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與挖掘的相互關係
在看到這個主題時,相信大多數的同學會和我第一次看到一樣覺得資料表達與挖掘之間貌似沒有什麼關係,可是當我讀完這部分之後發現並不是這樣的。
在一開始,作者就提出,我們的大腦是有建立並理解不同程度抽取的視覺化表達的能力,而這些視覺化表示式對資料、概念、關係以及地理位置編碼後的圖表。這句話讀起來可能會有點繞,簡單的來說這裡作者就提出我們的大腦會對這些視覺化圖表進行不同程度的抽取,也就是說資訊挖掘,這裡就隱隱的點出了表達與挖掘之間的關係。
後面作者解釋道,大腦不僅僅處理眼睛所獲得的資訊,也產生心裡視覺影像,通過這些影像我們進行推斷並採取正確的行動。這也是說明了我們在看圖表所表達的事情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大腦已經預設的幫我們進行了一些挖掘工作,當然這僅僅只是說在檢視簡單圖表的時候。比如一個柱狀圖,折線圖,我們可以輕易地看出其突出點,但是如果我們看的是一個複雜的圖表,我們就需要動腦去思考圖表表達的是什麼意思,這就是挖掘。
資訊圖表與視覺化的統一共存
接下來作者提出,資訊圖表與視覺化的統一共存這一觀點。想象兩根平行線,上面這根線左邊標註“資訊圖表”,右邊標註“視覺化”,下面那根左邊標註“表達”,右邊標註“挖掘”。如圖1,所有的圖表都代表資料並允許一定程度的挖掘。一些圖表幾乎全是表達,所以只能夠對其進行有限的挖掘,如圖2,我們認為他們偏向與資訊圖表,而其他的則更多與讓讀者自己分析展示的內容,在我們的直線上他們偏向於視覺化,如圖3,在讀者花費一定時間分析後,能夠找出其模式並發現不同的資訊。所有的資訊圖表和視覺化都有表達和挖掘的成分:表達資訊,同時也利於讀者從不同角度分析內容。這也就詮釋了表達與挖掘之間的關係,還有很多的例子,大家可以去找來進行相應的分析試試。
圖1 – 表達與挖掘關係
圖2 – 簡單柱狀圖
圖3 – Stefanie Posavec 的“文學有機體”
美感源於優雅的實用性
作者在闡明瞭資訊圖表與視覺化的統一共存之後立馬指出了,圖表、圖解和地圖不僅僅是用於欣賞的工具,更是用於解讀和詳細分析的工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資訊圖表首要目的不是滿足眼睛的感官,而是可讀性,但是很多人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會忽視這一個重要的規則,要麼就是將大量資料如亂麻一般展示,或者就是展示錯誤資料,資料之間並不能反映出一些客觀事實。
作者在這裡使用了一個他自己製作的一張圖,來向我們展示了一些複雜的事情。如圖4,這張圖上的彩色折線如同歷史標記一般,因為他揭示了兩種變數之間的關係。這裡補充一下背景知識:Lula執政期間,採取幾項收入分配政策後,經濟取得了持續穩定的增長;Jose Sarney和Fernando Collor執政期間,經濟增長緩慢,不均等性無規律上下波動;Fernndo Henrique Cardoso上臺後,採取一系列慰問措施,使得巴西走出了通貨膨脹的黑洞。
在這個例子中,作者僅僅使用了一條簡單的折線圖以及折線圖上面的顏色進行劃分,就向我們展示了巨大的資訊量,從歷史出發,到每一任領導人的執政方針,以及年代國情,這張圖上面展示的東西太多太多,為了能夠跟上作者的思想,我還專門去查了這些領導人以及當時巴西的國情,我想這就是我對這張圖的一個挖掘過程吧。
圖4 – 巴西經濟增長與社會不均等性關係
序章結語
在讀完序章之後,突然發現原來視覺化是一個豐富的但是也是複雜的一個學問,一門藝術。在平時工作時注意到的點以及沒有注意到的點,都被作者一一抓住並且做了解釋。視覺化不僅僅只是展示資料那麼簡單,首先需要進行資料的表達,根據實際需要,剖析資料,找出關聯資料,將其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展示,接下來是對展示的資料進行挖掘,對於表達與挖掘的關係,我們也是需要深入的理解,多維的表達相應的能夠挖掘到隱藏更深的問題或者發現,我們在挖掘資料時,可以進行多維資料比較展示,這樣反應的事實也許更接近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