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義》讀書筆記(一)

傲慢的上校發表於2017-12-17

序言

如果想要在未來有一個好的前程,一個長遠的切實可行的計劃,是必不可少,如果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其可以作為一個燈塔指引前行。

有些時候,純粹是為了忙碌而忙碌,但這種忙碌的效果如何,應該有評價標準。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停下來想一下,追求的目標是什麼?這樣的忙碌是否是朝著目標前行。

精要主義的本質在於排除最重要事務以外的一切,因為我們正在努力完成的事物中有太多是根本不應該做的。

而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務上,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之一。

前言 設計人生,以一種精要的方式

人的精力有限,只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就好了。做事的時候,問一下自己,這是現在我用自己的時間和資源來處理的最重要的事情嗎?可不可以委託給他人?

真正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意味著做的事情並不一定多,但是一定要精,切忌貪多求全,時常想起大學同學說的那句話:貪多嚼不爛。從所有選項中選出真正精要的事情而為之,其為準則。

精要主義追求的目標是:“更少,但更好” ,做出自己的取捨,只選擇精要,讓我聯想起《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提到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精要是一種自律的、系統的方法,用於決定個人貢獻峰值的所在,然後輕鬆的執行。

要採用正確的方法,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動。

如果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優先次序,就只能任由別人替你安排。

同理,如果不自己思考,可能你的大腦會被灌輸進一些別人想要你相信的東西。

有所取捨,不可能所有的都得到。

成功的悖論 :

  1. 如果我們真的有清晰的目標,他有助於我們成功。
  2. 當我們成功時,總會有更多的需求再等著你。
  3. 我們擁有了更多的選項和機會,實際上也就被要求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導致了精力的分散。
  4. 由於精力分散,我們無法實現原本可以實現的個人貢獻峰值。

有些時候,先單點突破,然後專注於該點,持續優化,要有自己的比較優勢。

選擇過多的時候,要有自己的方法篩選,不然可能會把最重要的選擇給埋沒掉。不要做太多的決定:

心理學家稱之為“決定疲勞”:要做的決定越多,決定的質量就越差。

資訊過量、觀點過多的社會,自己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要有自己的思考,有目的,戰略性的淘汰掉那些浪費時間的事情,把主要精力聚焦到絕對重要之事。

確定下來自己重要事情,要去執行。

其實精要主義精簡下來:選擇少量重要之事,然後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此,把重要的事情做到極致。

精要主義者的核心思維模式:

時間與精力只用於有意義的事(當你有所選擇的時候,要有所取捨)

探索:區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

我們並不是要找過多的好事情去做,而是尋找個人貢獻峰值的所在:重要的事情,恰當的方式,合適的時間。

然後去擺脫掉無意義的多數,記住,有好多事情不是自己的事,並不需要自己操心。淘汰非精要之事也是一種訓練,不停的去練習,然後得到反饋,再去修正自己的方法。

如果只把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把花費在非精要事務上的精力都投入到精要事務上來,精要事務的執行可能會更為輕鬆。

如果我們在選擇時變的挑剔一點,在執行時,可能會輕鬆很多。謹記,不要讓自己的忙碌麻木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