型,工業界有TCP/IP協議簇。其對比如下:
每層上都有其相應的協議,socket API 不屬於TCP/IP協議簇,只是作業系統提供的一個用於網路程式設計的介面,工作在應用層與傳輸層之間:
我們平常瀏覽網站所使用的http協議,收發郵件用的smtp與imap,都是基於 socket API 構建的。
一個 socket,包含兩個必要組成部分:
地址與協議可以確定一個socket;一臺機器上,只允許存在一個同樣的socket。TCP 埠 53 的 socket 與 UDP 埠 53 的 socket 是兩個不同的 socket。
根據 socket 傳輸資料方式的不同(使用協議不同),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 Stream sockets,也稱為“面向連線”的 socket,使用 TCP 協議。實際通訊前需要進行連線,傳輸的資料沒有特定的結構,所以高層協議需要自己去界定資料的分隔符,但其優勢是資料是可靠的。
- Datagram sockets,也稱為“無連線”的 socket,使用 UDP 協議。實際通訊前不需要連線,一個優勢時 UDP 的資料包自身是可分割的(self-delimiting),也就是說每個資料包就標示了資料的開始與結束,其劣勢是資料不可靠。
- Raw sockets,通常用在路由器或其他網路裝置中,這種 socket 不經過TCP/IP協議簇中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直接由網路層(Internet layer)通向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所以這時的資料包就不會包含 tcp 或 udp 頭資訊。
Python socket API
Python 裡面用(ip, port)
的元組來表示 socket 的地址屬性,用AF_*
來表示協議型別。
資料通訊有兩組動詞可供選擇:send/recv
或 read/write
。read/write
方式也是 Java 採用的方式,這裡不會對這種方式進行過多的解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read/write
操作的具有 buffer 的“檔案”,所以在進行讀寫後需要呼叫flush
方法去真正傳送或讀取資料,否則資料會一直停留在緩衝區內。
TCP socket
TCP socket 由於在通向前需要建立連線,所以其模式較 UDP socket 負責些。具體如下:
每個API 的具體含義這裡不在贅述,可以檢視手冊,這裡給出 Python 語言的實現的 echo server。
1 2 3 4 5 6 7 8 9 10 |
# echo_server.py # coding=utf8 import socket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 設定 SO_REUSEADDR 後,可以立即使用 TIME_WAIT 狀態的 socket sock.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sock.bind(('', 5500)) sock.listen(5)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def handler(client_sock, addr): print('new client from %s:%s' % addr) msg = client_sock.recv(1024) client_sock.send(msg) client_sock.close() print('client[%s:%s] socket closed' % addr) if __name__ == '__main__': while 1: client_sock, addr = sock.accept() handler(client_sock, addr) |
1 2 3 4 5 6 7 8 9 |
# echo_client.py # coding=utf8 import socket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sock.connect(('', 5500)) sock.send('hello socket world') print sock.recv(1024) |
上面簡單的echo server 程式碼中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server 端的 socket 設定了SO_REUSEADDR
為1,目的是可以立即使用處於TIME_WAIT
狀態的socket,那麼TIME_WAIT
又是什麼意思呢?後面在講解 tcp 狀態變更圖時再做詳細介紹。
UDP socket
UDP socket server 端程式碼在進行bind
後,無需呼叫listen
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 udp_echo_server.py # coding=utf8 import socket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DGRAM) # 設定 SO_REUSEADDR 後,可以立即使用 TIME_WAIT 狀態的 socket sock.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REUSEADDR, 1) sock.bind(('', 5500)) # 沒有呼叫 listen if __name__ == '__main__': while 1: data, addr = sock.recvfrom(1024) print('new client from %s:%s' % addr) sock.sendto(data, addr) # udp_echo_client.py # coding=utf8 import socket udp_server_addr = ('', 5500) if __name__ == '__main__':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DGRAM) data_to_sent = 'hello udp socket' try: sent = sock.sendto(data_to_sent, udp_server_addr) data, server = sock.recvfrom(1024) print('receive data:[%s] from %s:%s' % ((data,) + server)) finally: sock.close() |
常見陷阱
忽略返回值
本文中的 echo server 示例因為篇幅限制,也忽略了返回值。網路通訊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通常無法保障通訊雙方的網路狀態,很有可能在傳送/接收資料時失敗或部分失敗。所以有必要對傳送/接收函式的返回值進行檢查。本文中的 tcp echo client 傳送資料時,正確寫法應該如下:
1 2 3 4 5 6 7 |
total_send = 0 content_length = len(data_to_sent) while total_send < content_length: sent = sock.send(data_to_sent[total_send:]) if sent == 0: raise RuntimeError("socket connection broken") total_send += total_send + sent |
send/recv
操作的是網路緩衝區的資料,它們不必處理傳入的所有資料。
一般來說,當網路緩衝區填滿時,send函式就返回了;當網路緩衝區被清空時,recv 函式就返回。
當 recv 函式返回0時,意味著對端已經關閉。
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設定緩衝區大小。
1 2 |
s.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 socket.SO_SNDBUF, buffer_size) |
認為 TCP 具有 framing
TCP 不提供 framing,這使得其很適合於傳輸資料流。這是其與 UDP 的重要區別之一。UDP 是一個面向訊息的協議,能保持一條訊息在傳送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完備性。
程式碼示例參考:framing_assumptions
TCP 的狀態機
在前面echo server 的示例中,提到了TIME_WAIT狀態,為了正式介紹其概念,需要了解下 TCP 從生成到結束的狀態機器。(圖片來源)
這個狀圖轉移圖非常非常關鍵,也比較複雜,我自己為了方便記憶,對這個圖進行了拆解,仔細分析這個圖,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連線的開啟與關閉都有被動(passive)與主動(active)兩種,主動關閉時,涉及到的狀態轉移最多,包括FIN_WAIT_1、FIN_WAIT_2、CLOSING、TIME_WAIT。
此外,由於 TCP 是可靠的傳輸協議,所以每次傳送一個資料包後,都需要得到對方的確認(ACK),有了上面這兩個知識後,再來看下面的圖:(圖片來源)
- 在主動關閉連線的 socket 呼叫
close
方法的同時,會向被動關閉端傳送一個 FIN - 對端收到FIN後,會向主動關閉端傳送ACK進行確認,這時被動關閉端處於 CLOSE_WAIT 狀態
- 當被動關閉端呼叫
close
方法進行關閉的同時向主動關閉端傳送 FIN 訊號,接收到 FIN 的主動關閉端這時就處於 TIME_WAIT 狀態 - 這時主動關閉端不會立刻轉為 CLOSED 狀態,而是需要等待 2MSL(max segment life,一個資料包在網路傳輸中最大的生命週期),以確保被動關閉端能夠收到最後發出的 ACK。如果被動關閉端沒有收到最後的 ACK,那麼被動關閉端就會重新傳送 FIN,所以處於TIME_WAIT的主動關閉端會再次傳送一個 ACK 訊號,這麼一來(FIN來)一回(ACK),正好是兩個 MSL 的時間。如果等待的時間小於 2MSL,那麼新的socket就可以收到之前連線的資料。
前面 echo server 的示例也說明了,處於 TIME_WAIT 並不是說一定不能使用,可以通過設定 socket 的 SO_REUSEADDR
屬性以達到不用等待 2MSL 的時間就可以複用socket 的目的,當然,這僅僅適用於測試環境,正常情況下不要修改這個屬性。
實戰
HTTP UA
http 協議是如今全球資訊網的基石,可以通過 socket API 來簡單模擬一個瀏覽器(UA)是如何解析 HTTP 協議資料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coding=utf8 import socket 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STREAM) baidu_ip = socket.gethostbyname('baidu.com') sock.connect((baidu_ip, 80)) print('connected to %s' % baidu_ip) req_msg = [ 'GET / HTTP/1.1', 'User-Agent: curl/7.37.1', 'Host: baidu.com', 'Accept: */*', ] delimiter = '\r\n' sock.send(delimiter.join(req_msg)) sock.send(delimiter) sock.send(delimiter) print('%sreceived%s' % ('-'*20, '-'*20)) http_response = sock.recv(4096) print(http_response) |
執行上面的程式碼可以得到下面的輸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
--------------------received-------------------- HTTP/1.1 200 OK Date: Tue, 01 Nov 2016 12:16:53 GMT Server: Apache Last-Modified: Tue, 12 Jan 2010 13:48:00 GMT ETag: "51-47cf7e6ee8400" Accept-Ranges: bytes Content-Length: 81 Cache-Control: max-age=86400 Expires: Wed, 02 Nov 2016 12:16:53 GMT Connection: Keep-Alive Content-Type: text/html <html>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url=http://www.baidu.com/"> </html> |
http_response
是通過直接呼叫recv(4096)
得到的,萬一真正的返回大於這個值怎麼辦?我們前面知道了 TCP 協議是面向流的,它本身並不關心訊息的內容,需要應用程式自己去界定訊息的邊界,對於應用層的 HTTP 協議來說,有幾種情況,最簡單的一種時通過解析返回值頭部的Content-Length
屬性,這樣就知道body
的大小了,對於 HTTP 1.1版本,支援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傳輸,對於這種格式,這裡不在展開講解,大家只需要知道, TCP 協議本身無法區分訊息體就可以了。對這塊感興趣的可以檢視 CPython 核心模組 http.client
Unix_domain_socket
UDS 用於同一機器上不同程式通訊的一種機制,其API適用與 network socket 很類似。只是其連線地址為本地檔案而已。
程式碼示例參考:uds_server.py、uds_client.py
ping
ping 命令作為檢測網路聯通性最常用的工具,其適用的傳輸協議既不是TCP,也不是 UDP,而是 ICMP,利用 raw sockets,我們可以適用純 Python 程式碼來實現其功能。
程式碼示例參考:ping.py
netstat vs ss
netstat 與 ss 是類 Unix 系統上檢視 Socket 資訊的命令。
netstat 是比較老牌的命令,我常用的選擇有
-t
,只顯示 tcp 連線-u
,只顯示 udp 連線-n
,不用解析hostname,用 IP 顯示主機,可以加快執行速度-p
,檢視連線的程式資訊-l
,只顯示監聽的連線
ss 是新興的命令,其選項和 netstat 差不多,主要區別是能夠進行過濾(通過state
與exclude
關鍵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 ss -o state time-wait -n | head Recv-Q Send-Q Local Address:Port Peer Address:Port 0 0 10.200.181.220:2222 10.200.180.28:12865 timer:(timewait,33sec,0) 0 0 127.0.0.1:45977 127.0.0.1:3306 timer:(timewait,46sec,0) 0 0 127.0.0.1:45945 127.0.0.1:3306 timer:(timewait,6.621ms,0) 0 0 10.200.181.220:2222 10.200.180.28:12280 timer:(timewait,12sec,0) 0 0 10.200.181.220:2222 10.200.180.28:35045 timer:(timewait,43sec,0) 0 0 10.200.181.220:2222 10.200.180.28:42675 timer:(timewait,46sec,0) 0 0 127.0.0.1:45949 127.0.0.1:3306 timer:(timewait,11sec,0) 0 0 127.0.0.1:45954 127.0.0.1:3306 timer:(timewait,21sec,0) 0 0 ::ffff:127.0.0.1:3306 ::ffff:127.0.0.1:45964 timer:(timewait,31sec,0) |
這兩個命令更多用法可以參考:
總結
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路,平時的開發也充斥著各種複雜的網路應用,從最基本的資料庫,到各種分散式系統,不論其應用層怎麼複雜,其底層傳輸資料的的協議簇是一致的。Socket 這一概念我們很少直接與其打交道,但是當我們的系統出現問題時,往往是對底層的協議認識不足造成的,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大家程式設計網路方面的程式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