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者的初心》讀書筆記(3)

傲慢的上校發表於2016-05-29

第三部 用心理解

1、坐禪不是為了開悟

(1)只要坐禪,開悟就在其中

不管你坐禪與否,佛性都是你本自具足的。因為你佛性本具,所以你的修行中自會有開悟。我們強調的並不是達到的境界,而是對我們真實本性的強烈信心和修行的真誠。


(2)去除了我,就出現了佛

根據傳統佛教的理解,我們的本性是沒有自我的。當我們去除了“我”的觀念,就能夠以佛的眼光來看待人生。“我”的觀念只是迷執,會矇蔽我們的佛性。


(3)把修行當開悟手段,就哪兒也去不成

你的修行是否真誠?是不是做了正確的努力,對修行方式理解是否正確?當你採用正確的心態去做的時候,開悟就存在你心中。最重要的是當下,而不是未來的某一天。


(4)開悟後的佛陀還是要努力修行

開悟後對佛陀的影響

開悟卻讓他對生命的觀點變得無可撼動,且穩若磐石。他觀察一切的生命,包括他自己的生命。他以同樣的眼光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石頭、對待樹木和其他一切。他擁有了非常科學的理解,這就是他獲得開悟後的生活方式。

我們要嘗試去做,去修行

唯有透過實際的修行而非透過閱讀哲學或沉思,我們才可能瞭解佛法是什麼。我們應該持續不斷地禪修,對自己的真實本性保有強烈的信念,突破業力鎖鏈的桎梏,在這個世界裡,找到我們的正確定位。


2、接受無常

“無常”是佛教的基本教法。

事實上,每一件事物的自性無非就是變化本身,這也就是萬物共有的自性。 每一種存在的東西��身並無單獨、分立的自性可言。


(1)接受無常,你將不在痛苦

若是不肯接受無常的事實,我們就不會得到完全的從容自若。可惜的是,這事實雖然是真的,卻是我們難以接受的。因為不肯接受無常的道理,我們就會飽受痛苦。所以,苦的起源在於我們不肯接受這個真理。


(2)透過煩惱磨難,你將找到真理

佛教是內求:

我們不該尋覓某些在我們自身之外的東西。我們應該在這個世間找到真理— —透過我們的煩惱找到,透過我們的磨難找到,這是佛教的基本教法。


3、那一下電閃

坐禪的目的:

坐禪的目的在於達到身心兩方面的自由。每一個事物都不外乎是存在的本質的另一種表現。


(1)動與靜其實相同

當你從事某個活動,只要你的心能夠專注,且保有信心,那麼,你心靈狀態的本質就是活動的本身了。當你專注於你存在的本質,你就為活動做好了預備工夫,活動不外乎就是我們存在的本質。當我們坐禪,靜謐的本質就是存在的大活動本身的本質。


(2)你我只是剎那間存在

因為佛教認為無常,這一剎那和另一剎那之間的你已經有了變化。


(3)我們都存在自由

當我打坐時,其他人不復存在,但這並不表示我對各位故意忽視不理。這是因為,我打坐時是跟表象世界的萬物完全同一的。


(4)當你脫落了身與心

因為你認為你有身或心,才會有孤獨之感;如果你明白 一切都只是浩瀚宇宙的一下電閃,你就會變得非常堅強,而你的存在也會變得非 常有意義。這就是道元禪師的了悟,也正是我們的修行之道。


4、順應自然

但簡單來說,自然就是 某種獨立於一切的感覺,是某種基於“無”的活動。來自“無”的東西就是自然


(1)餓了就吃,累了就睡

真正的坐禪就好像口渴時喝水,而感到疲倦時,小睡—下也是很自然的。但 如果你是因為懶惰而睡覺,因為覺得那是一種特權而睡覺,那就是不自然的。


(2)讓心保持在“無”的狀態

你會從中感受到修行的真正樂趣,從中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樂趣。一剎那接著 一剎那,眾生從“無”而來,一剎那接著一剎那,我們得以享受生命真正的樂趣, 所以,佛家才會說:“真空妙有。”這句話的意思是,奇妙的萬有都是從真實的空 性而來。

(3)先有柔軟心,先去開一切成見

如果你想了解禪,就應該丟掉你 的一切成見,只管坐禪,看看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體驗到什麼,這就是自然。


不管你從事什麼活動,這種態度都是必要的。有時候我們會把這樣的態度稱 為“柔軟心”。“柔軟心”就是一顆柔順、自然的心。如果你能有這樣的心,就能 享受生命的歡樂;如果你失去它,就會失去一切。儘管你自以為擁有什麼,實際 上你一無所有。但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無”,你就會擁有一切。


5、專注於“無”

(1)生命是即存在又不存在?

何謂“外道”?就是當你把一切視為實有,以為它們具有實體性和不變性,那你就不是佛弟子。就此而言,大部分人都不是佛弟子。


(2)找出自己的道路

真實的存在來自空性,而且會歸復於空性,從空性中出現的存在才是真實的存在,我們必須穿過空性之門。


只要我們對未來有某種確定的觀念或期望,我們就無法以真正認真的態度面對當下。


你在一剎那接著一剎那時,都得找出自己的道路。某些由別人設定的完美理想或完美道路,並不是我們自己的真正的道路。


(3)瞭解自己,就能瞭解一切

想要獲得這種真正的獨立,我們必須忘掉一切既有想法,一剎那接著一剎那去發現一些相當新穎而且不同的東西。

研究佛法之前,你應該對自己的心來一次大掃除。你必須把所有東西從房間裡搬出來,把房間徹底清掃一遍。如果有必要,把房間打掃乾淨之後,你可以把所有東西再搬回去。你也許用得著許多東西,所以不妨把它們一件件放回去。但如果其中有用不著的東西,那就沒有保留的必要,否則的話,你的房間就會堆滿破舊、沒用的垃圾。


(4)向東一里就是向西一里

如果你刻意去追尋自由,就不會找得到自由。在得到絕對的自由之前,你必須先擁有絕對的自由,這就是我們的修行。我們的道並不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我們有時會走向東,有時會走向西。


(5)該不該專注呼吸?

通過關注呼吸,專注於當下

沒錯,我們是說過,坐禪時應該專注於呼吸。但我們這樣說,只是為了讓你可以透過專注於呼吸而忘掉自己的一切——而如果你忘掉自己,你就會專注於呼吸。


6、當下的一念又一念

在《心經》中,最重要的觀念當然是空性。在尚未了解空性的觀念之前,一切在我們看來都是實有,都具有實體性。但我們瞭解到事物的空性以後,一切就會變得真實,但不是實有。瞭解到一切都只是空性的一部分,我們就不會執著於任何實有。我們會了解,一切都只是權宜性的色相。


(1)《心經》教人從苦中解脫

我們也不是瞭解這真理以後才達到開悟。瞭解這真理不外乎就是活著——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地。所以,這不是一件與理解或修行有關的事,它是一個終極的事實。在《心經》中,佛陀只是要指出這個我們一刻接著一刻都在面對的終極事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就是達摩教導的坐禪。哪怕是在修行以前,開悟就已存在了。


(2)無心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不要刻意

當你刻意去坐禪,就會創造出“你”或“我”這樣的具體觀念,也會對坐禪產生某些定見。如此一來,你就會把自己和坐禪分成兩邊,你在其中一邊,坐禪在另外一邊。這樣,你與坐禪就會變成兩回事。


(3)用正念來坐禪

當我們的思維夠柔軟,就稱為“泰然之思”,這樣的思維總是穩定的,這就是 “正念”。散亂的思維並非真正的思維,我們的思維應該保持專注,這就是“念”。 不管有沒有一個物件,你的心都應該穩定而不散亂,這就是坐禪。


但我們不應該執著於特定的智慧,例如佛陀所教給我們的那些。智慧不是某 種學習得來的東西。智慧是從你的“念”生髮出來的。所以重點是,準備好觀物, 準備好思維。這被稱為心的空性,而空性又不外乎是坐禪的修行。


7、相信“無中生有”

(1)頭痛沒什麼大不了!

人會頭痛,總是有理由的,如果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頭痛,你就會好過一點。 但如果你不知道原因,或許就會這樣想:“唉,我頭痛得要命!說不定是我修行不 力的緣故。如果我打坐勤快一點,說不定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如果你這樣理解事 情,你就會對你自己、對你的修行失去完全的信仰。你會拼命修行,想要達到完 美境界,這樣一來,我只怕你會因為太忙碌而無時無刻不在頭痛!這是相當愚蠢 的修行方式。


(2)別被信仰捆綁

佛教中無的概念:

但我說的“無”不是指虛無,這“無” 是某種東西,是某種隨時準備好披上特定形相的東西,而在其活動中具有某些規 則、理論或是真理。這樣的“無”就是佛性,就是佛本身。


(3)你相信自己就是佛嗎?

專注於當下,生活在當下。

(4)先“開悟”吧!

用佛家用語來說,我們應該先獲得開悟,進而修行,再進而思考。我們的思考通常都是很自我中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思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自我中心的。“為什麼我要受這種苦?為什麼我要碰到這種麻煩?”我們想事情的方式, 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如此。


我所謂的“開悟”,意思是相信“無”,相信有某些東西是無色、無相,而又隨時準備好要披上色和相的。這是不可動搖的真理,我們的活動、思想、修行都應該以這個本源的真理為基礎。


8、萬物本一體

(1)禪修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禪修

不要把生活和禪修進行對立,兩者實為一體

“一”是寶貴的,但“多”同樣是奇妙的,無視於多樣性而強調絕對的一體 性乃是偏頗的理解。在這種理解中,“一”與“多”之間存在著一道鴻溝。但“一” 與“多”是同樣的一回事,所以我們應該在每個個體中欣賞其一體性,這也是為 什麼我們要強調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更甚於某種心靈狀態。我們應該在每一個當下、 每一個形相里找到實相。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2)愛與恨實為一體

道元禪師說過:“儘管萬物皆有佛性,我們卻愛花朵而不喜歡野草。”這是人性的本然。但執著於某種美好的東西同樣是佛的活動,不喜歡野草也同樣是佛的活動,這是我們應該明白的。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那麼執著於一些什麼也就沒啥不妥。如果那是佛的執著,那就是無執。所以,在愛中應該有恨——或曰無執,在恨中應該有愛——或曰接納。


愛與恨是同樣的一回事。我們不應該單獨執著於愛,我們也應該要接納恨。不管我們對野草觀感如何,我們仍然應該接納野草。如果你不喜歡它,你大可不必去愛它;如果你愛它,那你就去愛它。


各位常常會批評自己對周遭的人事物不盡公平,各位批評的是你們自己不接納的態度。但我們禪道所謂的“接納”和各位所理解的接納不同。人們總是這麼教我們:日與夜無異,你和我無異,這表示萬物為一。但我們連這種一體性都不會去強調。如果萬物是一,那就根本沒有必要去強調一。


(3)智者即蠢材,蠢材即智者

我們不強調任何事,我們想做的只是去知道事物的實相。如果我們知道了事物的實相,就沒有什麼好側重的。


誠如道元禪師所說:“雖然我們愛花朵,花朵還是會謝;雖然我們不愛野草,野草還是會長。”即便如此,這還是我們的人生。我們應該以這種方式來理解人生,這樣就不會生出煩惱。


(4)煩惱都是你自找的

我們會有煩惱,是因為我們老是強調一些特定的面向。我們應以萬物的本然 面貌接納它們,這是我們理解世界、活在世界裡的應有方式。這一類的經驗是超越思維的。


生而為人就難免會有許多煩惱,但這些煩惱實際上並不是煩惱。這些煩惱是 被創造出來的,是我們那些自我中心的觀念放大而成的。因為我們放大了什麼, 煩惱就由此而生。


9、安靜地坐禪

(10)一株野草就是一座寶庫

坐禪時,你不應該企圖獲得些什麼,你應該只是單純地靜心打坐,不依賴些什麼。保持身體挺直,不要挨著或靠著什麼東西。保持身體挺直的意思是,你不依靠著任何東西。就是這樣,身、心兩方面都不依賴任何東西,你就會獲得完全的靜。相反的,要是坐禪時依靠著什麼或想要達到些什麼,那麼你的坐禪就是二元性的,無法得到完全的靜。


(10)努力的意義在於努力本身

體驗當下,體驗過程,而不是為了某個結果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想要完成些什麼,想要把一個東西轉化成為另一個東西,或者想要獲得某些東西,這種企圖本身也是我們真實本性的一種表現。但努力的意義,應該是在於努力本身,我們應該在達到一些什麼之前,就先了解努力 的意義。


10、佛法是一種體驗

(1)禪修之前,先正本清源

在一個群體中,禪修對佛教來說是最重要的事,因為這種修行是最本源的生活方式。不正本清源,就無法品味我們這個人生努力的結果。我們的努力必須是有意義的,要知道我們努力的意義何在,就必須找出我們努力的本源。在瞭解本源之前,不應計較自己努力的成果。如果本源不清淨的話,我們的努力就不會是清淨的,而結果也就不會盡如人意。


(2)用清淨心打坐

禪修的目的是歸復清淨的生活方式,超越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之心。我們修行的目的只是為了保持真實本性的本來面貌。我們不需要用知性去分析我們的清淨本性,因為本性超越知性的理解之外。我們也不需要去欣賞本性,因為它超越我們的欣賞之外。所以,只管打坐吧!抱持著最清淨的動機,靜默得一如我們的原初本性,這就是我們應有的修行方式。


(3)禪宗是“宗教”出現之前的宗教?

但是禪是很奇妙的,儘管我們沒有從知性上分析禪是什麼,儘管我們沒有任何大教堂或炫目的裝飾品,但禪卻讓我們可以品味自己的真實本性,我覺得這一點是很不尋常的。


11、真正的佛教徒

(1)禪修就是讓我們不執著

佛法只是真理本身,而這真理之中又包含著各種真理。坐禪是一種包含日常生活各種活動的修行,所以,事實上我們並不只是強調打坐的姿勢,如何坐禪就是如何行動。我們透過坐禪來學習怎樣行動,因為坐禪乃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坐禪。


(2)強調坐禪就不是真的坐禪

做任何事,活在每一剎那,都是佛的一個短暫活動。


(3)所有的姿勢都是在“坐禪”

因為不明白這一點,人們才會刻意去強調某種活動的重要性。當他們強調坐 禪的時候,那就不是真正的坐禪。


(4)就只是佛教徒

我們應該忘掉所有特定的教法,而不應該去問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不應該有任何特定的教法,教法存在於每一剎那,每一個存在,這是真正的教法。


12、心也需要休息

只有在坐禪時,你才會對心的這種空寂狀態有最清淨、最真切的體驗。嚴格來說,心的空性甚至不是心的一種狀態,而是心的原初本質,這是佛陀和六祖都體驗過的。

(1)別把佛陀的話放在心上

但如果你把他的話留在心裡,卻不見得太有益處。這些話會成為你的一種負擔,讓你有種不自在的感覺。


歸根究底,善與惡都無關巨集旨,你是不是能夠讓自己平靜、讓自己不為善與惡所囿限,那才是重點。


有什麼東西梗在你的意識裡頭時,你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從容自若。想要獲得完全的從容自若,最好的方式是忘掉一切。這樣的話,你的心就會變得夠靜謐、寬廣而清明地以事物的本然面貌觀看它們,不費一絲力氣。獲得從容自若的最好方法就是,不保留任何事物的觀念,把它們統統忘掉,不留下任何思想的陰影或痕跡。


(2)保持一顆空心

但只有在坐禪時,你才會對心的這種空寂狀態有最清淨、最真切的體驗。嚴格來說,心的空性甚至不是心的一種狀態,而是心的原初本質,這是佛陀和六祖都體驗過的。“本心”、“本來面目”、“佛性”,以及“空性”,所有這些語彙都是形 容心的絕對寧靜。


(3)哈!這只是虛妄

道元禪師說過:“當在虛妄中建立修行。”哪怕你認為自己身處虛妄,你的清淨心卻依然存在。在你的虛妄之中體現清淨心,這就是修行。只要在虛妄中體現 清淨心,虛妄就會消失。


(4)佛法就在我們本心之中

要去做,要去坐禪,而不是隻是知道

佛教強 調的是非意識的世界,發展佛教最好的一種方式是坐禪——只管打坐,與此同時, 也要對我們的真實本性堅信不疑。這個方式比看書或研究佛法的哲學要好得多。


(5)大家一起來打坐

但哲學討論並不是瞭解佛教的最佳方式,如果你想成為地道的佛教徒,最好的方法是打坐


13、人人都可以是佛

在坐禪時,我們就會證得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


(1)佛性使你活在當下

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實本性,還沒坐禪之前,還沒在意識層面認識佛性之前,我們就已經擁有佛性了。

打坐只是讓你更清楚的瞭解它。


(2)你就是佛!

瞭解空性,活在當下,成為自己的主人,不要刻意,也不要帶任何得失心。

後記 禪心

它就是禪心,一個很大、很大的心,這個心就是一切你看得到的東西。你的真心總是與你看到的任何東西同在,儘管你不自知,但你的心就在你每個當下所看到的東西。

不要刻意追求開悟:

即使我們沒有開悟的體驗,但只要對修行有正確的態度和了解,能以正確的方法打坐,這本身就是禪。重點是要認真修行,要對大心有所瞭解,並且深具信心。

(1)你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心

我們必須相信大心,而大心不是一種你能以客體方式經驗的東西。大心總是與你同在,就在你左右。你的雙眼就在你的左右,因為你看不到你的眼睛,而眼睛也看不到它們自己。眼睛只會看到外面的東西,也就是客體性的東西。如果你反省自己,那被反省到的“我”就不再是你的真我,你不可能把自己投射成為某種客體的物件來加以思考。


(2)看看自己的真心

你觀看自己的心時,“我”是具有極大的重要性的。但那個“我”不是“大我”, 而是這個總是動個不停的“我”。


我所謂的“翅”是指思想與活動,浩瀚的天空就是家,是“我”的家,
既沒有鳥兒也沒有空氣。


(3)強調自由反而使你失去自由

禪宗以我們的真實本性為依歸,以我們的“真心”在修行時的表現和體現為 依歸。禪不依賴特定的教法,也不會用教法來取代修行。我們修禪是為了表現真實本性,不是為了得到開悟。


(4)禪門清規有其道理

我們應該要有耐性和恆心,一點一滴地找出怎樣的生活方式適合我們,怎樣才是我們與自己相處、與別人相處的最佳方式。這樣一來,我們就有自己的一套戒律。但建立規範時要小心謹慎,嚴寬適中,太嚴格的話會窒礙難行,太寬鬆的話又會了無作用。


禪宗的傳統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在修行中,一點一滴地摸索出來。規範之 中不應有任何一點勉強,但規範一旦建立起來,就應該絕對遵守,直到規範有改 變的必要為止。


(5)唯有修行能讓你體驗清淨本心

唯一可以體驗清淨心的方法是修行。


你必須對那個總是與你同在的“大心”深信不疑,你應該要把萬物視為是大心的表現,來加以欣賞。這不只是一種信仰,而是一種你不能否認的終極真理。


(6)大心總是與我們同在

這就是為什麼道元禪師會說:“不要指望所有坐禪的人都可以證悟到這顆與我 們總是同在的心。”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認為大心是在你之外的,是在於你的修 行之外的,那是錯的,大心總是與我們同在。


“禪”並不是只為那些懂得盤腿打坐和有極大慧根的人而設立的,人人皆有 佛性,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找出某種方式體現自身的佛性。修行正是為了直接體驗 人人皆有的佛性,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應該是對佛性的直接體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