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嘗試解決問題,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去想一下:什麼是解決方案?

TP_funny發表於2015-04-21
我去某駕校學習科目二的時候,同車的學員(包括我)並沒有向教練期望地那樣以迅雷之勢學會倒車入庫—對我們來說,駕駛的動作的確太陌生了,需要一定的訓練才能慢慢掌握。


教練一定想加速這個學習過程,因此不斷地罵:
“你們真是太笨了!教了2遍了還不會!”
“向左打!向左打!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這麼笨!”
“你們啊,就是不開竅!”

我覺得教練的溝通方式太無效了,忍不住提醒教練:
“吳教練啊,我覺得你這樣頻繁地罵反而降低了教學效果。這樣的語言提高了我們的緊張程度,從而讓我們達到‘喚起’狀態,這種狀態的確對熟練或者簡單工作是有利的—比如搬磚(這就是為什麼體力勞動需要鞭策和口號)。但是對於陌生及複雜的工作—比如我們學習駕駛的過程,‘喚起’反而會降低學習效果,提高失誤率。相反,相對放鬆和鼓勵的環境更加容易幫助你達到目的—提高訓練效果。”
教練:“……你說我喚起了什麼?”
……
我不知道教練是否最終接受了這個心理學的理論,反正過後教練對我們尊重了很多。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教練的對我們學習太慢的解決方案存在什麼問題呢?
問題就是他把“目標”當成了“解決方案”。他的目標是“減少學習失誤”,而他對應的解決方案只不過是把這個目標以辱罵的方式說了一遍“這麼笨!失誤這麼多!”

從而導致該解決方案(把目標說一遍)不但沒有幫助達成目標,反而損害了目標—讓我們學習地更慢。
這也是無數人難以解決問題,反而讓問題越來越糟的原因:錯把目標當方案。很多人天真地認為,自己一旦發現某個目標,所需要的解決方案只不過是把這個目標說一遍。
這在兒童時代是行得通的。那時候你完全可以把“目標”當“方案”—當你的目標是得到某個玩具卡車,你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在媽媽面前用語言重複這個目標“我想要那個玩具卡車”

但是在長大後的社會可就沒那麼管用了:
1,目標:領導想要下屬提高責任感。

把目標當方案的思維:不停開會,一再重申—要提高責任感!(以為不停地把目標說出來就能達到目標)
可能的解決方案思維:
找到員工缺乏責任感的原因—他們缺乏責任感是不是因為我重申地次數太少了?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那麼更多地重申有什麼意義?如果我更加充分授權、權責明確、信任員工,他們責任感會不會更高一些?

2,目標:你想要減少食量

把目標當方案的思維:不斷告誡自己—少吃一點少吃一點。(以為不停地向自己強調該目標就行了)
可能的解決方案思維:我吃太多是不是因為我告誡自己的次數不夠?如果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那麼我企圖通過增加告誡來減少食量的行為還有什麼意義?實際上,與其不斷重複地下決心,還不如買一個更小的碗。(研究證明,更小的容器可以起到暗示作用,會減少食量。)

3,目標:某公司的功能飲料,想要讓消費者更多地記住其更多的特點。
把目標當方案的思維:提神醒腦、補血、提高免疫力、補充體力、讓膚色更加健康、減少黑眼圈,就喝XXX。(以為把目標說的越多,越有助於達到目標)
可能的解決方案思維:消費者記不住我們的功能,是因為我們功能點說的太少了嗎?還是因為功能點太多,但是一個都不深入?把1個點重複6遍,消費者可能會最終記住1個點;但是把6個點重複1遍,最終可能記住0個點。如果這樣,還不如只說:“加班熬夜,喝XXX!”

4,目標: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把目標當方案的思維: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讓大家都去背誦。(解決方案就是對目標的強調)
可能的解決方案思維:找出每個價值觀(比如友善)不夠普及的原因,然後按個尋找對策,比如針對友善,可以促進NGO發展、減少以“求幫助”為藉口的詐騙等,從而增加社會互助行為。

5,目標:在演講中讓大家記住更多地內容
把目標當方案:在每頁PPT中都把自己想讓別人記住的內容放進去。(但是現實是,如果每頁PPT30秒,那麼觀眾30S內根本無法記憶這麼多內容,最終可能直接放棄聽講。比如下面的這個PPT)

可能的解決方案思維:觀眾記住的內容少,是因為我呈現的內容太少嗎?如果不是,那麼我呈現這麼多別人根本無法吸收的內容有什麼意義?還不如只講1點,讓別人至少明白1點。

6,目標:追女朋友

把目標當方案的思維:直接問對方—我喜歡你,你可以當我女朋友嗎?(認為直接把目標說出來就是全部的策略)
可能的解決方案思維:現在阻礙我們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是我還沒有表白,還是吸引力不夠?如果是後者,那麼想辦法提高對她的吸引力就比表白重要多了。

很多人覺得自己面臨的問題如此簡單,已經簡單到了直接把目標說出來,這個目標就會自動達成的程度。所以他們直接把目標本身當成瞭解決方案:
  • 讓員工提高責任感,只需要告訴他們要提高責任感;
  • 想減少食量,只需要告訴自己少吃點;
  • 想讓別人記住更多資訊(無論是營銷還是演講),只需要儘可能地把一切想表達的都告訴他們;
  • 想讓別人養成某種價值觀,只需要把這個價值觀告訴他;
  • 想追求某個人,只需要把自己想追她的目標告訴她(也就是表白)。

而一旦一個人或者公司開始習慣於“把目標當方案”,那麼一切的東西就會變成一個空洞的口號,比如“明年業績再增長20%”、“提高員工道德水平”或者“國安永遠爭第一”。
而所謂的解決方案思維就是:找到最能幫助此目標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懶惰地把該目標當做方案本身。
但是這種思維方式真是根深蒂固,那麼如何改進呢?
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從資訊接受者的角度考慮問題:當你提供一個資訊或者行動時,你應該考慮的並不是“我想說什麼”,而是“對方接受的是什麼”。
很多人覺得這很容易做到,或者自己已經做到了。但是實際上“從別人角度出發”是違反我們直覺的,經常難以被意識到。

看看下面4個常見的例子:
1,快遞公司牌子的命名
這是我在武大讀本科時拍到的一張照片,是快遞點申通快遞的告示牌,請問這個牌子有什麼問題嗎?

這個牌子的問題就是:申通快遞的人並沒有“從資訊接受者角度出發”,而是從自己角度出發。
對申通的人來說,牌子的區別是:武大分部、華科分部、中南財大分部。所以他們把“武大分部”印刷在了最關鍵的位置。
但是對於放到武大快遞點的牌子來說,“武大分部”對取快遞的人來說毫無意義,他們關心的資訊是“申通”“順豐”“京東”。
所以如果站在資訊接受者角度,這個牌子需要重新設計,把“申通快遞”放到最主要的位置。

2,發郵件的命名
很多人在找工作發簡歷時,用的檔案命名是“簡歷.pdf”而不是“李叫獸.pdf”,這就明顯是從出發而不是從別人出發。
每個人都想用檔案之間的區別來命名,對我來說,如果檔案命名叫做“李叫獸.pdf”,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我所有的檔案都可以這麼命名。因此如果從我自身的角度出發,檔案的命名應該是“簡歷.pdf”、“自薦信.doc”以及“28號演講.ppt”。
但是如果從資訊接受者的角度來說,公司HR接受的所有檔案可能都叫做“簡歷.pdf”,因此TA更加需要的命名是“李叫獸.pdf”、“張XX.pdf”以及“王XX.pdf”。
同樣,我們發工作郵件交週報給專門負責的人,第一直覺想到的郵件標題可能是“週報”而不是“李叫獸”。
因為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資訊與資訊之間的區別是“週報”、“申請信”或者“邀請函”。但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收週報的人可能更加希望的是用姓名命名—TA可能受到的所有郵件都叫“週報”。

3,產品的命名
蘋果的第一代iPod資料線的命名是“Fire Wire”(意為像火一樣快的資料線),這是從“資訊接受者”角度的命名方式。
而我們日常用的資料線叫USB(通用序列匯流排),則是從生產者自身角度命名的名字。
對生產者來說,資料線之間的區別是使用了什麼技術,因此如果從自身出發,自然是用USB這樣的名字。但是從資訊接受者(消費者)角度出發,資料線直接的區別可能是“快慢”,這樣“Fire Wire”這樣的名字更加容易被理解。

雖然我們總是說“換位思考”、“從別人角度出發”,但是卻很少有人做到。因為這樣的思維是違揹我們的第一直覺的(見上面的例子)。
在我們的第一直覺中,自然考慮到的先是自己(比如自己的目標—提高下屬的責任感),而不是對方(下屬想要的是什麼?他缺乏責任感的原因是什麼?他接受資訊的過程一般是什麼?)
但是如果只考慮這一步,就很容易錯把目標當方案,認為只需要把自己的目標說出來就可以達到目的。

而真正的解決方案是從“資訊接受者”出發的:
應該考慮“下屬們是如何從行動上接受某個觀點的”,而不是“我想如何傳達這個觀點”。
應該考慮“消費者是如何接受資訊的”,而不是“我想如何傳達這個資訊”。
應該考慮“如果要少吃飯,我的身體需要什麼激勵”,而不是“直接告訴自己少吃飯”。

總之,不要天真地認為:解決方案就是把目標說一遍。
相關閱讀
評論(1)

相關文章